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 老马, 欢迎 收听 电影 巨变 five minutes。 这是 电影 巨变 专属 的 短 节目 频道, 我 和 阿吴 会 在这里 做 一些 短小 的 分享。 每 一期 的 时长 大概 在 3分钟到7分钟 之间, 我们 争取 来 做到 接近 日 更, 也 欢迎 大家 关注 我们 之前 专门 做 长 节目 的 电影 巨变。
我们 之前 在 电影 巨变 有 一期 长 节目, 聊 欧洲 三大 电影节 和 中国 的 关系, 是 谈到 了 中国 电影 进入 国际 影坛 的 一些 往事。 里面 就 提到 了 汤 迪 雷恩 这个 英国 的 影评人。 但是 讲 的 比较简单, 今天 在 这儿 我 想来 做 一些 补充, 再 多 谈 一下 汤尼 雷恩。
汤尼 雷恩 是 剑桥大学 学 文学 的 出身, 他在 很 年轻 的 时候 就是 狂热 的 影迷。 最早 的 时候 他是 研究 先锋 电影 的, 后来 才 转向 亚洲 电影, 尤其是 华语 电影。 他 大学 刚 毕业 的 时候, 给 英国 B F I 办 的 一份 刊物, 叫 每月 电影 简报 写稿。 这个 刊物 后来 和 世语 厅 合并 了。 七 八十年代 它是 英国 一份 很 有 影响力 的 专业 杂志, 这个 杂志 当时 非常 的 关注 艺术 电影。
雷恩 很 早就 发现自己 对 好莱坞 电影 是 一点 兴趣 都 没有, 而且 对 大部分 的 欧洲 电影 也没有 兴趣。 他 就 开始 看 一些 当时 很小 众 的 电影, 就是 来自 亚洲 的 电影。 一开始 是 李小龙 的 电影, 还有 邵氏 的 武侠片, 台湾 的 武侠片, 也 不光是 武侠片, 其他 的 他 也 看 了, 这样 就 迅速 的 成为 了 港台 电影 的 影迷。 1977年 是 汤底 人员, 第一次 去 香港, 他 就 认识 了 胡金铨, 他 后来 也 和 当时 刚刚 成立 的 香港 国际电影节 也 建立了 很 好的 关系。 这 之后 他 就 经常 去 香港 看 了 很多 老的 新的 电影, 推荐 到 伦敦, 推荐 到 鹿特丹、 南特、 爱丁堡 这些 电影节。
在 英语 影评 界, 当时 几乎 没有 第二个 人 对 华语 电影 像 他 这么 了解, 是 通过 他的 狂热 的 介绍, 才 培养出 了 第一批 华语 电影 的 支持者。 当时 介绍 华语 电影 的 也有 法国 的 电影 手册、 正片 这样 一些 杂志。 但是 汤尼 雷恩 他 就 不 喜欢 电影 手册 那种 印象 式 的 狂热 的 写作 风格。 他是 在 产业 和 社会 历史 的 背景 下面 去 分析 电影 的 来龙去脉。 他 就说 如果我 对 一个 国家 的 电影 感兴趣, 那 我 肯定 会 同时 对 他的 文化、 政治、 历史、 美食 通通 感兴趣, 绝对 不仅仅是 对 电影 感兴趣。 所以 他在 面向 西方 读者 的 时候, 就会 介绍 关于 一部 电影 的 各种 背景 信息。 因为 那些 读者 就像 一张白纸, 他 什么 都 不懂, 这样 来 帮助 他们 理解 亚洲 电影。 所以 雷恩 认为 跨国 跨文化 的 电影 传播 最 重要 的 还是 准确 的 理解, 这也是 他 后来 长期 致力于 电影 字幕 翻译 这件 事 的 原因。
汤尼 雷恩 的 这种 风格 和 自我 定位, 就 跟 我们 之前 节目 里面 提到 的 皮埃尔 里斯 安、 阿萨 亚斯、 马可 穆勒 统统 都 不一样。 它 更 像是 一座 桥梁。 他 觉得 自己的 使命 是 帮助 西方 的 影迷 来 更 准确 的 理解 中国 电影。 我们 之前 的 节目 也 提到 过, 在 1982年, 马可 穆勒 在 意大利 举办 过 一次 空前绝后 的 包含 了 135部 电影 的 中国 电影展。 不过 在 这 之前, 1980年 汤尼 雷恩 已经 在 伦敦 举办 了 一次 规模 也 很大 的 中国 电影展, 可能 没有 马可 穆勒 那次 的 规模 那么 大, 但是 也 不小。
1980年 的 这次 伦敦 迎战 是 中国大使馆 主动 联系 的, 他们 找到了 B F I, 就是说 你们 来 办 一个 你们 平时 办 的 那种 电影周, 就是 在 一个 星期 里面 简单 的 放 几部 某个 国家 或者 某个 主题 的 电影。 那 B F I 和 汤 迪莲 恩 就 觉得 你们 既然 已经 主动 找 过来 了, 那 我们 可以 利用 这个 机会 把 它 搞 大 一点。 如果 只是 搞 一个 普通 的 小 莹 展 就 太 可惜 了。 因为 中国 那个 时候 刚刚 改革开放, 西方人 是 完全 不了解 这个 国家 的, 更 不了解 这个 国家 的。 电影 探底 人员 就 申请 了 他 要 到 中国 来 选片, 中方 也 答应 了。 探底 人员 当时 参考 了 美国 的 成立, 也就是 j leda 写 的那 本 英文 的 中国电影史 的 著作。 他 开 了 一个 很长 的 片 单, 交给 负责 进出口 和 对外交流 的 中影 公司, 就是说 我们 要 这些 电影。
据说 雷恩 他们 当时 到 中国 来, 本来 是 想 去 中国电影资料馆 看 片 的。 但是 当时 的 资料馆 百废待兴, 还 处在 一种 重建 的 状态, 还没有 办法 接待 外宾, 所以 他们 就 没有 去。 那个 时候 撒旦 根本 就 还没有 出生, 那 汤 里 的 人 他们 就 去了 上海, 在 上海 看到 了 马路天使、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些 电影。 但是 中国 的 官方 并 不愿意 让 一些 电影 被 选 到 伦敦 去 放, 这个 情况 和马 可 布勒 遇到 的 是 一模一样。 那个 时代 就是 这 样子 的, 国家 还 不够 开放。 那 雷恩 他们 采用 的 办法 和马 可 穆勒 也是 一模一样, 就是 到 中国大陆 之外 的 地方, 到 美国 的 旧金山, 到 荷兰, 到 香港 去 搜集 拷贝, 运到 英国。
BBC 对 这次 影展 也 帮 了 很大 的 忙, 他们 答应 在 影展 正式 开始 之前, 来 集中 的 放 一批 中国 的 电影, 作为 对 影展 的 宣传 和 预热。 他们 放 的 电影 就 包括 李俊 的 农奴, 还有 刚才 提到 的 马路天使、 一江春水向东流。 甚至 因为 那个 马路天使 的 拷贝 的 质量 非常 糟糕, 他们 还 帮助 简单 的 把 这个 马路天使 修复 了 一下, 顺便 配 了 一个 字幕。 因为 这个 影展 的 大部分 的 电影 是 没有 英文 字幕 的。 这个 情况 我们 之前 也 讲 过马 可 穆勒 在 意大利 办 的 中国 电影展 也是 没有 字幕 的那 怎么办 呢? 就是 靠 同声 传译, 观众 戴 耳机。
雷恩 他们 这次 在 伦敦 的 中国 影展 就 办 得很 成功, 所以 马可 穆勒 还 把 他 请 去 当 顾问, 为自己 也 同时 在 操办 的 意大利 影展 出谋划策。 不过 雷 和马 可 穆勒 的 身份 始终 是 存在 一个 本质 的 区别 的。 穆勒 是 策展人 为主, 他的 主要 的 使命 是 把 中国 电影 带到 西方 电影节 去。 那 去了 之后, 需要 影评人, 需要 学者 来 介绍。
雷恩 虽然 也 当 策展人, 但是 他的 身份 更多 的 是一个 影评人, 他是 要 写文章 的, 他 当时 就 大量 的 写 了 文章 介绍 中国 电影。 他 也是 最早 用 新浪潮 这个 概念 来 命名 中国 的 第五代 的。 不管 准 不准确, 但是 西方人 一听 就 能够 明白, 第五代 是 相当于 特里 弗 戈达尔 那种 作用 的。 而且 雷恩 对 黄土地 做了 大量 的 介绍 和 推荐, 这是 汤尼 雷恩 对 中国 电影 获得 世界 认可 所做 的 一部分 工作。 到 今天 为止 他还在 做 这样的 工作。 谢谢 收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