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107 裸辞搞钱、反卷、反焦虑:Bear老师的“整活”指南

EP107 裸辞搞钱、反卷、反焦虑:Bear老师的“整活”指南

2025/7/3
logo of podcast 硬地骇客

硬地骇客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贝尔
Topics
贝尔:我从知名大厂离职,开启了IndieHack的旅程。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职业发展、行业变化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综合考量。在职场发展上,我看到了职业拓展的局限性;在行业变化上,我希望能更主动地拥抱AI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被动等待。此外,我也希望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内卷。因此,我选择裸辞,给自己一个探索新方向的机会。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我发起了“20小时赚1000美元”的挑战,虽然最终的赚钱方式与最初设想不同,但通过Building Public,我成功吸引了付费咨询和内容赞助的机会,实现了目标。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走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方向错误,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我也在积极构建个人品牌,通过在推特上分享真实、有价值的内容,与用户建立连接,实现粉丝增长和商业变现。 贝尔:在内容营销方面,我认为真实性至关重要。我的推特账号之所以能吸引10万粉丝,是因为我分享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带有个人特色。我不会刻意追求热点,而是关注自己感兴趣和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此外,我也会积极与粉丝互动,建立信任关系。我认为,推特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用来放大个人价值,吸引目标受众。当然,推特也有一些技术细节,比如内容降权、算法触发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分享真实、有价值的内容。

Deep Dive

Chapters
Bear老师在知名大厂工作十年后选择裸辞,这其中包含职业发展瓶颈,行业巨变以及工作生活平衡的挑战。他认为在大公司中,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行业变化感知滞后,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因此选择主动出击,迎接新的挑战。
  • Bear老师曾是新西兰知名财务软件公司产品设计师
  • 裸辞原因:职业发展瓶颈、行业变化、工作生活平衡受挑战
  • 选择主动迎接行业巨变,而非被动等待裁员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收听尼海克,我是赛头,我是依夏

我是龟龟本期节目由 Podwise 赞助播出 Podwise 是一款为播客听众制作的 AI 学习软件产品的 slogan 是 Read Before ListenPodwise 通过 AI 对播客内容进行转录提取总结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帮你掰开了揉碎了硬核的播客内容同时与 Notion、Readwise 等平台的打通嵌入知识管理工作流协助您的其他包括新闻 Newsletter、Vlog 的内容帮你打造第二大脑

Podwise 也为本期听众准备了三个五折优惠码针对本期在小宇宙与我们互动的精选回复欢迎大家踊跃来玩好的,那开始我们本期的节目吧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贝尔老师做客我们节目贝尔老师是播客圈的前辈了他的个人节目狗熊有话说从 2012 年创立至今已经发布了整整 492 期了这档节目也曾经是 iTunes2013 年年度精选之后他的节目还经常被 Apple Podcast 官方推荐同时贝尔老师在 X 平台上面的粉丝数有超过 10 万同时

他还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不过这些其实都是贝尔老师的副业他真正的主业是新西兰一家知名财务软件公司的产品设计师我感觉贝尔老师的经历旺盛的有点发指他最近也正式从公司离职了加入了我们印第海克的行列开启了一个艺人公司的旅程今天我们好好跟他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跟他的思考

欢迎贝尔老师然后老师可以先给大家打个招呼吧谢谢 谢谢赛托印第哈克的朋友大家好我叫贝尔如果你以前听过我的节目狗熊有话说呢可能也熟悉我的中文名字或者中文昵称大狗熊

之前做个人播客就是狗熊话说这个节目呢很早了应该是 2012 年开始然后后面就陆陆续续到现在但现在呢我的身份呢是产品设计师那么在新西兰工作加入 IndieHack 的行列算是一个最近的自己的一个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心的一个变化这个是打引后的加入 IndieHack 行业简单说就是离职了然后处于下一步要

往哪个方向走,目前也在自己的一个探索,回顾的一个阶段,所以今天也想聊一聊这方面的感受,但是也想听一听两位主播在这方面的一些,因为你们已经是 hack 了,也听听你们的一些故事,谢谢。

因为贝尔老师本身也是主播所以今天就变成了一个互访节目了是吗是 串台对对对那我想先问一下您从五月初离职到今天小两个月吧现在感觉怎么样呢

第一阶段的感觉啊,比如我正式离职就是 5 月 1 号,我的最后一天是 4 月 30 号,那么整个五月份呢是一个很撒花的一个状态,睡也睡得好了,吃也吃得好了,各方面这个状态都不错,这个不是我说的,这是我家里的人说的,其实我老婆经常这么说,这个状态倒是解放的牛马一回事。

但最近这个月呢我是因为家人这个健康有一些问题所以最近这个月我在国内那么照顾家人所以呢更多就是一个状态上又切换回跟工作无关照顾家人的这样一个状态

但整体的感觉我觉得是一种很熟悉因为我以前做过类似的选择我在很多年前自己刚刚从学校毕业然后进入职场进入社会也是打过几年工然后后面呢觉得

需要离开了然后选择离职那么现在呢感觉像是一个轮回啊就是在一个新的国家也是打了好几年工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觉得差不多了然后离职所以有一种熟悉感啊但陌生感呢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或者说这个社会的趋势和十几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有一些比较陌生啊也有一些兴奋啊也有一些不确定感啊

那么比较复杂的一种交织的一个状态但整体来说如果说就感觉来说的话我觉得是就是感觉还不错整个人的状态

比在几个月前工作的状态要好很多 OK 据我所知啊至少对比我之前在国内的工作状态包括我认识一些人在美国的工作状态在整体上澳新来讲大家的工作压力没有中美那么大对吧当然赚的也没有中美那么多哈哈

对吧这是大家的一个普遍讲法对但总的来说其实你在澳新做程序员或者做科技行业相关的还算是一个蛮不错的选择就是至少薪水上面是属于是高薪的人群嘛对就我不确定说是什么原因把你推出来了嗯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但先补充说明一下你刚刚说的这个澳新的这个工作状态比较 balance 啊就是生活工作平衡平衡比较好嗯

整体来说的确是这样这也是之前我为什么最初选择出来的时候像这个会考调周星期来这样的一个能够更多时间放在家庭生活放在其他方面那么现在这个文化还是这样但这个 case by case 就具体的公司具体的团队会有不同那么这也是其中一个我现在选择自己离开 Zero 开始这个新的状态的其中一个原因

那么简单来说就是有几个原因吧第一个原因呢就是一个职业上的如果我还是走这个职场发展的这条就是那种我们说的这个爬楼梯嘛一步一步先进去基本的然后后面呢慢慢 senior 然后这个可能 senior 之后呢带团队 lead 然后呢再往上再往上一步一步那么差不多呢拿一个 bonus 回休了

那么这个是大部分企业或者打工的这个职场人走的这条路如果我还是走这条路呢我发现差不多到这个阶段呢他会有一些就是需要去拓展的面了因为我在 Zero 工作了四年那么前几年呢在学习和自己的能力上的拓展方面呢

其实是有很大的空间就是一直在不停的扩充自己学习新的技能或者是实践一些具体的方法然后也有一些沟通团队合作方面因为本身这个公司体量很大会有大量的沟通协调

说服等等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去拓展所以很不错但最近这一两年呢会有一些变化就是说更多从我所在的团队和做的这个项目的角度呢它的拓展的空间会有限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呢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最终可能一年到头会回顾一下我今年做了几个项目

能不能放到自己作品集里面还有没有帮助我找到更好的或者说上到更好的一个阶段做更好的一个职业上的一个跃迁前两年呢答案一直是 yes 但最近这两年呢答案就是 no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觉得也许换一个环境那如果还是走 top 的这条路就是在企业里面打工做职场的这条路的话也有必要去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和经验得到锻炼另外一个角度是整个行业和科技领域的变化

那么在企业里的感知是相对偏慢的但是呢我另外一个身份呢其实是做科技类的信息啊或者自媒体啊或者是这个我比较关注这方面那么更多呢我会看到整个这个行业现在正在发生一个巨变这我觉得就不用在这展开说了因为听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背景啊比如说 AI 然后这个程序员 Vibe Coding

等等的各种包括如果大家看硅谷的一些公司的一些结构的变化都能看到这样一个变化的趋势我们公司呢就是 Zero 呢它是一家新西兰成立的技术公司那目前呢在新西兰算是软件行业第一不管是规模体量收入等等上市等等但它的这两年的文化呢开始慢慢从澳新文化向这个欧美文化转移

包括 CEO 也是之前在 Google 做高管来到 Zero 那么整个这个文化氛围和这个风格会转移那么也就意味着

在硅谷经历的一些事情之后在 Zero 或者在澳洲的一些顶尖的一些科技公司还会同样会经历比如说我们当年在 2023 年的时候做过一次大裁员那么因为大家如果对科技行业比较熟悉的话会知道 2023 年初

美国整个科技行业大裁员从 Meta 也好 X 也好啊整体全部是大裁员那个时候也算是一个新闻吧那么不久之后我们公司开始进行这个裁员了那么同样的啊

Meta 当时就是小渣写了一封公开信说他们要把公司尽量把架构减少层级尽量扁平化然后把 manager 什么的移除然后我们公司也做了差不多的事

就是裁员的时候也有很多 manager 直接就被砍掉甚至有一些就是刚刚才从 senior 升职成 manager 的人也被能力非常强的人因为他就是这个结构上的一个调整然后也被砍掉了所以我现在大概看到了以后

澳新的科技公司走的路和硅谷的科技公司走的一样那么硅谷现在在发生什么呢我们也都知道老板是在强行要求大家减少人力增加 AI 的使用力这个不只是程序员那么其实是所有的岗位都会受影响

那更多呢我觉得我现在出来的话呢其实是可以让自己更主动的去面对这个变化做出调整如果还待在公司呢那相对来说就是一个比较被动的那么你还是在做自己的这个项目不知道周边的水域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

新动物来了或者是这个有什么大鲨鱼来了你也不知道你还在做自己这一块而且感觉好像还挺重要的但实际上从大的环境来说它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最终如果改变的话不是你能决定那么是企业的这个架构或者是这个体量来决定

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呢其实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受到了一些挑战就是结合到我们最初说的那个澳新的大部分企业吧工作状态都是就是很少听见加班更不会什么有什么这个周末会收到邮件这种变态的事情在澳洲现在不可能的非常少见

但现在在 Zero 这家公司开始有这个趋势了大家会变得很卷然后会有一些很多工作压力会增加上去而且这个不是只是新西兰和澳洲的同事有这样的感受就我们美国的同事都会叫苦说有点盯不住了开大会的时候也会提出这个问题大家会说美国的因为大家公认的他们这个节奏更快更是那种 workaholic

这种状态他们都接受不了了所以后面我有一段时间就看我自己的这个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也受影响可能很多时候会夜里面还在想工作的事情我的同事呢加班啊什么的状态我也有啊但不是说经常然后呢我的同事也出现了工作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直接自动离职算是影响也比较大了就相当于让身体的机能出现问题了

那么这些很多因素加在一起我觉得差不多你自己应该是在这个时候而且现在如果从企业之外去看的话整个行业的这个变化是

是一个非常令人很激动的这种变化不同的个人可以做很有意思的产品然后快速的推出东西然后通过 AI 这些工具呢以前没有程序经验的人也可以写一点小东西那么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综合考虑这几个因素后面觉得就差不多然后我家人也挺支持说可以啊你能先不当牛马的话就试一下

反正我们最差情况不行的话几个月以后如果搞不定或者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路那又回到原始的这条路吧你就乖乖回去再找工作呗

不好意思啊很长的一个回答没有没有没有特别好就你刚才有一点我特别感同身受啊就是现在的这个环境变了但是其实像 Zero 这样的大公司他们可能并没有那么快的把 AI 的这部分东西应用到公司内部的人间里面 AI 对于这家公司来讲可能还没有深入的那么深刻

您刚才有提到一点说在这个情况下面反倒在这里工作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就是很多人觉得说在这个时间点我就应该保住我当前的工作我好好在里边干但是您刚才有讲到一点反脆弱的感觉了

其实这个是一个很脆弱的一个事如果你持续往下干的话可能某一天你就被裁了你什么都没有了但反倒是你现在跳出来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于你个人而言你可能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你的能力啊等等各方面对我觉得这一点其实特别好嗯

对因为这个我觉得有两个因素第一因素呢就是说在这些企业里面首先他肯定是很想用 AI 从理想层从高层从生意和战略的角度 Zero 也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团队专门在做但你知道企业当一大产品线一旦复杂之后沟通难度协调难度和增加新的种类的难度是指数级的上升的对

他不是说只是你增加一个人增加一倍而是说整个这个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节奏速度各方面就很慢了另外就是说 Java 其实做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他每半年内部都有这个 Hackathon 为期一周你可以自己去搭建我们内部有很多很厉害的工程师团队做了很多很酷的产品

但当它要呈现成一个企业级的产品的时候那就不行了那就得一步一步来现在我非常理解像什么 Google 微软 Meta 这些公司的它这些操作节奏特别微软那么厉害那么多资源但是做的东西那么丑

那么难用这个我现在非常能理解但你刚刚说的第二点就是人的脆弱和反脆弱我有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组今年初招了一位新的同事一位设计师非常厉害能力各方面都很不错也非常受重视那么他上一家公司是 Uber 为什么从 Uber 来呢因为 Uber 他们做的那个项目被砍了

就相当于内部调整就 Uber 其中一个子项目被砍了被砍了整个团队就裁了

所以这件事就让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一个感觉就是说当你在一个企业里面工作的时候你的个人能力和项目能力和项目经验它是和项目和企业的方向是墙榜定的当然如果能够直接一致的话那么你也干得很开心公司也得到最大的收益然后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快速的成长和提升

说白就是升职加薪也很快但这个方向不是由你来决定就是说这个项目的方向和这个 business 的方向和这个架构呢如果顺了就是说你们刚好走的是一条路那当然很好

那么如果不顺呢这个时候你的能力和经验其实是没有决定权的那么我这位同事呢就是他能力各方面经验各方面都很强我当时都觉得我们为什么会有 Uber 的设计师来移民啊就是当那个最开始因为你感觉应该是比如从 Zero 可能再往上的人要去找工作一般是跳到像 Atlasian 啊 Canva 啊或者是其他的澳洲的大厂啊

或者就是像 UberGoogle 这样的公司他是反过来我说这个事让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抬起头来看一看从那个项目来说的确很好但谁也说不好而且我之前也经历过我自己做的产品线我自己所在的产品组因为需要整合它就被关闭那么我就调到其他的产品组

那么企业内部这种也经常常见但这种其实就是可能过度的去依赖这条主线这条系统所以我当时觉得要应对呢就要付出代价就是这个代价就是你要承担不确定的风险或者说要知道这几个月你可能就是没有收入不是可能就是你确定的就是没有收入

然后呢可能呢是你做了一些事没有达到你预想的效果或者你做了一些事完全没有期望的东西你预想的这些事的这个收入是没有达到这个呢是不确定的你能不能接受它那么我当时思考了一下觉得试一试吧因为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有一个好处呢就是说在现在的这个澳洲新西兰这个职场呢如果稍微有一点 gap

这个以前是非常讲究的就是以前如果你职业上出现三个月以上的 gap

那么可能原力资源在过的时候他都会把它当做一个 flag 给他立出来说你这个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比较传统的但经过疫情经过后面大家远程工作好像现在也都比较常见了只要你有合适的理由或者是合适的原因能说明这个问题那么其次我觉得它不会出现那种纯粹断档了就很难接上

原来的这个职业的这条路的这种情况因为澳洲新西兰有很多人他可能是先做了一份工作然后自己做了一点创业然后后面呢又跑回去打工受雇于哪家公司又回去也有一些呢是在这种比如说 freelance 和这个 contractor 和这个全职的这个 permanent 这之间去跳后面我就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

也还好都底的话我可能就是最后又回到自己前几年那种我就重新再去找工作再去回顾但如果这两年没有去把握一些好的机会当自己比如说我已经适应了这份金资然后甚至当我和这个公司已经完全强绑定的时候那么那个时候如果被裁了那个感觉就非常难受了从这个点来说我觉得自己不妨去试一下

但是现在我也不知道以后的结果后面几个月会是什么结果啊会是什么情况啊也在自己在摸索但我心态上应该是摆好了一个基础嗯在奥星这边的话他会有一些年纪很大的程序员持续不断的在 coding 我不确定说你自己会担心说有年龄上面的焦虑或者干嘛的在国内会有这种 35 岁年龄的焦虑可能就回不去科技行业了我不知道在奥星这边你会有这方面的焦虑吗嗯

我也想听听你的看法因为你在信你这个但我先说一下我的感受简单说是没有再简单说就完全没有就是它和国内的区别其实蛮大的首先从法律角度已经有区别了就是当任何雇主有透露出一点点因为这个年龄方面影响你应聘某份工作你这个完全是合法的就是可以起诉他一告一个准

任何公司都躲过那么再其次我觉得是一个文化上的一个东西就是大家不觉得这个年龄在工作上是一个要去考虑的因素讲个好玩的事我在 Zero 之前的一家公司叫沃达丰啊

是做这个通讯的当时我在做设计然后呢有一段时间有预算了需要招人我就去面试然后呢就来了一个我不能说叫老头吧但是就是年纪明显很大因为你知道洋人又喜欢留胡子是吗那个毛胡子然后白白的怎么说至少 50 岁了以前也做过 graphic 也做过 web 这个来应聘也非常客气但后面能力还是差了一点

但就是我觉得从那个事之后的感觉就是年龄就是你很直观的年龄不是一个问题然后后面我在 Zero 工作的时候我们的一位 iOS 程序员那个就是白胡子白头发

就是一看就是爷爷背的但大家关系也还挺好开玩笑也会开比如说有的时候在那个 slack 上大家说今天主题是大家最喜欢的电影或者是这个最喜欢看的 franchise 就是那种大片嘛最喜欢看然后就特别那个大家就说哎

这个老爷爷您喜欢的是不是黑白篇还是墨篇就是就是但是他也不在意啊就是我们的那个就是关系很好的这种互相开玩笑他就是一直他也没有做 leader 纯技术

那么也还在搞也还在做自己擅长喜欢的我觉得他们是有这种包容性就是说如果你想停留在一个工作职位上不动比如说一直就在做同样的事然后把它做到好是可以的比如说如果你就想做一个 developer 后面肯定做了一个 senior developer 对

但在之后可能要再往上的话就是做 tech lead 或者说就做 team lead 那么可以说我不想管人我就想做纯 developer 我就天天在做在这写代码就很开心你就可以的你就做这个事就把它做到最好就好了所以

这方面倒是职业上没有这种年龄上的一个歧视也没有一个说你必须要遵守这条上升的通道因为我知道国内有的公司是说你一直停留在一个岗位你没有往上升继续往上提升的这种愿望或者是能力的话那就末位淘汰就走人

我知道有的公司是这样但澳新呢这方面没有但这个又回到我们刚刚说那个大的环境和生意的方向和结构如果要调整那么你在这个系统里面是避免不了的那也会被调整对因为我自己本人没有在澳洲这边上过班啊我能分享的一点是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也做过公司在招聘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隐性歧视

这个隐性歧视就包含一些比如说如果有一个人他工作了 10 年到 15 年但是从他的能力上面来讲相对比较初级那这样的话在招聘层面上面可能不管是 HR 也好公司也好可能是不会要他

就会有类似这样的隐性其实包括对于女性也会有当然我觉得这块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对国内是有断层领先的就是它在法律层面上面是有保护的但是这方面在国内是没有人保护你的

但相对来讲国内有一个做的比这边稍微好一点的是国内的劳动法针对裁员的保护比澳新的要好一些给的赔偿要多一些澳新甚至包括欧美包括美国

美国应该还好但就是他是不讲情面或者时间上是早上通知晚上走人那种就是你直接该给的赔偿都给但就越快离开越好

傲心的要慢一点但这个比例各方面就基本上就是就那么回事吧就能够保证一个自然生活我觉得就是这个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不一样吧但我觉得整体上国内对于人力使用等等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对于海外其实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技术条件就是国内还是处于那种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这种状态

对它是一个买方市场对是一个买方市场所以你其实也很难说我要去争取到一些什么样的权益其实挺难的看现在虽然说出生率在下降但是每年计算机领域的毕业生就是一年比一年多

但那是没法搞就是竞争不了但是如果你说只做技术或者说做什么一件事情的话在国内这样的场景下就是会反脆弱性就很差因为你很容易说我从一个公司被淘汰了之后很难去找到下一份工作但是在可能人力资源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你哪怕说这家公司它在方向性上调整把你给干掉了但是你只要能力在你还是能够去找到下一份工作的这个差别还挺大的嗯

国内人太多了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变成一个太丰富过度丰富了然后就没有那么被企业主太过重视的这个感觉

对前两天看到一个消息在澳大利亚铁矿里面含铁量 65%以下的不叫铁矿这个在国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铁矿这个在国内也是一个道理对吧都被挖完了是对我最近也有注意到因为你离职过后然后也在 X 上面分享了很多你前两天在 X 上发起了一个活动叫 20 小时赚 1000 美金对吧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当时为什么想做这个事然后结果怎么样对

这个事比较有意思是我在五月份离职这段时间呢就是有一些思路啊然后想做也见了很多新西兰朋友聊了很多不同的方向然后呢准备开始啊六月份呢动手了开始做了

但是因为五月底我家里面的人老父亲身体有问题就赶紧回来照顾那么这一回来其实就是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基本上和之前的工作状态这些计划完全脱节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那么它优先级往下降但后面就是到十多号的时候就是六月十七八号的时候

其实那段时间我家人的健康已经基本稳定了后面就是日常一些照料但那段时间我就觉得我自己的设计各方面和技术各方面感觉好像很脱节的样子天天待在昆明好吃好住的基本没啥生活压力我觉得不行这个状态有点

有点太悠闲了而且觉得自己的这个技术能力会不会已经生锈了会不会已经跟不上了就是会有这个考虑然后我一般是这样就是碰到这种情况我就想设置一些可以控制尺度的

就尺度可控的啊一些这个小项目来检验一下有的时候呢可能是去学一个东西或者是去上一个什么课或者是去做一个什么其他的事那么这次我就觉得哎来点实际的咱们就说赚钱吧啊因为本身我离开工作那么就相当于是如果是打零工的话我能不能赚到钱啊

能不能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赚钱那么我就初步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不知道是受什么启发或者是就自然就产生的然后我就在推特上分享一下说我现在有个想法说能不能赚个 1000 美元然后呢时间上呢初步想因为我初步想就是别太长

但我也没有诊断的时间因为那段时间还要照顾家人不可能做什么 hackathon 之类的这种连续性的你说那我就 20 小时吧然后呢平摊开来每天可能两三个小时来做这个事项目不限方法不限但基本原则就是不需要再投资本不需要再投资金去做不然的话你买一个股票是吧然后你

让他去炒了去赚那个钱那个就不算了因为你得有本金然后呢不去炒币不去做一些非法的就是合法的你去赚那么我就把这事呢在推特上分享这个过程那么简单来说就是结果实现了就是我大概是在第 16 个小时的时候就赚到了这个 1000 美元这个收入但是方向呢和我原先设想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收获因为最初我设想呢是通过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这个能力经验和这个资源各方面然后呢理了一个方向就是说如果作为设计师是不是用构建这种个人定制化的网站

作为一个产品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服务因为我们说赚钱其实两个大的方向产品或者服务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我当时列出来有做产品但最终因为时间各方面的考虑我觉得去试一试做服务这个领域因为做服务更多就是找到两三个客户这事就成了

而做产品呢是找到这个方向以后呢再通过这个不管是 SaaS 的产品或者其他产品那么再去售卖这种小单价的这个产品就当时我选的是做服务的这个领域实际做下来完全失败就是我做的这个网站的案例做完了我找到了大概 30 个潜在客户

有包括赞助商有包括异象的这种可能会雇佣我来做这个网站的项目的这种客户我和他们联系 outreach 发冷邮件发消息最终只有一个回复就是这个比例相当于是 3%对吧而且这个回复是一个 no 就是一个我不需要相当于就是这个是验证了发现不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呢因为我在推特上去 building public 就是去分享我这个状态我在做这个挑战呢就有很多可能他对我的一些其他方面能力或者是这个经验感兴趣的人呢就有评论或者私信然后呢后面呢就相当于我长话短说就是我接了付费咨询的这个项目

然后还有一个原先这个方向就是做内容赞助的自媒体内容赞助的这个 case 那相当于就是

这几个单呢就把最终的这个挑战的目标完成了但不是通过我想的这个方向它是通过另外一个方向去完成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就是你计划做 A 做完做了一个 B 发出去了 C 的人没有任何人回复但最终的通过 D 赚到了钱那么整个是一个是这样的一个东西但如果没有走出第一步没有走出 A 那一步后面都是虚的

所以对这大概就是这个分享我也在推特上讲了整个这个过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对

对 我觉得这个事就特别有意思我们通过 Building Public 这件事虽然说本业没有达成你既有的目标但是透过 Building Public 吸引过来不管是做咨询也好 做赞助也好最终达成了这个目标核心还是因为你有在做事然后有在分享大家知道了这件事然后最终帮你达成了结果结果是达成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里面就你刚才有讲的一点我感触特别深因为你刚出来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嘛

你就会思考说哎我这个技能会不会生锈了对吧还有包括说哎我要不要给自己设置一个挑战说哎我要在多长时间内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事对于我个人来讲从公司里面刚出来一个月我不会想着说哎我这个技能是不是生疏了我得加紧去练习一下就感觉你自己个人是一个经历很旺盛的一个人就是你挺愿意做这些事的嗯

有一些原因啊因为你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这样然后后面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比较长或者说比较深层的一个原因呢是因为我设计是自学的我不是那个科班的学校去学设计专业去出身所以我可能天然会觉得做事或者学习技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实战

就是去 learning by doing 另外就是说我以前做过一些类似的这种事情它的正反馈可能给了我一些这种经验就是说这样做投入和产出是远远值得的因为我在找我正式的 UX 的工作就是设计的工作的时候其实

当时也是完全从零开始没有之前的这个积累我在国内的经验带不了去新西兰澳洲新西兰不认大部分海外工作经验的啊除非你是在美国在英国啊不然他们基本不认那么当时我就是一方面走传统的这条求职然后面试找工作但另外一方面我就在 build 一个自己的这个 example 就是这个呃

一个小的个人项目就是一个假的一个项目就除了插了一个程序员其实整个设计都完成了整个立项方向然后我就在做那个事当时也是在 LinkedIn 上去分享整个过程很具体我还去找用户去做调研还去做用户访谈做采访什么的

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后面变成了大家在看我的一个 journey 首先大家会知道那贝尔在做这个事他们心里就知道以后碰到比如说那里有个工作好像贝尔在做这个事还挺合适的可能他和我的关系是完全之前是不知道我在干嘛的或者不知道设计设计是什么的但他可能后面有过这样的

信息他看见我在分享这个过程后面他可能会介绍一些其他的信息给我也有一些这个情况是当我到面试的环节或者是甚至当我参加 meetup 的环节我就用这个案例去讲那么相当于我就有自己的这个分享的 case 所以当时那个例子给了我一个正反馈就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做那个项目让那个项目做成

而是说你在做这个项目或者说这种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有这种收获而且这个收获可能看似是一个附加的收获是一个 buy product 但如果你直接去朝向那个附加收获它不一定成它不一定 OK 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所以这一次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我还在国内待了两个星期

然后我每天大概有两三小时空余我觉得当时 Figma 出了 Figma site 我一直没用我想实际用它做一个真实的项目

看看这个效果怎么样我天天在国内吃喝玩乐我觉得不行我得做点就是那两三个小时得用起来其他时间你该去吃喝玩乐可以的没问题但完全脱节那感觉有点太不在状态了就这些因素一想我说那要不做一个这种自我挑战给自己加戏就是给自己做了这样一个事但后面我觉得还行后面我觉得我自己也复盘就是收获

很明显且不说那些具体的钱拿到了然后具体的经验有了然后也有一个故事然后我之前一直想说实战的在 Figma 里面做 Figma site 搭建起来然后发布整个流程我也跑通了

有哪些坑以后可以避免的我也可以避免然后之前本来我还想我当时想我这个方向应该还行应该这个领域会有潜在的这种要做网站的这种逆向客户当时还在犹豫说我是先用 Figma site 做一个最简单的网站呢

还是我稍微升级一点我用那个 framer 或者是再去写一些这个模板然后我去做这个事结果做了十个小时发完这个案例出去以后三十个人只有一个人回回个 no 那我就知道不行这事就你就不能再花时间精力在在这个同样的方向了可能要找其他的方向

所以我觉得收获挺大的整个做下来的话它是一个相当正向的一个收获现代做这个产品设计和 US 设计都知道你越早验证的话你就越有利你就越主动

就是不管是需求也好不管是这个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也好很多时候是自己在那打磨细节对吧就是你一直在那纠结我这个是用矩形按钮还是用圆角按钮我是放在这儿还是放在那儿设计师会经常会考虑这些 pixel 的像素的问题程序员可能就考虑我这个我这个代码写的不够优雅我得重新再写

谁都不知道你代码写的怎么样用户他根本不 care 的但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这个细节因为特别比如说我在企业里面原来工作的时候有很多那种纠结的细节最终用户感觉感知不到的都是团队之间互相在协调后面我就觉得不行这个自己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自己能够灵活的这个优势对

所以回顾起来我觉得这个事挺有意思后面可能我还会再做一些类似的挑战甚至于说可能如果有其他朋友感兴趣大家可以组个队或者说大家可以同时进行比如说 7 月份一起来做各自按各自的进度

比如 indiehack 也来做一个啥然后大家最终来回顾一下互相都学到什么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这个是可以去玩的一个事对从另外一点我觉得你对于内容的把握还是挺深刻的包括你刚才讲说这种有点像 learning in public 对吧说我要做一个什么事告诉你步骤是一二三四五大家是很喜欢看这样的过程的

包括 Build in Public 的这个过程里面大家是很容易关心到你到底赚多少钱的对吧大家可能都会看说你这个人到底赚多少 MR 对吧那大家会看到你的那个帖子会看说贝尔这个哥们 20 个小时的时间到底能不能赚 1000 美金对吧这就有一个悬念在这里对吧然后这个也是一个挺好的一个就是在内容层面上面

包括您刚才讲说能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包括那些人为什么能看到你这个信息就是可能跟这个留有这个悬念说我要在 20 个小时赚 1000 美金有这个噱头在大家才会关注到这件事对 才持续去做这个我觉得对于内容上面去怎么去营销怎么去把握我觉得你在这个层面上面就做得特别好这也是我在想问的就是说因为您是为数不多的在 X 上面有 10 万粉丝的中文推特

能不能跟我们分享自己的一些增长策略包括我觉得刚才的我们讲的那个 20 小时 1000 美金我相信其中也是一种增长策略当然我不确定这个增长策略到底好不好我现在才 1 万我也想学习已经很厉害了对我觉得我可能也比较算是也比较幸运就刚好无意识的有几个爆款

但我推特是这样我是 2011 年就注册了那时候还没被封但是也不用因为那个时候谁用推特啊一方面他的一些使用习惯就是你觉得会相当别扭对吧这个 retweet 啊这些一方面也没什么中国人在上面发东西是

然后我当时重心可能就是国内那些微博呀什么的然后后面我记得应该是在疫情前面一段时间那个时候 AI 还没起来嘛就是 2021 年左右吧 21 22 当时呢一方面我在比较专注工作上的一些自己的能力啊成长然后呢更多设计师啊程序员可能推特上更多嘛嗯

我还是习惯叫他推特啊然后呢我也习惯了上面就更多就更关注然后呢疫情期间因为当时我们人在海外的华人在疫情第一波的时候是非常撕裂的怎么说呢就是说你看社交媒体因为国内那个是那种每天惊心动魄的对吧

但国外是他还没有这个感知我记得当时应该是 12 月 1 月那会儿国内的信息每天惊心动魄然后你每天看就是觉得心里就就那个情绪起伏非常大然后

然后呢推特上呢或者是国外的包括你身边的同事每天还是阴哥厌五的那个状态就觉得很撕裂然后我当时有一次是发了一条那个疫情期间有一张照片一个医生推着一个老人然后看夕阳然后全副武装的那种那种状态两人都全副武装然后我就把那事用自己比较不地道的英文写了一下然后发出来结果在英文圈就比较火焰

这个十多万的这个点赞就是但没有带来任何流量那个就是过了就过了因为也没有人来加粉什么的我真正第二次推特上我觉得爆款是当时我把自己学英语的一个经验和一些自己的一些心得

我整理成了一个 thread 讲了很多我在国外工作和我最初学英语怎么去突破听的能力突破表达师的不自信等等就有很多我就写了那个 thread 然后在这个 thread 里面呢也有人会提问题然后我就在里面就简单交流然后后面这个 thread 相当于就爆了然后我可能因为这个 thread 来了几万的至少一

一两万肯定有的这个关注甚至还更多然后后面我就发现你这个提供价值在这个你的内容里面提供价值呢长远来说一定是

对你来说一定是更有价值的然后我那个时候我大概就定了我的推特或者说我在中文的这个内容呢发布在推特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因为首先它没有任何的这个意识形态的东西啊就是你不用太在意要说的东西就很精准的把它说出来然后第二呢就是说这几年在推特上的中文的用户的质量也开始变高了

但我在发这个英文贴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特别乱那个时候只要火的内容就几块嘛就是政治黄色然后炒币就这三块就是最火的就是中文内容我说的啊要么就是谣言但谣言大部分是跟政治有关所以它属于一类

然后我当时就说我发内容这三个我都不要玩没有意思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更多就是自己感兴趣自己专业领域的或者是自己觉得给我我觉得可能也给别人带来价值的东西我不想去那种说存一大堆那种韭菜然后去割韭菜的那种

就是就这种状态但反过来我觉得长远来说它就还是起到作用了然后可能通过这个以后呢我后面的策略如果有策略的话我觉得就是大概就是一个方向就是我觉得我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我就分享一下第一第二呢就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对别人有价值的我就转发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那么基本原则就是这两个当然第三呢就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

不管是兴趣爱好或者游戏或者影视作品这些可能自己有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就发后面它慢慢的也就好像大家还比较喜欢而且更多我是那种比较个人化的东西它不是一个感觉那种很营销的一个账号或者是那种跟证员没有关系的这样的一个账号而更多的可能大家看到就是一个具体的人

他有自己的喜好甚至有偏见不关心不感兴趣也没关系那么后面可能慢慢就我觉得可能他达到一个基数之后就比较容易做后期的增长你就不用太过于去操心但是推特其实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技术上的一些如果要做内容增长的话他会有一些技术细节

比如说有的内容会被降权有的内容会有快速的被算法 trigger 比如说你刚发一个条贴如果在一小时之内认证用户的回复数达到一个数量的时候呢它会 trigger 那个算法那些都是细节啊

但是如果有人感兴趣以后咱们可以再聊但是我觉得基本的还是找清楚自己的这个方向和定位或者说你觉得比较真实的东西对我来说我觉得我去发的话我会觉得比较认可这些就真实存在的一些东西

对我觉得你提到有一点特别好你说真实存在的然后再就是有那种活人感对吧因为我们很多账号它是很偏营销的当然很偏营销的那种它可能也能有很多的流量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发那种故事型的对吧

然后里边有很多很多故事然后其实点赞阅读量也挺高的对然后我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是如果你在推特上面去暴露你自己其实我看你那篇帖子就是学英语那篇帖子我看完之后我就觉得说我特别想认识这个人

因为这个人他自己在做了这些事我觉得这个人好牛啊对我就想认识他所以我就想 follow 去点一下对但是如果说我只是单纯转发一个任天堂的一个什么什么故事我可能只会点赞我不会 follow 这个人对就是这个活人感能带来粉丝但是如果我只是单纯一个热门帖子的话就跟您刚才一开始有讲到说你发了一个那个推车的一个全副武装的一个推个老人的那个可能他点赞量更多但是可能没有带来那么多粉丝

对啊对啊他就是一个猎奇或者一个故事完了就完了跟你没关系对对对对对对是的所以说我觉得长粉这件事最终还是要 build 一个 character 对吧就这个 character 到底是你还是不是你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是一个 character 对

我觉得这个事还是蛮好的我想问一下我也替大家问一下因为您现在有 10 万粉丝你自己也在讲说 20 个小时赚 1000 美金这件事我也替大家问一下 10 万粉丝的 X 账号马斯克给你一个月发多少钱

这个我其实前几天还在推特上分享了一个帖子就是这几个月推特的分红还挺高的当然我指的高可能和比如如果是国内的什么小红书啊之类的你有十万粉那个可能就赚的特别多了啊但推特上半个月给我发了 130 刀好像是前半个月呢大概也是 100 刀左右

那么加起来可能一个月就是 200 多到 300 到大概 300 到左右吧那么之前这个中文的内容啊什么的大概一个月也就是十几块钱二十几块钱就是我说美元或者是或者是这个三四十块差不多那么这个是直接从推特发过来的那么那么算是他的这个直接收入啊

因为我没有特别在意他的这个直接收入因为的确也不多另外呢就是说这种他和真正去做一个比如说一个产品的推广或者是那种去接一个广告单那个相比就弱太多了所以就更多他是做一个 burners 就是有的话挺好有点零花钱没有的话也无所谓但像有的英文推呢应该是他的这个收入更高一些

同类型的我感觉啊英文推如果是在十万左右的话的这个粉丝的话正常这种发布的话应该可能六七百刀甚至上千刀是从推特拿到应该是应该是 OK 应该没有问题但我觉得推特上它更重要的是增加一些远在的间接收入比如说

如果你是在做产品比如说你们这个 podwise 这个产品在推特上如果有很多粉丝的话然后大家知道你们这个产品在做的具体这个产品的这个

这个方向的话呢他可能会从推特上成为你产品的用户然后呢这个转化其实是更有价值的比那个直接在推特上做收入要要好很多所以我更多觉得推特它变成一个你如果有能够提供的价值它可以放大它它可以把你的价值放大然后它可以增加这个信号让更多呃你想吸引的人呢找到你啊

这个情况是可能限于部分产品因为有的如果是你的客群和用户跟推特完全没有交集比如说你做国内的一个农村市场的一个产品没有人上推没有人用这个东西的话其实跟你这个也不会形成那种增长放弹

那另外呢就是说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可能会有一些广告或者是一些推广的这种单子那么这种其实也跟你的定位有关因为比如说像刚刚我们说那种账号啊比如说我转发一个好玩的东西啊什么百慕大三角的故事啊或者是什么这个那么你可能有一百万粉丝可能有更多

但这个你从商家的角度来说他跟我这个商品如果没有交集的话用户没有很清晰的定位的话可能这个广告就基本上很难接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推特现在我觉得是为数不多的这种中文的信息内容质量还有开放程度用户成熟度都比较高的一个平台国内我其实觉得现在没有能够和它相比的这个平台也不值得去做就是国内这些平台也不值得去甚至觉得你在国内去发不同样的内容都没必要我觉得还是可以

就是认真耕耘一下推特我指的耕耘不是说只是单纯的培养粉丝量可以在上面找到有价值的人有用的信息或者是你想要结识的人这也很有意思就是说它会变成一个理想中社交网络应该做的事就是可以在上面去做但前提是你能够做自己的一定的筛选或者是一定的管理不至于你的推特上全部都是那种

这个黄色信息啊或者什么这个卖号的那些就是那个就废了那个就基本上可以重开了 OK 那我再问一下您大概每天会在推特上面花多长时间哎呀这是我要控制一下的因为我现在发现我比较沉迷了比较变成那种社交媒体中毒或者说那种过度沉迷的这种状态特别前段时间啊我发现我每天好像忍不住

至少点开个三四十回吧就是无意识的就闲着没事就拿起手机就看一下有什么然后因为我们都是做产品设计我知道这个推特上有很多他专门设计了让你产生多巴胺内分态的机制但我还是会忍不住我会去看我的 notification 有多少了然后我会看有没有小红点儿

现在我大概每天花觉得可能得有一个小时就是连看带读带写带互动应该会有一个小时有的时候甚至更多然后我想稍微控制一下前段时间我现在把手机端的这个推特刚刚就这个星期刚刚删掉

但忍不住还是会用那个 web 版的还是会在浏览器里面马上就登录到浏览器里面去看然后现在是晚上我就手机就尽量放在其他房间至少我不带进卧室唯一带进卧室就带个电子的阅读器就好了那么就稍微特制了一下这个算有点效果但我觉得这个是我现在在尽量避免自己去过度去用它

那我们再回头再聊一聊您刚才有讲过的那个学英语这件事因为您也是靠学英语起号的嘛对吧在 X 上面对因为您在那个帖子里面有讲说你是 34 岁的时候

才拿起雅思课本因为当时应该是有一个类似于移民新西兰的机会吧对吧类似于这样子对才拿起课本然后去考雅思然后考了 6.5 对吧嗯是对然后从您当时去拿书本去学雅思到现在有将近 10 年的时间吧因为我看您现在的 YouTube 上面其实都是在用英文做 YouTube 节目的对然后是有那种

张嘴就来的嘛对就其实不用太去思考已经是英文思维了对然后还有包括线下做大量的这种 meetup 也好 speaker 做演讲等等之类的其实这块都价钱救赎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对因为毕竟相当于在三十几岁的这个时候

就你可能把自己变成了一个 native speaker 了从这个路上开始走往后走对吧把自己变成一个 native speaker 我觉得这个特别了不起对就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从雅思英语到本地英语的这个过程对我觉得这个还蛮有意思的就是其实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从国内来的人第一步落地之后你觉得好像懂很多英语但实际上跟 local 聊了之后你发现你什么也听不懂

或者说你只能听懂一点点你这块是怎么过渡的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可以啊我也想听听待会儿 Sato 你分享一下你在悉尼这种感受我当时是这样的当时那个移民的话是因为雅思是一个必经的一个阶段但我要去考的话我就查了一下因为雅思有分 A 类 G 类然后我考的是 G 类就是简单的那一类事先没怎么准备但我就做了两次真题然后听了两次听力觉得好像

勉强就是每次都是那种六分六点五我觉得应该差不多然后就考前提前看了一下

就去准备但坦白来说可能是因为自己之前做 iOS 开发还有在国内做这个软件做技术英语呢虽然你不会说真正去从头到尾去用它但我觉得一直没有离开对吧就是我们做这个行业的话它至少还是偶尔你可能要看个视频看个资料

或者是学个东西看个文档还是会有只是说接触的非常的不是那种沉浸式的去接触所以我觉得可能这是一个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种优势因为有很多人他可能学校毕业以后就真的是一点都不接触了那么我觉得我们做开发的做技术的做研究的可能或多或少你还是会碰一点

甚至就是说你特别喜欢看剧的都或多或少会有这种没有完全离开我觉得现在来看也是一种优势所以也不能说完全是从零开始三十多岁从头捡起那个就太故事化了就感觉不是真的太 drama 了但我当时来到新西兰其实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就是你有内容道不出来你嘴巴张开嘴巴肚子里面可能想了一大堆东西

但你表达出来就是一个 yes 这时候表达出来就是一个就是 OKall good 就这样然后呢本地人讲的话呢讲快了你也听不懂带口音你也听不懂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这种障碍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

首先我觉得没有快速的这个概念它总得经历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是少不掉的就是相当于是一个硬性的三到五年或者一到三年吧至少就是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

但我还是有一些技巧我剪几个重要的说一下我当时有一个技巧就是说多去参加本地的活动我指的那种活动的市值不是说去了听一听就完了而是那种就是你要带着一定压力的这种活动

那么我当时去参加了在新西兰的 Toastmaster 就是这个叫我那应该叫头马演讲俱乐部就是那种大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要去发言要去做演讲

那么一般是每个俱乐部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活动我当时是同时报了两个俱乐部然后交替的去保证自己每个星期能够有一个这种两个小时沉浸式的要去听要去说这种状态有一定压力我当时去参加一些活动都自己给自己是带着目标的比如说我这次去这个 meetup

我一定要认识一个新的朋友,或者是要跟这个嘉宾讲两句话,或者是如何如何,就我每次我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去完成,多去参加线下活动,

还有呢就是说听播客我觉得是一个很好就是跟你们这个节目跟咱们做的事也契合的我当时做了一些事就是比如说我要去做一个某个方面或者说我要去找工作啊或者说我要去做面试的时候呢我会在这个播客的这个大方向里面去搜相关的有这个话题的单集

他不是说我我去关注这个人比如说我去关注这个谁是谁那么他的内容我都听我可能是啊比如说我明天要去哦或者我下周要去做面试了我会去专门去搜 designerinterview 啊

这个关键词然后可能我就找了三五个不同的播客我大概也会看不是那种完全没有质量的可能就稍微有点质量的一些主播的节目然后我可能这三五个里面选出个六七个六七个节目我就去听听了以后你就有一个人脑就把它全部汇总到一起的这种过程我觉得就很有帮助然后在国外听播客还有个好处就是说

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特别是对话的节目对吧那么我就有好几次是很好玩就是说我在这个播客里面听到一两个表达或者一两个这个表述第二天我就去跟人交流的时候我就去用这个在播客里面听到这个表述

然后别人就觉得哇那还可以吗这个观点还挺有效其实是我抄的是我从前一天的节目可能我听到了一个我特别有印象是当时我听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我忘了但我听到一个表达是 social contract 就是大家可能某件事就是约定俗成的如何如何那天听到这个概念大概播客里面也讲了一些背景就是说他怎么去用这个

不是专门讲语言的就是讲设计和技术的然后他里面用的这个方式然后后面我就去好像第二天和那个沃达峰的同事在聊天的时候我就说起这个那这事我们现在做的这事就是你得先有一个 social contract 和对方

我就看到我那同事眼睛一亮说对对对就是这个然后就有正反馈了嘛就是这个状态就好我觉得是都有那种有压力的练习然后刻意练习要有像我刚刚说那个去参加托斯曼斯特然后另外呢是有这种本地化这种表达你能够借用然后呢去模仿然后给自己积累一些这种多一点的这种正向反馈那么呃

后面就慢慢就有信心了再之后呢就有但是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挑战像后面可能一开始工作大家可能更多是担心这个听懂

和理解和 get 对方的点然后后面可能是我要怎么去表达我后面工作碰到都是那种就是你要去说服或者是要去要去 debate 辩论的那种状态了就是有的情况然后这个时候我就发现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说印度人在这方面就的确很厉害

他就真的直接表达我做不了或者你这个有问题如何如何比如说我们这个亚洲人特别中国人这方面还是会觉得应该怎么说然后应该怎么去表述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然后欧美人又是另外一种他讲得很好

但实际上都是在否定或者说都是在表达不同的意见你一开始听不懂说是什么好像还挺不错说你这个你这个项目还有很有野心 ambitious plan 后面我才知道不是他的意思包括说那个 interesting 也是就是

背后的意思都不是肯定的都是还有想法的但他不直说我觉得这些都得在实践中慢慢去学慢慢去练英文学习这个没有捷径还是得多练多听对你刚才讲的这个印度人这件事我深有同感我就前段时间开车的时候被一个印度的一个妈妈吧给撞了啊

但其实我是在主路的他在一个小路上面他拐进来我们在澳洲这边在拐的时候实际上他是要 give way 的嘛他要让我的他要 give way 的这个过程里面他并没有 look right 他没有看右边他就直接怼过来了怼过来之后就直接把我撞了撞了之后肯定是他全责嘛他下车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不让我气势上先占据上风就

这一点我觉得还有一个意思我觉得你们澳洲啊这个还分悉尼人都是这种风格就是悉尼人开车走路然后这个平时交流都是非常直接的就是你得让我这是你的问题如何如何好像其他地方还稍微弱一点

这也得慢慢适应是的还有你刚才讲说本地化的到场景里边到线下去参加也好干嘛也好我刚好也分享一个我的应该新西兰那边也有 Bunnings 吧对吧澳新应该都有 Bunnings 对我第一次去 Bunnings 去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我都买完东西了准备刷卡了收银员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我下意识就说了一句 no

然后我过了好几次之后我才搞懂他当时说了一个什么东西他说 flybys 哈哈

他说你能不能把你的 Flybiz 积分卡给我然后我给你积分对但其实我觉得这个很懵的一点是你没有这个文化你没有这个背景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说原来那个地方有一个 Flybiz 的一张卡但其实你确实听不懂因为那个名词你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对你可能就下意识地说了一个 no 我有看到你在你的那个长的 threads 里面你也有写说你有一次去银行办事

对吧然后说了一堆然后对然后他把你的卡给注销了是吧对啊他就问吞了卡你要不要注销 compromise or con 我当时下意识就 yes 然后就后面出来就说用不了了然后再之后他就说注销但是我不懂那个词嘛

他还说对对对然后他又换了个说法说我如何如何如何然后我就跟他确认说你是不是把我的卡 cancel 了还是什么就现在用不了了他说是的你是我的问题你没有上下文这个必须要自己经历或者是前面有比如说前面你有个人你刚好模仿他

假设你比如说你去邦尼购物的时候可能前面刚好有个人然后你说 yes 然后他拿卡给那个人刷一下然后就过了然后到你再问你可能就知道了我觉得这个这个很难通过

在线或者是课程之类的来学你必须要自己身处其中因为你在那个环境里面信息是百分之百的你看到了听到了然后感受到了然后后面你才学到了如果只是上一个课有个老师跟你这么说你可能就接触了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你的带宽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我觉得很难但有个好处就是现在学英语或者说现在学习又有 AI 了嘛

就是整个这个如果是一步的表达或者沟通那你完全就是跟 native 一样就是你借助 AI 比如 AI 帮你回复一下邮件或者 AI 帮你整理一下信息帮你检查一下什么表格有没有什么问题那完全是你可以做到本地人怎么说话怎么回复怎么交流你也可以做到但同步的话就还是得靠真本事你没办法你就是躲不过

可能以后有那个什么眼镜之类的或者有这些 AR 的工具能够稍微解决一点那我觉得还是得把自己的基本功或者说这个真正同步交流的能力练起来因为这个能力短期内应该技术上还是取代不了你还是可以占据优势的

对就说你真正从雅思英语落地到你的本地要跟正常的普通人去沟通一方面是你本身的这个英语能力对吧你的单词到底认不认识他说了这个单词你到底能不能听懂再一个方面就是这个背后的环境对吧比如说人家说 flybys 他这个卡你不知道这个卡你就听不懂对吧这些东西其实都还是需要去去学习的对这个还是真的确实是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对

您的这个狗熊有话说从 12 年到今天对吧 13 年了然后做了 492 期我们现在有做了大概 104 105 期吧大概这么多期数吧对您是怎么确保一直都有话说的狗熊有话说是怎么确保一直有话说的就我觉得包括选题上面也好包括持续性上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能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觉得首先它没有持续没有断根中间还是有断有的时候两三个月没有跟一起有的时候呢又比较频繁但我最近的状态都很佛系都是这种有的话就更新一下那么后面也会稍微捡起来就是我觉得中文的这个表达或者说我把这个狗圈话说这个 BearTalk 这个播客看作是自己

整理思想思维然后呢这个去记录自己想法的一个平台那么中文的内容其实还是很有价值去继续保留它去更新和发布但说回一开始这个话题就是说到现在十多年四百多期其实中间有很多碰到瓶颈的时候我觉得是这样的一开始头几期

我最初做这个播客的起源是因为当时我在写一本苹果的应用类的书叫苹果物语那么那本书里面有一个应用场景就是苹果的这个 Girage Band 这个软件怎么去用

然后呢刚好那会儿应该是在乔布斯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在 08 09 的时候他有一年的这个 Macquad 上他就拿出来说 Garage Band 可以做音乐对吧然后可以做播客如何如何

然后我说那音乐我也做不来我也不懂然后这个 Voke 还挺有意思你不如来用它来做一个案例然后我为了写那个书里面那个章节呢我就自己做了一个录了一期呃节目啊那个名字我就不说了怪不好意思这是那个呃然后就就发布我我就走那个渠道去就是那个技术渠道去去发布非常麻烦因为我不知道呃

现在可能大家没有那种感觉就是现在做播客很容易就平台各方面发布的很容易十几年前的话你要去找服务器要去找托管要去生成一个 RSS 订阅员

然后呢简单的方法可能是自己创建一个 wordpress 的 blog 用那个去做订阅源复杂的办法可能是你手写一个 xml 的文件然后我当时又不是程序员我就去研究这些非常复杂但后面发布了以后呢过了几天我就看这个怎么下载会有显示这个 1000 就是五个零

这个东西就是我自己念怎么会有十万我一直觉得那个数据是虚的那后面过了几天呢我又做了类似的一个新的节目又发布又是就是六位数的这个下载

那我就觉得哇可能是真的吧或者是值得去试一下但两期之后那个节目就被苹果下架了因为名字的问题因为它名字里面有苹果两个字我就不细说了然后后面我才做了狗心有话说就觉得既然有人关注而且估计那个时候就是大家选择有限就去试一试然后开头做了几期都是跟科技技术关注的苹果和这个数码生活方式有关

然后大概到十多期的时候就平静就是你不知道做什么内容了然后后面我就开始说反正这个名字跟我个人有绑定就是我狗熊有话说就是不一定非得做技术可能我

关注的其他方面也可以聊一聊比如电影可能最近看了个电影也可以聊一聊最近玩了个游戏这个游戏很有感觉也可以聊一聊这样可能又稍微转型一下又做了几十期三四十期还挺好然后后面可能自己有些旅行的经历那么又聊一聊旅行的那就相当于他跟着我的兴趣在走但之后又平静了

因为你哪怕是兴趣或者是哪怕你的接触面很广

也会被掏空的那么可能我到个六七十七的时候我记不得了反正就大概又到那段时间又掏空了然后又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就说那要不就不做了或者是再说吧但还是有一些留言或者是有一些又觉得舍不得那个阶段我采用的方法就是用输入去倒逼输出简单来说我那段时间就是去读书

或者是去学习或者是去看其他东西然后呢可能我读完一本书就可以用他的内容或者说你的感受或者是你的摘迹然后来做一个节目那么就这种方法又可能又让他就是又又起来了又又走了又很长一段时间

然后因为我这个节目是属于个人的啊他不需要比如嘉宾啊各方面的配合那么也会容易一点就是说他更容易去保持一个状态但也容易被断啊就是你可能就是你自己性格可能就是说我今天就不做了那那就嗯你就断掉了但后面我觉得还是呃有这种坚持然后后面就是说当他变成一个多客的自媒体之后呢可能

可能因为那个阶段做播客的人也少然后你就会通过他接触到非常有意思的一群人就是国内最早做播客的那群人现在他们做的都很厉害啊有那个大内密谈做成公司日堂公园做成这个也做成这个媒体机构长算他们也做的非常不错我当时就是打酱油跟着一起但后面就觉得也还好就保持自己这个特色

后面又有一段时间又不行了就是大概是在 2016 17 那段时间因为我刚好去到新西兰就是相当于去到一个新的环境那么有很多新的新鲜的事情那么播客又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记录平台所以 2016 17 呢我就哪怕就是聊一聊在新西兰的感受啊生活体会啊也也不错就是一直让他走着

然后大概在 2018、19 年的时候呢我觉得出现了一个不是内容上的瓶颈而是一个方向上和一个心理上的一个瓶颈我觉得我生活在一个海外的环境然后呢后面我的工作也慢慢转型到了一个英文的一个工作环境我接触的同事我关注的事件都是这样的一个语境下的语言背景下的一个东西

但中文的语境呢它又和这个我的生活的环境有一点割裂比如说国内在关注的一个事儿

我根本不 care 但它可能是国内一个大的一个话题就是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在说但对我来说我觉得我没什么兴趣然后又要去讨论那个话题呢它反而会让我觉得我生活在别处我不太想象有一些华人那种就是他在国外只是换了个环境生活很多海外的华人他还是在刷微信小红书他还是在淘宝买东西他还是在关注国内的这些事儿

那么我不太想做那种就是你只是生活在那里享受那里的环境但是作为状态和关注点都还在这个国内这个环境我当时觉得我做中文的播客会有一点割裂就是会有一点拧着的状态就是去考虑和自己生活有异步式的这样一个信息

所以这就是我当时为什么做英文的这个 YouTube 会做很多英文的内容我当时是做了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我要把英文内容放在主体但现状或者说实际情况是我英文的内容的关注度远不及中文的

就至少不说一百倍吧几十倍是肯定有的有时候我中文的内容发一个内容可能有几十条当时在微博或者是播客上会有很多回应会有很多这个互动英文的一点都没有可能就有一两条嗯

这种其实是很伤人的当你在做这个内容转换的时候但我当时觉得不行还是至少不要让我精神上是一种撕裂的这个状态就那个决定做完了以后呢像我做中文播客就变成一个就降低这个要求和标准

我就变成一个妥协因为以前我可能不太会愿意说我很多东西都没有准备好或者说这个都没有想好就发到播客上了我一定是要整理好思路或者列好提纲或者是做好后期的处理然后才把它发布的

但现在我就非常佛系现在我就觉得那么有一点那么可能就 OK 了就发出去保持它一个它还有 keep it going 可能比完美要重要的多对可能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挑战但我觉得坚持十几年的话还是一个自己的性格还是一个比较比较有好奇心的比较愿意探索的然后比较喜欢分享的

就是这几个基数在的话那么更多就是一些刚刚说的那些是一些具体的一些碰到的战术或者战略上的一些一些问题比如说是没有内容了你怎么去怎么去做内容或者是没有方向了要不要调整

但我觉得本质还是自己比较愿意去分享有好奇心然后现在我觉得也愿意和人交流可能我后期播客也会多做一些互动的聊天的访谈的这样叫一些国内国外的一些朋友来多聊可能后期我会多做一些这个新西兰本地或者澳洲的一些科技人士的一些采访那可能咱们还可以更多互动一下在那个领域里面

可以可以可以没问题我想再问一点因为您现在有播客内容也有 YouTube 内容那播客内容的话可能总的来说中文内容居多然后 YouTube 内容的话其实您是英文内容居多我不知道您是怎么看播客跟 YouTube 这两种媒介的从您未来的角度上面来讲的话你会觉得更多的去做 YouTube 这样的视频内容呢还是去做更多的这种音频内容

嗯那这是个好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是因为现在这两种媒介在某种形式上它又产生了一个交叉比如说你看国外的播客的话

它现在都会多平台发布那么 YouTube 是很重要的一块而且都是一个视频的状态应用而生的也有很多工具包括我们在用的 Riverside 也提供这种支持我觉得是这样的就是说 YouTube 它本身它的这个平台的定位是视频那么现在它当然也在做短视频也在做这个 shorts

但视频的特点呢是故事 storytelling 不是对话我觉得它更多是一种单向式的一个信息然后把它封装成一个 package 能够表达出去让你的目标的观众能够 get 到但它最后它可能有自己的一个收获我对 YouTube 的理解是它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创作者把自己的一个理念能够封装成一个东西

然后呢递交给自己的观众播客这个平台呢它是一个

陪伴的对话它是一个更像真实场景里面的朋友们互相聊天时间呢可以长到像那种八个小时啊比如说像那个那几个英文的播客大咖他们搞的就是动辄三四个小时甚至六七个小时七八个小时很多时候很难理解的你觉得为什么这种内容会有人会去关注但我觉得人的本性是

你会愿意去听这种对话就像那个原始人可能就坐在火塘边听人聊天听一晚上然后去睡觉了然后或者是我们小时候听那种家里面的长辈老人交流谈话然后也会听人是社群动物人会听其他的人

在讲故事或者是在交流它变成一个伴随的这种状态只是说波克现在因为有了技术的能力它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设施它有了互联网它有了这种带宽就能够把这种对话它打破时间空间让任何人去接触得到

对我的理解就是说 YouTube 和播客它本质上是两种东西一个是就像你看的电影或者是看的这种馆场上的这种露天电影的这种感觉然后它最终是要 end 的是要封闭的但那个播客呢它是一个开放的它可以随便聊只是说现在呢在 YouTube 上呢也有很多人他是用 YouTube 这个平台来 consume 播客

但他和播客的听众应该是同一种人他不是说两种人那么如果你的播客打动的是这个播客的听众的话那么在 YouTube 上如果大家去看的话

他也还是这一类只是说他借助了 YouTube 这个平台甚至很多人他还是开着 YouTube 他不看的他就听那个声音就好他就去干那个声音就好如果他要看也就是偶尔看一下比如这个时候的表情这个时候反应会是什么样的他看一下那个嘉宾现场那个状态但他不可能盯着看八个小时

或者看三个小时那个我觉得是不太有可能他更多的是陪伴所以搞清楚这一点呢就大概明白了比如说像我做内容或者说做 YouTube 视频的话我会给他变成一个尺度可控的比如说我现在就十分钟我能不能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或者就如果变成了文稿的话可能就一千多字我能不能把这个事情讲清楚结束就是结束了

但播客这个事就变成一个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离开

他也不一定非得把它封装到一个结束的一个版本但是也可以我觉得对我来说它是一个开放式的一个东西然后我看其他有的播客就是国外的这个播客呢比如说最初那个 NAVO 就是风头的那个大咖他最初做那个播客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他最早的那些就一分钟两分钟就是感觉就是那个电话记录然后随便讲两句话

然后他就录下来了没头没脑他就发在上面但不影响我觉得播客这个本身那个形式就是一个你也可以很散漫的也可以很认真的我也看到有一些包括我们之前做播客的朋友 Page7 声音纪录片

那个频道那个我觉得是中文里面的天花板中文播客的天花板他是把那个播客当做声音纪录片去剪的可以制作到那种程度但也可以像随便电话录音就发布出来也没关系所以他是具备这个基础在里面

我不知道这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有有有有有我觉得我个人的理解也是这样播客的陪伴属性更强一些作为 YouTube 来讲的话我更愿意的是去观看一个就你刚才讲的我觉得描述特别精准就是一个 package 打包好的一个封装好的一个作品

我更愿意看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讲说虽然大家用 Riverside 也好用 Zencast 也好它做了一个视频版的播客但是对于我来讲的话我不会盯着两个人头在那里盯八个小时六个小时的更多的肯定把它当成一种背景音乐 BGM 一样的东西对吧然后你放着我听着对可能我只是用电视去看对吧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一个区别

在内容层面上面还是要有所区分的就说本身在播客层面在放的内容跟我在 YouTube 里面在放的内容确实应该还是要有所区分毕竟很多时候 YouTube 上面讲的东西如果我纯粹把它变成音频的话其实在音频领域里面你可能完全搞不懂到底在讲什么对吧因为缺乏太多东西了对这个戒指跟媒介上面还是有挺多区别的对那

今天非常感谢贝尔老师的时间我们已经聊了一个多小时了感谢老师的时间能接受我们采访我们节目还有一个惯例最后有一个一分钟的广告时间这个完全交给你你可以自由发挥

好的谢谢 Sito 还有葵葵邀请我参加这个节目那么我觉得这一分钟可能就请大家如果还没关注的话如果你也玩 TwitterX 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的 Twitter 的账号咱们可以互动我 Twitter 账号就是 atberbig 那么

那么然后我的 YouTube 账号呢其实我有两个 YouTube 账号那么一个中文一个英中文的话就搜索狗熊有话说就找到我了英文呢是搜

在 YouTube 上搜这两个就都可以我也有发布 newsletter 因为我觉得好像 newsletter 更容易沉淀一些内容如果在听节目的朋友如果偶尔也喜欢阅读一些文字的内容的话可以关注我的 newsletter

同样也有两个但都在一个平台在我的这个网站叫 BAR AcademyBAR.ACADEMY 上面会有我的两个 newsletter 的这个入口可以选你喜欢的中文或者英文来关注一下大概就是这些对 谢谢

非常感谢贝尔老师的时间啊大家可以去 X 上面去搜索一下贝尔 big 或者你搜贝尔流应该都能找到老师的 X 账号对今天这期节目放完之后估计老师一个小时的时间又打不住了可能要在 X 上面花更多的时间跟大家互动啊

社交毒品好的好的好的那我们今天节目就先到这里吧我们下期再见有时间可以跟贝尔老师再约一起好吧那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拜拜谢谢拜拜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播客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收听也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如果你喜欢我们欢迎点赞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如果你在用苹果播客收听也希望你花几秒钟给我们一个好评这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要是能再点击一下订阅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