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63. 数字游民:世界那么大,我想边工作边看看

63. 数字游民:世界那么大,我想边工作边看看

2025/6/26
logo of podcast 合以见得

合以见得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S
Share
刘耿
Topics
Share: 数字游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时电影编剧亚瑟·克拉克就预言了这种生活方式。1983年,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也预测了远程工作的兴起。这些早期的预言家对数字游民的出现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刘耿: 我从2012年开始关注数字游民,但当时这个概念还很小众,移动互联网也不够发达。1983年,史蒂夫·罗伯茨骑自行车,装备太阳能电池板和便携式电脑,开始了数字游民的实践,他可以被称为数字游民的祖师爷。他的自行车是移动智能终端、可再生能源和全球联网的结合,理念非常先进。罗伯茨认为,只要工作内容是信息,地理位置就不再重要。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数字游民这一新型生活方式的起源和演变,从1964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编剧对数字游民的精准预言,到21世纪移动互联网和AI技术的发展,再到如今数字游民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1964年,电影《2001太空漫游》编剧亚瑟·克拉克预测了数字游民的出现。
  • 1983年,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预测了通勤的终结和远程工作的兴起。
  • 史蒂夫·罗伯茨被认为是首位数字游民,在1980年代初期骑自行车旅行并使用阿帕网工作。
  • 数字游民的理念是:如果产品是文字,而文字没有重量,那我在哪里有什么关系?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收听何以见得,我是主持人 Share 今天我们跟安利中心的刘工老师一起聊一聊最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数字游民在 1997 年前日立公司首席执行官穆本次雄和英国记者大卫·曼纳斯在他们的共同著作中提出的这一概念那这本书的名字也叫做数字游民当时的数字游民是什么

他们就预测了未来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卖掉他们的房子去拥抱一种通过互联网创造收入在全世界移动套利的全新生活方式那在 20 多年后我们就看到这个形势已经在全球日渐流行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跟我们传统的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跟工作方式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同时也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聊一聊

首先先问问刘老师,你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这个主题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读一首诗。你写 PPT 时,阿拉斯加的雪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

你在会议室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

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见不到的人出去走走才会发现外面有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你其实呢这不是一首诗这是一家淘宝店的营销文案我觉得

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应该是董雪辉那听到的是不是对这个文案呢它是 2012 年出现的后来呢这段话呢就通过社交媒体啊尤其是微博做了第一波传播一直到现在呢都在挑动着一颗颗跃跃欲动的心

你刚才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数字游民的这个话题其实呢我就是从 2012 年这一个文案啊打动我开始但是当时呢我不知道会有数字游民这个概念虽然是 1997 年就提出来了但是可能只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在流行而且 2012 年是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年份数字游民的工作条件不是那么发达

数字游民确实特别是疫情之后可能才广泛的为大众所认知和接受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我们刚才说了 97 年的时候是正式的出现了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其实大家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应该可以追溯到更前面一点 1964 年的时候电影《2011 太空漫游》的编剧亚瑟·克拉克预测了说 2014 年会在巴厘岛出现数字游民他说的这个年份也是非常非常的准确啊

然后在 1983 年的时候英特尔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预测了通勤将会终结远程工作将会兴起人们会生活在有利于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有利于工作的地方不得不说这是两位很神奇的预言家

在 1964 年的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诞生,互联网也不存在,但克拉克已经能够预言,我们能够与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朋友保持及时联系,即使不知道他们确切的物理位置。

但是他当时认为呢不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即时通讯的方式可能是通讯卫星和晶体管技术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类工作方式你看克拉克不仅准确预测了远程工作的兴起更令人震惊的是呢他提到了

从巴厘岛或大西地进行商务活动就像在伦敦一样容易今天巴厘岛确实成为了全球数字游民的热门目的地克拉克还预测了 50 年的时间框架就是从 1964 年到 2014 年这一个时间框架与数字游民概念的真正兴起时间完全吻合

刚才你提到的另外一个人诺伊斯他有一个名言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大多数开车的人不是在运输货物而是在运输大脑试图把大脑带到需要工作的地方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洞见直击本质的见地

嗯 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对不对其实在 1983 年罗伯特诺伊斯做出这样的预测之后就真的有人开始实践了美国俄亥俄州的技术黑客史蒂夫·罗伯茨当年辞去了工作他是骑了一个自行车出发然后在自行车上呢装了一个太阳能电池板

带着最早的便携式微型计算机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都已经有点古早了开始了他两万七千公里的旅程那个时候他用的还是互联网的前身叫 Apawang 来保持跟外界世界的沟通应该说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数字游民然后去践行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这个罗伯茨也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如果每个行业都要找一个祖师爷的话那罗伯茨无疑是全世界数字游民的祖师爷用流行的话讲就是配相太妙罗伯茨当时用的是阿帕网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阿帕网是美国国防部在 1960 年代末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实际运行的数据包交换计算机网络被认为是现代互联网的鼻祖

通俗来讲呢 APA 网呢就像一条数据高速公路最初呢是把美国的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用专线连起来让他们可以互相发送和接收信息后来是逐步扩展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我们今天用的互联网传输协议 TCPIP 就是在 APA 网上发展起来的罗伯斯呢

还当时骑了一个自制的自行车这个自行车呢是仰卧自行车不仅装备了太阳能电池板便携电脑还配备了灯光收音机安全系统甚至后来升级到卫星通信和头戴显示器啊这种移动实验试试的装备呢在当时堪称科幻啊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移动智能争端加可再生能源加全球联网,这个是非常先进的理念。这感觉已经可以容几个亿了。是是是,他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呢,只要工作内容是信息,地理位置就不再重要。他有一句名言啊,如果我的产品是文字,而文字是没有质量的,那我在哪里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质量不是说好坏,是指的是没有重量,它是可以通过信息流快速地传输的。事实上现在很多媒体机构,研究机构也是不需要做班的。所以罗伯茨的行动几乎预演了 21 世纪数字游民的全部要素,包括移动办公、技术赋能、全球流动、远程协作、生活与工作的深度融合。

那他的呢物理位置不再重要的理念正是今天数字游民主流价值观的雏形所以称他为数字游民的祖师爷是恰如其分的对而且后来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数字游民都是一些技术从业者或者就是我们通常一说的马农可能也跟他们这个祖师爷的这种背景也是有关系的啊

然后在千禧年之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大家能够去使数字游民的这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真正的可能大家现在主流的观点呢发展阶段是分了主要是四个时间段第一个阶段呢就是在 2007 到 2013 年最早的一批数字游民就出现了所谓的这种套利生活方式真正的可能落地了就是所谓的经济套利跟地理套利但这个概念在当时还是非常小众的

比方说你是一个有专业技术的人或者是有一个专业背景的人本身你可以去一个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赚取同样的收入但是你的这个生活成本就会大幅下降

就是赚发达国家的工资在低成本国家生活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跨城通勤比如说你工作在上海家住在昆山或者是公司在北京就住在河北被称为燕郊其实我们关注数字游民一定要有一个技术的视角我们很熟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进一步刻画了你的生活方式所以说

2007 到 2013 年第一批数字游民大量涌现的时候伴随着的技术进一步就是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 2007 年 iPhone 的发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间节点那么为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对它就是让这种便捷性和可能性更加的普及了

工具的便利性或者是技术的扩散呢就是一批不是那么有经济门槛的人士呢也能够实现数字游民的生活他们通常选择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比如泰国 越南 菲律宾 哥伦比亚那很多早期的数字游民呢并没有正式的创业教育背景啊

他们基本上是通过自学网络课程播客等方式学习如何在线创业和远程工作当时其实主流社会对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是普遍是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

然后第二阶段就是 2014 到 2020 年硅谷为标志的科技公司成为了数字游民的聚集地远程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家常便饭而且他们可能扩散到更多的旅游胜地比如他们会去清迈 巴厘岛 布达佩斯 里斯本这些可能生活成本更低然后技术设施还可以能够支撑他去完成这些远程工作

当硅谷加入进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字游民的档次就提升了哈对所以说呢 2014 年到 2020 年之间呢全球数字游民人数大幅增长哈尤其是 2019 年到 2020 年之间呢传统雇员转为数字游民的比例激增了 96%这表明了数字游民呢不再是自由职业者的专利而是扩展到了传统企业员工群体啊

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口要素就是说数字游民的主力军逐渐转向了迁徙一代迁徙一代就是指 80 后加 90 后这一代人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互联网从无到有的普及过程

同时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体验式生活方式的追求所以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我们称为迁徙游牧听起来是很有诗意的一个名词但这个应该可能还是比较集中在欧美国家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阶段还是落后于欧美这些市场

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理念中国人传统上还是比较安途中签的而且当时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能适用这种高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部分数字游民在心理健康归属感税务合规医疗保证等方面都遇到了挑战对

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挑战所以才会各种配套的商业模式就开始浮现了出现了一些专门为数字游民服务的公司比方说有一家叫做 Hacker Paradise 它是第一家为数字游民提供旅行服务的公司

后面又出现了类似的公司然后还有联合办公空间联合生活空间还有一些索引网站搜索网站这种集成的平台还有一些专门为数字游民提供健康保险的公司越来越多的商业形式就在这个群体当中展现开了

然后接下来就进入了数字游民的第三个阶段就是 2021 到 2028 年其实我们现在正在这个过程当中主要就是因为新冠疫情期间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远程办公的方式开始工作可能是一种被动的转型导致在疫情结束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说这好像还是一个不错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那他就进入了主流的社会

确实疫情成为了数字游民发展很重要的分水岭 2020 年全球数字游民的数量从 2019 年的 730 万一下子增至 1090 万到 2024 年的时候全球数字移民规模已经达到了 4000 万还有一个更加惊人的预测是什么呢 2035 年全球将有 10 亿数字游民

意味着到 2035 年这一个群体将占全球劳动力的 25.51%这相当于每四个劳动者中就有一个是数字游民这将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役我觉得还是很难想象的

这里面还很有意思的一个点是目前来看的话大多数的数字游民他都是来自于相对经济比较发达或者是高收入的国家有这个资本他可以选择数字游民的方式来生活但是十亿人将成为数字游民的话那可能就意味着这些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也有一些人他会变成数字游民原先这些地方可能就是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他们的支柱产业

这些人如果出走了的时候这个世界的经济将会变得很不一样他的这个商业模式应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第四阶段呢最具革命性的特征呢就是从根本上重构全球的劳动力市场我们传统上呢是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但是呢这个数字游民呢可能会打破这种模式就是被技能全球化地理去中心化所取代打破数字游民的高收入国家垄断的格局

目前来看呢 69%的数字游民年收入呢在 5 万到 20 万美元之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数字基础设施改善和远程工作的普及呢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人才呢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全球就业机会啊

尤其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表现的特别突出比如佛德角正在推一个远程工作佛德角项目为数字游民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肯尼亚则被称为硅谷大草原目前也在通过一些数字化的项目

提供自由职业市场的通道那么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泰国 越南 印尼积极准备推出数字游民签证来为这一波 10 亿人的人口红利进行准备对 我们其实刚才回顾了一下它的发展历史包括它现在的一些发展进程但是大家对于数字游民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可能还没有一个非常具象的概念所以接下来我们

就想聊一聊这个群体到底有哪些特点网络上数字游民最大的一个社群网站 Nomath 它有一个页面列举了 2025 年数字游民群体平均画像大概是什么样子它的维度还挺多的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是不是跟你想象中的这个数字游民的典型画像会有一些不一样对我们先给大家一个整体的感觉如果将数字游民的典型特征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它是什么样子呢

他是一位 36 岁的白人男性软件开发者年收入呢 8 万 5 千美元单身进步主义政治倾向不信教喜欢咖啡和徒步旅行最喜欢的城市呢是东京已接种疫苗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呢比普通人少 74%

通常在一个地方停留 6 个月每月平均住宿费用为 821 美元那我们再从分项来看如果是从人口特征来看的话数字由名的平均年龄为 37 岁大多数人集中在 25 到 44 岁之间

其中男性占 59%女性占 40%非二元性别者占 1%那么 90%的数字游民是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 59%是白人 21%是非洲裔美国人 11%为西班牙裔还有 6%为亚裔就是展现了群体的多样化同时其实也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对这种游移的生活的一种

从数字游民的职业与收入来看最常见的职业包括信息技术创意服务以及教育和培训这些领域与远程工作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为 12.4 万美元中位数为 8.5 万美元经济回报还是比较高的

其中 70%的数字游民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0 个小时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标准的 8 小时工作制

是的非常令人羡慕对昨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出现了一个中国职场人的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长是超过 48 小时的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双休的这一位置对好像变成了一种奢望了已经那数字游民呢最常访问的国家呢包括美国泰国和西班牙

具体到城市来看呢接待数字游民前五名的城市呢依次是伦敦曼谷纽约巴塞罗那巴黎但是呢数字游民呢也有一个心目当中最喜爱的城市啊虽然这个城市呢在实际的接待量上面排名第一这个城市呢是日本的东京嗯

这也挺奇怪的因为这个前五大接待的城市我看伦敦纽约巴黎生活成本应该还是挺高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样能够为这么多数字游民所追捧然后选择这些地方作为他们的一个暂留地

可能就是这个数字游民流出的本身就是一个高收入的国家他可能也不想让自己的文化段层特别大或者生活习惯的段层特别大而选择了一些可以比较平滑过度的一些游牧目的地对我们刚才介绍了很多维度给大家呈现了一下数字游民这个群体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群不知道跟大家自己的预期或者是说你对自己的判断你是不是未来也可以成为一个数字游民你有什么样的一些想法

如果有的话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说一下你的这个感受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一下这个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是有了但他能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活模式其实还取决于是不是有足够的人为他提供服务他能不能在这里面赚到钱

可以先给大家介绍一组数字看看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截至 2025 年全球数字游民数量是 3500 万每年为全球经济注入 7870 亿美元的增长因为这种巨大的增长潜力截至 2025 年全球有 46 个国家提供数字游民签证争取这一部分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拘留对

我们把这些商业模式大概分了一下类啊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你要给它提供这种物理的空间能够承载这些数字游民所以就是共享空间和社区国内的话大家能够从报道上看到有个叫浙江安吉的 DNA 公社然后丽水那边也有叫做 Cohair 社区这部分呢都是通过政府来提供一些补贴啊或者是创业基金

可能再结合一些民宿然后当地的一些文旅项目等等形成了一种由政府主导或者是参与然后再加上商业资金的这样一种商业模式但在欧美的话更多的可能就是企业它去发起共享空间比方说我们非常熟知的

WeWork 这个形式在这个当中呢不仅仅是有空间它可能还会为这些会员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你比方说冲浪啊瑜伽各种各样的体验强调的工作和旅行是一体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呢就是通过自媒体啊我发现有一个人他叫 Jayrod 他就本身是一个数字游民但是他又通过社交媒体

传播他这种生活理念并且给大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那这样的话他就实现了营收跟他生活方式的平衡所以其实大家不同的这种商业形式还是比较多元的对你刚才提到的 Jarrod 我觉得可以被称为中国数字游民的先驱他的故事呢对很多想成为数字游民的人是有一些借鉴作用的 Jarrod 的呢本名叫张杰他是一名 80 后

之前是一名石油工程师工作地点是在非洲的乍德和喀麦隆接壤的地区从事石油勘探工作那么后来又被派到迪拜去做市场推广还在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攻读了一个石油地球科学硕士这种频繁的工作调动和学习场所的变换使他具备了一个世界的眼光

2015 年的时候呢他正好 30 岁决定辞去薪水还算比较丰厚的工作开始探索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当然了他这个决定呢也是酝酿了很久啊比如说他自己说呢要攒够三年的生活费啊

不要冲动落词对那么他成为数字游民之后呢是靠什么毛绳呢他是创建了一个中文自媒体品牌叫数字游民部落啊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知识星球等这些平台呢去分发内容啊他的第一统计呢其实是来自知乎

通过分享雅思口语获得 8.5 分的经验啊获得高赞回答从而吸引了一些付费咨询 2017 年呢他开始运营数字游民部落知识星球年付费呢 199 元目前付费会员呢已经超过了 1000 个人啊这个数据呢就完美的验证了凯文凯利提出的 1000 个铁杆粉丝理论啊

只需要 1000 个愿意每年支付 100 美元的铁杆粉丝那么你的年收入呢就是 10 万美元

这个可能是对很多做自媒体的人很有价值的一个数字自媒体圈里流行的一句话你有多少万个粉丝基本上就是你年收入是多少万个 W 那张杰的收入呢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个呢是付费社区运营还有一个是产品推广也就是带货还有一个就是投资理财

依靠着这三块收入呢他在做数字游民期间年收入也是轻松过百万现在呢张杰与他的波兰籍的妻子呢在五大洲深度旅居体验他们每天 80%的时间呢用于阅读和学习啊嗯

我们今天呢其实想通过两个案例给大家来整体的展现一下数字游民到底是在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也想了解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到底是不是所谓的楚门的世界或者它有没有我们真正想象的那么的美好

今天我找了两个案例这两个案例都是有文献之称的一个中国的然后一个外国的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它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的第一个呢我先介绍一下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安吉的 DNA 数字游民公社

它其实是依托于国内数字乡村建设这个大背景之下在湖州市安吉县西龙村成立了这样一个组织当时它成立的目的其实就是想吸引长三角地区甚至是全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和创业性人才能够聚集到这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跟社会发展它最后形成了一个三方博弈的局面首先发起人是当地的政府

投资方是上海的一家房地产企业叫阿家集团

但是实际的运营的话呢又是爱家集团委托给了 DNA 数字游民公社的一个主理人在这里他天然带着一些目的的不一致性对于资方来讲的话他肯定还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嘛希望这个项目再发展他本职的房地产的项目乡政府的话他更多的是想关注乡村的建设比方说他想去吸引人才提高当地的村民的收入然后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对于 DNA 数字游民公社的运营方来讲带有一些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他希望能够创造出一个可能远离城销的乌托邦的小社区所以在这三方利益的纠缠之下当然有好的一方面然后也会有一些挑战首先有了这个 DNA 数字游民公社之后呢他确实是吸引了一些游客到当地会发这个社交媒体然后去分享他们大家的生活

但这个事情它没有形成一个规模效应虽然有人来玩了但是并没有推动文旅产业产生了一个数字化的产性所以对当地的产业性的提升或者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产生一个实质性的作用另外的话呢就是作为这些数字游民当地能够提供的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比较有限它跟当地的这个连接就没有那么那么的深厚双方之间的互动或者是相互促进也好就会显得比较松散

当然这个案例当中也说到是不是未来可以通过这些数字游民去推动一下直播电商或者是带货去促进当地的发展因为安吉这个西龙村它是盛产白茶的但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去从事直播电商的话其实还是本地的这些茶农参与的更多而且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吸引到的这些数字游民从事电商工作的人也比较少

所以总体来讲的话就是在各管各的一摊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联动这个案例听起来很有意思啊它有很多的利益相关者感觉很多人都在盼望着数字游民的到来然后能够改变这个现状对对对简单的说他们想达到两个目的希望将数字游民作为乡村振兴呢和留财引财的手段啊

这个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美好的愿望但这个愿望与数字游民的身份认同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数字游民在身份认同上更倾向于是游客而不是村民他们追求的是体验式的生活方式而非扎根式的发展模式这种身份定位与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要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数字游民往往形成自己的一个专属社区或者是封闭群体与当地社会的互动也仅仅限于接受当地人提供的基础服务

这种文化隔离现象就使得数字游民其实是很难真正融入乡村社会的更不用提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其实这个现象也有一些学者是在研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治理中心主任童志辉他就做了一个研究数字游民与乡村的融合连接属性还比较弱仅仅对于乡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比于海外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中国的数字游民公社呢,更多的是采用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合作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方面呢,更具有优势,但是也因为多元主体的复杂性使得事情呢,更加难办了。所以呢,我们其实对数字游民能够带来的价值呢,不要抱以过高的期望啊。

或者我觉得不要目的性那么强对不要用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输不能给他们定个 KPI 说今年来了多少人然后我们要达成多少的这个出货量对比如说数字游民可能会开直播去赚钱啊但是你不能要求他直播卖你的茶叶啊

虽然全球数字游民创造了 7870 美元的经济价值啊就是每年来看但这个数字呢我们要理性的看待那么因为它主要体现在消费层面而非生产性投资其实数字游民在全世界呢都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来对待的啊他们将 35%的消费呢

都用在食物、住宿、娱乐和日常必需品上。这种消费虽然能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但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数字游民现象本质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现,所以我们就应当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发展。政府的作用应当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

对于数字游民的态度就是来了就好来了就有消费就有人气他们还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其实是与当地文化有一些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这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经济之外的贡献其实也是提升当地与软实力的一种贡献对一个封闭的山村来说它如果能有一些外部的新鲜的空气进来让当地人打开思路

也是非常好的对这个案例我觉得确实很具有我们中国的特色但我们再看一个西班牙的案例我觉得这个其实也能够代表国外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么样去运作和落地的这个案例呢它是西班牙加纳利群岛政治文化中心大加纳利岛这是一个欧洲的旅游胜地风景特别的好又是海岛然后大海蓝天你可以想象到的这种轻松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它的这个居民只有 87 万但是在 2019 年的话这个岛接待了超过 400 万的游客在 2021 年这个群岛已经接待了来自于德国英国法国大概 8000 名的远程工作者就是我们讲的这个数字游民然后新冠疫情之后它的这个数字游民增长是非常可观的每个月能增长 10%世界上第一大的数字游民社区它的一个目的地排名当中大加纳利岛首府

位列世界十大目的地之列所以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数字游民的聚集地这就导致了这个岛上为他们提供联合办公跟共同生活的空间是非常可观的 2018 年呢只有 11 个到了 2022 年已经有 50 个了

然后这个商业其实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案例它的这篇文献呢从供给策的视角给大家呈现一下当地是怎么样为数字游民提供服务然后去能够满足他们的各项需求的

它这里面这个利益相关者也有很多,它的定义的就是迎合旅游业的企业,不单单是说通常能够想到的饭店餐厅景点等等,包括什么加油站啊,然后可能一些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一些零售店,就是跟你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然后另外还有商会地方政府,然后可能还有一些环保主义者,包括运输公司航空公司,包括财务公司,

房东也好土地所有者也好本地的居民其实这里面的相关方式非常非常多的也就是说所有你可能想象到跟数字游民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为他们提供便利首先呢就是在政府层面 2021 年他们就宣布了一项 50 万欧元的复制计划

他们的目标呢是到 2031 年吸引 3 万名数字游民但是呢在 2022 年代上半年目标已经提前完成了而且还超过了已经有 3 万 4 千 500 名远程工作者来过这个地方了所以看起来他们的工作是很有效的

另外的话他们在社交媒体渠道一直在推广数字游牧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宣扬工作跟生活完美结合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坐在沙滩上对吧你可以坐在大海前面去工作然后你可以随时随地下海游泳冲浪给你编织一个非常美丽的梦然后能够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里作为他们旅居工作的目的地

然后这里还有一些是观念上我觉得很不一样的当地的这些居民他们会认为数字游民是本地居民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外来者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跟国内乡村

这个环境当中是很不一样的一个概念他们的包容性对外的这种接纳程度可能会更高那一旦在心态上有这样一个变化之后很多事情推行起来可能就没有那么那么的困难了无论是在沟通成本上还是在协调成本上可能就会更低一点嗯

如果安吉的 DNA 是一场有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实验相比之下大加纳利群岛的数字游民的发展更体现了市场驱动的自然演进两个案例最值得对比的可能就是数字游民在当地的融入情况这个可能也是安吉的一个痛点因为他觉得数字游民一直都是以

在这边居住没有成为当地人而大加纳利群岛的数字游民成为了新当地人新的身份来了都是大加尼拉岛人是吧对对对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是依靠多层次的社区建设和文化融合来实现的首先它是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化社群网络

它当地有一个网络平台叫 Live it up Las Palmas 这个平台上呢聚集了超过一万名成员都是数字游民超过一千名用户呢在旺季是保持活跃的这个可能就是说他们的一个基本盘吧对

不光是这个群组就是他们在 Facebook 上面也有一个很大的群组都是为这些数字游民去提供服务的而且当地的商业我觉得跟这些平台的融合是很高的因为他们发现了这些人群会聚集在哪些平台他们可能就会针对这些平台去做一些精准化的运营发布一些相关的信息资讯就这个

我觉得目前来讲在乡村运营上可能还是比较难达到的水平吧因为你先是要有足够的基础建设对吧你的网络你的平台运营有专门的人手去做这块的工作

除了在网上之外呢它其实还是我们说的 O2O 啊也把网络上交往在线下进行兑现比如说他们有一个酒吧在每周二呢会定期的举行社区聚会还有各种技能的共享项目啊

让数字游民逐步与当地的社区建立深度的链接使他们从单纯的消费者变为社区贡献者很有意思的是当地很多企业开始将数字游民视为可用的人力资源还会雇佣他们提供专业服务他们不是说把数字游民视为来抢工作的你只能来创造工作岗位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胸怀和眼光

对这个案例最后归了一下类嘛不同的部门在数字游民的这个服务当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那他说私营部门可能就我们说的这些民营企业吧一般就是扮演提供者和集成者提供一个空间然后你可以在这工作你可以在这居住

然后政府代表了一个沟通者因为他要协调各方的资源对吧当地公民社会的成员就是这一个数字游民群体的一个拥护者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让他能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包容的这样一种环境所以这几方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可能就促使这个地方成为了一个理想的数字游民的聚集地对当地的居民的包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数字游民呢推高了当地的消费和物价这个是很多接待数字游民地方的痛点啊就是在加纳利岛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啊甚至还有人打出横幅来说数字游民滚回家去啊

但是呢政府还有一些比较开放态度的居民呢他其实还是鼓励数字游民学习西班牙语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呢强调与当地人共同生活这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嗯

对,而且我觉得刚才我们说到了,如果到了 2035 年真的有 10 亿人都变成数字游民的话,那可能就是全球化 3.0 时代的到来,以前更多的是以企业的方式推动全球各地商业的连接,但是在未来也许就是以个体的形式融入到全球不同的社区里面。

对这个是一种深入的融入也是我们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观念的冲击对我感觉农耕文明相对来说是有自己的一些文化壁垒在的一个是你想走出去接受其他的多元文化你可能心里有一个障碍那么让别人走进来这个文化本身它就会有一些门槛在

数字游民实际上面其实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压力的你在做这个决定前你一定要想好期望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十一的这个数字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了那我们开头的时候也说了这个现象的产生会对公司的治理架构形成一个直接的挑战嘛特别是疫情之后这种远程工作模式已成为常态之后呢大家就会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思考

这种一人制的公司以后会不会变成常态等级森严的治理架构是不是能够变得越来越扁平化或者我们所谓的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是不是以后就不复存在了公研教授他有一本书叫公司制的黄昏嘛其实

他也会认为说对组织架构会有一个颠覆性的调整但是我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我觉得这并不是因为数字游民的兴起导致了公司制的示威而是因为公司制已经出现了一些颓势可能疫情的出现把

数字游民推到了前台大家会觉得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因果关系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它可能是并行在发生的那在这个过渡过程当中我们身处在这个体系当中的每一个人你都会感受到层层传递下来的压力所以想跟刘老师探讨一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数字游民毫无疑问会加速公司制瓦解但是不是瓦解的原因《公司制的黄昏》这本书主要是讲传统公司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它们是建立在工业时代的逻辑基础上无法应对互联网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过去的公司制度强调层级管理

契约关系和激励机制像是一个由上而下的控制系统适合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流程但是如今信息爆炸个性化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当中

传统的公司制就变得僵化低效比如过去公司是老板说了算员工听话客户接受标准产品但现在用户可以在网上去比较评价定制产品员工也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所以企业就需要更灵活开放的组织形态

未来的公司可能会变成一种去中心化网络化参与式的组织那么这种新型的公司更像是一个生态圈而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式或者是科层式的结构它要强调的是合作共享和持续学习以此来适应未来快速变化的环境

数字游民恰恰是象征着这种新型组织形态的兴起因为他们也是通过去中心化的远程协作和扁平化的自由组织实现了员工用户甚至外部合作者的深度共创所以他们为未来平台生态加共创治理的模式提供了一个样板对

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讲这可能都是未来要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所以你未来也要成为这十亿数字有名大金中的一员的话你可能真的要提前想然后要把自己未来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做一个规划但是确实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讲现在太宽泛了因为我们刚才讲到那么多的点所以最后我们还是想聊一点跟我们个人更加相关的话题

刘老师我也想问一下你你自己想过要做一个数字游民吗当时提出做数字游民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是源于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就是你看现在 AI 这么发达以月为单位进行高速的进化我们是不是可以用 AI 来做些什么数字游民这个话题就自然的浮现出来了另外的一个做数字游民的动因可能是

可能很多职场人都有一种感觉只要你在公司做班即使你什么正经活也没有干你也会觉得非常累就是说你坐在那里就很累就是做班这件事本身让人很疲惫你有想过为什么吗我还真没有想过为什么但是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我后来去找了一个理论叫帕金森定律帕金森他是英国的一个海军历史学家他也是作家公共管理评论家 1993 年去世的他在 1955 年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帕金森定律

就是说工作会扩展到填满所有的可用空间我理解应该就是说只要你醒着你就在工作它会蔓延到每时每刻对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呢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组织会为了显示存在感不断增加任务

即使这些任务并非真正的核心价值比如说为了论证自身的重要性管理者倾向于频繁召开会议和撰写报告进一步占用团队的精力和时间

其次是随着任务的增加管理层会为了控制而不断的细化和繁琐化流程形成了一个官僚主义倾向简单地说就是用表面上的忙碌掩盖了真正的无效劳动增加了组织运行成本并挤压了创新空间那么结果就是组织当中对毫无实际价值的小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很多重大的事项反而是草草决断了

还有一点就是说个人为了争取职位或者是资源可能会主动制造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有用形成一种忙碌的迷思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内卷吧我们提内卷的时候往往会把它认为是过度的竞争其实内卷的核心的要义在于卷而无效就是零和博弈你去做一些很忙但是没有用的事情这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

正是对这一个帕金森定律解释的这种疲劳感的痛点的认知我觉得数字游民或许是一条出路那种假装上班假装忙碌的情况也就会根除了因为你只要交付你该交付的东西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厌倦了职场卷的人的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我提一个挑战吧因为我觉得数字游民我们刚才讨论这么多这里面无论任何一方都是要追求商业化的商家要盈利然后你作为数字游民本身他也要能够赚钱你作为一个数字游民你可能也会有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因为你一直在这个世界上面流浪

所以自由它可能变成你的一种压力简单来说你好像除了自由就是一无所有这个可能也是长久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的应急我觉得以上的您说的这些痛点还是基于数字游民的现状来看的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提到了十亿人当数字游民群体庞大到十亿人的时候或许会有不同

比如当你的办公室的同事当中有一半是数字游民,那你的离职空白期可能就不会那么敏感了,因为这是被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我们用的那个 skilling law,缩放定律来解释,当他足够大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基础设施也不一样了。

你所谓的那些孤独感可能也会不一样而且数字游民可以游得很远全世界的去游那也可以在国内游你游到丽江去办公也是一种数字游民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变量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在关注的技术视角就是 AI 的崛起

可以很大的解决数字游民怎么去谋生的痛点相当于有一个有力的帮手一直跟着你是的它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问题刚才你也提到了艺人公司现在在美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了我觉得这个艺人公司呢才是公司至黄昏当中真正的日落时刻甚至是管理学的黄昏

至少他能够成够管理学以后重视的就是自组织与自治平台与生态治理数字化信任与智能合约个人心智和能力管理等等关注的点都不一样了更多的是向内探索追求自由跟追求秩序之间你怎么样去寻求一个平衡

对所以我觉得考虑数字我们一定要考虑 AI 这个最大的变量现在预言虽然说是到了 2035 年会达到 11 人但是 AI 现在变化这么快的话也许这个不久的未来就能够实现了

之前我们都预言起点的到来 AR 在能力方面完全超过人类这个数字在不停地提前对所以我们我觉得也不能叫做杞人忧天吧但至少我觉得数字游民给我们能够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是很向往数字游民的生活的但是还要好好准备你有这个能力对

主要是靠 AI 的能力我们都期待未来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你的工作跟生活比较好的统一也许大家真的能够实现看到阿拉斯加的雪鱼然后你在旁边做 PPT 但那个时候我想你肯定是会享受工作状态对期待有一天我们在游牧的路上遇见

好那我们就在未来做个约定如果大家有成为数字游民的话可以到时候再回听我们这期节目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