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国士无双】(8)歼十之路

【国士无双】(8)歼十之路

2025/5/16
logo of podcast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伯伯
刘亚洲
同学
宋文聪
王若松
葛文雍
邓小平
邹家华
雷强
Topics
邹家华: 我深知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申请研发新一代歼击机需要谨慎。但是,中国空军的战斗机已经落后太多,这已经到了非研发不可的地步。我小心翼翼地提交了报告,申请五亿元人民币的研发经费,希望能够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邓小平: 我认为新型歼击机项目非常重要,虽然前期投资五亿左右,但考虑到国防的需要,这笔钱是值得花的。我同意立项,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自己造。 刘亚洲: 我认为中国停滞不前,但世界却在飞速发展。中国空军的装备已经落后世界先进水平太多,必须加快发展。

Deep Dive

Chapters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空军战斗机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时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邹家华提交报告,申请研发新一代战斗机,获得邓小平批准。
  • 1981年,邹家华提交研发新一代战斗机的报告
  • 邓小平批示同意项目,强调其重要性
  • 中国空军战斗机严重落后
  • 项目初期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

Shownotes Transcript

历史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历史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不仅有深度有厚度其实也有温度形式有态度做人有温度我是馒头大师欢迎来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读懂过去活好当下谈面未来

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那这一期的这个内容啊,是我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最新更新的一期内容我看了看还挺难归类的那我也不想新开栏目,就放在国事无双这个栏目吧因为我觉得啊,这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人都堪称国事 1981 年年底,邓小平看到了办公桌上的一份请示报告

报告来自时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邹家华报告的内容是申请研发中国的下一代新型间接机预计初步投入是五亿元人民币邹家华的这份报告递交的小心翼翼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大幕邓小平一再强调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以经济建设大局为重

从研发经费来讲国外研发一代新机型至少要投入 100 亿美元以上所以 5 亿人民币的经费看上去似乎并不多但是那一年中国的全年财政总收入还不到 1000 亿人民币但邹家华又认为这份报告已经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了因为中国空军配备的战斗机已经是落后太多了

中国的自研战斗机之路是从歼-5 开始的这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模仿对象是苏联的米格 17 歼-5 是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高压音速飞机 1959 年 5 月停产一共生产了 767 架而 1960 年投入生产的歼-6 之后成为了中国空军装备最多的飞机

它由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 仿制和发展 1958 年初开始研制 1960 年投入批量生产 1964 年首批歼 6 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直到 1983 年停产一共生产了 5205 架

而 1966 年投入生产的歼 7 因为遭遇十年文革生产数量很少 1969 年首飞成功的歼 8 光定型就花了十年时间等到要投产的时候以美国 F16 法国幻影 2000 和苏联苏 27 为代表的主战战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

这里要查一下就是战斗机的代计划分原来是有西方的四代分类和俄罗斯的五代分类两种现在国际标准逐渐统一为五代分类那这篇文章取的是最新标准

1981 年 6 月 7 日以色列空军发动了一次空中突袭出动 14 架飞机其中 8 架 F16 执行轰炸任务 6 架 F15A 担任护航任务这 14 架四代机用超低空波浪式飞行骗过沿途雷达从西奈半岛长途奔袭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往返 2000 公里在两分钟之内投下了 16 枚炸弹完成目标后安然返航

人们认知中的二战时的空战被完全颠覆而此时中国人民空军除了配备少量的歼 7 和歼 8 之外列装最多的还是数以千计的歼 6 那是强国们早就已经淘汰的二代级战斗机领先一代就足以对上一代打出碾压式的优势更何况要领先两代空军上将刘亚洲曾经用一句话点评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的中国空军

他说的是中国停下来世界却在飞所以在 1981 年的年底邓小平最终在邹家华的那份请示报告上披上了这样的字新型歼击机项目较为重要前期投资五亿左右目前花钱不多你同意这样的批示也就意味着砸锅卖铁也要自己造

1982 年 2 月 11 日宋文聪接到了一个从成都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要他立即前往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由国务院国防公办和航空工业部联合召开会上要召开新型歼击机项目的方案论证会需要他去提提建议

宋文聪当时是成都飞机研究所也就是 611 所的副所长和总设计师先后参与过东风 113 号机歼 7 歼 8 歼 9 还有歼 7C 的设计研发工作他提出的双发方案曾经是歼 8 研制成功的重要爆炸说到歼 8 这里也有必要介绍一下歼 8 的原型机是 1969 年 7 月 5 日首飞成功的 1979 年才完成设计定型 1980 年开始服役

2001 年 4 月 1 日在南海被美机撞击坠海的中国飞行员王伟驾驶的就是歼 8 二型战斗机宋文聪当时正在贵州为歼 7 三型试制做技术交接工作听到电话后表示会立即出发但他同时也了解了一下这次会议的背景

国家已经决定要研发新一代的歼击机这一代飞机不仅性能上要超过现在的歼 8 也要超过苏联当时的密格 23 要争取接近美国 F16 战斗机的水平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也就是 601 所提出的在歼 13 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性能争取能造出能达到 F16 早期机型的一代飞机

那这个歼 13 是 1971 年提出的设计方案但研发一直不顺利那另一个方案是南昌的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也就是 650 所提出的在强 6 的基础上模仿苏联的米格 23 进行改款由于强 6 的构造和使用感受一直都有争议且又是仿制当时已经不算先进的米格 23 所以南昌 650 所的方案在会议前就不被看好

而沈阳 601 所被视为中国飞机制造界的共和国的长子规模大科研力量强主导了之前歼系列的所有飞机的研发经验丰富所以他们提出的这个方案基本上已经是被认定了召开会议其实就是想请各路专家再论证和补充一下这个方案所以宋文聪接到的任务就是带三个同事去参谋和完善一下

不过宋文聪在准备行李的时候想了想还是把煎酒的资料全都带上了说起来煎酒是成都 611 所难忘的一个伤痛这是他们曾牵头研发的一个新一代煎鸡机机型

从设计方案看坚久的直面数据已经具备了和当时 F14 等早期四代机全面抗衡的能力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底子太薄以及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坚久的研制始终无法取得关键性进展最终因为技术条件要求过高在 1980 年被取消了计划

但是煎酒的研发过程也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发所以宋文聪带着所有煎酒的数据是希望届时能给大家提供一些补充思路而他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标准的配角后来成了主角 1982 年 2 月 15 日晚王若松忽然敲开了宋文聪宾馆房间的门这是正式会议的前一天大家刚刚开了预备会第二天准备开正式会议

王若松是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他到宋文聪房间的目的室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案要汇报吗宋文聪一听吓了一跳没说过要我们带方案来啊而王若松的意见很明确这次来了一百多位全国各方面的专家你们也要谈谈你们的想法哪怕临时给你们加点时间也要发表下意见宋文聪想了想最终要了 15 分钟的发言时间

随后宋文聪和一起来的三个同事搞了一个通宵他们从带来的资料里摘录了一些重要数据徒手画了一些视图和性能表重点准备介绍一下宋文聪最推崇的压式布局所谓压式布局简单来说就是把战斗机的水平尾翼移到了机翼之前位于飞机前部从飞机正面看像鸭子故而得名

使用压式布局的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利用涡流增加操控性但是这个布局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大胆的而且会大大增加操作的复杂度当时全世界可以拿来做例子的压式布局战斗机只有瑞典萨博公司研发的萨博 37 战斗机它在 1979 年才刚刚服役

当会议进行到第三天的时候主持人宣布了一项临时加出来的议程请成都 611 所的副所长总工宋文聪发言事实上经过前三天的会宋文聪听下来已经有点担心了

虽然南昌 650 所的方案缺点比较多但是沈阳 601 所的那个方案尽管论证的很详细也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还是给他一种感觉那就是等这架飞机最终造出来的时候肯定已经落后其他国家的飞机了他认为既然大家在 80 年代初就要讨论 20 年后可以适用的主力战斗机机型那么思路就一定要再放开胆子一定要更大一些

于是宋文聪走上台后并没有讲解飞机而是一上来就给大家描绘了他想象中的未来空战比如进一步的超视距就是空战双方彼此在视线之外包括中距拦截电子对抗子母弹等等等等宋文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新一代战机达不到这些指标那么研发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随后他又谈了自己对目前飞机空中格斗能力的现状的一些认识包括蓝射火控系统的发展以及他一直想时间的压实布局短短的 15 分钟发言完毕后会场寂静无声过了一会儿开始有些窃窃私语之后忽然有一个人鼓起了掌最终满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大家鼓掌不仅仅是因为有人给他们详细勾勒了未来空战的格局而是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也可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那次会议开了十天最终的结论是暂不公布结论按照原先的计划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是要按照沈阳 601 所的方案推进的但最终的结论是两个所再做一轮方案三个月后再论证

而宋文聪代表的 611 所取代了南昌 650 所的方案进入了考察实现 1982 年 6 月 21 日葛文雍完成了幻影 2000 的第四次试飞葛文雍是新中国第一代试飞员时任空军第八研究所所长他从 6 月 16 日到 21 日期间在法国完成了幻影 2000 的四次试飞从飞机上下来葛文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如果将来和他们的飞机对抗除非是人家犯错误否则我们绝不可能把他们打下来葛文勇在回国后给飞机设计师们讲课时进一步谈了自己的感受说

我们现在飞远航飞行员必须把地图放在膝盖上按速度表的读数和时钟计的时间估算里程按罗盘在地图上定出当时的位置但是幻影 2000 已经计算机化了它有平面显示器飞行员只要将指标标识对准地面目标就飞到了根本用不着飞行员去心算这样又快又准

那葛文雍为什么要去试飞幻影 2000 这一款四代机呢法国人为什么又愿意让他试飞呢因为当时中国的空军除了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机外还有个选择那就是买外国人的新飞机

这样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除了列装快之外人家的飞机还比我们自己的要先进得多但缺点也很明显空军曾内部组织研讨了一个月发现所有的采购费用加在一起只购买 24 架换银 2000 加上其他的各种配套前后得花上上百亿元最关键的是技术还是人家的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自己的战机要争气

就在葛文雍去法国试飞的两个月前在北京的空军招待所又开了一场关于新式歼击机的方案讨论会这次宋文聪带着成都 611 所的 20 多名骨干参会详细介绍和论证了他们基于压制布局制造的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的想法和方案并且回答了各路专家的疑问和顾虑在会议结束后航空部的一位副部长找到了宋文聪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你可能已经听说了空军提出要买幻影 2000 飞机如果我们研制的把握不大就让他们去买吧宋文聪的回答是空军买不买飞机那是他们的事方案既然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了我们肯定要坚持做下去的那副部长就问宋文聪你们还要做多久的工作可以基本确定方案宋文聪表示还要做三轮风洞实验一般是要三年但是可以缩短到一年半

副部长说一年半那黄花菜都凉了呀宋文聪当即承诺那一年就给我一年果然在一年之内宋文聪和团队们完成了三期风洞实验拿到了极为珍贵的实验数据而压制布局也形成了完整的论证报告但宋文聪他们团队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一个大国的新一代战斗机从方案到列装要经得起全方位的检验

在之后的几年里宋文聪和团队一起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论证修正了无数遍的方案一步一步勾勒出了中国新一代战机的大体轮廓 1986 年 7 月 14 日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新一代的战斗机立项制造这一代的战机被命名为坚实而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就是宋文聪因为用的就是他当年提出的那套方案

那一年宋文聪已经 56 岁了但是他义无反顾 1992 年 2 月 27 日宋文聪通过新闻得知了海湾战争停火的消息这场由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高科技打击震惊了全世界现代战争已经可以这样打了吗而中国领导人和军方同样被震撼了未来的战争别说小米加步枪就算你大炮加装甲也没有用了

如果没有飞机和导弹这些空中优势一场战争根本就不用打了在短短 42 天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领行的多国部队通过压倒性的空中优势打击造成了伊拉克军队 10 万人伤亡其中 2 万人死亡 8.6 万人被俘虽然是一场战争损失飞机 324 架坦克 3847 辆装甲车 1450 辆火炮 2917 门舰艇 143 艘

而美军呢只阵亡了 148 人多国部队阵亡 192 人好在令人宽慰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坚实已经完成了全金属样机的制造从 1986 年立项到 1992 年完成第一架金属样机过去了整整六年这六年宋文聪和他的团队披星戴月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

你要知道一架战斗机由十多个大系统进一百个子系统组成光设计的部位就要十多个而且按照国际惯例一架飞机上研制的新产品绝对不能超过 30%超过 30%飞机研制成功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而坚实的研发过程中采用了非常多的新设计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率超过了 60%所以有人就下过断言这架飞机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宋文聪和他的团队确实也遭遇过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比如一个小小的起落架坚实的起落架要求是外八字倾斜角接近 18 度当时国内没有办法制造于是团队想到了外包但当时外国专家开出的价格是 265 万美元这还只是评估费另外还有 1100 万美元的设计费

看到宋文聪犹豫外国专家表示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也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你们肯定干不了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候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

这段话把宋文聪听得火急上来了他想起当年苏联专家撤走的时候他所在的试飞车间里无论组装好的还是没有组装好的飞机全都成了钢铁垃圾他告诉同事啃别人的冷馒头只能是乞丐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我们我们要让坚实的起落架流淌我们自己的血液

之后经过 200 多次的实验我们自主研发的起落价终于通过了验收给国家省了钱但宋文聪和他的团队却一直很清贫 90 年代是商品经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年代那句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弹从某种意义上说倒也不算是说错了因为宋文聪当时的月工资在团队中已经算不低的了但也就是 1000 元左右

而且出于需要宋文聪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保密在他人间蒸发的那些年里他的弟弟到他家有事看到他的书架上放了几本关于牙科的书从此就一直相信我的哥哥去做牙医了但这一切在宋文聪和他的团队看来都是值得的他们为之奋斗的那一刻终于要到了 1998 年 3 月 23 日下午 4 点雷强终于等到了指令

这一天是坚实首次试飞的日子但天公不作美从早上 9 点等到下午 4 点天气才勉强达到了试飞标准而雷强就是坚实的守卫试飞员要想试飞坚实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宋文聪要求试飞员要全程参与飞机的设计与制造所以空军早在全军范围内就开始了选拔先是抽掉了 24 人然后层层淘汰最终圈定了 5 人试飞小组

而雷强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年轻成为了首席试飞员那一天是试飞大队的郑伟陪同雷强走到了飞机边郑伟发现这个身经白战的小伙子脸色通红像喝醉酒一样当然试飞前他是不可能喝酒的郑伟给雷强测了个脉搏每分钟 152 条经历过空中数十次险情都化险唯一的雷强此时此刻确实是非常的紧张

这是自己祖国最新一代的战机的首次试飞承载着多少人的期待雷强进入驾驶座舱放下座舱盖向飞机旁的人挥了挥手他发现试飞局的局长在流泪雷强后来回忆说这是他印象中第一次有人在他试飞前流泪还是他的领导

其实他那时候已经忘了自己的危险试飞员本来就是一个高危职业而他要试驾的是一架新频率超过 60%的四代测试机和他以前飞过的飞机完全都不同之前就有外国专家下过断言就算中国造得出四代机也培养不出四代机的飞行员而国外的四代机飞行实验都出现过衰机风萧萧兮一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但雷强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复还不复还的问题他在登机前说的话是只要今天飞机不爆炸就是缺胳膊断腿我雷强也一定要把飞机给弄回来在众人的注视之下雷强关闭了座舱盖点火滑出加速拉杆飞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全场的人顿时欢呼雀跃不少人已经是泪洒当场

在按计划完成绕场三圈的飞行并完成各项测试动作后雷强发现有表还有剩余就向地面寝室多飞了一圈随后才驾驶飞机稳稳的落在了跑道上在蜂拥赶来的人群中雷强看到了一个略显攀山的身影他就是已经 68 岁的宋文聪雷强紧紧的抱住了总设计师宋文聪说宋总这才叫真正的飞机啊

那一刻两个人都泪流满面 2003 年 3 月宋文聪在一个仪式上发表了一段讲话那是一个交付仪式手皮生产出的尖石交付中国空军率先使用在交付的仪式上宋文聪说了一句让在座所有人都动容的话他说尖石到今年已经 18 岁了终于可以参军了

之后的时间表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了 2003 年 12 月歼-10 双座型号原型机研制成功 2004 年中国空军开始大规模列装歼-10 战斗机 2005 年公开报道中首次出现了带有空中加油探头的歼-10 战斗机

2008 年 11 月 5 日歼 10 战斗机在中国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并且宣布战机衍生出单座及双座型号航电系统基本都是由国内研发产生 2022 年 3 月 11 日巴基斯坦空军在卡姆拉举行首批 6 架歼 10CE 的接装仪式这是歼 10 这一代航空主战装备首次成体系成建制的出口而在之前的 6 年

被称为坚实之父的宋文聪已经去世了享年 86 岁从 1998 年那年开始他就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 3 月 23 日也就是坚实首飞的那一天好下面进入馒头说时间 1998 年的那个夏天我和几个同学去黄山毕业旅行途经安徽的五湖

一个同学爸爸的战友是那里空军基地的领导我们就住在了基地里的空军招待所然后他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特别节目参观苏尔奇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苏尔奇而且我们还被允许爬上机舱盖每人拍了一张照

我记得当时啊有一位基地的干事和我们说哎你们知道吗那时候一架苏 27 三班港每班八个小时全天 24 小时有人站岗一个停机棚就要 20 万美元哇我们几个中学生当时听的是直吐舌头后来从无胡出来我们几个人小声嘀咕我对那位同学就说哎你老爸那位战友该不是泄露国家机密了吧这种东西是能给我们看的吗还拍照

我那同学说他也不懂反正我们几个小心翼翼等照片洗出来了也不敢给别人看藏在家里感觉是在为国家保守秘密后来有两个同学家里照片找不到了他们还猜测该不是国家有关部门派人来偷偷收走了吧后来长大了查了漫漫公开的资料才知道那年我们是自作多情了

我们国家 1990 年就签订了协议 1992 年就引进了 24 架苏 271995 年基本完成了知识产权买断启动了苏 27 的国产化我们去五湖的那一年的年底基于苏 27 的国产歼 11 就已经总装完成了 1999 年就列装了所以我们才有了参观原始股的机会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是秘密了

后来每次从新闻报纸或者网上看到我们国家战斗机的画面和照片我总会想起那一年的夏天那架苏-27 我相信后来我们国产的那些战斗机应该都比当年的苏-27 要先进很多了其实我不能算一个军民对各国各种战斗机的技术和迭代也不是很清楚但我相信的是我们国家队科研的力量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钻研和奋斗

那天在基地我同学爸爸的那位战友伯伯请我们在食堂吃饭席间是谈笑风生啊然后有一位同学就说起了白天看到的那架苏 27 说太酷了那位伯伯听到这句话就放下了筷子非常严肃的对我们说苏 27 酷吧但你们要相信以后我们自己的战斗机肯定比这个还要酷那时候我们自然不会知道早在几个月前我们的坚实已经是首飞成功了

但是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我们肯定能做到好这一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