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五年(1640)的三月十八,皇太极派济尔哈朗为右翼主帅、多铎为左翼主帅,统兵前往义州修城,直逼锦州,而且将其看的死死地。这次皇太极要动真格的了,三月二十,皇太极又命朝鲜发水师五千、舟一百五十艘,米一万包,限四月二十五日,运送到锦州大小凌河河口,不得有误!此时的皇太极已下定决心,旨在夺取锦州,明清在辽西战场的最后一仗——松锦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皇太极下定决心要在宁锦与明军周旋到底,因为宁锦不仅是明军护卫北京、堵截清军南下的重要堡垒,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更是明军的精锐。《崇祯长编》卷52中说:“盖敌人素所畏忌者,惟祖大寿一人,辽左半壁,实倚赖之。”所以皇太极此举说明他并不急于入主中原,而是先取关外地方,局部一统,然后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调整进取的快慢。这一策略无疑是非常稳妥非常正确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把风险降到最低,为日后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存仁一看自己的建议被圣上采纳,颇为欣喜,为了报答大清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济尔哈朗和多铎的大军开拔后的一个月,四月二十一,他又上了一封奏疏,提出了夺取锦州的具体计划,就是围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清军将士要打起精神防止懈怠,而且说皇太极选择攻取锦州是进取中原的万全之策,还提出不要学成吉思汗那样杀戮太重,要得地得人,得人心,还要开出优厚条件诱降,瓦解守城明军将士的士气,起码里面蒙古籍的士兵尽量争取过来,这样才能快速彻底的取得胜利。由此我也发现这个张存仁不简单啊,他原来只是祖大寿手下的一员副将,大凌河之战随之投降,祖大寿是假降他可是真降,而且投降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那真是有十成劲儿绝不用九成儿,他在督察院任职恪尽职守,谁有错就弹劾谁,毫不留情,后来他招降吴三桂),这真是大功一件,入关后平定南北,屡破南明,还建议开科取士,官至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死后追赠太子太保)。我总觉得这个张存仁在和明朝以及明朝的官僚较劲儿呢,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绝不是一个副将的水平,实乃平天下的大才!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什么叛徒什么贰臣无所谓!从这方面讲,张存仁是成功的,他死后连康熙和乾隆都对他立下的功劳念念不忘。这次围困锦州,对他来说只是自己崭露头角的开始。 皇太极对此战极为重视,五月初,他就亲自去义州察看修城和屯田的情况,并且指挥围困锦州的具体作战。皇太极一出手果然非同凡响,当时正是夏收季节,他一琢磨,你们明军不得收庄稼吗?哼哼,我都亲自来了,要是还能让你们收,那就怪了!于是皇太极率兵到锦州城外五里处扎下营盘,命汉军用红夷大炮对着城不停的打,这太厉害了,明军根本出不了城!不仅如此,他还命清军乘机将锦州城东、西、北三面的庄稼全给我收了,这就叫“你吃不到,我吃个饱!”然后,他又将满蒙汉八旗军分为两批,每批三个月,轮番屯驻义州,反正你城内的明军是换不了班儿,给你来个车轮战,累也能累死你!松山杏山之间,清军时不时的经常派部队巡逻,看看明军有没有出城的,只要有,碰上就打,你还运粮草,劫的就是粮草!皇太极这一套组合拳,把锦州包围的是密不透风。由此我们也发现,松锦之战一开始就是场持久战。 当明朝得到清军屯住义州对锦州实行围困的军情急报之时,蓟辽总督洪承畴赶忙出关御敌。诸位还记得崇祯十一年(1638年)秋那次清军入叩吗?崇祯命洪承畴、孙传庭进京勤王,不仅剿灭农民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名将卢象升还战死疆场。卢象升一死,崇祯命孙传庭总督各镇援兵,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正月又任命其为保定总督,负责保定、山东、河南军务。同时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作为左膀右臂的曹变蛟和左光先也跟着防守蓟辽。 那么,洪承畴将如何应对此次大战呢?敬请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