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收听 电影 巨变 five minutes。 我是 老马。 今天 想 聊 一下 金庸, 金庸 对我 个人 来说 是 对我 影响 非常 大 的 一个人。 我 在上 小学 之前 就 开始 阅读 金庸 的 小说 和 看 金庸武侠 剧 了, 到 现在 有时候 我 还是会 时不时 的 翻 一下 金庸 的 小说。 即便 所有的 情节 甚至 所有的 句子 都 已经 非常 熟悉, 但是 重温 起来 还是 很 有 感触。 我 长大 之后 也 了解到, 金庸 的 写作 并不 限于 武侠小说 这 一块儿。 他 做 报纸 做了 五十多年, 是什么 都 写 的那 最 有名 的 除了 小说 之外, 就是 他在 六七十年代 在 明报 写 的 社论 的 产生 过 广泛 的 社会 影响。 直到 80年代 他 参与 基本法 的 制定, 他的 政治 评论、 政治 观点 在 香港、 在 大陆 都有 很大 的 影响, 也有 很大 的 争议。
除了 社论 而外, 金庸 也 写 过 很多 的 副刊 小 专栏, 那种 一般 是 一篇 文章 几百个 字, 不到 1000字的 豆腐干, 什么 话题 都 可以 说, 一般 不需要 特别的 深入, 就 简单 谈 一下 就可以 了。 因为 金庸 是一个 爱好 非常 广泛 的 文艺 爱好者, 可以 说 任何 门类 的 文学艺术 相关 的 他 都 有所 涉猎, 所以 他 来 写 这样 一种 豆腐干 的 专栏, 他 什么都可以 写进来。 我 前段时间 还 听到 有 别的 博客 介绍 金庸 在 40年代 的 时候 写 过 文章 介绍 科幻 作家 海因莱因, 所以 他 真的 是 兴趣 非常 广泛, 什么 都 关注。
那 在 电影 这 一方面 呢, 金庸 是 下了 比较 大 功夫 的。 金庸 曾经 在 长城 电影公司 工作 过当 过 编剧, 还 当 过 导演。 他 导演 的 那个 夏梦, 主演 的 王老虎抢亲 影响力 还是 可以 的。 但是 后来 金庸 发现 电影公司 对 创作者 的 限制 太大 了, 他 想 拍 的 东西 很多 拍 不了, 他的 一些 创意 也不 被 允许。 所以 他 就 想, 我 既然 没有 办法 来 自己 搞 一 电影公司, 那 我可以 去 搞 一个 报纸 吧。 报纸 需要 的 经济 投入 是 相对 低 一点 的, 他 就 退出 电影圈, 去 创办 了 明报。 不过 金庸 写 电影 的 生涯 要 比 他 拍电影 要 更 持久, 如果 把 他 写 的 影评 从 数量 上 汇总 起来 是 很 不爽 的。 之前 喜爱 格格 的 公众 号 就 发表 过 一篇 喜爱 格格 的 爱人 小兰 老师 写 的 一篇 关于 金庸 影评 考据 的 文章, 大家 也可以 去 找 来 参考 一下。
那 我们 知道 金庸 是在 50年代 初期, 他 从 北京 的 外交部 回到 了 香港, 最早 是在 新晚报 负责 副刊, 那个 时候 他 就 开始 写 影评 了, 到 后来 创办 明报, 一直 是 没有 完全 中断 的。 当然 前期 写 的 比较 多, 后来 只是 偶尔 写 一下。 可能 很多 听众 也 知道 金庸 除了 金庸 这个 笔名 之外, 还有 很多 别的 笔名。 他在 新晚报 副刊 写 影评 的 时候, 就 喜欢 用 一个 笔名 叫 姚 馥 兰。 姚 就是 姚明 的 姚, 馥 是 馥郁 芬芳 的 馥, 兰 是 兰花 的 兰, 一个 很 女性化 的 名字, 这个 名字 是 取自 英文 的, your friend 就是 你的朋友, 他是 故意 用 一个 女性化 的 身份, 那 开篇 的 时候 还 自称 是 姚 小姐, 但是 没有人 知道 他是 一个 男性。 这种 反串 的 现象 在 当时 的 报纸 上 是 比较 常见 的。 不过 金庸 谭 电影 并不是 完全 的 玩票, 他是 非常 用功 的, 他 买 了 大量 的 电影、 杂志、 书籍 回去 看, 很多 都是 英文 的。 他 自己 说 嘛, 他 每个 月 写 影评 专栏 的 稿费 也就 刚刚 够 他 买书 而已, 没有 什么 剩 的。
金庸 写 影评 的 特点 是因为 他的 知识面 很 丰富, 所以 他 喜欢 旁征博引。 可能 在 影评 里面 会谈 一点 文学, 谈 一点 音乐舞蹈, 甚至 体育, 也 包括 历史 政, 这个 是 他 跟 其他 的 影评 作者 不太 一样的 地方。 刚才 说 他 一直 有 订阅 英文 的 电影 杂志, 所以 他 对 国外 的 电影 潮流 是 比较 熟悉 的。 他 后来 在 长城公司 主编 了 公司 的 刊物 长城 话 报, 他 就 介绍 了 很多 欧洲 的、 日本 的 有什么 最新 的 电影 动向。 那个 时候 报纸 上 的 大部分 的 影评 是 写 的 比较 浅 的, 就 简单 的 讲 一下 剧情, 可能 再说 一下 明星 的 表演 就可以 了。 但是 金庸 就 不满足 这种 模式, 他 还是 喜欢 在 里面 谈 一点 电影 的 艺术 规律 的。 因为他 看 了 很多 电影 的 理论 书, 像 匈牙利 的 理论家 贝拉 巴拉兹 那些人 他 都 知道 的。 还有 格里菲斯 是 最早 的 善于 运用 特写镜头 的 导演, 像 这种 电影 的 历史 他 也 比较 了解。 所以 在 香港 当时 的 报刊 界, 金庸 是一个 还 不错 的 影评人。
不过 后来 创办 明报 之后, 他 写 影评 就 比较 少了。 民报 有 专门 的 影评 作者, 他 偶尔 还是会 客串 一下。 我 这里 可以 举 几个 例子 来看 一下 金庸 写 影评 到底 是 写 的 什么。 一个 是 他在 1963年 写 了 一篇 介绍 英格玛 伯格曼 当时 刚刚 上映 的 电影 沉默。 其实 他 那个 时候 也 还没有 看过 这部 电影, 但是 就 一连 写 了 两篇 文章 来 介绍 沉默 引发 的 争议。 第一篇 金庸 先是 客观 的 介绍 了 一下 这部 电影 的 内容 是 讲 什么 呢? 因为 它 包含 很多 的 色情 元素, 在 瑞典 是 引起 了 一些 批评, 他 就 把 这个 具体 的 经过 是 怎么回事 客观 的 介绍 了 一下, 可能 是 觉得 还是 有 话 没有 说完。
第二天 金庸 又 写 了 一篇 进一步 的 介绍 了 争议 的 双方 对 沉默 这部 电影 的 观点。 一方 批评 的 声音 是 说 这部 电影 太 肮脏 了, 另外 一方 就 为 他 辩护, 就说 难道 电影 里面 表现 不道德 的 人物, 这个 电影 就 不道德 吗? 金庸 还 转述 了 伯格曼 自己的 意见, 伯格曼 就说 人类 的 肮脏 是 上帝 安排 好的, 但是 上帝 安排 好 这个 之后, 他 就 避而不谈 了, 那 怎么办? 我们 人类 就 只好 自己 来 探索 人类 的 阴暗面。
可能 金庸 觉得 客观 介绍 还 不太 够, 他 最后 又 用了 几段 文字 来 直接 表明 自己的 态度。 他 就说 如果 艺术 太 强调 表现 丑恶 的话, 还是 可能 会 传染 到 观众。 而且 电影 里面 的 这种 丑恶, 你的 虚构性 太 强 了。 你 讲 的那些事儿 在 真实生活 里面 基本上 是 没有 的, 所以 还是 太 耸人听闻 了, 还是 很难 摆脱 诲淫诲盗 的 嫌疑。
所以 金庸 的 立场 我们 也能 看出来 了, 他是 站在 批评 这部 电影 的 立场 上 的。 虽然 他 还没有 看过, 但是 他 根据 对 客观 信息, 对 媒体报道 的 掌握, 他 形成了 自己的 立场。 顺带, 金庸 还 批评 了 一下 伯格曼 之前 的 野草莓 和 楚 女权, 说 这 两部 电影 晦涩 难懂, 就算 是 高级 知识分子 都 看得 云里雾里 的, 所以 从 金庸 的 这个 态度 还是 可以 看出来 他 身上 的 那种 传统 道德感 很强。 他 希望 文艺作品 能够 对 社会、 对 观众 起到 一定 的 教化 和 正面 的 作用。 如果 站在 我们 今天 的 标准, 肯定 会 觉得 金庸 的 这个 态度 太 保守 了。 大多数 影迷 可能 不太 同意 他 对 伯格曼 的 这种 批评。 其实 我们 从 金庸 的 小说 也 能够 看出来 他 对 文艺作品 的 道德 教化 是看 得 很重 的, 所以 我 觉得 西方 的 这种 暴露 人性 的 电影 他 不太能 接受。
后来 金庸 还 写 过 一篇 文章 来 讨论 苏联 的 电影 第41, 这个 电影 很 有名, 很多 听众 可能 也 看过。 金庸 在 这 篇文章 里面 关心 的 就 不是 这部 电影 拍 的 怎么样 了, 他 写 的 是 为什么 中国不 引进 这部 电影。 因为 中国 官方 是 批评 这部 电影 的, 说 这部 电影 思想 消极, 侮辱 了 革命战争 和 革命 人民。 为什么? 因为 这部 电影 讲 的 是 苏联 内战 的 时期, 一个 红军 女战士 和 一个 白军 的 军官 产生 了 爱情。 这个 在 中国 的 官方 看来 就 不属于 侮辱 革命 了。 因为 苏联 当时 是 进入 了 赫鲁晓夫 主政 之下 的 解冻 时期, 是 可以 拍 一些 尺度 比较 大 的 电影 的那 中国 就 接受 不了, 而且 那个 时候 中苏 已经 产生 了 分歧 了。
这部 电影 的 导演 就是 秋 克莱伊, 当时 也是 解冻 时期 的 苏联 电影 的 代表 人物。 他是 把 自己 自 比 为 法国 的 新浪潮 电影, 就 痛骂 苏联 当时 还在 的 一批 老 导演 也 痛骂 斯大林 时期 的 僵化 保守, 那 苏联 居然 允许 这样的 电影 上映。 所以 在 中国 看来, 苏联 就 完全 是 严重 的 修正主义 了。 金庸 写 这个, 是 想 通过 对待 一部 电影 的 分歧, 来 从 侧面 论证 中国 和 苏联 在 那个 时候 是 不可能 重修旧好 的。 所以 这 篇文章 其实 是一个 政治 评论。
后来 60年代 的 中后期, 邵氏 正在 开创 新派武侠 的 电影, 金庸 就在 明报 的 自由谈 发 了 一篇 很长 的 文章, 谈 了 张彻 导演 的 一部 新片。 我没有 看到 这 篇 评论 写 的 是什么, 但是 我 看到 香港 的 影评人 石 琪 介绍说, 金庸 当时 写 的 可能 是 张彻。 1966年 的 虎 侠 歼 仇 是 独臂刀 之前 的 一部 武侠 间 筹拍 的, 其实 不太好。 但是 呢, 金庸 还 比较 客气, 因为 张彻 那个 时候 跟 金庸 也 算是 同行, 所以 金庸 也没有 正面 的 批评 这部 电影。 而 写 着 写 着 就 转头 去 表达 了 关德兴 的 黄飞鸿 是 怎么怎么 的 好用 这种 方式 来 委婉 的 表达 对 武侠 歼 仇 的 不 满意。
金庸 到 晚年 其实 还 写 过 一次 影评, 因为他 跟 玄 骅 是 好朋友, 玄华 拍 过 书剑恩仇录, 许鞍华 后来 就 邀请 金庸 去 看 他的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这部 电影 的 首映式, 雍 看完 还 夸奖 这部 电影 的, 但是 他 也 不是 只 说 好话, 他 正反两面 都说 了。 他 就说 这部 电影 的 优点 是 暴露 了 中国 现代社会 的 现状 和 缺点, 情节 也很 幽默。 斯琴高娃 和 周润发 的 表演 也都 十分 精彩, 是 高级 的 表演艺术。 而且 这部 电影 表现 了 上海 落后 居民 当中 的 不诚实 和 不负责任 的 一面, 有 警示 的 作用。 你看 金庸 始终 是 非常 看重 文艺作品 的 道德 教化 功能 的那 他 后面 也 说 了 缺点, 对 这部 电影 的 结尾 的 镜头 运用, 还有 人物 的 一些 处理 提 了 一些 建议。
最后 我 总结 一下, 作为 影评人 的 金庸, 他 活跃 的 年代 是 主要 在 50年代。 虽然 后面 偶尔 还 在写, 但 经常 是因为 别的 原因, 比如 应酬, 比如 填 版面, 就 没有 50年代 写 的 那么 集中, 所以 金庸 和 后来 影响 特别 大 的 60年代 的 中国 学生 周报 的 那个 很 著名 的 影评 时代 是 错开 的。 今天 香港 最 资深 的 影评人, 比如 罗卡、 石 琪、 舒淇, 还有 一些 作家 像 西西、 也斯, 都 跟 中国 学生 周报 是 有 很深的 渊源 的那 中国 学生 周报 也可以 看作 是 香港电影 评论 真正 开始 追求 电影 文化 本身 的 一个 起点。 金庸 不属于 这个 时代, 它是 属于 一种 更 老派。 的 报纸 副刊 的 传统。 在 他 写 影评 的 时代, 香港 的 影迷 文化 还没有 萌芽, 电影 更多 是一种 市民 消遣, 可能 这种 属性 和 定位 也 塑造 了 金庸 的 电影 观念。 谢谢 收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