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谈谈文学评价的话题。我们都读过小说,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本小说好不好,到底由谁说了算?是那些资深评论家、还是广大的读者呢?我喜欢的小说,在“权威人士”看来并不入流;“权威人士”赞不绝口的作品,我却不屑一顾。那么,“权威人士”又是什么呢?他们何以有权力规定一部小说的地位? 这些问题都并非个例。它们频繁出现在不同时空下不同读者的心里,并以类似的说法表达出来。我们当然可以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我觉得好的那就是好的”,把自己当成评价的尺度。但是,评价仍然具有公共属性。一部作品公开发表,也就随之具备了被公开评论的资格与必要。如何评价“评价”本身,这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讨论。 本期我们将从一条某乎上的问题入手(见下图),逐步拆解,剖析问题之中的漏洞与直觉。“读者”与“文人”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彼此交叉。所谓“读者”,很多时候只是“普通读者”,它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以不同的心态阅读,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消费行为并不能还原作品的方方面面,一个带有同行评议的复杂机制才更值得我们注意。个人的口味值得尊重,而评价的严肃性,也同样不容忽视。最后,我们也对文学批评的生态做了展望。
| 主播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 蛋妞 打击题主爱好者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01:30 一种常见的困惑:文学作品的好坏为什么不由读者评判? 03:43 疑点一:“读者”和“文人”真的构成一种对立吗? 05:54 疑点二:菜肴/电影的好坏真的由食客/观众说了算吗? 06:57 评论的资格,与评论的质量,分属于不同的层面 11:40 “一小股”并不小,它可能是一套传统而严谨的评审机制 14:05 疑点三:“文学圈”里真的“球员与裁判都是一伙人”吗? 19:17 初衷的不同,导致了评价的不同,要区分日常场合与专业场合 23:20 疑点四:“文学圈子”真的越来越小了吗? 25:40 我们依然不可避免地成为读者 27:26 伍尔夫的“普通读者”其实并不普通 29:44 “普通读者”并非固定的身份,它更像一种可调节的心态 32:08 从“批评志”的盛行看日本的多元批评生态,以及一些展望 | 相关材料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 2.批评杂志『エクリヲ』官网:http://ecrito.fever.jp/ 3.日本文艺批评志封面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