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52: 十年行銷分析實踐:Nina的數據洞察與職場智慧

EP52: 十年行銷分析實踐:Nina的數據洞察與職場智慧

2025/2/18
logo of podcast 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

數據女孩的中年危機|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N
Nina
Topics
我擁有超過十年的行銷數據分析經驗,從分析師一路晉升到行銷數據分析主管,期間經歷了多家知名公司,例如Sephora和Affirm。我的職業生涯涵蓋了數據分析、行銷策略和職場發展等多個方面,並在近年轉型成為職業教練。 在數據分析方面,我擅長處理來自不同數據來源(例如不同軟體、Google Analytics和Adobe Analytics)的數據,並將這些數據整合以提供有價值的商業洞察。我理解不同利益相關者(例如技術人員、行銷人員和銷售人員)的需求,並能以他們理解的方式有效地傳達信息。在Sephora,我見證了公司驚人的行銷預算和成功的會員制度,這也讓我對品牌忠誠度和客戶關係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Affirm,我參與了Buy Now Pay Later業務的數據分析工作,深入了解了這個新興金融產業的運作模式、風險和挑戰。我分析了違約率、客戶終身價值和不同客戶群體的盈利能力,並為公司的商業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 在職場發展方面,我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創立了數據科學協會和參與The Authentic Asian社團,旨在為數據專業人士和亞裔女性提供支持和交流平台。我克服了在職場中自我倡導的挑戰,並最終獲得了晉升。 在職涯轉型方面,我將多年的數據分析經驗和職場經驗轉化為職業教練服務,幫助其他女性,特別是第一代或1.5代亞裔移民女性,在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方面取得進展。我提供個人化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她們克服職業發展中的障礙,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我是 Amy

大家好,我是 Stella 每周二,我和 Amy 会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带你深入探讨科技、工作与生活的交汇点带来独特的洞见与思考今天我们的嘉宾是 NinaNina 是一个也在北美做很多年数据相关工作的数据女孩然后她现在是 Wayfinding 职业 Coach 的 service 的创业

那 Nina 跟大家打一个招呼吧大家好 今天的荣幸就是加入 Stella 跟 Amy 一起聊聊我们数据女孩们的中年危机我也希望可以透过在这次分享那包括我的美国数年的转职四次的经验然后包括中间有十年的数据分析从分析师一路走到行销数据分析长那还有现在的职业生涯教练的这些经验中那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甚至疗愈的部分

你俩刚才提到已经来美国 15 年了对我是 2009 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时候过来的当时来是读书吗还是直接来工作当时的时候是因为还蛮幸运的是因为透过家里的一亲移民所以大概在大学的时候就有拿到绿卡

然后那时候大学毕业想说世界这么大好像不出来看看对不起自己所以就想说那出来看看所以那时候就先过来 2009 来的时候中间可能做一些打工帮家人的事业做一些处理 part time 之类的然后 2010 的时候算是正式开始在美国做正职工作

然后在那边工作了三年之后才回去念研究所那时候是去西北大学念整合传播行销 IMCIMC 是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然后也是在那个里面他有一个 track 就专门做数据分析的那也是因为这样子所以那时候就学到了还蛮多 technical 这种所谓的 technical skills 我那时候其实是学 R 还有那个 SAS 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学 Python 因为 2013 年就所谓的 big data 其实算刚开始所以也是很幸运就搭上了那个的风头

就回去念书念书完之后就开始了这个十年所谓的行销数据分析的质押 2013 年从 North Western 毕业的时候找工作的情况是怎么样找工作容易吗我毕业的时候是 2014 年底

那个时候要说容易吗应该算容易吧那时候可能也是因为很多人是主要 focus 在 data science 的职位那时候其实也有意识到说觉得自己不喜欢也没有那么在行所以那时候就

想说整合我过去做的数据行销的经验然后把 data 一起整合起来所以那时候其实 focus 在 marketing analytics 就是做行销分析我前几个月就在算文那时候可能应该有投了三十几个大概有 30%有 interview 然后大概拿到了五个 offer 后来就进到了一间后来被 acquired 的 Nielsen

那时候是做数据归因分析 attribution modeling 那相较现在就是 2014 跟现在 2023、24 因为大环境很不一样现在作为职业生涯教练的中间看到很多学员其实都会有反应现在的那个 job searchingit's really challenging 那可能有人丢了 100 封只有两封 callback 然后两封 callback 也没有进到下一关

Nina 头两份工作好像都在媒体

后来你去了 NielsenNielsen 在美国是一个蛮权威的做算是做 TV rating 跟各种数据分析的一个公司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公司一般是做什么的我那时候进去的公司叫做 Visual IQ 它是大概后来我离开之后才被 Nielsen 并购进去那间公司是那个时候跟后来并购之后都是在做行销归因

那我那时候在那边大概一年多的经验主要是帮助他们的客户了解说怎么去解读这个软体出来的数据比如说这个软体可能会说你过去一整年可能有 100 million

那这个 100 million revenue 可能是因为你放在 displayprogramming 就是 programmatic displayversus 可能 SCMversus 可能 out of home TV 之类的但是客户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自己有不一样的 attribution 可能他自己用 Google analytics 他可能用 Adobe analytics 或者是说他可能是有跟一些广告代理商去做合作那 agency 可能跟他讲的是一个

然后他的 Google Analytics 讲的是一个然后那个时候 Nielsen 的那个 Software 可能讲的又是一个所以很多时候就会需要这些分析师去一起再去讨论说为什么这一个 model 这个 tool 会说的数据是这样子那大家要去做一个 reconciliationreconciliation 出来就是确定说那每个渠道的 RI 到底是多少之后才可以去丢回去给决策者去做决定说那他可以怎么去做下一季或是下一年度的那个行销预算分析

遇到这种不同的软件或者是不同的 data source 得到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你们最常见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就是跟他们讲说为什么是这样算出来的

然后跟他讲说算出来那可能会有一些 marginal error 那他自己可以去决定他可能有时候就会变成一个 arts and science 我觉得我喜欢做 market analytics 就是很多时候会有这些 ambiguity 所以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的时候就很多是人会进来就是说你哪些人是需要在这个决策中做决策的那这些人他的背后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目的不管是商业目的或者是他团队的目的

可能就会想要有不一样的行销预算的分布的方式所以当跟人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讲就是变一个很有趣有时候很有趣但有时候又压力很大因为你又不想要得罪某些人但是

你也没有办法不跟他讲一个答案所以很多时候答案就跟他讲说这是一个范围那你可以自己决定这种有时候会变成是要讲一个对方想听的故事这种情况吗对很多时候有可能会跟当事人或者是某个团队的大头去讨论说这个过去的活动这个不同的行销渠道的报酬率可能是 XYZ 那为什么是这样子

那可能是因为 blah blah blah 因为他们的团队做了什么所以才有这样的后果这样的成果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就继续做这些呢那如果这是一个策略方向的话那我们就会建议大头可以继续往前走那如果不是的话就会说这个方向可以走哦但是呢从数据中我们看到了它的结果跟建议可能是不一样的方向所以你也可以这样走所以

会在中间找到一些可以存活的方式,又要讲他可能想要听的,但是因为专业还是在数据分析嘛,所以想要就真的是说透过数据,然后找出就是给他看出一个答案,给他一个建议出来,然后让他可以做最后的决策。

我们知道 MMM Mixed Media Modeling 它是一种 model 算是比较 regression 的 model 但是你一般在讲这种使用 MMM 来做分析 MMM 真的在这些 discussion 里面发挥作用的时间到底有多少真的是去看 model result 吗

如果你是直接跟外部的厂商去做合作你就直接买他们的 model 所以有时候那些工具内容实际的那个黑盒子它里面到底怎么做那有时候作为决策者或者广告主他其实也不想要知道那有些决策者可能会想要知道你所有的那个 sausage making 到底是怎么做的有些其实就不 care 他只是说你只要给我个答案就好了

不管是说那时候在软体公司做的时候或者是后来的另外两间公司其实都是要看说当下的这些 stakeholder 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他们如果是比较 tech savvy 或者他可能是 marketing 或者他可能是 sales 那你所谓要给他们的这些资讯就不太一样说服他们是这个 model 是对的是可以用的或者是说不用说服就直接跟他讲说就是这个做法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测试过了

我有点好奇,就是刚才 Nina 讲到 Sephora 之前也是 Visual IQ 的客户,等于是你从乙方到了甲方,但是做的内容其实都是还是相关的。你到了 Sephora 之后,在 Sephora 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一些跟 Visual IQ 合作的机会,你就到了这个合作的另一边的时候再去看你之前的公司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不一样的感觉应该就会更知道说对方为什么会有某些说法或是会更知道他的说辞是可以信的还是不可以信的但是好处也是说更能够去利用我过去的经验因为我跳过去之后前面的一些同事其实都还在

所以也可以透过就是这样的人脉跟那个熟悉度然后还有我自己个人那时候带过来这个经验跟知识去帮助那时候在 Sephora 内部的角色者或者是同事去了解说可以怎么用这个软体对两边来讲可能都有 win-win 吧都有双赢吧那你之前老板在那个 meeting 看到你那个感受有比较不一样吗还好耶我搞不好有但我那时候都没有感觉但就是都觉得说对方大家都还就是很热情跟和善

我有一个比较 cynical 的想法就是像我们刚才在说的这个 Sephora 和 Visual IQ 的这个合作当中和 Visual IQ 直接沟通的甲方部门可能也就是 marketing 部门那 marketing 部门的话他当然希望就是我的 budget 越高越好给我的钱越多越好

那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他是甲方虽然他是品牌方但是因为他是品牌方的行销部门所以他其实和乙方的这个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证明我们的 marketing campaigns 都非常的有效对是没错那分析师不就被淹没他如果举手说我觉得好像不太好这样大家就被口水淹没了吗

对所以如果假设是比如说乙方乙方 agency 嘛假设乙方的分析师给的一个数据结论说哦这个渠道的 RI 不太好哦但是甲方听到的人可能不见得是他最终必须要做决策或是最终对 PNL 负责的人所以甲方听到的人就会把你乙方分析师给的东西再自己带回去再揉一揉之后再回去给他甲方那边的大老板去了解

嗯,Nina 当时在 Sephora 的 marketing analyst 是在 marketing 部门之下的吗?是在数据分析部门下面的。所以你的这个职位就是甲方的 fact checking 的一个类似的角色。对,fact checking 但也是 partner,就是,因为 fact checking 听起来可能会有点说,哦,你,没错。

没做好哦该这样做哦但是那个数据分析的角色也除了是这个 fact tracking 以外还有一个 partner 就是说 thought leadership 提供这些想法或是建议然后找出它如果要达到目标的这个前提之下用什么样的策略最好那个策略可能就是用数据去来帮助决策出来的

所以数据团队会是一个 fact tracking 但也会是一个 partner 的角色那也有的公司可能会把数据团队当做那个 data monkey 就是说我想要数据你就帮我拉这个东西出来然后就这样就会变得比较 transactional

这就是没有独立的 Data Team 的危害之一是有好有坏 Sephora 的行销经费是很惊人的吗因为我还蛮常看到 Sephora 的广告的对很惊人应该可以分享我那时候要离开的时候 2018 的时候那时候做下一年度的预算大概有到九位数

跟 Sephira 同一领域的竞争者他们的这个行销费用一般是什么样的数量级呢

那大部分很多公司其实都是在他的 Sales 就是他可能会用 5 到 10%的 Sales 去当作他的行销预算所以很多时候你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算出来说这个公司的大概行销预算会是多少这个也是有针对特定的产业吗还是说大部分的产业他做 Marketing Budget 的估算就是按照 5 到 10%这样

对大部分的话会是 5 到 10%那当然也有 outlier 有些品牌它是非常注重品牌行销像我随便讲可能 McDonald NikeAdidas 就美国这些很大品牌它已经有很高的品牌认同但是它就是必须要透过一直在去打这个品牌

就要让消费者记得这件事情它可能就会有更高的行销预算那可能还会到 20%但是 20%可能就会包括做活动啊做一夜结盟啊或是做一些传统的行销电视广告线上线下等等就是全部都有所以有些品牌可能就会拉到很高但有些品牌可能很低的话它可能是就是专门是做一些跟制造相关的那对它来讲行销可能比较不重要它重要的比较是 sales

可能是业务啊或者是说跟做策略联盟啊这样子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品牌都是快销品牌对都快销比较不用花钱的就比较偏 enterprise salesb2b sales 的这种品牌是不是对那在 Safari 有没有什么特别震惊的事情哇居然可以花这么多钱做这个事情或者是某一些 campaign 的 effort 可以到很夸张的境界这样我觉得对我来讲的话

可能比较不是外面大家看到的比较是里面就是内部员工对于 Sephora 品牌的忠诚度就是对于这个业主自己这个 employer 的忠诚度很高那就包括可能内部大家会有固定的或者特定的一些服装模式啊或者是说可能每天看到十个有九个八个都有化妆或是有打理自己啊然后还有

不管是员工对于这个雇主的忠诚度然后也包括对于这个产品跟品牌的这个忠诚度我就觉得是让我还蛮感动的一点那也是因为这样子我就发现其实自己大概三年下来就有被影响到就是对于化妆品牌啊保养品牌啊非常有研究然后就是也会更知道说怎么样去打理自己去打扮自己

虽然后来离开 Safara 那其实也是变成一个习惯就会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跟服饰吧刚讲的是一个内部忠诚度那我觉得外部忠诚度我觉得很惊人然后让我觉得很佩服的就是他们的那个 loyalty program 他的会员制度就 Safara 算是数一数二做几点制度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品牌

就是说它有非常多真的有在集点的这些用户就是非常热衷的用户因为 Sephora 的所谓的 loyalty program 它就是最高的那一层可能是每年要在 Sephora 花一千块美金然后那些人可能就会占大概二三十 percent 的 Sephora sales 但那些人的那个 percentage of the customer 就是他的占比用户占比可能只有低于百分之十而已

但是就可以营造很高的那个收益然后很多时候也会在线上看到这些会员为 Sephora 去做一些 promote 啊去宣传啊或者是帮他们讲好话啊或者是做很多互动啊这个是有 curate 的 UGC 还是说就是大家自主的一开始没有欸一开始没有

后来现在好像这几年开始有了我可能比较不在乎这些东西所以我一直在看 Sephora 跟 Alta 我都看不懂说这两个 differentiation 到底是什么

从你的角度看 Sephora 跟 Alta 到底差在哪里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他的品牌定位 Sephora 就是所谓的 prestige 就是可能比较高端的产品然后 Alta 可能就是更多评价的现在应该也还是但是 Alta 他另外打的一个策略还有他在非常多的 shop 美国 shopping mall 非常非常多间

然后 Sephora 它主要是在比较高级的 mall 或者是说比较在城市端然后人比较多的地方的这些才会有它的露出点你会去 Auto 买东西吗我没有去 Auto 买过耶

我去 Alta 买过是那时候在 Separ 工作的时候就是针对一个 competitive 竞争者调查然后去工作的 Alta 怎么拼啊 ULTA 我怎么觉得我从来没有见过它是一个橘橘的 banner 的牌子

我幾年前有跟你一樣的反應就是我有一個朋友跟我說我要去 Auta 買東西我說那是什麼他就說就是買化妝品然後我完全不知道後來我才發現對好像我去的地方 Sephora 比較多然後 Auta 比較少但這幾年就有點同質化了嘛 Auta 就越開越多然後感覺就是完全是一樣的品牌這樣

像 Sephora 或者是 Alta 的这种公司会女性员工显著的高于其他公司吗会那时候在 Sephora 应该有 80%都是女性哦这么高啊

这个数据说的是 corporate 是吗 corporate 在 corporate 然后自己肉身感应的话大概就是 8 比 2 这样子然后女性高管也非常多大概也是 8 比 2 甚至 9 比 1 哇对啊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在 Sephora 的话对我来讲也是定定的为什么我现在 coaching 就非常 focus on 女性父权就是 woman empowerment

那我觉得在 Sephora 那段时间其实对我来讲还蛮关键就是说有意识到哇真的可以耶这些女性其实是 they're all badass 就是很厉害的人对我来讲就会

有意识到说第一个是非常有可能看到女性在领导层上面出头第二个就是你也可以用各种女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可能是很女性化的甚至是很强势的或者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那大家都可以建立出一个对她来讲是属于她自己的一个领导者风范所以我觉得那时候在

Sephora 的两三年其中一个影响就是这个那后来怎么会又去另外一家公司叫 Affirm 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产业等一下可以聊一下什么契机想要去一家 startup

那个时候是 Affirm 找上我就他们那时候的一个行销团队的大头就 LinkedIn DM 我就说他们在找这个职位然后想要帮他们的行销以及业务部门去做更多的数据分析去帮助他们了解说怎么样帮他们去找到

对的 B2B 客户然后怎么去帮他们服务去帮他们了解这个 Buy Now Pay Later 数据可以怎么使用那时候就想说那就聊聊啊然后聊了就进去了那那个时候大概是 2018 年的年底首先先解释一下什么是 Buy Now Pay Later 好了这是一个蛮新的付费方式你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知道吗

在他那个时候数据涨 DM 我之前我不知道然后 DM 我之后才知道因为要去面试嘛所以就会去了解一下这个产业那 buy now pay later 就是先买后付就是你先买了之后然后再之后分期付款付掉所以他其实跟信用卡有点像但是他的差别是在于他每一个买的东西都算是一个 loan 贷款

那跟信用卡就比较不一样因为信用卡可能是你买很多东西全部都集结在一起之后再慢慢付掉 buy now pay later 我那时候会选择它第一个是它的创办人是还蛮有名的那个 PayPal 其中之一的创办人然后第二个是新创因为其实前面都觉得说新创有一些早餐午餐晚餐都可以免费吃然后还有很多 benefit 都觉得好棒然后第三个是我觉得还是对于它的品牌 mission 还是觉得会 resonate 吧因为它

因为它的品牌目标其实跟其他 Buy Now PayLary 不太一样它是不会去 Charge Late Fee 而分就只是专注于你那时候要付多少你在贷款在做 Underwriting 的时候它已经跟你讲说你未来要付六七多少的 Interest 那你就付这样子

而分是不会罚你款的所以那时候就觉得这样子的帮助别人去买东西但是可以是负责任的方式买东西的话我就觉得也是可以认同的因为反正都还是要买东西嘛

Buy Now Pay Later 不是不用 interest 吗 Buy Now Pay Later 有些要 interest 有些不用如果你是 0% APR 就不用 interest 对但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现金流上面有一些想要去做调整啊或者是说有一些挑战啊所以有些人可能就还是会选择是有利息的 Buy Now Pay Later 譬如说他可能想要买个

一万块的脚踏车可能现在刚好现金就只有两千块那他就宁可是多付一个总价可能一万零五百块但他现在就是没有一万零五百块他就可能是两千块两千块慢慢的这样付付付五六个月这样子嗯这个商业模式对用户来讲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 Affirm 自己是怎么从中赚钱的呢 Affirm 现在是公共公司我就可以分享这个那它主要的商模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 B2B 一个是 B2CB2B 就是跟信用卡很像就是说每个商家当有一个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这个商家可能必须要付信用卡可能 2%或是 3%

所以 Affirm 其实也一样就是说因为 Affirm 是一个帮助这个商家去连接到消费者的一个角色所以它就会抽成然后 B2C 的部分的话就是主要是从 interest 的这个部分来就是利息的部分其实对很多金融业甚至是说在 Bitum Pay Later 这个金融产业来讲它的 margin 其实非常非常低所以我们那时候做分析的时候就会要看 BIPS

就是零点几趴这种的方式去做优化因为那个零点几趴的方式可能是在网站上面换一个页面可能就会有很大差别的的一个范围 Nina 自己在买东西的时候会选择 buy now pay later 这种分析付款的方式吗只有 0%才会用哈哈哈哈

那個時候有蠻多間開始做 Buy Now Pay Later 包括最後有 Apple 也加入這個戰場那個時候幾個 Player 現在都怎麼樣你有關注嗎?還好有稍微關注但不會特別去找他們但是幾個 Player 就是 AfterpayKlarna 然後 Affirm 像你剛剛講到幾個品牌 Apple 自己有 Amazon 也自己有 Walmart 自己也開始有

那其实刚讲到这三个其实之前都有跟 Affirmher 做过那那个时候我觉得还蛮有趣的就是知道说这些厂商可能是先想要从策略联盟开始去了解这个 know-how 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 MVP 那他们自己日后可以再去决策说要不要自己做对吧那很多家企人现在都变成自己做了

那时候你在看这个数据 default 的几率高吗就是他去做这个小额贷款但是最后没有完成还钱的

Default 的機率高不高其實是可以被調整出來的因為像在這些 Buy Now Pay Later 就是它其實是先 filter 過後因為在這些 Buy Now Pay Later 它會先做一個 underwriting 就是它會先你在線上買東西的時候你必須要先作為消費者你必須要先提供給他一些資訊可能是你的社會安全碼最後四碼可能是你住在哪裡的 ZIP Code 可能是說你自己去要報告說你自己的年收入多少

那他在你提供这些资讯之后会去做 underwriting 就是去审核说你这个贷款能不能被批这样对对对所以在提供这些数据之后就会这些不同的 Buy Now Pay Later 公司就会做你的那个信贷审核去决定说要不要给你这个贷款因为在这些 Buy Now Pay Later 他在审核过程中其实会去破之前的 credit report

如果你这些 credit report 上面有一些 default 的经验的话就表示说你这个人未来的 default 的几率可能就非常高所以对这些 buy now pay later 来讲他就会决定那我现在不审核给你过所以当你前面已经有这一波先不审核掉的话后面的 default rate 其实都可以控制到变很低

除非就是像碰到一些无法预期的事情像 COVID 那时候 COVID 其实马上就碰到非常多的 default rate 就往上冲对于 Affirm 这种类型的贷款公司来讲信用分数特别低的用户它有很高的违约的概率但是信用分数比较高的用户就像 Nina 自己一样就你可能会去选择

Zero interest rate 就这种形式他其实也赚不到钱这个 sweet spot 在哪里就是这种金融公司他最容易赚到钱的是哪一个群体呢金融公司最容易赚钱就是中间那一段那那个时候当然会有看所谓的 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 不是只有他这些贷款之后的 interest 可能会有其他商业模式进来的一些利润或是收益比如说包括如果

如果有人来到我们这个网站上面去点开之后去那个网站直接购物的话它其实算是一个 Affiliate Marketing 那或者是有些公司有些 Buy Now Pay Later 可能会开始开其他其他的产品譬如说像 Affirm Poli 就有它自己所谓的 Debit Card 所以对 Debit Card 来讲的话其实对公司它就是说有消费者把他的钱存到这个公司来那这个公司就可以用这些钱去再做一些其他的投资啊等等那对公司来讲就是一个收益

就變成像是一個銀行那樣子

这些很多 buy now pay later 它如果只是在做贷款的话的确它的那个毛利会非常低所以各个这家它其实都是会用去开始发展其他的产品然后从其他产品去补足这个贷款上面的这个收益所以现在这种 buy now pay later 的形式它最赚钱的业务一般是什么最赚钱的业务一般就还是有利息的贷款就跟信用卡还是蛮像的

对啊对啊因为像信用卡我不知道你们你们有用哪几个信用卡都用都用都有我在猜可能我们都是我也是啦就是到期然后就复信的这种那对信用卡公司来讲这些客户是最不赚钱的所以在 Buy Now Pay Later 也是一样的道理

那个时候有同时很多 Buy Now Pay Later 的公司同时出现嘛那一开始可能就是抢占市场因为我很难想象说一家 e-commerce 然后它同时用很多家 Buy Now Pay Later 对不对

有没有什么抢占市场的有趣故事尤其你做 marketing 可以分享抢占市场有趣故事我觉得那时候有一件很有趣的但是又很让人咬牙的这些甲方会把乙方当作行销平台在用因为对这些厂商来讲他如果能够有一个把他的品牌 logo 露出不管在哪里对他来讲都是好处所以很多时候他就会希望能够

让这些 Buy Now Pay Later 去露出他的品牌 logo 不管是说在 Affirm 自己的那个网站上面啊或者是说 Affirm 自己的其他行销 Affirm 去 promoteAffirm 自己的一些行销内容上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变成说他可能会有更大的 negotiating

就是刚有提到以甲方来讲他可能会需要付一些 MDR 就是 Merchant Discount Rate 他可能需要 B2B 这边付一点钱所以有些甲方可能就会去 negotiate 说这个钱这个 percentage 会不会再低一点对他来讲就是好处那有些可能会说如果我是这样固定的这个 percentage 的话你可不可以确保我有多少几千几万那个 impression 露出是在乙方的这些各个平台上面

所以那段我就觉得还蛮有趣但是也很紧张就是会觉得为什么这些品牌都要压榨我们然后 Amy 刚刚有提到怎么可能会有 e-commerce 想要把这些 Buy Now Pay Later 全部放在上面这还真的就发生了怎么说因为现在其实你现在如果看一些品牌的话你会发现在它的电商网站上面它所有都有就是它又有 Afterpay 又有 Klarna 又有 Affirm 又有 Amazon Pay 它的电商网站

那页面不会很拥挤吗对啊会拥挤啊但是对他来讲的话消费者会去消费的 probability 最高因为他可能消费者会觉得说哦我平常只有在用 afterpay 可是你没有 afterpay 那我不买了那可能另外一个消费者 B 就说我平常都在 affirm 那你没有 affirm 那我不买了所以对于 e-commerce 来讲他如果把所有的这些 i don't pay later 包括信用卡全部都放在这里的话那就对于品牌来讲是提高消费的几率啊

我可能想比较邪恶我想说我可能会被 Kalanareject 那我就用 Affirm 也有可能那在 Affirm 工作这几年以后你还相信这种有点类似小儿信贷的商业模式吗还是你觉得这个商业模式有什么 concern 我很好奇你讲清楚你的 concern

你如果去买一个你没办法 afford 的东西的话这个对你来说是一个经济上跟就是人生是一个不好的决定尤其他的 interest rate 可能不是很有善就像我们叫大家不要乱刷信用卡你下个月付不出来你就不要刷到那个额度可是这种 buy now pay later 的公司其实把这件事情变得更简单了

就是你可能觉得 40 块没什么你可能觉得 200 块没什么你可能就开始买 8000 块可能你户头只有 2000 块的东西我觉得对很多尤其年轻人可能消费的习惯会养成会比较不好他会花一些没有必要的钱这样这是我觉得比较不好的影响啦但

我还蛮开心有这样的 option 只是我觉得 education 要更多对我认同 education 要更多那我觉得 education 要更多也是不止在 buy now pay later 而是一个就是可能更完整的对于个人理财跟信用这件事情要怎么管理我觉得 education 是更需要的

我觉得 Affirm 其中一个 mission 跟其他的 Bina Payload 不太一样是说 Affirm 非常坚持在于要帮助大家 pay responsibly 所以当他在一开始在审核的过程中他如果预测你知道说你可能付不出来他其实就不会让你审核过或者说他可能就会给你一个非常非常低的那个 limit

让你这个月可能只能花这么多钱那你下一次如果没有付出来的话就不会再给你审核过了所以我觉得要去预防消费者就不小心钱花太多但是付不出来这件事情我觉得是 both 消费者有这个责任然后商业也有这个责任那商业有这个责任就是要看他如何在包括放款标准跟他商业获利的这个两者之间要怎么样平衡你有用过 buy now pay later 吗没有

哇真的假的我刚才吐槽一番我其实还蛮常用的啊是吧我听你讲我以为你是从来不用对啊我是 responsible 的消费者那可以晚点付还是可以晚点付好我算是会活用 APR0 的那种人对算是美国的这个信用卡的一个很大的一个 bug 吧无论是 cashback 还是什么零利率多久这个都是美国 tail 的现象对

我用的比较多的是信用卡点数就从信用卡点数这件事情来讲可能全世界也没有比美国信用卡点数更好攒的地方应该说对啊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就说她在台湾她有一张很屌的信用卡然后我说你那个 cashback 多少我妈说 0.88%然后后来我来美国我就发现什么 2% 3% 5%在发我就想说哇也太夸张了吧然后我就打回去跟我妈说这里都有 5%

就是金管的这个严厉程度真的会影响很多这种 financial products 这种设置那美国算是真的很松但是也确实是有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他真的就是深陷这种便利的信用卡系统带来的困扰我有一个同事他是另外一个极端了

他拒绝使用一切的信用卡他一张信用卡都没有他只用 debit card 和 cash 这个很有趣的 data point 因为这是在之前前几年 Affirm 做一些消费者分析的时候其实有发现的就越来越多年轻人其实是拒绝用信用卡

因为他对一方面也是不想要让这些信用卡公司或者这些银行有获利那二方面也是觉得说想要自己好好掌握自己消费的方式我其实不是特别的能理解我和那个同事有过一段很深入的探讨

对我就说你到期就还就好了你也有固定的收入你用信用卡然后你设置这个到期自动还款不就可以了吗他都坚决地说不我不要上他们的当上什么当他那是觉得什么当我觉得可能是一种 ideology 了就他觉得一定会出问题我是觉得有些人他可能没有办法

保证自己月底的 balance 就月底的余额是足够的那我就干脆不要去挑战自己的能力很有趣我也是会在就买东西之前会先就是 compare 各个不同的信用卡跟 compare 可能那个 rewards 像 Rakuten 啊 eBase 啊这些就会去比说透过哪一个平台去买或是哪一张卡买它的 percentage 会最高然后就用那张卡

除了数据方面的工作以外 Nina 其实也参与了很多社群方面的活动我看到你的 LinkedIn Profile 上面写 2018 年的时候你是参与创立了一个 Data Science Association 是在台湾的一个组织是吗是

当时是怎么会想到参与创立这么一个数据科学的组织那个时候是在做数据工作的时候其实平常也很喜欢在 LinkedIn 上面跟大家做交流跟连结所以那个时候就刚好碰到了一个在 LinkedIn 工作的一个前辈聊一聊我们就决定说那可以创办一个线下的一些活动所以我们大概 2018 的时候那时候在南湾每个月都会办线下的一些分享会那

那分享会是针对跟 Data 相关的所以那时候 2018 年一路做那个时候大概每一次都要有线下可能都有 30 到 50 人那

然后我们后来是 COVID 之后转线上然后线上的时候就开始在台湾跟美国这边其实都一直陆续有在办线上的活动然后后来大概四年前开始做了线上的 mentorship 那现在大概有四万多人吧线上就一直以来都有在办线上活动线下活动 mentorship 现在大概每年都有 200 到 400 人报名参加

刚说的 200 到 400 人是 mentees 吗还是 mentor 和 menteecombined 那我们每一届的 mentor 大概会有 20 到 50 个人都有那每一个 mentor 其实还要负责好几个 mentees

对差不多会要到四到六个人那我们都好像都是这种小组的方式嗯 OK 也是一个 big time commitmentyes 那也是很感激对啊我们创办人然后还有各个不同的义工啊每年都有新的义工等等的那其实才可以让这个社群继续的壮大

在 2024 年初,Nina 还有创立另外一个社团叫 The Authentic Asian 这个 The Authentic Asian 这个社团是做什么的呢?其实我主要算是 Founding Members,就是不是我创办的那她创办是一位女性叫 Misa Chen,她是 American Born Chinese,在美国这边然后社团创办的宗旨主要其实就是想要

透过这个空间这个环境让一些其他 Asian American women 能够在这个职场上面啊或者是说他们如果想要创业啊等等有一个所谓的 support group 那可以彼此做交流彼此鼓励 Lina 自己也是做了很多年的数据科学家也是一个女性创业者你在

你在你的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受到过什么挫折挑战同时你有从你参与创立的这些社团当中获得帮助的吗作为数据分析师的这段十年之中我觉得对我来讲很大的一个质押挑战是升迁

因为那个时候可能作为亚洲女性不习惯从小生长的环境就是父母不给赞美的那种父母所以不习惯去讲自己的好这个习惯可能到后来职业一路上其实我觉得都有被挑战到说就是不习惯去跟别人说我做了什么不习惯跟别人说我的团队做了什么所以就是在升迁路上其实有的时候会碰到一些挫折譬如说可能当时主管不知道我有升迁的这个企图心

或者是说另外后来一个主管可能不认同我的影响力但是可能是很多影响是对方的时候没有看到的所以我觉得在 self advocacy 这部分其实就做了很多琢磨然后跟练习不管是说透过自己在工作上的练习或者是说在社团上面碰到找其他的 mentor 或在 linkedin 上面找其他 mentor 去做讨论

甚至是找其他的资源可能是 coach 啊或者是加入一些 mentorship program 这些我觉得其实对于陆陆续续的一些 self advocacy 或者是说怎么样把你的 promotion strategy 做出来这件事情我觉得都有很大的帮助你会不会教我们两招 self advocacy 吗你觉得碰到的挑战是什么

就我觉得我对公司贡献非常多然后我心里也想要有一个职位然后我想要升上去嘛同时有两个人另外那个人也不错我要怎样在我们两个 performance 差不多的情况下然后我得到这个 promotion 的机会然后也不要显得我太想把人家挤掉对不对你是怎么知道你们两个 performance 差不多的

就可能我们两个只是分做不同的业务如果我是 data scientist 的话我们两个都是做不同的 model 然后两个业务其实都蛮成功的这样这些主管也认同吗我

我作为一个不是很会 self efficacy 的人我当然是觉得他怎么会不知道可是我要怎样 make sure 他知道你会有兴趣问他吗我真的很不擅长这个因为我应该都会直接问他不过我现在在 T 就是没办法直接开口问这个的人那不开口的话你会不会有兴趣试试看用写的或是用打出来的就是写一封信给他是不是你会建议直接说我想要那个职位吗还是说你会委婉一点

为什么不直接是什么东西让你卡住了会不想要直接讲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华人特有的可是就是一般会比较客气一点就我不想要直接说我想要一个东西对就算我觉得我 deserve it 但是很多时候会很 passive aggressive 就是我想要一个东西我不想直接讲可是没拿到的时候又生气

我觉得我听到或者是看到比较常见的一个状况是就像 Amy 讲的就是会 assume 会认为我的老板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应该看到我是完全可以升职的会觉得说如果我主动去要的话是不是就证明我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到那一步

或者换句话讲就是只有老板主动给我的才证明了我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这一点在美国职场不适用嘛

所以老板一直没有看到的时候就会很生气所以真的到要去跟老板讲的那一天很多人是满腔怒火的去和老板去要升职这件事情而且通常我看到的是他可能去和老板讲的时候就已经是准备要辞职走人的时候那其实这就是很多委屈的累积后来的结果那你是希望让自己现在自己委屈还是未来的自己委屈

当然就都不要委屈啊那都不要委屈的话第一件事情可以做什么其实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明确地讲出来啦因为美国老板我讲这个有点 generalize 不过大家就 bear with me 就是美国老板有时候还会很欠揍地回一句话说你没有讲我怎么会知道呢可是美国确实是这个职场是你得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跟你想要证明呈现的状态要直接很明确地讲出来不然呢

不然没有人会替你想这些事情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职场文化很大的差别像我们在东亚的话会觉得升职这应该是老板负责的事情但是在美国职场的话升职这件事情应该是你和你的老板共同完成的那这其实最大的差别其实就是所谓的东亚文化可能很多时是重视 authority 重视领导者

就是相较于可能美国的话就比较是民主性就每个人可能都是平等的所以你要跟我讲我才知道那我也可以跟你讲那你就也可以说不要做但当然是背后可能会有一些角力当然你可能说看不到但是在台面上的话在美国的确是必须要先讲不然没有人会帮你想

你怎么帮助自己的门替去克服这种开口要升职的羞耻心我第一个可能就会先去处理羞耻心这件事情就是会去讨论说羞耻心的目的是什么那羞耻心告诉你的讯息是什么

是说你其实想要被照顾呢还是说你其实想要被看到呢那可能先照顾了这个情绪上的之后我们才会去进入真的实际的比较 tactical 实际的策略可以怎么做那那个策略可能是包括我会建议或者是我们会一起讨论出来什么样的方式是最适合他的能包括了先厘清你想要什么接下来你的职涯你想要什么你是真的想要升迁吗还是你只是想要有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说做得好

还是你想要多的钱那第二个就会去开始讨论说那用什么样的方式跟策略可以去表达你想要什么表达可能是找一个 meeting 或者是说写下来直接 email 或者是说如果能够练习练好的话可以直接有一个 meeting 到现场直接讲那这可能是一个策略那甚至也会去讨论出有什么样的人有其他什么样的 influencer 或者是 stayholders 可以去帮助你拿

拿到这个机会比如说如果作为行销分析师来讲你可能很重要的可以帮你说好话的可能是 product team 或者可能是 sell team 或者是 marketing team 那这些 team 上面的利害关系人你跟他的关系可能要打好会跟他表现出你真的是有这个能力可以进到下一个职位的所以这个人或者很多个这个人就可以去帮你去跟你的主管说好话

或者帮你 advocate 说这个人真的准备好了这个人可以我这个人做得很好下次要申签的时候记得申签他

如何让这些 key stakeholders 去向自己的老板主动提到自己呢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跟这个 key stakeholders 讲说我想要被升迁你可以帮我说好话吗虽然是用不一样的方式讲可能是用委婉的方式可能是跟对方提到说 I am very determined to grow with the companyand I appreciate your partnership with my manager 对所以这是可能是很委婉的方式跟对方讲说其实我想被升迁你可以帮我说好话吗之类的嗯

Nina 现在是全职做这个 coaching 的服务那之前肯定有做很多年的 mentor 在你看来 coach 跟 mentor 这两个词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 coach 跟 mentor 的差别是什么讲这个很好笑 coach 要缴钱 mentor 不用缴钱我觉得我的感受是 coach 要对结果负责 mentor 不一定需要对结果负责

对我个人来讲的话我觉得 mentor 很大的差别是说 mentor 你可能是一次性的你可以是一次性可以是长期的那你很多时候是告诉他说你曾经怎么做但是你怎么做不干我的事那 coach 的话就是我可能会告诉你怎么做可能不会因为 coach 对我来讲很大的重要性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 personal empowerment 就是能够

就是能够建立一个 agency 希望能够让这个人真的自己找到他能够去执行的这个动力跟问责会透过很多开放式的问答引导出这个人去想出他想要走的方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 coaching

实际接触 coaching 我觉得是我自己大概在 2019 2020 的时候有一个 coach 就是透过工作的时候有给 leadership 的 coach 但是前面其实也是做了很多年的 mentor

然后这之中也是做了 people manager 所以在这过程中就会发现我其实非常 enjoy coaching 甚至我在想转职的时候那一段其实做了很多的一些 soul searching 跟 reflection 大概在 2020 的时候吧那时候其实就在准备想要离职了就觉得好像那时候在 affirm daily 大概四年半差不多了想要换个跑道那后来是 2023 年初的时候碰到大财源

那想说那这个时间点也差不多,那我就开始自己创业吧,后来就休息几个月,然后大概现在是,全职做教练大概有十四十五个月了,

你有发现现在 coach 还蛮多的吗我们的观察就是这一年来突然很多 coach 的服务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因为我们是作为旁观者我们是觉得好像我们被动地观察到好像有越来越多的 career coach 或者是 life coach 你在这一行当中你有同样的观察吗还是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我的一个 bias 可能是因为我进来这个行业是大概 2023 的时候进来的

所以可能是已经在 coach 这个行业这个职位往上喷的时候我进来的所以我就比较没看到 before and after 但是我的确有听到一些其他的同业

真的是有很多人讲说越来越多我个人的想法啦两个原因一个可能跟大环境的趋势有关系就是说刚好现在有很多过去这几年还蛮多人被 lay off 他就决定想要用过去自己的经验然后来去不管是自己创业啊或者是回馈的角色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人往 coachingconsultant 这个方向走就是个人创业这个方向走那第二个可能我自己的观察我

我觉得可能是整个人类的那个意识往上往那个方向走就是越来越多跟身心灵相关跟 mental health 相关跟个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这个需求越来越多所以才会让越来越多这种所谓的助人者出现不管是 coach 或是 consultant 我觉得实际的确现在的 coach 的话就是

就是有些人会有 backage 可能会觉得说 Life Coach 好像是骗人的就是江湖道士来骗我要干嘛干嘛那的确有很多老鼠屎但也的确有很多我自己看到跟身边的很多是那种很有理念性的教练们就是说

就是说希望能够透过教练这个工作让更多人去意识到自我成长跟职业成长或者自己做出决定或者有些执行的这个 self agency 是有办法的是绝对有可能的那我很多时候会建议如果有人对于 coach 有兴趣的话绝对要去找一个就是跟他们实际聊天过对谈过才知道说这个人的风格是不是你是不是

适合你的如果他有一些背景啊比如说假设我自己有十年的 Data Analytics 经验那可能有些人有 Product Management 经验就不同那你自己想要什么也是在于你自己要去厘清出来那厘清的一个方式就是透过跟这些教练实际的对谈因为很多教练其实都有 offer 可能三十分钟一个小时的一些免费咨询人们可以透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说这样的方式适不适合他或者是这个人是不是他想要的

做 coach 需要考什么 license 吗需要考证吗有的的确现在 coach 有证但也有很多 coach 是没有证的

有一个国际的教练机构叫做 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ICF 我目前是正准备要去跟他去拿证照我前面是已经上过另外一个 coaching 的证照那他算是一个学习的机构 ICF 比较像是一个认证就真的是全世界都会认同的一个机构

我比较古板的想法可能是 coach 通常是一个很严厉的角色就是他要鞭策我但是现在的 coach 都非常的友善是我的 ally 这样那现在还有那种比较传统意义上的教练嘛就是他来 push 我他来 torture 我的那种教练 Amy 是想找这种 coach 吗我觉得我比较受虐一点哈哈哈

可是现在这个 style 他还算 coach 吗好像也不是很陆流了因为他如果是一个 service 的话他就要友善一点比较容易有更多的人找他帮助是吧

I think it's a pun 就是看那个 coach 的风格是什么你刚刚讲的还是有但我目前碰到的就我自己有在人脉连结都还是比较友善的那一种但我的确是碰到还蛮多潜在客户来找我我会意识到说他其实就是想要那种严格老师的那种心态

尼娜的客群非常明确因为我看你的 LinkedIn 写说你是在 servefirst or 1.5 这种 generation 的 immigrant women 这个群体有什么常见的特征跟需求吗为什么你会特别想要 serve 这个群体

我觉得社会群体比较像是情境所是就是说因为可能我加入了这个 The Authentic Asian 里面其实有非常多的类似同样背景的女性因为我其实之前在 LinkedIn 上面还蛮常发文的后来现在主要是在 Threats 上面被影响到的人会 reach 到的人可能就是这些所谓的 person half-gen immigrantsAsian immigrant women

我其实 pivot 过好多次我最后一开始是想要做 helping other tech workerpivot into climate 就是做一些地球保育的事情后来发现其实这些人跟其他想要转职的人想要做的事情一样那我就把它放大一点好了那后来再放大作为 career pivot 发现好像又太大了所以慢慢就有在 iterate 然后到后来是现在是所谓针对 first gen asian women immigrants 或者是 immigrants leader

你会有考虑之后再做别的行业就是再次转换跑道或回去上班吗我觉得应该会再持续吧其实现在主要是主力在于 Portfolio Career 就是我不需要只做一个

一个东西我觉得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可能是 startup advisorcommunity buildermentorcontent creatorcoach 然后我自己也是 enjoy investor 所以就是还蛮喜欢目前现在的这个职涯跟生活状态就是说很多自由度但也有很多挑战但是也很 enjoy 在这个挑战中成长

所以你不太可能回去帮人家打工了就对了有机会的话会有因为我现在其实还是有人会来问就是 star of advisor 这个部分所以其实还是有做一些不管是 marketing 或是 analytics 的 advice

好像最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问题就是想问 Nina 觉得我跟 Stella 需要什么样的 coach 需要什么样的 coach 呢可能还是要先问你想要处理什么因为我们两个就很感觉就很自洽很随便的这种人对不对所以就我们会需要 coach 吗还是我们一定要想要一个什么东西我们才去找 coach 都可以耶

有的人说每一个人都需要 coach 就是说因为 coach 他可能的意义是在于有一个人跟你一起对谈但是可以跟你一起走很长一条路所以当你有这个 witnesssomeone witness of your growth 或者 someone witness of your life 你可以

你可能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什么不管是对自己的自信或者是说在跟别人对谈的过程中你把话讲出来有时候讲出来你自己就得到一些 clearly 了就是不管得到什么知道这个人会一直在待在你这边因为虽然我们身边有朋友另外一半家人但是有时候很多这个情感的 baggage 在那边所以当你情绪 baggage 太多的话你可能也没办法让

自己或让对方能够在一个最好的状态上面去做互动所以教练很多时候是一个跟你好像在很亲但是跟你好像也没关系的人这个时候有时候对你来讲对对方来讲可能就是一个也算是一个解脱吧

就是买一种抽离感但是又陪你的一个人对对对因为 Nina 还有别的会所以我们今天就只能录到这里了那每周二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都会在各大 podcast 平台同步更新除了 podcast 也请大家订阅我们的 substackthe cocoons 连结会在节目的简介欢迎听众朋友们关注大家拜拜大家拜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