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参与制作了一期播客节目,主题是“听障群体与城市生活”。节目中,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一位在纽约聋校任教的聋人老师伊如,一位在美国从事建筑设计的听障者哈利,以及一位长期关注无障碍建设的播客合作者小王。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我对听障群体的城市生活体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哈利的视角:空间设计与社会融合
哈利的毕业论文聚焦于如何通过空间设计促进听障群体的社会参与。他并非仅仅关注无障碍设施的搭建,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创造包容性的环境。他认为,圆桌会议的设计比长方形桌子更利于沟通,因为每个人都能清晰地看到彼此的手语表达;颜色对比和高饱和度的运用则有助于听障人士识别障碍物和可通行路径。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服务于听障群体,也为更广泛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伊如的视角:文化认同与社会理解
伊如是一位聋人教育工作者,也是电影导演。她亲身经历了学习手语的过程,这让她深刻体会到聋人社群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也让她意识到主流社会对聋人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在教育工作中,她致力于为聋人学生创造更包容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她还通过电影创作,展现聋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打破社会偏见,促进社会理解和包容。伊如希望成为沟通聋人社群与主流社会的桥梁,为聋人争取更多权益。
从空间到社会:无障碍建设的深度思考
节目中,我们还探讨了听障人士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例如,公共交通中的信息获取障碍(例如地铁广播的不可视化),以及娱乐活动参与的局限性。 哈利分享了他对聋人专用大学的观察,指出其封闭性与社会融合之间的矛盾。 我们也讨论了“聋人蹦迪”等新型活动,虽然初衷良好,但仍需不断改进以更好地满足聋人社群的需求。 伊如提到,信息的可视化至关重要,无论是公共交通信息还是娱乐活动信息,都应该提供可视化的替代方案。
沟通的桥梁: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
我们一致认为,无障碍建设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社会观念的转变。 技术手段,例如字幕、手语翻译、以及信息的可视化,可以有效地弥合沟通障碍。 然而,更重要的是社会对聋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伊如强调,手语并非低级行为,它是一种独立的、充满魅力的语言。 我们也讨论了手语方言的存在,以及不同手语系统之间的差异。
展望未来:共建包容的城市
节目最后,我们展望了未来无障碍建设的方向。 我们呼吁软件开发者为更多应用添加字幕功能,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应提供更完善的无障碍服务。 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创造一个真正包容和友好的城市环境,让所有居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城市生活。 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改进,更需要观念上的转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群。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属于所有人的无障碍城市。
本期节目是与播客残言片语的串台节目,也是无障碍系列节目的第二期。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聚焦听力障碍,与在纽纽约聋校做老师的嘉宾伊如和在美国做建筑设计的听障者Tarry一起聊了听障社区的语言、空间与生活。
点击这里查看本期节目的文字稿
https://freezing-sardine-375.notion.site/19ddf541deb8802ca1d6d30ff897f0e6?pvs=4
嘉宾
伊如 纽约聋校老师兼瓶颈期艺术家
Tarry 建筑打工仔
BGM
September by Earth, Wind &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