1953年,河北曲阳一位农民的意外发现,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佛像窖藏研究的新篇章——修德寺窖藏的出土。这次发现规模宏大,出土佛像数量众多,铭文丰富,其学术价值之高,与青州窖藏不相上下。这些珍贵的文物,如今大部分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无声地诉说着它们背后的悠久历史。
曲阳,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得名源于地理位置:弯曲的横山山脉之南,故名“曲阳”。 横山,在明清以前,曾是北岳恒山的所在地,皇帝在此祭祀北岳,这使得曲阳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河北地区与五台山朝圣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从秦代设县至今,曲阳几经改名,与历代帝王的避讳以及北岳衡山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 我详细考证了曲阳县名的变迁,从秦代的曲阳县,到汉代的“上曲阳”与“下曲阳”,再到隋代的石邑县和衡阳县,最终又回归“曲阳”,这其中每一个名字的更迭,都映射着历史的变迁。
修德寺,在隋代被称为恒岳寺,其具体始建年代尚待考证,但至少在隋代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建,这与隋文帝崇信佛教,广建寺院的政策密不可分。 隋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下令建造佛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嵩山嵩岳寺。而修德寺的兴建,也正是这一崇佛政策的体现。 更令人瞩目的是,1994年,修德寺塔地宫的清理工作中,出土了仁寿元年埋入的舍利,这与史书的记载相符,进一步印证了修德寺的历史地位。 至于修德寺名称的变迁,我推测可能也与历代皇帝的避讳有关,例如宋真宗赵恒。
修德寺塔,是现存建筑中唯一可以追溯到宋代天禧年间的遗迹,它默默地见证了修德寺历经唐末战乱以及宋代重建的沧桑历史。 这些出土文物以及对修德寺历史的考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佛教史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曲阳修德寺,不仅仅是一处遗址,更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