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 老马, 欢迎 收听 电影 巨变 five minutes。 这是 电影 巨变 专属 的 短 节目 频道, 我 和 阿吴 会 在这里 做 一些 短小 的 分享。 每 一期 的 时长 大概 在 3分钟到7分钟 之间, 我们 争取 来 做到 接近 日 更, 也 欢迎 大家 关注 我们 之前 专门 做 长 节目 的 电影 巨变。
最近 魏书 钧 的 河边 的 错误 上映, 这里 就 不 谈 这部 电影 了。 我是 想 从 余华 的 这个 小说 出发, 来 聊 一下 这部 小说 和 他的 改编 难题。 众所周知, 这 篇 小说 是 余华 最 早期 的 先锋 创作, 写作 的 年代 是 1987年。 这个 小说 表面 上 是一个 侦探故事, 他 借助 了 一个 侦探故事 的 外壳, 但是 其实 写 的 是一个 反 侦探的故事。 因为 正常 的 侦探 或者 推理小说, 它 最 基本 的 一个 东西 是 相信 理性, 相信 逻辑, 是 理性 和 逻辑 会 带领 读者 来穿越 重重的 迷雾 和 障碍, 抵达 一个 清晰 的 终点。 然后 余华 的这 篇 小说, 他 其实 是 不相信 理性 和 逻辑 的, 对于 犯罪 怎么 发生, 他的 动机 和 过程 始终 没有 很 清楚 地 揭露 出来, 警察 靠 理性 和 逻辑 是 没有 办法 解决 这个 案子 的, 他 后来 解决 这个 案子, 恰恰 是在 他 违背 了 理性 和 逻辑 之后。 甚至于 凶手 究竟 是不是 那个 疯子, 我看 很多 读者 也 提出了 怀疑, 这个 也很 正常, 因为 余华 写 的 这个 是 先锋 小说, 不是 类型 小说, 所以 一切 都有 不确定性, 这个 是 先锋 小说 的 特点。
另外一个 众所周知 的 事情 是, 张艺谋 在 1992年 他 想 改编 这个 小说, 但是 后来 没有 成功, 他是 拍 了 余华 的 另外 一本 小说 活着, 张艺谋 为什么 没有 拍? 按照 余华 自己 或者 其他 一些 说法, 是 他 没有 找到 好的 改变 办法。 但是 我 个人 认为, 其实 还是 张艺谋 并不 喜欢 这 篇 小说。 张艺谋 的 文学 策划 王斌 当年 写 过 一本书, 讲 活着 这部 电影 的 拍摄 过程。 虽然 他 没有 明说 张艺谋 不 喜欢 河边 的 错误, 但 他 讲 到了 张艺谋 并 不相信 这个 小说 是一个 和 当时 的 中国 有 很强 关联 的 这么 一个故事。
我 总结 就是 可能 在 张艺谋 看来, 余华 写 人是 有一点 带着 精神分析 的 视角, 而且 这个 小说 里面 他 对 法律、 对 理性 的 那种 质疑, 也 不是 中国传统 文化 里面 有的 东西。 是 西方 社会 进入 到 现代社会 和 后现代 社会 之后, 西 人才 会有 的 那种 思考问题 的 方式。 余华 可能 是 通过 阅读 大量 的 西方 小说, 把 这些 概念性 的 东西 借用 到了 自己的 小说 里面。 而且 他 毕竟 是 余华 最 早期 的 创作, 确实 是 不够成熟。 是的, 张艺谋 就 觉得 河边 的 错误 不是 来源于 对 中国社会 的 现实生活 的 一种 感受, 换句话说 就是 他 不 接地气 儿, 所以 他 不是 很想 拍。 但是 张艺谋 当时 没有 别的 戏 拍。 他 本来 很想 拍 的 是 王朔 的 我是你爸爸, 找 了 姜文 来 主演, 但是 姜文 不愿意 来, 张艺谋 就 认为 没有 姜文 这个 就 不要 拍 了。
所以 当时 他是 暂时 处于 一种 没有 没有 项目 可以 开拍 的 这样 一种 状态, 就 考虑 了 河边 的 错误。 但是 如果 张艺谋 真的 要 拍 河边 的 错误, 他是 打算 把 这个 小说 改 得 面目全非 的。 可能 里面 警察 和 疯子 这 两个 最 主要 的 角色 根本 就 不要 出现了。 他 甚至于 自己 重新 编 了 一个故事。 王斌 的 书 里面 就 写 了 张艺谋 编 的 这个 故事, 是 说 有一个 小镇 发生 了 一系列 的 凶杀案, 那 小镇 上 有 一对 夫妻, 妻子 就 怀疑 这些 案件 可能 是 自己 丈夫 干 的, 为了 救 自己的 丈夫, 妻子 就 根据 之前 掌握 的 那些 信息, 模拟 了 一次 真的 杀人。 杀 完 之后, 妻子 才 突然 发现, 之前 的 那些 案子, 凶手 根本 就 不是 她的 丈夫, 而是 一个 疯子。 但是 这个 时候 已经 晚 了, 他 自己 已经 成了 一个 真正 的 杀人 凶手。
余华 和 王斌 都 觉得 这个 故事 还 挺不错 的, 非常 有 电影 感, 也 非常 类型化。 张艺谋 可能 差点 就要 拍 了, 但是 最后 他 还是 拍 了 活着 河边 的 错误 就 始终 没有 拍。 现在 我 从 一个 马后炮 的 视角 来看, 根据 张艺谋 后面 这么多年 的 创作 经历, 我 觉得 可以 下一个 定论 的。 他 确实 不 喜欢 先锋 文学 的 那种 风格, 他 喜欢 的 或者说 他 愿意 拍成电影 的, 还是 那种 传统意义 上 具有 比较 强 的 现实感 的 故事。 所以 他 放弃 河边 的 错误 也 能够 理解。 余华 还说, 后来 也有 一些 其他 的 公司 想 拍 河边 的 错误, 但是 都 没有 成功, 直到 魏书 钧 和康 春雷 这次 拍 了 出来。
因为 原著 是一个 很 抽象 的 寓言, 这个 寓言 它是 可以 很 方便 的 用 文学语言 的 方式 来 表现 的。 即使 余华 当年 刚刚开始 写 小说, 他 还 不算 一个 成熟 的 作家, 他 也 能够 做到 这一点。 但是 对于 电影 来说, 如果 想 用 电影 的 语言 来 实现 一种 差不多 的 类似 于 文学 的 抽象 的 语言 的 感觉, 那 这个 难度 是 非常 大 的, 放到 整个 电 电影史 上, 能够 用 电影 语言 做到 这一点 的 导演 也 屈指可数。 因为 文字 自身 就是 一种 抽象 的 思维, 但是 影像 它是 形象思维, 是 看得见 听得见 的, 所以 影像 和 文字 来做 同 一件事 的 难度 是 完全 不一样的, 那 怎么办 呢? 另外 一种 改变 的 办法, 那 就是 退而求其次, 让 这个 抽象 的 预言 落地, 就可以 往里面 添加 大量 的 现实 的 生活 的 东西, 把 它 变成 一个 观众 可以 清晰 的 感知 到, 演员 自己 也 更容易 相信 的 具备 真实的生活 逻辑 的 故事。 魏书 钧 用 的 肯定 是 第二种 办法, 那 完成 的 怎么样? 大家 最近 可以 去看看 这部 电影, 应该 会 很 有意思。
最后 顺便 我想说 一下余 华的 小说 改编 成 电影 好像 挺 不容易 的。 我 觉得 有 两个 原因, 一方面 是因为 他 早期 写 的 小说 先锋 性 比较 强, 这就 天然 的 很难 拍成电影。 另外 到 后来 他的 几部 长篇 代表作 描写 苦难 非常 突出。 这个 作为 小说 可能 没有 问题, 但是 你 拍成电影 或者 拍成 电视剧, 在 国内 就 比较 难 处理。 当然 也有 几部, 最近 韩国 不 也 拍 了 一部 吗? 这就是 余华 的 影视剧 改编 的 情况。 谢谢 收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