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一期的数据女孩的周年危机,我是 Amy 大家好,我是 Stella 每周二我们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有趣灵魂一起聊聊科技、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享他们独特的行业见解和人生故事和你一起换个角度看世界今天我们的嘉宾很特别是 PGA Taiwan Global Angels 的创始人 IC Jen 詹艺健
直接講他的名字有點害羞因為他是大前輩他不但是串頭界的大前輩他還是一個做很多 Podcast 跟廣播多年的人
他现在也有自己的 Podcast 欢迎大家收听 IC 要不要跟大家打个招呼大家好我是 IC 非常高兴有机会可以来到数据你还的中年维基我是在美国大概定居了快 5 年的时间目前住在 Berkeley 曾经是这边的访问学者在之前是台湾的创投跟创业的从业人员
横跨生技还有网络还有像感测科技的这个领域那目前是 TGA 的 Founder 在美国做投资已经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待会会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职爱还有你可以说创业跟创投的故事吧嗯因为 IC 的时间很宝贵然后我就有稍微花时间 Search 一下他他之前去大人学的访问有非常详细的介绍什么是 VC 创投
所以如果想要听 VC 创投我们就不让他再讲另外一遍了可以直接去大人学的访问来听那一集我会放在我们的节目下面那我们今天主要聊一些 IC 作为一个大约 20 年经验的投资人对现在的创业环境跟人的观察
就像 KaiKai 說的,他來矽谷大概 2019 搬過來然後也在這邊做投資但之前的很多經驗都是在台灣而且他也是 Appworks 的創始人之一 Appworks 算是台灣的 Y Combinator 的角色創立於 2009 年 Y Combinator 是 2005 年創立的所以其實 Appworks 馬上就隨之發生了
那艾斯要不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在 Appleworks 的经验然后也给我们可能比较不熟台湾创业圈的人介绍他对台湾甚至亚洲创业环境的改变好谢谢 Amy 的这个问题那 Appleworks 其实是 Jamie 林志诚现在台湾大大总经理也是 Appleworks 的董事长或是创办人在 2010 我们一起创办的
在那之前其实台湾在 90 年代就有网络创业比如说 PC Home、Yahoo 或是大家听过的翻数腾、新浪我自己虽然不是网络的背景我也不是念 Software 或是相关的但是我在 2004 年博士毕业之后曾经在台北市政府辅替代役后来又回到创投业我在 04 年曾经在创投实习然后在 06、07 的时候在台湾几个 VC 服务过
都是蛮大的 VC 算是科技业的 VC 或生技业的 VC 那时候就发现说为什么台湾的 VC 都不愿意投资 Internet 全世界在 Google 已经崛起了 Yahoo 或是这个 Facebook
Facebook 刚开始那可是到了 2008、09 年我在 VC 待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跳到新创公司觉得说自己其实没有太多创业经验就到创投这一段因为像没有上过场的球员就去当球评或裁判觉得没什么说服力就自己到新创公司去那时候服务了三家公司第三家的时候刚好在网络上遇到 Jemmy 那时候刚刚他开始写文章在 2009 年初的时候那我算他第一批读者
然后就很像 Amy 现在这样子因为听到我的节目然后我们聊天起来就是我就跑去找 Jemmy 说那你写的东西很有意思然后那时候也看到美国开始两件事情一个是 YC 然后再是这个 Mobile 正在崛起那时候 Big Data 就是说应该是 CloudCloud Service 出现所以在这个网络 1.0 就是说这个
传统这种入口网站啦这个由公司来出资找人来建立跟产生内容阶段到 DocumBubble2000 年的时候泡沫化之后那 2.0 出现就是说那大家开始用使用者所以其实 2.0 一个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改变譬如说 YouTube 啦或者是 Blogger 这一类的东西那
上传照片上传影片之外那 2.0 另外重点就是说因为其实公司在那个时代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去使用这个自己创造的内容所以网络民主化是 2.0 的关键那 3.0 就是 Mobile 正在崛起所以我们那时候看到两个现象就是第一个那时候 08 其实已经出现了 iPhone 然后 Android Phone 也出现了然后 YC 也出现了所以我们就看到说当行动网络正要来临然后
05 年服役的时候就看到了 3G 跟 Wi-Fi 已经在全世界开始谈这件事情
所以我有概念但是没有实际的产业经验那他有实际产业经验那我在台湾创投跟创业圈服务过那他也在台湾创业过然后到美国的 VC 所以我们两个的背景就是有点是美国跟台湾的创投跟创业的两种组合起来我们就觉得那或许我们可以做一点特别的事情我们就把台湾的 VC 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就是说台湾 VC 似乎不太愿意冒风险还是不愿意投网路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个那时候还不太加速期叫做 Super Angel 超级天使就是把 VC 跟 Incubator 两个 model 结合起来
Shymi 写文章然后我们开始他就去吸引到一些创业者在看他的文章我们就说我们要做一个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在台湾开一个现在叫加速器的事情所以从第一届招募到现在就后来在 2010 年成立公司 2012 年目楼第一个基金然后 14 年第二个基金那我一直来到 16 年就决定去做自己的新的创业这样子那你们在创立的时候 YC 是你们的模板吗你们的理念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吗
其实说 YC 是有模板到不如说我们那时候跟 500Stop 比较像我们跟 500Stop 其实同一个年几乎同一个月我们是应该是六月他们是五月设立的那我们当然彼此不小但是后来 David McClure 这个 YC 的 Founder 来过台湾我们刚刚聊过应该在 11 12 年的时候 YC 跟 Founder 打得蛮火热的那时候他们有过到底是把工程师训练成创业者还是让创业者去找工程团队这种 model 比较厉害
我觉得两种都 make sense 但是现在看的话 YC 当然是先进者优势还有当然我觉得 Program 很他本身的论述高点跟他们前面四届有非常强的 portfolio 这个都很有关系所以 Aboros 有点像台湾的 YC 没有错我们的地位像 YC 但是 model 更像 500 一点另外就是 YC 跟 500 那时候面临的一个机会跟挑战机会是 mobile 正在崛起然后 Cloud 已经形成了 Cloud service
你就可以创业所以你不再被高资本的硬体跟高负担的软体给负担就像现在 AI 普及的时候 AI 的创业环境也跟 10 年前或 5 年前差异很大
所以当 Mobile 崛起的时候那创业的知识变得更重要因为你可以很容易的开发 App 但是变成一个可以获利的 App 这件事情就越来越困难因为竞争变激烈嘛而且环境变动非常快对不对所以当一群这个有类似需求的创业者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商业模式就容易形成加速器的环境
因为在之前 VC 投的是个别公司就是他们遇到一样的问题譬如说募资的问题资源的问题可是资源不一样对不同公司资源需求不同阶段可能不太一样譬如说 App 环境刚 ready 的时候或是 iPhone 3G 刚出现升级的时候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真的是这个数字在创 App 的人
那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如果把它聚集在一起这就像是说全世界最厉害的学生去了 Stanford 跟 Hufford 一样那在 Hufford 跟 Stanford 就可以去雇佣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授一样道理当我有一群最厉害的创业者我就可以让这群创业者变成我们的采购资源我就可以招募到最厉害的顾问最厉害的 VC 来投资这件事情
但是那时候我们只觉得说台湾创业者其实很需要交流的环境因为有十年时间没有任何投资人愿意投资台湾的网络创业那我们试着打破这个僵局所以我们自己先掏出我们自己的钱投了 12 家公司后来就变成我们第一个基金的其中的 12 个 portfolio 然后也把这个我们自己投资的这个部分卖给了第一个基金
就是我们等于是也是 boost travel 的一个加速器所以等于说我参与了台湾第一个甚至亚洲第一个加速器的创业历程因为你就像你讲有消失了十年嘛那主要给的辅导啊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那个时候的创业者跟现在 AppWorks 也已经很多届了嘛会有什么不一样的需求好在那时候因为有十年的时间没有什么投资人愿意投资或是那时候创业者跟投资人我觉得感觉有一个很大的信任危机创业者会觉得我讲再多你们最后也不投那我好像是在教育你们的那台湾的网络创业有没有非常接近成功呢也有你看现在有好几家上市嘛或上柜就是 AppWorks 创立这么多年之后我们现在回头来看不管是 AppWorks 或整个台湾网络创业圈是不是有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好
那你看 YC 就已经交棒两次了那其实我跟 Jayme 的时候创立我们觉得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我们可以做到我们投资的创业者变成 Aboros 有一天的 partner 这个事情那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已经慢慢接近那个时候创业者最大需求是什么第一个就是说关于募资这个事情的做法因为台湾的 VC 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取向到目前为止台湾的创投还是被工业局来管理的
那为什么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它需要很大的资本所以它有创投介入的空间跟需求否则你不可能拿自己的钱去盖个晶圆厂或是拿这笔钱去吸引够多的工程师变成联发科或是 IP 可是
可是网络创业或生技创业这两个是相对高风险跟高暴冲的行业并不是说金源就没有那么大的风险可是它的资本形成的设备是比较大的支出可是像网络行业或生技业它很多的费用是放在研发上但 Internet 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一个有趣的论述到底 Internet 是一个跨国还是不跨国的行业如果从现在观点来看的话其实 80% 90%的公司是很能跨国的虽然全世界最成熟的电商公司叫 Amazon 或 Shopify
Amazon 到目前为止也只有美国超强 eBay 也是一样所以它都非常在地化那这是因为销售跟零售通路或是物流非常吃在地的资源目前真的非常强的跨国公司只有像 Google 或是 YouTube
或 Spotify 那其实像内容业你如果像台湾的 KK 也是很强对不对 Spotify 也蛮强但是其实因为网络取代了像零售对像观光像旅游对吧餐饮业这些东西它其实就是很 local 的东西所以虽然网络你会觉得技术无远佛界或是它的穿透力应该不会输给电子业但事实上电子业全球化的程度甚至可能还是比网络高我们全世界在用的笔电耳机它可能销售的这个幅度或定价策略或是这个它的
它的产品间的差异可能比 Internet 还小所以这其实形成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我们认为网络其实容易出国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困难这是第一个但是那时候我们还是会讨论说好台湾的网络公司怎么样可以争取到国际市场以及至少说你不要只在台湾的 VC 你可以拿到 Angel 或是企业的协助所以我们会教他怎么去跟消费者打交道所以很大的一个部分是关于行销的概念还有操作
怎么去理解跟计算然后再是寻找所谓的 metrics 就是你的公司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这个在现在已经非常多人在谈也都很熟悉甚至在矽谷已经谈了二三十年但在台湾那个阶段我觉得第一个他不太去公开这个事情他就算有他也不去讲第二个网络公司彼此的熟悉度跟交流度所以我觉得我们带起两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说去讨论在美国 internet 或是 software 圈已经讨论很久的东西
当然台湾那时候也有一些其他的同步发展东西譬如说有像 AlphaCamp 有创业学校然后也有好几个科技媒体媒体学校创投或加速器这几个圈圈的融合我觉得是 Airbus 不敢说百分之百都是我们在做我觉得我们扮演了一个天才火的工作因为我们让很多传统的不同 Internet 或者对 Internet 有质疑的公司一个一个加入
我们的方万有像几个这个比如说国泰啦然后中信的加入所以我们方万方兔让一些原来大家觉得不会去碰网络公司或台湾网络公司的创投和企业投入了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性的事情那我们也借由跟我们每一届的 demo day 还有我们在 demo day 之前会办一个内部的 demo day 就是给我们的 LP 还有我们的这些校友还有我们的一些 mental 去互相的互动甚至去认 mental 我们开始有这种 matching 的概念
所以让创业者去开始认识到说第一个创业不是只有技术产品而且你要了解市场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以及最后你要怎么去寻求募资最后是出厂就是把整套我们在美国看到的这个做法那可是在制造也比较不是这样做因为制造是一个比较从订单和这个硬体找然后去看事情的
嗯,我其实想要 clarify 一下,因为像 Stella 还有我们很多听众可能比较没有那么熟台湾的制造业的思维是什么那它这些台湾制造业这种代工的思维跟创投,你有没有什么比较 high level 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会有什么不同,需要怎么去转换这个思维,然后 AppWork 是怎么帮他们转换这个思维的
其实这又像是一个沟通工作台湾的创投其实 1984 年就出现近年台湾创投 40 年创投在台湾出现是为了因应高科技尤其是半导体的出现所以它导致的一个成功的模式在前面 20 年都是投资到电子业跟半导体业甚至什么面板啊记忆体啊
所以它熟悉的模式就是我去预测一个产业尤其是制造一些代工不管叫技术服务业或代工它其实在做的事情就是说来料加工组装这两个核心当然可能还有封测就是说它简单的做的事情就是说因为我们大部分不做品牌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是针对品牌的需求去做硬体的不管是 OEM 或 ODMOEM 就是说人家设计的规格我来
或是甚至我把完整的规格交给别人然后设计出来不管是半导体方面或电子业的需求它其实比较看的是第一个它一旦开始生产然后它获利的速度应该比较快因为 Internet 它有很大的一个模式是利用补贴的模式或是面对消费者的方式就是大量补贴我希望去 acquire 这个市场
因为它的毛利够高我一旦把赚来的钱再投入 acquire 市场只要我 LTV.STP 的公式这个现象是发现的我就可以持续的去用贴补也好去牺牲我的当下的获利去做未来的成长和 growth 但是台湾的环境第一个台湾本身人口跟市场不太可能支撑起一个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它必须是靠外销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外销从我们上一代开始做玩具开始玩具跟雨伞计算机取家到了做电脑这件事情所以台湾制造业转型经过了 40 年反过来说从品牌的角度它会压榨你的毛利因为它还想赚钱就是所谓的我们叫 cost down 这件事情其实它不是个正确的英文但是我们就这么说它
把成本給下降這件事情其實不是只有製造業在發生難道法拉利難道 Burberry 難道 Chanel 沒有在 cost down 一樣也有 cost down 所以並不是說製造業或電子業特別喜歡 cost down 而是因為製造業在很長的時間裡面你做的產品如果是沒有差異化你當然必須靠成本去賺取毛利
这个思维就导致我们创投很习惯因为我们投了太多成功的制造业公司早期的华硕鸿海台积电对不对早期我们投的这些制造业公司成功率很高吗其实蛮高的你看台湾到目前为止国发基金最大的资助就是台积电的获利然后联发科也很成功对不对华硕广达鸿海
就是台湾早年的这个电子五哥们就像气股最早年创业的这些半导体公司也都带给创投丰厚的回收所以这些公司的上市也让台湾在 90 年末期的时候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的创投市场因为这些钱又回到了这个基金的里面所以台湾最多的时候一年可以成立我记得好像是 100 家创投公司去基金我对台湾的创业环境和创投公司不是特别了解
在当时制造业这个行业里面非台湾本地的投资多吗比如说来自于美国的美元基金的投资是多的吗老实说不多除了台积电这种因为张忠谋自己的特色还有当初的技术来源是来自于对不对像 Motorola 或者是我们到 SEA 去起进菲利普所以这些公司早年有
台湾大部分的本土的制造业其实都是台湾的企业跟政府基金去投资出来的那对于现在在台湾的这些互联网公司美元投资是多的吗还是和之前的制造业一样是主要依赖于本土的资金
好 这回到两个问题就是说我身为一个 VC 同样的钱我为什么要放在一个出厂机会比较小的地方台湾的制造业跟台湾的生技业网络公司这三种主要被投资的行业其实台湾的投资者大部分追求是在台湾上市这件事情
台湾上市场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特性譬如说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刺激市场我们在上市之前有个叫新贵跟上贵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流通当然它的交易量没那么大但是可以卖掉股票的地方虽然说台湾的券商跟台湾的整个资本市场的体量可能只有香港的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一
但台湾的投资很活跃反过来说台湾制造业又是面对全球销售所以它的本身的公司的这个规模其实够大所以台湾制造业在高科技这一块其实是被全世界的这个投资银行或证据院会去 highlight 它会 cover 这个事情所以会有外资投资台湾那不一定上市前投资可能是上市之后来投资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是 Internet Company 或者是这个 Biotech Company 比例一定远远不及美国的新创公司
原因有两个第一就是说出厂如果今天这个创业者他自己想的跟早期的投资人想的都是在台湾的证券交易市场上市那么这个流动性就很小因为我今天如果是国际的大型的 banker 或是这个 security company 我今天买卖一档股票我要的都是
10 个 million 以上的进出的数字可是台湾的一个公司上市在台湾可能上市金额才 1000 万到 3000 万美金的营收就可以上市了所以你的估值很难突破就 1 亿美金你的估值才 1 亿美金或到 10 亿美金一个 billion 很少台湾上市公司是到 10 亿美金大概都是 1 亿美金左右
那 1 亿美金你的交易量对一个 1000 万美金的进出就严重影响你的股价所以早就说对于外资对于大型的美国创投机构或是证券公司他不可能去投资一个规模只有几千万美金到几亿两亿美金的台湾公司嘛对不对所以这是一个量体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放在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比如 BioTech 或是 Internet 他们没有进到了全世界最大这两个市场
你基本上很难想象你的出场会成为 Unicorn 或是带来 100 倍的收益台湾的商业公司带来给投资人的估值的成长是 5 到 10 倍好了那我当然寻求晚一点投资风险低一点第一个是投资新闻公司本身的报酬率的这个天花板比较低你到美国有机会投到 100 倍 1000 倍当然不是每一个但是你只要一个 100 倍的案子你就可以 cover10 个 20 个赔掉的案子那导致于说你愿意去承受风险
但当我在台湾大部分的公司我的上市追求的获利率是五倍三到五倍那么我当然就不愿意承担那么大的风险所以他对于高风险的生技跟 Internet 他自然投资的意愿就我不如把这个钱放到比较低但是比较稳定的嘛
所以这是个比较利益法则那可能是因为市场规模的原因或者其他的原因导致台湾的互联网公司它是一种 low risklow return 的这么一个模式可能更多应该说 VC 追求的我觉得台湾的 internet 公司当然还是希望追求 high riskhigh return 但是你有没有办法 go global 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你在一开始就出版好
这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鸡跟蛋的问题你又希望你的投资人跟你的团队有这个能力但这边我要提到另外一个很有趣的点我是 1998 年台湾大学毕业 2000 年营业所毕业了然后我在那天博士班在 7 月 2000 年的时候全世界出现三个事情第一个是美国出现 Docum bubble 第二个事情是台湾发生了一个新的制度叫做替代役我们早年是要服两年的后来慢慢缩短
其实大家都觉得非常无聊因为你所有大学毕业学的事情都忘了好像跟你的专业无关在 90 年代台湾末期推出了三个制度就是说我让有研发能力的男生去到研究机构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把这个年限从六年变到四年然后第三个再把四年时间可以到民间工作服役然后 2000 年实施就是我大学毕业两年之后这件事情导致了我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只要是念 engineering 的疯了似的全部去这个制度
受訓三個月你就可以進到民間公司服役四年
没有比这更好事情因为那时候我们台湾的这个科技公司给的股票是几乎免税或税率很低在一个几乎是无风险的状态下然后进到科技公司几乎是台湾薪水最高的而且你还可以拿股票哦还不是只有薪水哦那你一定去啦这个事情导致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我这个世代男生我现在 48 岁我今年高中毕业 30 年在我们大学毕业 1998 年到我们毕业的 20 年之内我这个世代跟我上个世代到美国的比例是反过来的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次听到说去美国的人变少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在美国遇到台湾 OS 是大于五十几岁跟小于四十岁的
而且 40 岁以下都是 software50 岁以上都是 hardware 有意思所以那时候来的台湾人不管你念什么最后来到矽谷你一定要做的是网通的公司然后 hardware 的公司 semicon 的公司因为才会赚钱等到 2010 年之后来的一定是他 tech company 对不对 Google Facebook 谁不去当然去啊有办法就去然后会留在那里都是因为大公司的薪水股票好
从生前 38 岁到 48 岁 1976 一直到 1986 出生的这十年的台湾男生如果念的是 engineering 的很抱歉你有很大的机会不在美国而且我必须说诚恳一点最厉害的那群不在美国这跟以前是刚好相反的
这个很符合我们之前跟一个制造业就是我堂哥讲的一样他说其实他那个年代出国的人多很多因为台湾是台大的嘛那后来就没有了后来有个断层这个在我今年办这个我高中 30 年聚会这件事情非常大的感触啊我念的是台湾最好的高中学中学叫建国中学然后我们今年就是 30 重聚然后我就发现说哇天哪海外同学的比例一般只有 10 个不到以前的学长们都是在美国办同学会比较快的
嗯嗯当我们再回到这个创投业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因为创投他必须是要能够懂产业跟创业的人可是当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就他有个断层嘛对不对当过去比我大这个五岁十岁的现在已经六十到七十岁那个年代的他们曾经开始做创投回到台湾或在美国做创投他愿意投资台湾的制造业因为他懂而且他还从美国的脉络来的因为那时候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需求正在崛起然后中国的 TMT 正在崛起
那我们这一群当了 15 年的社畜的同学们反而没有机会创业因为你看不到创业的模式或是 role model 在哪里那这个现象在我这个年纪看得最清楚因为我刚好在那个朝间代理论上我是最了解硬体跟软体的一个世代大部分的人最熟悉中国我同学们去过苏州上海深圳
但是我们同学里面到美国的这个数字是有史以来台湾最低的一个年代那这个事情就导致我们跟矽谷脱节了所以我们少了一群目前年纪 45 岁上下的懂软体的人这件事情是对台湾非常非常伤的所以为什么我跑来美国也是因为发现这个事实实在太严重了所以我想要去试图做一点事情改变这个事情
刚才 IC 提到台湾的这个创业圈和创投圈和美国脱节的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看东亚的其他地区其实日本的这个整个互联网产业其实也是非常的与世隔绝吧可以这么讲包括韩国其实也不算是和世界有很大的沟通我有时候会想说这个是一个趋势吗
东亚地区是会和美国就是有这么一个胳膊的距离的还是说它只是一个短暂的暂时的状态以后还是会重新的有更多的交流这问题问得非常非常的好我们不如用欧洲来解释这个现象或是像我去过荷兰以色列或纽西兰这种特别因为被大国影响有人才磁吸跟市场问题的国家都有很多类似又不太一样的现象
所以第一个我会去类比这个问题第二就是说日本当然很特别因为日本是一个亚洲最早工业化国家然后他们对于自己很有信心又在这个二战之后大量得到美国的这个经济跟技术的资源然后得到美国制造业的机会然后这个机会在 PES 到韩国跟所谓亚洲四小龙手上然后这个香港跟新加坡做贸易金融韩国跟台湾做制造这个特色所以导致它变成一个美国对于太平洋地区的一个机会输出的一个附加价值取代的地方
但是呢,軟體業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Eric Schumacher 在一個月前對 Stanford 演講聊過硬體業跟全球的競爭力,然後特別提到有人問台灣,他就說台灣的軟體 SaaS,就是硬體很強,但是軟體不怎麼樣。台灣人為什麼做不出軟體業?我說我們怎麼不這樣看,其實不是台灣的軟體業不行,是全世界軟體業都沒有美國人強。我到美國這五年,我的感受特別深,這顯然不是辦公室文化的問題而已。
这个台湾也可以复制全世界都可以复制矽谷这些建筑物可是那个脑袋为什么不一样脑袋怎么不一样呢矽谷就像台湾的竹科就是人人都在谈创业但是创业的本身核心的技术不一样因为半导体在台湾已经生根 20 年了你在新竹科学园区你的邻居同学老师你念台湾的交大你就会很容易遇到半导体创业的这件事情你在矽谷你让同学老师邻居你就会遇到他在 internet company 好回来
可是这边的 Software Company 有什么特色美国是一个市场极大而且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意思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的经济需求很需要软体业因为美国一直都是一个靠移民的国家美国移民是 100 年来美国经济成长最大的支柱而这群移民造成两个现象第一个美国的跨国贸易跟往来是最大的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很大的贸易跟出入口的需求不管制造业或服务业第二个
美国跨国公司会把他自己的软体使用习惯带出去美国有大部分的全球前百大的企业所以不管你做土 C 或土 B 美国都是全世界软体最适合创业的天花板最高的地方
第二个英文在全世界是就算不第一也是第二通信语言所以当你用英文发展产品的时候然后再让美国的跨国公司如果愿意用你的产品你的市场就已经是全世界了全世界去年的一百大软体公司只有三家不是美国的这非常惊人所以不是台湾人做不出厉害的软体公司全世界的软体公司都比不过美国的软体公司的环境这个事情
不是只有台湾想复制矽谷不好意思东京巴黎伦敦或是这个 San DiegoHouston 都在想我们怎么样可以跟矽谷一样 come on it's not that easy because 因为在矽谷已经有 50 年的时间这边有一群又一群的人理解到说我可以用摩尔定律驱动了软体的力量这两人是绑在一起 AI 现在在做这个事情去改变很多产业 20 年前就已经在讲 Software is hitting the wall 然后 10 年前 Mobile is hitting the wall 然后现在 AI 在吃全世界
这个全世界真的他妈的是全世界这事情只有美国人干得到这事情是很残酷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事情所以文化影响是另外一个很强的因素美国人的文化遗址是很强势的台湾人第一个有很强的包容力第二个有很强的文化多元性第三个有很复杂的认同问题这些导致说台湾身为创业者的时候你要面对这些既存在在内心的问题又想说那我到底要在哪个国家创业比较好
我创业的核心的目标跟愿景是什么我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我要改变是谁的生活因为你要创造一个美国人能用的产品你必须了解美国的生活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在十年前去过 CES 就是美国消费性电子站那时候是物联网刚崛起的时候物联网就是把东西加上网络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产品就是在美国的车库只要你有车库有车库有停车你大部分出入不会从正门你会从车库门对不对
所以如果我是 Amazon 我是 FedEx 我今天要放货物在你家门口我不会放正门我通常会放车库门可是车库门我需要不要放在门口因为可能被拿捡走所以有一种 APP 就是把车库门打开一开始大家用的是那种车库门远端遥控的今天 Amazon 到了我就开我家车库门让你放进去然后你走我再把车库门关上刚好有一个 APP 它可以跟这几个公司设定好一个协定所以它知道今天送来的货物有多高 10 公分的盒子我就开 11 公分让你放进去然后就关上去
这个技术面超级简单耶但住在台湾的人绝对想不到这种应用因为台湾人没有车库的概念我们的车库是在地下室所以 It's all about cultureIt's about lifeIt's all about your experiencesliving in the US 所以你会建议你创业团队搬去他市场那边吗就是可能搬来美国一定要一定要
一定要 YC 就这样强调的不是吗 YC 就要求你一定要到矽谷来对不对为什么因为你要做美国市场你就必须就地的了解美国的消费环境你才会了解到说什么叫做垂直市场什么叫做单点突破美国的市场就是很大所以你必须要用减法哲学但台湾因为市场很小
我们发现说一个产品做不大我就必须把它不断的功能加进去可是在美国刚好相反就是你必须不断的把你的 focus 越缩越窄窄到一个特定的一群人先爱用开始因为你的 LTV 跟 CPA 才能够辩证那个逻辑是相反的所以导致台湾出来的创业者居然到美国来他其实得花一段时间去适应这个环境
原来跟亚洲的至少东亚这几个国家完全不同我必须做个很专注只有一样东西就够了就是 MPV 这个事情特别适合在美国这种产业在台湾做 MPV 你可能饿死你根本找不到有一天可以 LTV.XP 的机会
我有一个问题 IC 在当初成立 AppWorks 包括现在成立台湾 Global Angels TCA 的时候这个愿景是帮助台湾本土的创业公司活下来还是帮助台湾的创业者走出台湾
Apple 当我们创立的时候我们的愿景叫做打造台湾成为一流的网络公司因为没有好的创业者你不会有大的网络公司你没有好的投资人来投资这群网络创业者他不会变成大的网络公司不会有大的网络公司就不会有新的网络公司跟颠覆网络的时代不会有 SoftBank 在台湾不会有 Sequoia 在台湾你就不会有 AMBNBUber 在台湾我们那时候观点就是我们要创造一群愿意投资的投资人跟愿意创业的创业者然后带他们走出台湾嗯
那为什么我后来选择来美国创立 TGA 也是类似的想法但是我发现台湾最大问题其实更远于政府跟 LOP 们不是只有创业者当我帮到创业者十年之后我发现说创业者最大限制是来自于 VC 跟 LOP 给他的愿景如果台湾的创业者到现在还是必须面对台湾投资人投资台湾创业者在台湾上市这个循环你就不太有可能出现一个独角兽
所以这个限制是不够 dream big 吗还是台湾的投资们普遍追求一个 mini orca 的 asset
所以这是他的投资的 portfolio 里面的一个 low risk 的 component 台湾的市场对于这些 VC 来说对台湾的创投业的钱多半来自于保险公司跟证券业还有金控曾经还有很多企业但企业纷纷做起 CBC 然后金控做起自己的金融业的这个 VC 之后第一个独立的 VC 钱越来越少第二个由于制造业的这个创投经验带给他们习惯看这个台湾最后上市看的是所谓的我们叫 PE ratio
你要有 profitability 才能 over 你的这个 EPS 可是 90% 的像生技公司或是网络公司不会有 PR
我们看来都是 PS 所以这件事情导致说台湾网络公司在台湾上市就算我们 Abox 也出厂过几个公司在台湾上市最后连创业者自己都出不了厂因为交易量太低了连 VC 都不能够卖掉股票的时候就是他会锁股所以这变成一个死循环但这是我的假设我认为台湾创业者最好的出厂方式是到美国被并购我们去研究过去 20 年在美国的独角兽独角兽是 10 年时间了
有本书就是在讲这个 Super Founders2018 年出的 DCVC 的这个人写的他就是发现说独角兽的这些 Founder 跟非独角兽的 Founder 最大的差别都被 VC 投了最大差别就是他们有创业经验真的是出场的经验嗯
然后再来才是名校企业的经历所以当台湾的创业者比较没有美国企业跟名校经历的时候那你最快 acquire 这个事情的方式是你到美国被并购你被并购之后再到美国创业就过去 20 年台湾几个像你知道简志宇对不对无名小站被雅虎并购然后他到美国来工作然后到 Stanford 念然后再到 Jerry Young 的 VC 另外是黄耀文现在是 X-Rays 的 Founder 之前就是他们做阿玛科技然后被 Pullpoint 收购然后在那边工作应该有 6 年时间把那个部门成长了 10 倍或 100 倍大
他們兄弟兩個就算是先 retire 然後又進入 Angel Investor 後來他們各自創業那他們就拿了國際資金因為他們做過美國的然後他們也拿了美國身份現在 under 40 這群台灣年輕人我覺得問題不大在美國但是問題比較大的是他沒有人在帶他我可以 speak for under 40 我覺得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沒有什麼在創業的耶對 因為你看不到 ro model 你看到 ro model 比你大 20 歲對
我看到的就是他去 Google 可以一年零五十万然后他很爽所以他就决定去 Google 一年零五十万了对那为什么还是有人从 Google 离职创业因为很多人是在 Google 之前就创过业了有一些或是被 recruited 进去的你说的是不止台湾人的群体对不对对对对对就整个整个犯 Google 了还是有人出来创业嘛
我在這邊每天遇到還是 Google 出來創業的啊或是這個什麼 S.McKinsey 的為什麼啊就是說 always 都會有人說大公司創業為什麼台灣人這件事情特別少因為沒有 mentor 不好意思因為我這個世代的人缺席在美國的這個 2010 的這個階段啊所以你覺得除了 mentor 以外台灣人不敢創業的原因還有什麼除了沒有 mentor 以外其實創業通常都有身份的問題對不對所以
你又把他美国身份证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加分你听过那些 20 岁 30 岁创业的例子你觉得这件事情我也可以感染到但台湾不好意思你听过过去 20 年哪个台湾人创业特别成功你听到都是 40 年前的故事那你现在会怎么去怂恿所以我不怂恿台湾人创业我怂恿台湾人实习什么意思呢我会跟年轻人说你不要先去创业你先去进入外商公司先去进入新创公司 intern 工作
就是那个 Google Nest 的 FounderTony Fodero 本来创 iPad 那个人上礼拜把 VK 阅读日记就访问了其中也是我 TGA 的一个 member 叫 Felix 洪福利他本来就是 Nest 在台湾的一号员工他们在解读那本书那本书其实后半段就在讲这个怎么创业还要成为创业的 CEO 他其实前半段有给年轻人的经验就是说
如果创业的路程包括进入新创公司工作进入大企业工作还有成为一个 CEO 的话其实前面两个是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可是我觉得 Apple 当年当然也鼓励了创业者这个事情可是我们发现了大部分的没有产业经验之前跟没有软体公司之前就去创业这件事情相当程度他能够 acquire 的经验值不是很高嗯你可能得到是创业失败金可是你没有搞懂为什么所以我会跟年轻人说你最好就是去 10 个 30 个 100 人公司工作看看啊
或实习看看然后你毕业之后或者你工作一两年之后再考虑你要不要创业然后创业还有年纪的问题我觉得人生阶段你要考量清楚我自己因为经历过小孩现在已经是高中的阶段我觉得小孩五到十岁最好不要创业所以你最好就是结婚前创业不要全力创业真的
因为创业就是生跟生小孩一样你全学在上面如果你同时要顾好两个球真的很容易掉球还有狼性就是说他觉得 nothing to lose 的时候你就愿意创业可是当我们成长在一个台湾普遍的经济环境成长的过程当中你就过得还不错的状态物价跟薪资的压力越来越大你当然不太敢放弃掉这个事情很多很多环境因素
刚才艾西讲的另外一点我其实很有共鸣就是我这一代人我是中国大陆八十年代生的这一代人我们从小到大是完整地经历了这个经济高速成长的阶段所以我是能够直接地看到我身边我直接就认识的人他们是有白手起家然后做到很好就有这种 role models
所以对于我这一代的创业的人很多时候大家是会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在创业他会高估这个成功的概率但是这个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你如果是很客观的去评估创业的风险的话那应该是不会就去创业了无止境的乐观是很重要的一种天性但是这个事情在我这个同辈完全的被打消了
因为当你经历过一个公司对你在鸿海华硕台积电你有十年时间每年股票是越拿越多你在 50 岁的时候你已经可以退休了你为什么要创业他们现在在 FAN 也是一样的状态就是说到这里我有另外一个问题想问 ICIC 是从五年前开始搬到美国居住以及后来创建了台湾 Global Angels
对于 Amy 和我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讲其实我们可能觉得过去五年是美国的科技公司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在走下坡路的过程 IC 怎么看呢我觉得是新的 Paradise Shift
美国科技公司其实这个事情要分阶段就是我为什么来创建 TG 也是因为我发现在疫情的 2021 年的时候科技股大涨那个时候就很像 1998 年代那个走势实在太像了那我既然做创投的我在过去两波这个 2000 年跟 08 年的时候我刚好还没进入创投就像去买房子你就 Pick 捡金你赚钱嘛
所有东西都叠的时候你就进场逢低介入好那 2022 年是不是一个机会那时候就在研究这个事情所以我就回去看历史资料果然在 2002 年跟 2011 年设立的 VC 在后面的 Vintage 都最漂亮那很简单嘛你捡到便宜嘛你在便宜的时候赶危机入世嘛回来看为什么 2006 年到 2018 年这十几年当中美国的这个创投业科技业一片荣景三个原因第一个美国在 2000 年碰碰化之后发现说哇天哪这个会造成股
股灾而且是大的问题然后 08 年那次因为实在太严重银行会垮所以他必须救市所以第一次 QE 这个钱最后流到哪里去是流到新创公司跟科技业所以 2010 开始这个大量的资金涌进了对不对美股所以有了五年的大多头其实 18、19 年的时候已经要收了我来之前的时候其实全世界都在讨论说哇天哪这个 QE 该退了
那谁知道来个疫情这疫情当然前半段有一点点对实体很巨大的冲击但是对科技是个很大的新利多又加上又有第二次 QE 所以直到了 2023 年才因为了升息还有因为 AI 的出现然后还有股市很不好
这三重因素加在一起让这些执行长们为了股价挽救他必须做出贴玩的手段淘汰过去 15 年没有在做这个物模物为淘汰制你说科技也不好吗其实我反而觉得我现在超级看好 Meta 超级看好特斯拉跟 SpaceX 的
因為我覺得 AI 正在一個 infrastructure 的階段我並不覺得 Google 或者是 Facebook 或者是前七大公司會有任何一家在未來 10 年掉下去我覺得 AI 會改變遊戲規則就像 Mobile 改變了對不對改變了 Nokia 的命運改變英國的命運我覺得就是說科技公司的調整我不要說它是往下拖我其實覺得它是競爭出現了過去 10 年沒有人可以打敗 Google 沒有打敗 Facebook
他们也利用并购利用这个创投的方式不断的去维持自己的负成合那现在一块当然是反垄断的问题所以到底最后会不会拆分那像经济学人上礼拜才讲说不要让 Google 拆分因为他觉得科技变化一定赶不上法案的变化过去的反垄断这个问题在现在是不是存在第二个就是我其实蛮认同这个 Peter Gates 这个人他在很多年前讲过了一些话比如说我们对于长期的发展总是过于的悲观但是对于短期发展过于的乐观
所以我觉得形状公司的发展在近期 AI 其实有点过热污质面啊
但是在投资面我觉得还远远不足虽然说科技公司已经投了大量的钱 Meta 还要再买 66 万颗这个晶片所以 NVIDIA 股票永远不会跌因为这个有需求无限嘛但是这个就像是 2000 年时代的光纤跟跟这个 Router 一样现在 AI 就是那时候的硬体设备在软体面在垂直面在应用面当初的 APP 这个行业的出现的没我觉得正在出现
所以科技公司能不能维持局面就像说那个年代的 IBMGE HP 现在有没有活着有啊但的确没有现在 Google 大你说现在科技公司的地位会不会被威胁我觉得当然会被威胁就是每十年会有家超级公司长出来这是可能那我觉得说其实硬体公司搞不好还是另外一个新的可能性就软硬整合在这个未来可能不是只有软体的需求因为有很多问题纯软体解决不了
我目前為止還沒有出手任何 AI 公司但是我們看了一陣子我們投了很多 SensorTech 跟 Hardware Company 或是 MedTech 因為我覺得這是美國正在發生的問題就是人口老化跟缺工的現象核心的產業需求還是來自於大的經濟環境的不能撼動的改變人口結構是很難撼動的所以回到剛才的時代問題就是說科技公司有沒有變差呢我覺得其實你如果仔細看平均薪資也沒有掉對不對
但是 Hiring 这个事情的确在过去两年跟前面十几年是差异很大没有错那个是整个 AI 造成的一个新的供需的调节你觉得这样的现象会催生更多人创业吗
我觉得会就是双向的某些人会愿意留在学校久一点想说我换个行业跑跑新的可能性然后再来是说所谓非科技公司的科技需求越来越强软体公司可能就是说不见得需求那么高可是非软体公司的软体需求其实超级高的我和 Amy 之前也在我们的 podcast 里面聊过我们认识的一些在中国或者是在美国的 AI 行业的创业者都觉得现在投资是很难拿的
但是 IC 从 VC 的角度来看的话 AI 这一块还是很火的投资的领域是不是因为我们所接触到的主要是软体或者是软件行业的创业者但是现在这个投资方向已经从软体慢慢地转移到硬件了没有我觉得 AI 好拿是非常极端的我
我刚才不是说像台湾到美国的被并购的公司其中一家就是当年的阿马克技这对兄弟党黄耀文跟黄耀明这个 Matt 跟 Wed
那 Wayne 在两年前就重新从他的在 JAPA 的这个 associate 的工作出来创业他们很快就拿到 VC 的钱也就是说如果你曾经有出厂经验或你的这个 founder 里面有一个或两个是连续创业者而且 VC 跟你上次都投资过你你基本上是他们一次两次会就直接把 turnshy 敲定而且给你很高的估值他们拿到投资是哪一年去年底
那这样的案子我在这边听了不下实践所以说我觉得连续创业者在 AI 领域的这个或投资的机会这个非常的明显因为这是一个不明确的出场的状态底下好现在问题回来了 VC 的钱多不多 VC 钱超级多因为 2021 年 22 年是史上两年以前美国一年的 VC 的这个 Total Moo 的新的基金的钱大概是 500 亿到 700 亿之间那
那两年都是我记得是 1000 多亿等于说两年拿了以前四五年的钱那到 23 年 24 年全部又缩首那怎么办 BC 的钱是七年要投出去的嗯接下来会有一轮大的投资所以接下来两年 25 26 那这些钱会流到哪里去一定是投资成长期有 market traction 的公司他们是不是站一排都在想说谁先冲然后他在等一个机会点是不是
还有 interest rate 也是一个影响对所以说我们都是这样 formal 的时候就 formal 对不对然后当有人开枪的时候全部出来开枪一阵扫射所以不好意思 VC 比较残酷就是我要等你最好都快饿死我再去投那个还没饿死那一个所以现在是在养骨的过程当中是那很残酷的就是这么回事
那过去两年他因为这个资本市场不好嘛但是他前两年太好了所以他也不缺钱所以那就是一个极热到极冷然后现在开始回暖的过程那所以这是为什么 21 年底的时候那时候对不对 YCFoundry 然后每一家 Square 都写信给他的 Foundry 说资本寒冬要来了果不其然一年半的寒冬到现在快结束了但是问题是你有没有撑到现在 18 个月的钱 24 个月的钱或是你现在才开始创业你的 boost rate 的钱够不够让你可以活两年
这完全是一个 readiness 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你的 remarketration 就是你已经有 track record 了
你这样讲其实很现实因为他其实钱都放在家里但是他没有要给你他还写信给你说要寒冬去年有四分之一的 VC 一案没有投这史上极少见明明钱多了要命所以就是对想告诉创业的朋友们撤下去活下来对对有钱只是还没拿出来全省的点用加速器多参加一些 AWS 亏得多拿一点啊
那 IC 现在在美国的这个 VC 的圈子里面你觉得会有很明显的小圈子吗或者说不同的 VC 之间的交流多吗我没有特别混美国的 VC 圈是因为我没有在过去两年特别投软体但我的 TGA 里面有我们在美国一开始就有三个人是在美国的有另外两位他们都是在美国待了 20 年的那他们其实就对美国的 VC 或 Angel 圈特别熟 VC
VC 当然有圈全世界都有圈最核心的就是像以前老 VC 圈对不对 Sicoya 有本书叫 The Power Law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中文叫做矽谷创投启示录它就是在描述整个矽谷从 1960 年代开始从半导体崛起到我们把它叫矽谷八大创投吧
Benchmark 啦然后是这个 Sicoya 啦这一类的对投到怎么投到 Google 怎么投到 Facebook 的故事还有像后来这个 Andreessen Holloway 的崛起或是 YC 崛起甚至这个 Global Tiger 这三个比较另类的创投崛起对于前面这五家老创投的挤压所以老创投全存在但他们就是软硬都看新创投们看软体
A16Z YC 基本上只看偏軟體的公司為主啦他們當然也偶爾會投甚至是人質生活已經拿了這個超級多的 FUN 應該有 20 個以上的 FUN 這很誇張然後幾百人的 VC 的團隊因為他們很大一塊是在幫助創業者的這個行銷啦然後或者是這個推廣啦
就是每一家 VC 各有各的毒活那那个圈圈当然是非常核心所以 YCH 是非常绑在一起他们很多都是这个其实 PayPal Mafia 是整个矽谷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从 PayPal 出来那一帮人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群因为他们在 2003 年被并购嘛
他們出場的時候都才 20 多歲不到 30 歲的非常多那你在那個年紀你就拿到一大筆記已經是財富獨立甚至可以當 VC 或是當 Angel 的錢你到 40 多歲你就又過了 20 年這群年就是剛好是我這個年紀但我這個年紀都還卡在這個房貸沒繳完對不對就是說美國還有一群對不對還有 20 年要幹的人我們卻有一群已經 20 年幹了不想做事的人這個問題特別嚴重那圈圈怎麼混
那一样嘛就是软体这圈里面如果最核心的这些群员就是 YC 已经圈了一大批最厉害的创业者然后等待 A 轮去投他或者 Peter D 的 Founders Fund 然后这边还有 Draper 这边还有 PNP 然后又有几个加州自己在旁边去拿这个我们就 1.5Tier 的案子好了
500 啦 Skydeck 啦这个 TexdaSOSV 所以其实最厉害的加速器就大概 10 家最厉害的软体算 5 家好了那还有生机啊硬体啊圈圈当然其实第一个是说产业圈因为这些软体创业者形成的圈圈也很明显就是在那个
很简单吧在 VC 圈里面大家也就看你以前创业的记录这个案子的记录嘛那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就是那在就是你拿的 LP 是谁嘛所以第一个圈圈就是看你这个背后的资源你创业经验投资的记录第二个事情就是说好拿到案子的能力强不强今天我是一个厉害创业者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黄耀文黄耀明这个弟弟啊
那他为什么在两个月之内就拿到 VC 的钱而且是他们一分钱都不给其他人投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公司会成功这个是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以前的矽谷也不太发生当这个矽谷的 VC 的竞争因为钱太多了跟过去 20 年前又不一样 20 年前 VC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那种竞争状态可是我觉得互相合作的机会还多一点
那我覺得現在這種純軟體的競爭態勢非常的強那我因為不是那麼投軟體的我們投蠻多醫療器材跟硬體就我覺得這是目前台灣還有很強的優勢的存在所以我們比較經營這一塊那這一塊就是跟企業合作比較多不管亞洲的全世界的企業或者我們自己熟悉的美國的企業去合作
那我们投资还是会有一些 Syndicator 啦或者是有些人是 Leader 我们是 Follow 那我们也去有时候也是 Leader 一些案子再来是说遇到彼此的场合会在哪里有时候是在一些比赛的评审题上啊演讲席上啊论坛上有时候是在这种 Networking 啦 Mixer 里面啦或者是像 Tech Week 啦或者像这种 CS 啦都会遇到
有时候是专门为创投办的活动,有那种大创投会办给其他很多创投来做的活动。这是站在 VC 的角度,或是 Angel 的角度。我们是 Angel Club,还不是个 VC,所以我们就比较 neutral 一点,我们跟大家都好朋友,因为我们通常不是那么大的 Found,我们也没有那么竞争。所以我们反而会提供我们自己独特的角度跟资源,我们是一群来自台湾有硬体跟医疗器材还有金融界背景的 Angels。
那我们是来这边交朋友希望跟大家可以一起来合作的所以我们反而有一个很好的角度在我这个 club 里面的很多都是中考企业当然这中考没有特别小但就不是超级大在全球特别知名或那种代工业很强的那几个大企业但是我们都有些很独特的绝活有汽车业的电子业的塑胶业的传产的或者是我们甚至有自行车业的所以当你要做到这些比较非高科技跟软体的时候你得碰到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台湾很厉害的
其實我覺得 IC 講到一個點,我不是故意要宣傳了因為我們兩個最近做了一個英文的電子報,其實是其中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知道這些東西,你知道的這些 know-how 例如生技業啊、製造業啊,然後我跟 Stella 知道的東西我們認識的人知道的東西,其實是有必要讓英文圈的人知道說我們有這些價值的
我能看得到的范围内大部分的精力被用在做更多的中文内容去互相指导可是不是做英文的内容让别人知道我们的价值是什么对我觉得像我们今天讨论这题就非常适合变成英文的版本对我们会做的我们的 newsletter 叫 The Cocoon 在 substack 上欢迎大家支持
我刚才也想再 follow up 一下因为在美国我跟 Cell 在美国这边工作这边很大的一个部分是 networking
然后亚洲来的人不太会 Networking 作为我来说不要说 small talk 这些倒是其次你怎么去分配你 Networking 的时间你又花多少时间去跟其他的 VC 就是你的同行去 Network 你花多少时间去看公司你花多少时间去跟甚至不一样领域的人去 Network 甚至是企业啊因为企业其实也有钱他搞不好可以进入这个创投的这个范围里面
你會怎麼分配你的時間啊因為這個我也是很困擾我自己不知道怎麼分配我哪一樣的人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 network
我觉得亚洲跟美国的这种生活形态差异超级大因为亚洲人口密度很高然后这个大城市的这个我觉得人际距离很近所以在台湾我们总是说下回见下回见真的很快就见到因为你就是三不五时就会意外就遇到这些人可是美国是一个对不对你出门就花你半个小时一天的时间所以美国人搞 networking 就是第一个他不会太稀松平常 VC 没有很爱 networkingVC 其实很讨厌 networking 因为很花时间
我当然希望好案子或是好投资人出现可是对我来说就在这个也跟年纪跟阶段有关我当然也到这个已经入行 20 年的阶段我当然也知道说哪些事情对我是比较有价值或帮助所以我不会随便去 networking 如果去某一个会议第一次去我觉得这个还好我就下一次就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然后就是我一定会去设定我的这个转换率就是我心里面也会有一个等级的排算
不同等级的会议不同质量密度就是我会去看这个参与的名单里面有没有有我要的就是看产业别看这个创业者的来源创业者的等级那 VC 的 meeting 当然很多啦但是我就会挑得去然后我会根据我过去三年五年在美国的经验我去判断说这个会议我们必须要去
就是现在有太多 free 的这种 pitching 的阶段了一年光是把加密货币我有在连结或我们投资者看完就已经是几百个案子这都是已经筛选过的然后我每天都会接到 call mail 就算什么都不做我都已经看不完的案子那是因为我在这个过去五年不断的经营了一些我在实体跟线上的一些拓展虽然我已经没有在发英文的咨询我还是很面对中文的
会员们是来自华语圈的但是我的案源是来自英文圈的那所以我的 LinkedIn 在过去五年吧以美国为主所以我大概增加了一倍美国的人数我现在一来美国的时候只有 1000 个不到现在已经有 3000 个是美国的朋友
我只有见过面或现场会议过才会讲我的零零我知道怎么去 growth 我在美国的这个曝光量我其实不太需要 networking 就是我不是说完全不重要就是说我就很选择去那我就非常 selective 的去认识我本来认识的人所推荐的人对我来说弱连结是最强的需要
就像你們訪談如果去問美景你訪談過的人去推薦一個職責訪談的人搞不好是最好的名單來源對 我們也只會這一招 對這也夠了 Eventually 一樣嘛如果我今天問我的 portfolio 他最崇拜的創業者或他身邊有沒有認為比他還厲害的創業者這也是很好的案源啊
可是前提是你跟这个 portfolio 要关系够好啊他如果劝你投他没有什么价值他就不会想推荐了啊对不对反过来说如果我真的帮到我创业者够好他就会觉得那个谁谁谁很有潜力啊然后我自己也投了你要不然也投一点所以其实所谓的圈圈是这么来的
你帮别人别人也帮你嘛你在换不同的跑道或位置的时候当然你要去建立新的你那一圈的人脉而像我我的案源就是来自于加速器来自于我们投的一些放来自于几个我们觉得厉害的这个学校我一年要固定出现会就已经有 20 场的话那其实剩下就是说那我再多个 10 场比较重要反而是我怎么去 Connect 这 20 场里面产生的 200 个案子好了那这 200 个案子有没有 20 个变成我潜在可以看深一点的案子然后最后有 10 个案子可以投进去那
那这种转换率就是我要去思考的那或像我要建的 potential 的 member 我是用 member 的目前是用 member 来来产生我的管理费用我有个 online pitch 那我们都是 50%的转换率就非常高连续三年都维持这个转换率表示这个 final 做得很好没有掉那表示说我看人看很准嘛我见到人我跟他聊过这个人会不会变那我知道很清楚那我再去说服他
如果我的看案子跟看人看我的 member 这个能力是持续的那我其实就 organic growth 我不用特别去投放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个其实非常切身到经验值跟你在这个行业目前已经被认识到什么阶段我觉得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是多少人认识你你能够帮到多少人那这个其实
不是瞬间发生的对 IC 刚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看人 IC 在选择创业者的时候是怎么看人的你知道美国外商都会问一些很机车的问题就是你这个人生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我们
我们就会去观察这个人和他做事情做讲话啊或是他对其他人的态度什么因为创业很大时候是在管理一个公司一个业务或是一个产品这个人怎么去对待别人就相当程度代表他对什么对待投资人怎么对待他的客户对客户跟对投资人不尊重呢其实你很难相信他公司会成功尊重会在很小的地方包括他讲话的语气和他这个说服事情的方法
有些创业者特别有说服力,和说服力不只来自于讲话,而是来自于他最后 deliver 的东西,所以我们通常都会再看久一点点,我不太会一个会议就决定一个投资案,我一定是三次以上,挖到他公司里面的其他同仁的对彼此的观感,我们很在意就是这个 teamwork 这件事情,然后再来是这个人过去的工作经验跟创业经验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 trade record,骗不了人的。有什么创业者的 reflexe,
是让 IC 印象非常深刻的吗我觉得最大就是这个 integrity 的问题吧那在这比较难很快的发现因为我觉得 upside 是很难预测但是 downside 是我们一定要避免我们在看一个投资案的时候就是你永远不会知道这是五倍十倍还是一百倍的案但是如果他会赔掉你就千万不要去做这样会赔的案子到底有哪些问题那我就回去看我们过去曾经赔过的公司我在以前的 VC 或是自己投资上通常就是第一个是大企业出来的人大手大脚
嗯对那这个很容易发生因为大企业几乎就是没有资源上线嘛那这个其实很多 VC 一开始会犯这种问题你觉得哇他大企业也是干的风生水起啊内部创新啊或是搞这些可是创业就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因为你要面对的是一个很挑战的阶段这个不能算是完全的 reflect 但是如果他维持那个 mode 很久就是一个 reflect 他没办法转换然后第二个就是说就是夸大其词啦我觉得汇吹不见得创业者不好的特质老实讲汇吹还蛮重要的 sales pitch
对可是你不能就是里外都吹我一个 partner 说是连自己都骗过了对所以我们见过比较好的创业者是他会垂但是他在面对你的时候他愿意诚实我比较不看 reflector 我看的是说好我 appreciate 哪几个特点是我特别在意譬如说特别会管理投资人这件事情
那台湾很习惯把出钱人当老板可是今天投资人不是在当老板的投资人是在当你的 co-founder 的他只是没有跟你上班所以你有问题他愿意跟你透露这非常重要这事情超重要没有人喜欢意外但有一些好学生特别怕讲事情怕问题他很怕这问题讲你会不会担心啊你不讲我更担心这
这个台湾人很明显耶就是你越问他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然后就鸦雀无声所以目前为止我觉得我最喜欢的几个创业者都是很愿意讲问题的那为什么
他有问题他第一个想到你然后我说我不一定知道可是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对就是创业过程中有问题是一件太正常的事情了就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没有问题是遇到问题了以后一起解决一起解决嘛如果我们都解决了那我们至少就认了嘛对我们至少去找更厉害的人对或者再找厉害的投资人厉害的董事进来董事跟投资人就算来给你问给你要求的如果连这个你的内部资源都不要你去外面要什么资源很难啊
所以会管理投证这是超级重要这个我觉得是最难遇到的这个也是一个蛮大的 take away 好了那到这里我们的节目就结束了谢谢 IC 来跟我们聊天然后如果对他有兴趣的话你可以 reach out 但是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看得到因为他每天收很多 email 可以到我的粉丝也打个 IC 去跟我这个丢讯息或者是直接写信到我们的台湾 Global Angels 我们也有这个线上联系的管道
也可以先听听他之前的节目啊什么的先了解他欢迎收听科技解密那每周二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会在各大 podcast 平台同步更新除了 podcast 也请大家订阅我们的 substackthe cocoons 是我们的英文电子报连结会在节目的简介欢迎听众朋友们关注那大家拜拜谢谢 SE 大家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