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古史春秋】(15)苏轼与章惇:一根横木,一世恩仇

【古史春秋】(15)苏轼与章惇:一根横木,一世恩仇

2025/2/28
logo of podcast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苏轼和章惇的友谊始于年轻时的共同经历,两人互相欣赏并结伴旅行,形成了深厚的情谊。尽管政治立场不同,但他们的友情在最初阶段未受影响。
  • 苏轼与章惇在年轻时结识,并在仕途之初互相欣赏。
  • 两人曾一同游览仙游潭,形成了深厚的友情。
  • 尽管在政治上立场不同,但最初他们的友谊未受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历史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历史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不仅有深度有厚度其实也有温度形式有态度做人有温度我是馒头大师欢迎来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读懂过去活好当下谈面未来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我是馒头大师今天我们回到古史春秋这个栏目

据说在现在的互联网上苏东坡三个字是一个流量密码但是很多谈到他的人却很少会说这个故事那一年陕西的南山仙游潭的旁边出现了两个来游玩的年轻人年龄稍长的那位指着潭水那边的石壁说要一起过去在石壁上提字但是呢要到达那块石壁必须要踩过一根窄窄的横木

横木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年轻的那位看了看横木望了望深渊想了想摇了摇头于是年长的那位就自己一个人从容走了过去然后用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在树上爬上了石壁用笔写下了六个字然后又走了回来年轻的那位感叹老兄你肯定能杀人年长的那位问原因年轻的那位回答说

连自己的命都不在乎的人肯定能杀人两个人都笑了起来而在离他们不远处的石壁上写的六个字是张敦苏氏来由不敢过去的那个人就是苏氏过去把两个人名字都写在石壁上又回来的是张敦那年他们都不到三十岁都刚刚步入仕途各自做了个小官两个人互相欣赏交情好极了

但那个时候的苏氏不会想到张敦未来要杀的人正是自己这个开头颇像金庸结尾貌似古龙的小故事来自南宋学者曾造的笔记高斋漫路笔记所录有真有假但历来这个故事是被频繁引用乃至被收入了宋史大概是因为这个故事体现了张敦的性格真的很准

而另一个真实的史实是,家幼二年,也就是公元 1057 年,张敦与苏氏同榜高中进士,苏氏恰逢母亲去世,只能回乡守丧,而张敦也没有能够拿到这个进士头衔,不过是他自己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张敦一个族里的侄儿张衡在这一届拿了状元,

虽然同为近士但是没有晚被考得好这让张敦感到很羞耻索性就放弃了这个资格两年以后张敦再次赴京赶考中了个一甲第五名这才满意是声名为头等大士是科考如探囊取物前者说明张敦的性格后者可见张敦的才学所以苏氏与张敦虽为同科近士但当时两个人并不相识

两人之间开始交往要等苏氏首丧归来放了一个凤祥府迁叛这官大概相当于一个县级行政机构的秘书而当时张敦担任的是商洛县县令距离苏氏并不太远两个年轻有为的储备干部本来就彼此慕名所以就开始见面结识乃至结伴旅游两个人游仙游谈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苏氏是很信任张敦的当时他的弟弟苏哲要到商周任职苏氏还专门向张敦请教然后写给弟弟一首诗第一句就是竟从张子文曲说苦道伤人望汝来张子指的就是张敦这是苏氏第一次把张敦写进自己的诗里

官场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近视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零件被安置进这台大机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各自的命运齿轮开始运作来到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作用当苏氏还在当基层干部的时候张敦先起誓了公元 1069 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

有锋芒有变财有能力有胆识的张敦立刻就得到了王安石的赏识开始一路清云最终升到中央掌管财政的最高职务三司使苏氏并不完全反对新法只是不同意其中那些激进和不合理之处但总体被认为是坚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那一派的道虽不同却没有影响苏氏和张敦之间的友谊

而那时候张敦虽然身居高位也没有忘记在基层的苏氏两人还会互通书信互相问候不久之后因为党派斗争张敦被贬出中央放胡州任知州张敦在被贬前给苏氏寄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是他日偏州约兰网共将诗久霞桥雨

大致意思就是我们约好将来我们一起就退休吧坐在一艘小舟上一同喝酒钓鱼吟诗你看诗意之际的张敦最先想起的是苏氏即便是萌生退役他觉得最能和自己相知的精神伴侣也是苏氏而苏氏收到张敦的诗之后也回诗两首其中有一句是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

不仅与张敦产生了共鸣而且还回忆了当初两人作为基层干部相伴相游的岁月对未来的相见也充满了憧憬可见虽然当时两人地位不同政见不同但友情却依然深厚那个时候已经习惯被贬折的苏氏还能宽慰刚刚尝到各种味道的张敦但很快苏氏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劫难

公元 1079 年针对苏氏的乌台事案爆发一连串针对苏氏诗文的捕风捉影最终积压成了一块千斤巨石要将苏氏压得粉身碎骨有些人就是要苏氏的命在这些人中当朝宰相王贵可以说是一个领军人物为了给装苏氏的陈诗代再加一块石头他向宋神宗又揭发了苏氏的一首诗

这首叫王复秀才所居双会二手棋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根道九泉无屈处世间唯有折龙之原本苏氏是想赞美松树的坚贞不屈但是却被汪规曲解为影射天子皇帝应该是飞龙在天的苏氏却恶毒地比喻为地下的折龙居心何在

这种明显是牵强附会的攻击连宋神宗都有点听不下去但因为王贵是百官之首所以几乎没有人敢有不同意见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张敦当时的张敦刚刚服完母丧被召回朝也就是个汉林学士他自己的脚跟尚未站稳但是看到好友被如此攻击他觉得不能忍受

当庭站出来就和王贵正面硬刚帮苏氏说话并且在退朝后仍拦住王贵追问说您这样做是想让苏氏家破人亡吗王贵推托说这是监察御史舒坦说的张敦哼了一声那舒坦的口水你也吃吗这件事之后张敦还忍不住对别人抱怨过王贵说人陷害别人的时候居然还能像这样无所顾忌

应该说对于在政治上一心想求上进的张敦来说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上如此公开站队挺苏氏还是冒了相当大的政治风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宁可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帮一把好朋友苏氏最终苏氏从乌台事案中侥幸得脱被贬为毫无实权的荒州团练副使

如此明显的失势也导致苏氏门庭冷落车马兮原先不少热络的好友也不再联络她但在她最孤独低落的时候依旧是张敦不顾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写信去慰问她这个举动让苏氏无比感动这从她给张敦的回信中就看得出来

那份回信写的是是自得罪以来不敢负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忽蒙次书存问甚厚尤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大致意思就是说我自从获罪以来没有什么人再来理我的哪怕是骨肉至亲也未必肯有一字来往但是居然你还给我写信我感动啊而张敦给予的还不仅仅是精神宽慰苏氏自己也承认

一旦有患难无父有相爱者唯此后平居为我以药食即困疾又有以收叙之真与世俗异议大致什么意思就是人一旦有难啊大家都不来可怜我只有张敦不仅对我虚寒问暖还接济了我真是与一般的世俗两样啊张敦雪中送炭的举动也让苏氏由衷的发出感叹

此后其伪绝世自是一代一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世说这个张敦是其伪绝世一代一人那如果说原先苏氏和张敦只是互相慕名互相钦佩的文人之交经历了乌台事案之后这两个人应该可以说是患难之交了如果这个故事到这里结束倒也不失为一段佳话但命运的齿轮一旦转动就难以停下

公元 1085 年宋神宗驾崩汴梁城的上空再次风云涌动继位的宋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后向来反对新法所以重新启用一拨旧党人物其中最核心的是三个人司马光苏氏还有苏哲苏氏是历经贬折之苦重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而且极度受宠

与之相对应的是原本身居高位的张敦开始摇摇欲坠在宋哲宗登基初期新旧党争还有个短暂的胶着状态但张敦心里清楚变法派已经失去了皇帝这座靠山但是为了维持一些变法的成果张敦还是选择挺身而出和重新进入权力中枢的司马光在朝堂上公开辩论

不善辩论的司马光根本不是思路敏捷能言善辩的张敦的对手一败涂地以至于要委托苏氏传个话请张敦不要再公开羞辱他可见张敦的嘴有多毒也可见在那个时候张敦和苏氏关系还真的是不错的但渐渐的随着高太皇太后的态度越来越明显新党的地位开始急转直下而被急火攻击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张敦

各种针对他的参奏如潮水一般涌来其中不乏很多恶毒的攻击张敦酒精风浪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其中的一道奏折却在瞬间让张敦彻底破防了那是苏氏的弟弟苏哲递交的一份奏折启罢张敦知书密院状

在这份奏章中苏哲明确提出为了避免张敦在祸害国家应该罢免他书密使也就是相当于国防部长的这个职位观点之中可以理解人身攻击也有准备但张敦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刻参与落井下石的居然有苏哲

全天下皆知苏哲和苏氏兄弟俩关系极其亲密苏哲参奏我张敦完全没有顾及到你哥哥苏氏和我的交情吗而苏氏你视线真的会一点都不知情吗张敦的推理并不算违反逻辑苏哲的奏章递上去后苏氏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保持沉默张敦是应该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

当年的乌台事案我赌上自己的政治生涯为你做宝换来你现在这样对我苏哲上奏乌天后张顿垮了他被罢免了书密使的职位逐出朝廷贬去汝州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对张顿捕了一刀捕刀的人正是苏氏

如果说上次是苏氏看着自己的弟弟举刀的话那这次手握刀柄的人成了他自己他自己也上了一道奏章这份奏章叫绞尽神奇词头状苏氏指责汪安石是谋求边共草菅人命顺带搭上了张敦说他招降了五溪边民五溪边民就是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这样做是劫怨交蛮兵祸连结

那这件事情的背景是王安石和张敦一直主张在边境上对西夏这些国家采取强硬态度寸土不让而司马光一派则主张不易发动战争甚至可以放弃土地求和平苏氏在这一点上支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无可避免地殆尽了张敦

事实上用现在的眼光看张敦当初收服五溪边民扩大北宋版图和增加税收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而张敦当时也颇以此事自得但当年写诗赞扬张敦说功名谁始连三杰的那个苏氏现在却在人家落难之际说这句话张敦作何感想可想而知

失势的张敦在旧党的组合权攻击之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自己请求罢官提举林肖公就是去杭州管理一个道观那是一个给退位宰相安排的养老职位之后张敦父亲过世在收赃期间旧党依旧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攻击此时的张敦倒是豁出了苏式的洒脱他在一首诗里面这样自嘲说

洞霄宫里一闲人东府戏书老旧陈但张敦毕竟不是苏氏他是那个当年敢走过独木桥去提字的人是被苏氏认为是敢杀人的人他内心孕育的不是宁静而是复仇的怨恨而他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公元 1093 年张敦的机会来了

71 岁的高太皇太后去世 16 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这位少年天子非常反感旧党的那一套一旦自己拥有了权力就立刻开始推翻奶奶的一切安排驱逐旧党重新启用新党一度已经准备度过残年的张敦重新被启用为宰相张敦重返相位之后开始着手恢复一系列之前被废除的心法同时他没有忘记一件事复仇

事实上就在张敦要担任宰相之际各类攻击旧党的奏章就已经纷纷开始递上来了而且大多数奏章参奏的对象固定在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苏氏朝野上下都知道张敦心里最恨的是谁

而早在宋哲宗要清政之前政治嗅觉并不敏感的苏氏倒是难得金乖了一回她自己上书请求辞去包括礼部上书在内的一切朝廷官职外放到外地去做官苏氏已经预感到一场针对自己的风暴即将来临但她没有想到这场风暴来得如此猛烈

在一风风的参奏下苏氏很快就被革去了所有中央职务不认识你自己词的是我革掉的原先要去位于河北的定州做官现在又被改派去地处遥远的广东的英州那 57 岁的苏氏还在去英州的路上追家令又来了朝廷认为像苏氏这种最大责亲之人还是罚清了别去英州了去更南面的惠州

而给苏氏带去麻烦的不仅仅是近乎流放的变官他发现每到一处但凡当地官员有对他热情接待或者给予帮助的不久之后都会遭遇变官或者调离而朝廷派来巡视他所在地的高级官员无一例外都是他当年的冤家对头换言之有人不仅想要搞他还想借他人之手搞死他而苏氏心里也很清楚这一切幕后的那只手是谁的

因为所有针对苏氏等一批原右党人的贬折必须最终都经过一个人的同意没错就是甚具宰相高位的张敦但或许是出于洒脱的心态也可能是有倔强的想法苏氏自始至终没有低头求饶过反而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且能够自得其乐的心态

比如在惠州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造好了自己的新居不仅日淡荔枝三百棵还写出了惬意之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清达五更钟而这种诗句传到张敦的案头无疑是一种无声的示威于是再贬贬出大陆跨海去丹州但即便如此苏氏还是一句也不讨饶反而认起了故乡

他是这么写的我本丹尔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辟入世远游此时张敦和苏氏两个人之间的恩怨其实已经成了一场时间的赛跑只要时间足够长总还会有变数产生

公元 1100 年年仅 25 岁的宋哲宗驾崩没有子嗣按宰相张敦的想法按照礼法那么要么就是立哲宗同母帝简王赵嗣要么就立哲宗的长弟申王赵弼哪怕这个赵弼是有眼疾也就是眼睛有毛病但是向太后却忠义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宋哲宗的次弟那个能邪善化多才多艺的端王赵吉

张敦是极力反对情急之下说出了那句名言端王轻挑不可以君天下这句话是否真的出自张敦之口后世一直是有争论的但是张敦反对立端王这是确凿无疑的但偏偏最终是这个端王登了基也就是宋徽宗宋徽宗坐上龙椅的那一刻张敦的命运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宋徽宗登基当年张敦就丢了一切朝中官职被贬往越州接下来他的命运和苏氏一样被不断参奏是最大责卿导致贬者层层加码节度复始团练复始当初苏氏被贬时给安的头衔张敦也同样品尝了一遍张敦一度是被贬到了雷州那是他当年把苏氏的弟弟苏哲贬到的偏远之地

而在海峡对岸就是当初被他变到丹州的苏氏而此时的苏氏又起誓了宋徽宗要招他入朝全国各地的官场都在盛传苏氏这一回去肯定是要被重新重用很有可能是要登堂拜相了在北归的路上苏氏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一个叫张元的人写的他是张敦的儿子

张元也是近世而且他考中近世那年主考官正是苏氏所以严格意义上苏氏也算是张元的老师张元的那封信写得言辞婉转但一看就知道他的诉求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年我的父亲曾经害过您如果您回到朝堂上身居高位请不要报复他

收到张元来信的时候 64 岁的苏氏已经身染重病了但是他还是强大精神提笔给张元回信上来的一段话其实就让张元放了心他说某语成像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烧意交情故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寂寂海语此怀可知但以往更说何意唯论其未然者而已

在这封信里虽然张敦早已被贬到了尘埃里但苏氏在信中依然尊称他为丞相对于影响他半生的贬折乃至迫害苏氏只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叫出处烧意就是我们两个人之间闹了点小矛盾然后他就表明了态度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都不要提了在那封回信里苏氏更关心张敦的身体健康叮嘱张元他们去探望父亲时要多带些药品

提醒喜欢倒数的张敦千万不要外服炼丹还给他开了几个药方希望他能够好好休养保重身体这封信被张家后人一直珍藏但没有现存的史料有记录张敦后来给苏氏回过信两个人还是没有恢复直接的往来一个月后北归途中的苏氏在长州逝世四年后张敦在湖州的扁索逝世

22 年后靖康之变发生那个曾经的端王和自己的儿子一起成了金国人的俘虏北宋灭亡了好下面进入馒头说时间关于苏氏和张敦的这段恩怨情仇啊其实还一下子挺难说清的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个人还是觉得苏氏说到底最多是犯了些小错但张敦明显是防卫过当乃至下手太狠了这主要还是苏氏的性格事案

苏氏这个人洒脱管洒脱但其实也颇有些梗的梗直的梗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认识的对错他不认人就拿王安石变法来说苏氏其实并不是完全反对新法的也不完全支持旧法这就让他的处境一度比较尴尬两面受气

他攻击王安石对西夏的边疆政策我们确实可以说这是苏氏的认知有时代局限性但他当时确实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不是为了攻击别人为反对而反对这从他极力支持王安石的免疫法就能看得出来当时王安石已经倒台了但苏氏认为免疫法就是比之前的拆异法要好为此苏氏还和司马光闹得很不愉快

那想明白这个底层逻辑再来看苏氏当时对张敦的态度就多少可以有些理解了比如苏哲上奏弹劾你管我什么事虽然是我弟弟但在政治观点上我和他是两个独立的人我不能也不想决定他的观点和行为又比如我确实认为不要用武力去处理边疆问题你张敦是王安石一党的主力怎么可能提他不提你而且我主要说的是王安石只是提了你一句而已啊

还比如变出中央怎么了我自己早就体验过了而且我俩不都是向往无关一身轻的隐居生活吗你现在又怎么了还有没错乌台事案中我命都差点没了你为我仗义直言我没有忘记啊你现在命都要没了吗不过就是去当个地方官而已嘛而且我确实就是不同意你的政治观点留你在朝堂上干什么继续每天和我吵架吗

你带入这些台词想一想可能就多少能够揣摩出一些苏氏当年的内心想法和观点再退一步苏氏可能就是有些不够朋友但你张敦应该是了解苏氏的他是那种人吗从张敦后来的一系列举措来看他的仇恨能量是惊人的高而有些手段真的有点像借他人之手弄死苏氏的意思了这就真的不好了所以历史有时候也挺会开玩笑的

后半辈子一路崎岖坎坷受尽委屈的苏氏却留下了胸襟开阔和洒脱的美名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谭而位及人臣并且自认为快意恩仇的张敦却在晚年品尝到了失忆的滋味关键是有一件恐怕张敦知道后还要暴跳如雷的事在袁仁修的《宋史》里张敦被列入了奸臣传于能力与贡献张敦都绝无理由入选

若苏氏在世恐怕也是要为这位老冤家喊一声冤枉的吧好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