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这个问题上及格不是标准你得超出平均值才能达到我的预期如果说真的有这样一个药如果说可以打的话谁都希望我家孩子是人群当中最高调的最挺拔的那一个
哈喽各位好我是杨仔哈喽朋友们我是原子哈喽大家好我是周周您接下来收听到的是我们直播时的播客切片这只是冰山一角想要了解更多有意思的话题欢迎在每个工作日的七点半到九点搜索早点生活的视频号抖音与我们一起在直播间相遇
在讲究科学的时代其实孩子的身高理所应当的应该也是你可以某种量化的公式都可以做出来的对有一个比较大众认可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根据父母身高来预测孩子未来的身高区间比如说男孩的身高区间是等于父亲的身高加上母亲的身高
加 13 厘米除以 2 然后是加减 7.5 妈呀这太准了我真是没加减 7.5 就是我是直接父亲的身高加母亲的身高加 13 除以 2 正好是我现在的身高就我没加减后面那个 7.5 这是男孩的当然不重要当然不重要确实现在这个周周你你父母身高多少大概我爸爸是 1 米 76 我妈妈是 1 米 68 就是我是比他们两个高的
这节应该也正常说完这个公式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男生 175 算矮吗不算不算了不算矮我觉得不算不算矮但东北是不是普遍都 175 呢
我是觉得就是男生来讲的话 175 级 175 往上我觉得算是一个很标准的一个身高而且实话是咱们当时那会儿一考的时候就是 175 是个标准挺标准的是个标准但是你咱要看这个数据肯定不是这是标准的平均身高在过去的 35 年里中国人 19 岁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 8 厘米和 6 厘米这个增幅是全球第一的
而且你现在在什么中小学的门口和医院的儿科门诊也能够看到很多一米七的小朋友这个确实是很有反差感的那你看无论是这个统计数据也好还是我们身边的这个直观感受都反映出一个事就是咱们国人的确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啊
国人越来越高人们对这事呢是越来越焦虑就仿佛就是说虽然说这个数据上看上去增长了但是好像大家就更焦虑了一些就是好像如果说我不够高我就好像是被这个开除这个社会汇集一样所以为了涨高人们提出了不少的这个偏方有人说鸡蛋壳里呢有很多钙
咱们把这个鸡蛋壳打碎了吃掉那先不说这个打碎后的这个鸡蛋壳喇不喇嗓子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这个碳酸钙是很难消化的这可能就是图个心理作用了所以说光靠吃还不够如果说能有一种神药一种打了就能长高的神药那再好不过了对吧那现在目前是真有生长针生长针生长针我之前没有听过
跟各位说个故事啊这个梁女士呢是在一家这个药企呢从事这个研发工作那出于这个职业敏感她这个女儿叫萱萱啊嗯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孩子的身高问题他说我自己和我先生都不算高对孩子未来的身高没有过大的一个期待因为他个子不高这点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尽管如此轩轩上了大班之后梁女士开始给他报了比如说跳绳的兴趣班运动光照补充维生素 D
他一开始选的就是那种最朴素的科学长个的方法几年之后孩子在比赛当中拿了奖但是身高年增长一直保持在 5 厘米左右按照一般值很多朋友是能达到 7 厘米和 8 厘米的原来梁女士其实是已经接受这个结果了但是直到轩轩三四年级左右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早发的征兆什么是早发就是早发性发育
给大家科普一个知识就是在幼儿的成长期里性激素和生长激素是两个影响身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前者决定了成长期的长短就是发育越早长个的时间就可能缩短而后者决定了生长的速度也就是生长激素水平越高长个的速度就越快对
梁女士说恰巧女儿出现了早发的原因但是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什么物理干预的手段已经是不够了
他开始带着这个女儿去医院做了很多这个检查然后发现这个能够抑制早发叫达菲林和能够助长的这个生长激素那这是一类这个经过国家药监部门官方认证的可以用于儿童生长缓慢的一个药物其实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时候就有学者成功在体外化学合成出了一个人
人的生长激素后来投入到临床使用了目前这类产品已经是货批了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残癌小等多个适应症是很多家长心中的一个追高的良药也是市场热捧的一个百亿级的消费医疗的一个单品
市面上常见的生长激素有粉剂的有短效水剂的和长效水剂三种类型区别主要就是在这种注射频次和价格上
那目前来看带着孩子去看病的这个家长的这个诉求都很统一就是能不能打生长激素让孩子尽快再长高一些医生说了早些年快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才来的这个孩子比较多集中在这个放暑假的时候因为一般在上学阶段的身高不会摆在这个最高的这个位置但这几年就会发现来门诊咨询身高问题的这个家长呢越来越多了
年纪小的甚至是两三岁就带过来了两三岁就开始对于他的身高有焦虑了因为父母深知自己个不高他有预感就是我孩子可能未来按照刚刚那个公式加减乘除一套下来可能孩子这个天花板也就在这儿了对你会发现这些早早就坐进诊室的孩子大多并非生长激素适用的群体
按照适应症的规则重组人生的生长激素应该是用于身高低于 P3 曲线什么意思就是 100 名孩子中最矮的三个
那对应到这个男性和女性的这个最终身高的时候呢一般是不超过一米六或者说一米五这种孩子的确是需要去大生长激素的但是有关注生长激素赛道的这个投资机构从业者也说了说实际临床当中 P3 到 P10 之间用药的其实也不少而且医生也说了说现代社会标准当中 P3
的确让人有点不太能够接受那考虑到这个身高对孩子未来的比如说心理健康恋爱求职的影响大家的确会在符合基本指标特征的一个情况之下有意识的会放低一点注射标准比如说女孩在 1 米 5 到 1 米 53 之间的男孩在 1 米 6 到 1 米 65 之间的也考虑说允许用药了
但是你想想你只放宽几厘米显然无法达到家长的一个期待因为在身高这个问题上及格不是标准你得超出平均值才能达到我的预期如果说真的有这样一个要如果说可以打的话谁都希望我家孩子是人群当中最高调的最挺
这个时候像 P20 P50 乃至中等以上个的孩子出现在了诊室里了有医生说了有一个 16 岁的身高 1 米 72 的一个男孩来咨询说能不能打生长激素后来评估了果断拒绝
但是往往你要知道个体之间对于长高诉求的差异性的确会更大一些比如说有一些已经高出君子的孩子诉求可能会让人觉得更加纠结一些他们并不是说我真的不满意自己的身高而是他们想当演员
想打篮球以后的职业是对这方面有要求的可能在某些这个职业上我差一厘米我真的会意味着我跟这个梦想失之交臂了而且对于那些已经享受到涨高结果的孩子们来说这份快乐会让人上瘾
比如刚刚我说到那个故事当中这个轩轩打针的第一年轩轩的这个身高增幅达到了七了一米左右的这个平均值现在 12 岁的他已经是一米五二了最终这个身高呢或许能够达到一米六但是呢梁女士考虑说我再过半年就停了但是轩轩不愿意孩子可能觉得以前啊我能长到一米六不错了但是现在有更大的诉求了
我一米六以上我更好这个我懂了其实当你快速地达到了你的一个预期之后你往往会有更大的预期你更加渴求一个新的目标了包括我其实现在还有一点觉得为什么现在孩子能很早地去意识到说我要长高个或者说我要长得更高我才能更好看我记得好像我们那时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应该是十一二岁的时候在电梯里面被人叫阿姨我当时就回家非常痛苦
十一二岁被人喊阿姨因为我那时候不是挺高的了十一二岁那会儿你就已经是一米七多了对然后回家我就痛哭我就跟我妈讲为什么要给我升那么高让人就是一看到我都喊阿姨所以其实我会觉得好像大家这个普遍的家长焦虑已经下放了就已经下放到了孩子之间也会有这方面的考量了嗯
当然这个研究也表明就是我们的身高有这个七成左右呢是由这个基因决定的就是历史告诉我们咱们靠着这个优质的这个营养供给即使基因不占有仍然有长高的可能性给大家一个数据啊现在这个全球个头最高的国家是哪呢荷兰啊荷兰啊成年男女平均身高男性一米八四女
女性 1 米 7 一这是平均身高平均身高君子依然中山桥以至于有一些这个外国人到了荷兰你个子矮一点的你连公交手公交车的这个扶手都摸不到你知道吗但是在 200 多年前 200 多年前荷兰的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也持有一米 66 你跟现在比你肯定比不了啊
它本身国土面积是有限的你还不到一个通料大小的但是依靠大学等一些这种顶尖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带领荷兰人群民已经是高度自动化了
全国这个 160 万头奶牛每年能产 1400 多万升的这个牛奶所以也就是说可能喝牛奶确实是对于生长来讲是有好处的有的呀有的呀那现在荷兰每个荷兰人每年要吃到 200 多公斤的这个乳制品是全球平均消费量的两倍多你再包括历史上日本人对吧咱们一直说日本人是不是矮啊身材矮小啊
但是你说明知为心那会儿日本人开始鼓励说你们得吃牛肉得喝牛奶但是到二战之前青年男性身高超过一米五征兵的时候就已经算是优质兵员了二战之后日本开始说以更大的力度推广牛奶
50 年代那会儿呢他们是把这个牛奶呢纳入到了这个学生学校的这个公餐里了为学生呢提供大量什么鲜奶的牧场派发一些大笔的这个补贴了哦所以目前来看到了 80 年代日本的这个男性的这个平均身高呢是 1 米 7.9 嗯
是超过了当时的中国了虽然说也称了多高但至少和矮是不占边了所以历史证明各国人民只要你的营养和运动能够跟得上它的确是可以为你提供一个支持在的所以这个其实变相的也跟各位说了如果说您目前是家长的话可能您不用去太考虑说遗传是会占到绝大部分因素的它其实只能占到一半
另外一部分就是后天的一些营养的补充以及后天有没有运动你还是会有很大的一个长高的空间的所以对于这件事情来讲可以把焦虑就是下放一些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就是吃的更加营养更加全面一点他可能就会在他的这个生长周期里面这个快速的长而且实话说虽然说这个注射生长激素呢已经是最通行的一个方法了但是外界对这种方法呢还是比较质疑的核心问题之一呢就是这个副作用的事啊北京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个专家就说了说生长激素产品虽然说总体上很安全但是注射类的药物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副作用的比如说皮疹皮肤骚痒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而且注射生长激素期间医生会要求父母得带孩子做检查
比如说各类的激素指标肿瘤指标这些东西确保用药的安全另外如果出现抑郁的这些情绪上的问题也不建议说继续用药那问题又说回来了我们为什么要追高度早年间的时候医生之间留着这样一个玩笑话他说你想长多高就得把人民币在脚下垫多高
尤其是花钱垫高也存在着一些过期不后的这个时间窗比如说生长发育期的这个儿童特有这个骨猴闭合之后呢他们的这个身高增长呢会随之停止的因为这个长高的这个黄金周期呢通常是只有 12 年到 14 年所以说很多家长是因为时间等不起了我得带那个孩子们到这个儿科这个内分泌门诊去查这个高度了哦得看一看了
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那是不是这个地域问题呀那是不是这个一二线的这个城市家长都什么精致养娃呀更加追高啊但其实不是整个社会的这个眼光尤其在身高上的这个眼光是非常的毒辣的
有一个限制就是尽管很少有人说我公开拿这个身高说事但是这个矮个仿佛是能够受到一些无形的审视的比如说谁呢美国兵器法尼亚那边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分析了两组出生于 1950 年代末的美国和英国男性样本之后发现身高超过平均值 10 厘米的个体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也会高出 10%嗯
因为在这个青少年时期呢高个儿的孩子往往更加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就是你们发现他们更自信这些活动呢不仅从小锻炼他们的比如说认知力啊领导力还为他们开拓了社交圈哪怕是说咱脱离职场来到婚恋市场高个儿的人往往的确是拥有这个优先的择偶权的
也成为了人们当中这个心照不宣的一个事实所以说从这个市场维度过去这个十几年来看的话呢生长激素厂商们是不计成本的这个市场教育同样是难以忽略的上世纪那会儿呢生长激素就已经是登陆国内了但当时那会儿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罕见稀有
后来市场打开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什么核心的厂家是一面降价一面把真金白银砸向市场了
十年前的时候国内的有一家药业就持续的支持比如说学术会议培训项目那几年一些药企是协助很多三甲医院和二级医院联合成立什么儿童癌小症专科门诊所以实话说十年前资本就已经入局了这个赛道尤其是入局到医院等
所以生长激素这个厂商不断对外传递这样一个信号你的孩子还可以长得更高方法就在我这制造焦虑所以经历了这个十年的不断的渗透这个观念终于精准的落到了这一代家长的头上带动了生长激素这类产品从无人问津到现在现象级大单品的一个时代而且凭借这个生长激素有些药企年营收市能达到百亿级别
也就是说其实这部分的焦虑制造成功之后最后受益的可能孩子这方面也许会有一定的注意但是更多的是什么钱都让厂商赚了厂商赚了而且提醒各位如果说
我昨天看到很多这个数据比如你要给孩子打这个生长激素你是得不间断的去打的你得做好这个钱是花 20 万到 26 万 30 万这样一个准备的包括我记得好像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就是我妈妈同学家的孩子他跟我讲过就是很焦虑一个女孩对自己的身高他说侧骨灵然后说把骨头打断再接
也会涨高反正就是各种各样很奇葩的一些事情这更狠一些这更狠一些对可能这个就是它价格也不会有那么的夸张然后其实我还有一个个人的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个事情想跟大家分享就是关于升高你也不必太焦虑的一个点因为我很清楚的记得就是当时在沈阳考这个浙船的出世的时候所有人是脱鞋量身高的
然后那个时候我量出来的明明是一米七六但是我上了大学之后我变成一米七八了上大学长高了甚至我还穿到了一米七九又一段时间然后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一量可能就是一米七八到一米七九区间所以我就定了一个一米七八点五了所以我想跟各位讲的是可能随着孩子他不
它不一定是这个骨骼就是完全闭合它就不一定一点都不长了我那个时候我其实觉得我自己骨灵完全闭合了本来那个十几岁到二十岁那个出头那个几年还是会长的对你一换水土什么的它还是会有长的一个空间在的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