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58.戛纳的超长鼓掌,礼节?谄媚?还是营销?

58.戛纳的超长鼓掌,礼节?谄媚?还是营销?

2025/5/29
logo of podcast 电影巨辩5min

电影巨辩5min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老马
Topics
老马: 我认为戛纳电影节的鼓掌传统已经演变成一种复杂的现象。起初,这可能是观众对电影的自发反应,但现在它更多地被用作一种营销手段,电影公司会刻意引导更长的掌声,以提升影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种做法背后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但观众并非总是买账,许多获得长时间鼓掌的电影在商业上并不成功。此外,鼓掌也受到社交礼仪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人们常常迫于压力而继续鼓掌,即使他们已经不想再拍下去。长时间的鼓掌也可能是一种政治表态,例如对特定事件或议题的声援。总的来说,戛纳电影节的鼓掌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营销的成分,也有礼节和政治的考量。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戛纳电影节上超长鼓掌现象,从历史纪录、政治表态、导演个人感受等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 《潘神的迷宫》保持22分钟鼓掌纪录
  • 《华氏911》20分钟鼓掌,体现反战政治表态
  • 奉俊昊因剧组饥饿而打断《寄生虫》的鼓掌
  • 斯皮尔伯格的《E.T.》鼓掌时长被媒体夸大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老马很久没有在这里更新了今天来聊一个话题

最近电影播客圈的热点当然就是在嘎那了我估计至少有十几档的播客几乎是以日更的频率在嘎那更新播客可能播客这种形式它也是天生比较适合做电影节的报道因为在电影节那么忙要坐下来写稿写一篇正式的稿子太难了

播客就可以对着话筒简单说几句也可以录一期而且现在 Gana 它也是越来越重视播客这种媒体了经典我们就看到感场他们是拿到了级别很高的粉色证件以前这个是很困难的国内以前只有大媒体大的门户网站才能够拿到粉证

很遗憾的是今年我和阿吴都没有去甘纳虽然很羡慕这些去甘纳报道的记者但是也没有办法参与到这个报道当中来了

现在电影节结束了我倒是真的找到了一个机会可以来聊一个跟 Gana 相关的话题是我最近看到了一篇好莱坞报道发的文章这篇文章也被翻译成中文了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在讨论这个事情就是好莱坞报道他质疑 Gana

在应候鼓掌的这个传统说这个是电影衰败的体现这个事情是引起了挺大的一些讨论的这个事情还挺有趣可能很多影迷也知道在《嘎那尔》一场电影放映结束之后观众鼓掌的时间非常的长以前也有人讨论过这个事情拿来调侃

我今天就来聊一下嘎那电影节的这个鼓掌这个传统它的来龙去脉它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营销呢还是道德绑架呀或者是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吧首先是在嘎那

鼓掌到底有多长最长是多久我查了一下网上的统计对有人专门统计这个时长还给他做了一个排名也是挺闲的冠军第一名是 2006 年的《攀神的迷宫》时间是 22 分钟至今这个还是历史记录 22 分钟这个长度它跟一集电视剧就是情景喜剧的长度已经差不多了

相当于是学校里面的半节课了一节课才 45 分钟嘛

据说当时潘神的迷宫的导演吉尔默德尔托罗本人开始他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鼓掌鼓到后面他也困惑了就是他自己说的在前三四分钟之前他是曾经在一种被接纳的喜悦的氛围当中的但是超过十分钟之后他就有点尴尬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就只能很僵硬地微笑着点头

说明这么长时间的鼓掌呢对于接受欢呼的主创它也是造成了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那这个时候坐在他旁边的朋友阿芳索卡龙就拍了一下他说放轻松点允许自己被爱吧那这样一说呢德尔托罗就觉得好受了一点了不然真的是撑不下去其他的一些鼓掌时间比较长的例子还有像迈克摩尔的华氏 911

它的时间是 20 分钟这部电影是批判伊拉克战争的也得到了那一年的金钟旅这么受欢迎呢可能也是代表了刚才观众的一种政治表态就是对一个特定的事件的政治声明吧虽然这个表态不代表电影节的官方

是观众自发形成的嘛但是它肯定也是代表了参加电影节的人的一种主流的态度反战的态度今年是有一部约阿辛姆·特里尔的《情感价值》据统计它的鼓掌时间是 19 分钟在历史上应该也是进入了前三名吧

实际上我们看这个统计的话最近五年啊股涨时间是有一个延长的趋势我怀疑潘森的迷宫这个 22 分钟的记录迟早会被打破的如果主办方不干预的话

今年情感价值的应候还有一个名场面就是特利尔对鼓掌的人群说布鲁埃尔有一句名言我为朋友拍电影今晚大家这么捧场你们都是我的朋友他这样说也是对观众表达一种感谢吧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导演都那么享受长时间的鼓掌也有反例就是 2019 年凤俊浩的《寄生虫》那一次的鼓掌时间是在达到八分钟的时候凤俊浩就说谢谢大家我们都回家吧他后来就解释那天晚上首映的时候剧组特别饿想早点回去吃饭

我刚好参加过 2019 年的这期电影节《寄生虫》我是看的在德标西的媒体场不是卢比埃尔的首映场但是我也能够想象卢比埃尔的那个狂热的场面当时这部电影在媒体场是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放映的过程当中就有好几次的掌声雷动还有欢呼声首映场呢它因为有主创在这种欢呼的气氛肯定是加倍的因为观众也会有一种表演的感觉嘛演给主创看嘛就是向他们表示我们有多么的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如果凤俊浩不主动叫停的话寄生从他的鼓掌时间达到 15 分钟甚至超过 20 分钟完全有可能

我还想起一个例子也是前几年就是卡拉克斯的那个安利特也是不停地鼓掌事后来看好像才五分钟但是主演亚当德赖夫就觉得这个鼓场的时间太长了他很无聊他干脆就抽了一根烟他这根烟还是卡拉克斯递给他的卡拉克斯也抽了

很多人都发现了就最近的几年吧这种超长时间的股涨开始升级了以前当然也有但是以前可能几分钟十分钟就差不多了如果电影实在拍的不行可能也就稀稀拉拉的拍几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电影不论好坏至少都是好几分钟起步十几分钟已经不足为奇了

像比较早期的例子比如说 1982 年斯皮尔伯格的 ET 外星人他在甘纳做首映吧据说是获得了六分半钟的掌声但是一回美国之后这个事情就被夸张成了 20 分钟说明这个股涨这件事情早就被利用了成为一种营销的噱头了

我还想到的一个事情就是中国影迷对于在加拿大鼓掌这件事最早的启蒙,也可以说是去昧吧就是 2004 年的张艺谋,《十面埋伏》他去加拿大宣传首映当时国内媒体的报道就是鼓掌达到了半个小时这个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新闻和争议点了

大家不相信吗怎么可能鼓掌鼓这么久有人也辟谣说没有那么长时间还有人说我是一直看手机在计算时间的就有那么长我们事后来看这件事情就很清楚了这个就是张伟平搞的一个营销手段客观的来说肯定没有半小时那么久有几分钟是可能的那至于张伟平他有没有在现场安排托儿有没有提前安排通稿我觉得很有可能

这个事情到后来就成了一个营销套路的循环了本来呢观众是自发的反应就把它转化成了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竞争的可以营销的指标了

一开始是媒体报道时长是多少分钟再让这个多少分钟成为一个衡量影片的标准再接下来电影公司公关团队就会刻意的追求去引导更长的掌声的时间媒体再来报道哪部片又打破了这个记录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它背后是有这个经济利益驱动的

但是观众也没有那么傻他事后还是会发现很多获得了所谓长时间鼓掌的电影比如说去年的《大都会》它是 7 分钟还有一部《地平线美国传奇》是 12 分钟这个都是后来商业上很失败的电影所以在场的掌声也挽救不了一部电影的商业命运

除了这个经济利益我自己还有个感受是股涨的那个情绪它确实是会传染的因为你看到周围的人

都在鼓掌你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进去或者你看到你认识的明星或者有大人物在那边鼓掌大家都会不知不觉去效仿这个行为的还有一点是这种长时间的鼓掌几乎肯定是发生在主创出席的场面如果是媒体场没有主创来可能也会有鼓掌但是几秒钟一两分钟就结束了

这个就说明那种长时间的鼓掌就是给主创看的是给明星看的它是有表演性质的说白了就是拍马屁是讨好关键的问题是一旦所有人进入到这个表演的状态之后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你身边的人没有停你也不好意思停就只好持续地这样拍下去

经常是大家已经不想鼓掌了但是迫于这种社交的礼仪吧社交压力还有惯性就只能继续地拍让它延续延续有时候是这样的一波掌声结束之后本来可以结束了见好就收了但是这个时候会突然冒出来几个人他开始掀起一波新的掌声

那其他人呢就只好在随波逐流再拍一拍这样一波接一波所有那些超过十几分钟的掌声它都不是一气呵成的一般都是一波结束之后再来一波只要有人在刻意的去引导那这个就很难结束所以这个鼓掌啊前一两分钟可能是自发的到后面全都是表演

那鼓掌这个事情是不是所有的电影节都这样呢那也不一定威尼斯的情况是跟甘纳一模一样的它也是以漫长的鼓掌而著称的像去年阿摩多瓦的《隔壁的房间》这个在威尼斯是达到了 18 分钟

阿姆多瓦后来就开始跟粉丝自拍了这个也是一个办法因为你总得做点什么吧在那个场合下面来消耗这个时间不然就站着微笑陪大家鼓掌嘛就非常的傻呀还有像野兽派小丑 2 这几部的鼓掌时间也是超过了 10 分钟

电影节官方对于鼓掌这种事情他大多数时候是鼓励的但是他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干预如果他想让你停止的话就也发生过主办方安排主创退场然后把场灯关掉一部分这个时候鼓掌就自然然就小了就结束了主办方大多数时候不这么干他还是想制造那种热烈的氛围的

福茂就说过鼓励观众欢呼鼓掌这个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会关注观众在放映过程中的反应的

对了,甘纳他也不是严格的在片尾字幕结束之后才开灯的尤其是有主创的场合因为有的电影字幕非常的长他要考虑观众的情绪点找到一个开灯的最佳的时机让观众在情绪最满的时候看到坐在中间的主创这个时候开始鼓掌啊,欢呼啊

这样就能够达到一个最完美的应候氛围如果等到字幕走完那观众的情绪可能已经冷掉了他会平衡这个时间上台电影节里面柏林的应候氛围就没有甘纳和威尼斯那么浮夸了

他主要还是以自发的为主吧,没有那么强的环境的压制,不知道是不是跟德国人的性格有关系啊。但是我知道另外的一个例子不是电影,而是在 80 年代的时候,帕瓦罗蒂他在柏林演歌剧,那一场的鼓掌时间长达 67 分钟,67 分钟超过一个小时啊,所以你说德国人不爱鼓掌吗?

不热情吗可能也不是的但是 67 分钟这个还不是最恐怖的多明哥有一次是 80 分钟你看这么一比的话所以电影圈还是太克制了跟人家古典音乐圈一比太弱了

前面说的是欧洲电影节的情况,北美的电影节就不是这个风格了比如说多伦多和圣诞丝鼓掌当然也有,尤其是特别受欢迎的演员出来了肯定还是有掌声的,但是它没有形成像嘎那威尼斯那种特别固定的仪式了不是一个社交的礼仪了,不是非鼓掌不可因为多伦多呢,它是一个产业属性非常重的电影节

也会有一些片方和营销人员去带这个节奏引导大家鼓掌但是观众还比较克制了不会出现特别夸张的持续很长时间的鼓掌我就想要了国内的春晚

他就是有专门的领长的也有领校的这样的一种人员的设置但是这个在世界范围内他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就我看到过有这样的介绍说古希腊的时候他们举办喜剧的比赛就有专门的托儿通过喝彩来影响评委的选择

发展到后来呢 18、19 世纪欧洲的戏剧演出很发达嘛他们就形成了专业的分工有的负责笑有的负责哭有的负责鼓掌一整套的气氛组这个当然都是有商业利益的驱动

下面我们稍微衍生一下从文艺领域的鼓掌,从电影、音乐、歌剧这些领域延伸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层面,就是对于掌声的使用,它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用于演出的。古希腊有一个政治家克里斯汀尼,他做过一个规定,因为那个时候古希腊是一种民主政治嘛,

一个政策一个法律需要民众来反馈意见但是因为可能技术手段的限制吧他没有办法逐一的去跟民众见面去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或者让每一个人来表达自己同意或者不同意他就提出一个要求是民众可以通过鼓掌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如果你同意你就鼓掌吧

这个就是鼓掌通过的起源这个程序呢肯定是有问题的了因为他通过鼓掌的声音来判断这个赞成率的话那鼓掌声音的大小是很难量化的你不知道他有没有超过 50%对吧而且这个也没有办法来排除政治的压力啊是不是不鼓掌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他作为一种类似于实名投票的等于是到了现代社会

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里面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苏联开区党代表的会议在最后表决完了之后要歌颂斯大林鼓掌这个时候大家就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这个掌声一开始持续了三四分钟大家还觉得比较正常吧到了三四分钟之后就开始担心了要不要一直的鼓下去

因为他们知道有秘密警察在监视的如果随先停止鼓掌就一定会遇到麻烦

所以所有人都不敢停最后一直持续到第十一分钟的时候大家非常的害怕但是也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造纸厂的厂长终于是鼓起了勇气带头停止了鼓掌而且他停止之后就坐下来这时候其他人一看像是从噩梦里面醒过来了一样立刻所有人都停下来了整个大厅就安静了

一个星期之后这个造纸厂的厂长就被以玩忽之手的罪名逮捕了判了十年监禁审判结束的时候法官就对他说下一次你再遇到跟斯大林有关的事情不要率先停止鼓掌

所以斯大林才 11 分钟这个在嘎那都还排不上号但是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那如果停止鼓掌会被抓起来的话是不是在苏联一遇到这种场合鼓掌就真的停不下来呢那最后总要停下来吧怎么办

后来他们就真的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官方在会场安装一种专门的设备这个设备会到某一个时间点向大家释放一个信号可以停了大家才停不然真的没有人敢停所以在苏联这个鼓掌呢它就像是一种中程度的测试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意识形态的纯洁性

这种事情在类似于苏联的一些国家也一样会发生比如说朝鲜之前有一个北桃的人他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在朝鲜开会的时候如果打瞌睡或者是鼓掌不积极是真的会被抓走的那我们也就庆幸啊在电影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好,那今天这期关于在电影节什么时候停止鼓掌的这样一个趣闻吧就聊到这里这一期的更新有一个原因是我经常遇到听友会提醒我你们的短播客还会不会更新有的听友他是喜欢听这种比较小一点比较短一点的单扣的形式

我也希望平时能够多更新一些短播客现在主要是《为了华语电影》这个专辑它占据了我和阿吴主要的经历没有力气来更新这个短播客了说到这里我就再做一个广告吧《为了华语电影》是电影剧片的付费专题节目

在小宇宙和苹果播客都可以收听前几天我们刚刚更新了一期节目是关于当代台湾电影的这期节目也是我们有史以来做过的最长的一期节目有八个多小时然后我也再预告一下《为了华语电影》这个专辑的下一期节目是关于大陆导演黄建新的这是我非常期待早就想做的一期节目因为我个人认为啊

黄建新在八九十年代他是第五代导演的第一人尽管他的名气不是最大的他也没有在什么三大电影节拿奖都很少的他的国际知名度肯定是不如其他几个人的但是我认为他的水平要超过张一谋、陈凯歌这些尤其是他的批判意识他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的认识深度在第五代导演里面是最强的一个但是

黄建新在 2005 年之后发生了两个转向一个是转向工业,转向大片他后来就不拍电影了,去做监制了,做大片的监制还有一个是转向主旋律黄建新转向主旋律比陈凯歌张艺谋转向主旋律都更加令人震惊怎么来理解他的这种转向或者说中国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人格为什么这么复杂,这么令人琢磨不定该怎么来解释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历史潮流之间的互动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想探讨的问题那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