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 Amy 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第一次 Live Podcast 活动来啦我们即将在美国 5 月 31 日晚上也就是台湾 6 月 1 日早上举行我们第一次 Live Podcast 活动 AKA 听众见面会现在马上到 Luma 报名离开大公司,去森林里面帮传统林业做 AI 算法是什么感觉?
传统产业真的需要软体科技人才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转型?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一点热情都没有,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应该去创业了呢?本期我们会邀请到第九集来跟我们聊过天的 Felix Chan 一起来聊一聊他的新的创业历程也聊一聊这个新的公司是如何解除他的职业中年危机
现在马上到 Luma 报名报名链接会在我们的资讯栏希望能够在 5 月 31 号或者 6 月 1 号见到你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新一期的数据女孩的中年危机我是 Amy 大家好我是 Stella 每周我和 Stella 会与来自各行各业的有趣灵魂畅谈带你深入探讨科技工作和生活的交汇点带来独特的洞见和思考
今天的嘉宾是 RayRay 是在中国在国内的科技行业工作了很多年的数据工作者 Ray 最近也出了一本书叫做数据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用了他自己的笔名叫古木君 Ray 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Hello 大家好,在这里面称呼锐就行,今天不是卖书的,虽然即开始主持人介绍了,听上去像是新书瞎不会一样,但应该不是啊对,我们这个不是广告,但是锐的这本书呢,我因为要准备这一期播客所以我也有看,确实是写得很好作为不是广告的播客,还是要推荐给大家一下锐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工作经历吗
大概就是一直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从最开始新浪微博然后后续的话基本上就都在 BAT 了就是百度阿里腾讯这几家也一直做的都是数据类的工作
是,大概干了十年多了吧,现在应该是第十一年然后最开始是做数据分析,后来转到策略产品策略产品可能在美国应该没有吧,感觉还是国内细分的更多一些但反正都是跟数据相关的,而且就后续的七年左右更长时间基本上都是做数据产品
瑞的书名叫数据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数据产品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做数据产品类的产品经理吗就是简单这么理解就是数据它所有的流程从数据的获取
然后到存储加工分析应用这每个流程里面可能日常大家更多的是用人肉的这种离线的并且是 case by case 的这种方式去做对吧然后数据产品其实就在刚才说的每一个环节以产品化自动化的方式
去取代因为整个数据流程其实拉得比较长而且说从最底层的数据生产获取然后到网上的中间的那个加工然后再往上的分析应用其实这底层中层和应用层其实三层之间差异都蛮大的我不知道你们国外的数据类的产品是什么样但大家日常在国内的话其实接触到的数据产品一般能想到的第一个是类似于像 BI 看板
然后第二种是数据中台对一般人反正对数据产品的理解都是这两种其实数据产品就比较多的还有像最底层的像一些
行为数据就是一些买点数据上报上报之后对买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这是一种就比较底层的然后再往上就是比较靠应用层的话大家看的比较少是因为这种东西一般都是 2B 的就一般不 2C 国内的话 2C 的比较少但也有像百度之前很久了这个应该十多年了有一个叫
百度指数那个玩意儿其实本来也是 2B 卖钱的但是他开了一个口子就是 2C 也能用到就那个东西其实也能理解为算数据产品百度指数是什么东西啊百度指数就是你进入百度指数之后搜任何一个搜索词它能告诉你这个搜索词它的搜索量的波动趋势啊
就比如搜数据分析然后你能看数据分析过去从过往的十年一直到今年每年甚至每个月每天它的那个搜索量的波动趋势所以很多就是行业分析的或者说是做一些广告的尤其是品牌营销的他会通过这个东西来去判断自己在市场范围内就是消费者心目中它的重要性因为搜索代表的是用户的对你的一种看法和一种诉求对吧
所以这是百度指数然后其他的就是一般如果有人问我就数据产品就是非 BI 非数据中台有什么可能在国内我一般都推荐他们就是注册一个淘宝账号之后然后开一个淘宝店然后就能看到淘宝自动有一个叫生意参谋它其实就是帮淘宝的那些中小卖家
去帮你做生意的一套数据产品就它里面就挑几个什么就除了让你看数以外就是你每天的那个店铺的流量啊有多少人来了呀从哪来了以外它可能还有一些更切合应用的一些功能就比如说你自己是一个店主比如说是卖女装类的那它有一个模块可能叫选品分析就它会告诉你上什么货上哪类的女装
因为女装也是一个很大的门类上这个大的门类下面的哪一个门类哪一个系的子类或者说哪一个系的子类里面女装满足某一些什么特征可能是最近卖的比较好的他会给你这种建议就通过一些分析你如果 OK 信的话你可以去按照这种建议自己去上对应的货然后去卖
然后的话这样的话其实也会正向促进你这个店铺它的那个生意的销量相当于是他把一些业务上的逻辑然后呢落到了这个产品上但是他
很多让你决策的那个环节的点并不是说靠一些纯经验而是说靠一些数据的方式我没有见过淘宝的这个功能这个是不是和小红书里面的创作者中心的那个看板是也比较类似包括他也会给你一些建议说什么样的内容可能最近是趋势比较好的类似但比那个强得多
因为淘宝它那个生意参谋应该历史上印象当中至少七八年得有了就它已经是一款卷了七八年的一款 2B 的产品就它里面的有的没有的功能就是你觉得应该有的甚至你觉得很纳闷为什么要有这种功能其实它都有
而且我刚才说的那个东西它是 PC 端的这 PC 端能承载的界面也好还是功能也好其实更丰富嘛像你刚才说小红书那个东西小红书那个东西我之前也吐槽过就那个东西能干嘛用呢就是给一些心理安慰吧就是他给的那些建议你觉得对你们俩来说有任何用吗反正我自己也写小红书我觉得那玩意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用对确实不太看
他可能就是累死累活做到顶了就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而且还一不小心就会说出错误的废话我的观察就是美国比较不会把数据产品区分开来它比较像是一个产品里面的一个功能就可能它有个大产品里面有一块是 BI 看板啊
假设它是一个买卖的平台它有一个数据中心要呈现给卖家来优化它的 operation 的这样但是其实是有一样的东西啊像你说的百度指数它 Google 有做类似的产品然后因为美国或者是其他地方其实搜索还是一个主要途径嘛所以有很多很多的产品其实本身就只是一个数据产品它的定位就是数据产品
对我觉得天下其实没有新鲜事嘛就两边都各自做了那么久应该已经基本上很趋同了只不过就是由谁来做这个内部分工不太一样感觉国内好像切的更细一些然后你们那边如果没切到那么细但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他分工没有那么细的话那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其实他的能力线都拉得很齐就各个技能点都点的很高那总有一些产品经理他对数据这个方向就是不太敏感
或者说能力稍微差一点那他怎么做呢那他其实落到实际应用的层面他还是得找一些在这个方向稍微强一点的人去专门做这种数据中心的东西吧我遇到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 data science team 或是 data team 在承担这一部分的 product management 产品管理的任务因为看了你的书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美国这边就不会分得这么细
我和 Amy 一直都是在相对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工作,然后我也在想说是因为我们待的公司的规模的原因吗,然后我有去问自己在 Google Meta 这些大厂的朋友,发现他们也没有这一类的职位,但是好像听说最近有一些反而是非常小的 startup,他可能出现了 data product manager 的职位,但也非常非常的少。
在美国我们看到更普遍的情况是不会去区分产品经理到底是不是做 data product 或者是做其他类型的产品的嗯
我的观察是如果有一个类似 Data PM 的话这个人好像在公司里是做数据中台的 PM 但如果说是用户导向的 PM 的话他不会特地分成数据还是非数据类的功能我没有看到分这么细但是刚才
Ray 问的这个问题就是说不是所有的 PM 都会特别的懂数据这个也确实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可以说绝大多数的 PM 都没有那么的懂数据
data science team 很多时候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必须得去做一部分的 product management 做一部分产品经理的工作因为产品经理他本人可能并没有那么懂数据这一块的工作内容嗯
那我反过来问好了国内既然分得这么细的话如果你做一个数据产品经理然后你数据的能力不够在线的话是会被怎么对待首先就做不了嘛哈哈哈哈
因为做的这些东西其实国内做数据产品尤其是做比较偏应用层的数据产品经理的话就是一方面他要有产品经理就是设计那个界面功能这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其实还要具备一定水准的数据分析的能力因为你要在界面里面要把那个数据就是转化成一些实际可操作的一些动作或者建议的话就那个过程你不能让用户自己分析就你肯定要帮他分析好
那怎么分析这个东西其实你需要会甚至进阶一点的话就是他可能在分析以上他还包含了一些策略模型的东西在就比如说像刚才说那个生意参谋的那个选品
它其实也不是说就是简单的我单一的分析一个维度就 OK 了就选品很多时候或许它可能需要你做一个比如说这个商品所谓的潜力得分的一个模型出来但这个模型有可能不需要特别复杂可能不需要用算法的可能一些统计模型结合一些专家经验然后套一下
可能就出来了但是它也需要你自己去能设计出一套模型就你很难说我这个东西我不管我就要这个结果然后甩给那个数据科学家那边就是最好其实还是这些方向都有的
是不是国内的数据团队离业务会有一段距离就是他不会特别的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产品本身就是产品经理已经把这个产品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具体的 tasks 工作内容了然后直接分配给这些团队
国内的数据分析团队其实离业务还是挺近的只不过就是说在内部分工协作层面就是如果你一般数据产品跟数据分析很多时候可能不是在一个老板下面那如果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你自己在做这个数据产品然后你已经拆解的差不多了然后中间就插着一块了比如说这个神品的这个模型我不伟大我想找数据分析团队的人帮我去搞
那你就要跨团队去找资源支持那这个时候人家愿不愿意帮你干这件事就认不认为这件事是重要的然后还要去论证价值然后还要去排期这个东西就受制于人们就很麻烦所以说从这个点来说就还是你自己会的话自己更方便哇这个工作听起来很辛苦哎国外不是这样吗国内就一直很辛苦啊我觉得国内很多工作其实辛苦都在内心的这个层面
数据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在国内是不是也算是比较新的一个职位?我觉得最近这些年就开始这种叫法比较多,算是新吧,可能未来也会稍微多一点,因为就是国内现在不是一直在搞这种所谓降本增效和升级换代吗?
就是数据产品其实从明面上来讲就是它的产能跟效率其实是要比数据分析师团队要高的因为它从纸面上来讲的话它相当于是把很多过去人工的离线的 case by case 的这些事情整理成方法论之后落在自动化的系统层面
那它就相当于把之前的手工作坊变成流水线了就变成机械化流水线了理论上它其实应该未来是一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听上去好像又是对打工人不太友好就是每次升级换代其实都是要淘汰我们自己就相当于内部零和嘛
对啊就用一个东西干掉另一批人就也没什么办法但这条路还比较远因为国内至少大部分公司其实数据产品还基本上都停留在 BI 看板跟数据中台这个层面嘛
数据中台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有也都是一些大公司才有然后呢即便是大公司的话要想做这种比较偏业务逻辑的应用层的数据产品的话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这种动力或者说有这种能力去做可能还是要看他的业务就一般情况下可能还是那个业务比较挣钱的情况下他才有这种精力跟成本去尝试比如说像广告游戏电商
基本都在这三个大的业务方向才会有这种比较成熟的数据产品其他的话一般不太需要
刚才说的 BI 看板或者是数据中台除了这些以外如果是模型呢如果是算法模型这一类的产品有相对应的产品经理吗有这是一般在纯技术团队嘛就算法团队或者说配套的那个大的部门里面也会有产品其实这个就比较像我刚才说的那个策略产品了就国内的策略产品比如说搜索推荐它就算策略产品经理
就是搜索这条线跟推荐这条线它都会有策略产品包括说广告里面所以国内前一阵有一本书其实还写的蛮好叫搜广推策略产品经理实战还叫什么玩意儿对忘了那个最后那几个字了
但反正国内策略产品大头的其实就是搜索广告推荐然后包括说风控就这是几个大头的方向然后在这几个团队里面其实也需要产品经理去做很多事情因为人的精力都有限嘛就纯技术同学可能更擅长的是就是你把这个问题已经拆解好了然后我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至少在国内目前还是分给产品经理去做
我其实听到这一个我挺多问号的因为我觉得我们在这边的工作环境里面其实也经常讲就是即使是做技术的人你去找到问题定义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反正至少在国内的话这种东西更多还是拆给策略产品经理去做就相当于外合 WOT 的部分可能更多是拆给产品经理
但是那个 what 就是怎么去实现这个过程细节更多的是拆给这个技术研发但是这个没有说一刀切明确的就是它是一个占比精力分配的一个问题如果技术岗位只做执行只做这种 what 的细节的话就感觉很工具人这个凡事有两面一方面是工具人但另一方面不是也可以专心写代码不用去搞那些其他有的没的吗
是不是业务压力没有那么大是啊就一般到最后算法团队如果出了问题那可能还是很容易甩给产品经理的吧这比如说就说你这个
定位的方向就有问题嘛对吧就我们发力点就发错了那我们搞多少其实也没有用嘛对吧一般情况下在算法团队就这种所谓的策略产品经理就还是很受加板器的就是一方面他要被这个算法同学去质疑说你到底懂不懂我说的这些东西你配不配跟我沟通交流哈哈哈哈
然后另一方面就是算法团队人家也可以说跳过你这个策略产品去接触到一线的这些所谓的诉求嘛而且人家自己又具备动手能力其实国内很多情况下就是会有一些就让你觉得稍微抓狂的点就是这个用户的诉求问题就是怎么定位清楚要解决哪个问题其实算法就有某种程度上它其实利于不败之地
就是他一方面搞好了这个过程就搞好了这个技术工程算法以外他如果能稍微往前走一步比如说他发现了某几个零零星星散点的一些用户需求他不用去把握全局看清全局他只要抓住了某一个点然后自发主动的做出了某一个东西你就会觉得包括老板也会觉得这帮人特别好
人家不仅搞算法还懂业务就即便他只是搞了一个很小的点这个点有可能在全局当中不太重要甚至说无足轻重但是人家这个身位站得比较好哇听起来是有一些怨念的
这个我倒没有怨念啊因为我已经脱离做策略产品很久了但是这个现象其实一直是有其实很常见啊就是因为你主要工作其实不是那个东西但是你在完成了本职之后你做了一些 data 就是做了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就很容易出彩你目前做过的所有的岗位里面你觉得职业满意度最高的是哪一个
我自己觉得肯定是我现在这个岗位要不然我也不能一步一步的滑动到这个岗位或者说就是路是自己选的就当时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觉得太偏中后台了就是
就是没有什么价值彰显就你辛辛苦苦搞了一堆东西可能都没有搞定方向换句话说就是你想拍马屁可能都没拍到人家屁股上就你辛辛苦苦自己找了一个研究课题做但最后发现其实要么是因为时间拉的战线比较长过了那个封口期了要么是说你可能一开始找那个方向根本也不是人家特别关注的那你做完之后其实人家也不是很重视对
就这是一点然后另一点就是做数据分析其实日常还是有很多活就是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建设类的就跑个数看个数搭个看板就这个东西你说它又能上升到什么直接的业务价值呢就很难自证价值所以当时因为这个所以就一步步的从
更虚拟的这种岗位就是数分它可能产出的东西更虚拟更间接然后一步步的就转到做数据产品最起码你做完的东西是一个产品它是一个有实际的壳的东西然后在这个上面有多少人用你很容易能监控到
就是可以更直接的看到自己的 business impact 的一个岗位对啊就是这样的话其实价值更彰显了就是局限在数据里面可能价值比较好体现的一个是数据产品还有一个就是直接做那些策略就比如说搜索策略推荐策略
你做完了之后虽然你的东西不是一个特别实体的一个东西但是它其实介于实体跟虚拟之间相当于整个信息流的排序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这个东西是你的一个产出它其实最后也还是能够量化出一些价值的不管是说对于用户的活跃还是说对于商业的转化
定方向和做决定的岗位我听起来比较像是有一个明确的 before after 就是有我之前跟有我之后的一个差距它可以追踪了对我觉得其实数据这个方向的大部分岗位很多时候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明你的价值换一个角度啊就如果我们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
你自己下面雇了一些人那你肯定要考虑的问题是投入产出比如果我自己是老板的话下面看我的数据团队就是我会觉得他们做的事好像是需要的但是你很难说他做的事到底实际说他是帮我省了多少钱还是帮我挣了多少钱就这个东西永远很难衡量
甚至说很多时候比较 trick 的点是数据团队他自己声称自己做了一个什么工具帮助业务团队降本提效但是这个东西都是不经深究的就比如说他做了一个工具以前业务团队要十个人干一个月才能干完人家用了这个工具之后
可能这个十个人干一个礼拜就 OK 了明面上效率提升了很多但是背后他没有去换算这个 ROI 的分母就是你为了做这个工具你到底投入了多少人力
投入了多少研发,弄了多少服务器资源有多少个产品经理,这些人的人力成本又是多少我感觉其实没有一家公司真的这么算过因为如果但凡真的这么算,可能大部分都是亏本生意听起来你好悲观因为数据岗位其实就是面临这种现象就是如果你真的想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那就逃不开我刚才说的这个极限施压的场景
就是比如说做数据中台的那大家确实都用那是不是一定要用呢就尤其是年金好的时候大家都有钱的时候可能还觉得 OK 养着你没问题
但是像前几年其实尤其是国内砍数据中台其实又是一种新的时尚我们之前在和我们有一期的嘉宾思雨同学聊的时候也有聊到这个问题就是现在的趋势可能是砍掉中台然后把这个数据分析或者是数据的岗位下放到具体的这个运营的团队或者是 business units 里面也可能是一种降本增效的措施吧
我和 Amy 其实有时候也会聊天聊到就是我们都觉得绝大多数的数据岗位其实都是一个奢侈品比如说 Data Scientist 或者是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或者是做 Algorithm 的人一般来讲他不太会是一个初创公司最早会招聘的员工都是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他可能想要去做优化呀或者他想在
深挖一下自己的产品才会去想到说我要去招聘一些做 data 的人来所以我们过去几年可能在美国看到的这些裁员 data 相关的岗位也蛮容易先被裁的我觉得可能也是一样的逻辑我在挑工作的时候其实会刻意的去挑这个数据本身或者是算法本身是这个产品
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那这个其实很少很少的公司是这样子的可是我刚好前两个公司是这个样子
我進去的時候我就沒有太擔心我的競爭力我的價值是什麼因為這個公司除了這個算法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賣可是這種去判斷你數據崗位價值的這個心態是這兩年才比較重要的因為以前大家就想要投資 data science 嘛 data 是大家都必須要有的東西
所以心态的转换不太一样就是你离那个公司真的制造效益的核心业务到底多远会决定你的价值是多少我以前有做过一个项目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当时就有人来问我们说那你这个
项目对这个公司的重要性在哪里你帮这个公司提高了多少销量或者是对 KPI 有什么影响我们当时还真的是有回去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后来觉得答案就是说这个公司如果没有这一个系统的话它就没有办法 operate 哈哈哈哈
那很好很好的答案对就是 critical operational system 但是这种产品它确实就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来讲的这种 data science project 我记得我们当时有很长一段的时间的这种
就是身份认同问题就是我们的 title 是 data scientist 但是我们其实做的是 software engineering 的活然后当时也有很多这样的争论说我们要去做更 data science 一些的项目吗还是我们要继续做这种公司没有了就不能活的项目我其实很好奇因为我在前几年 data science 还比较好的时候我还蛮喜欢问我 data science 的同事一个问题就是我会问他说你知道这个公司是怎么赚钱的吗然后
然后很惊讶的是我很多同事不太确定公司的 business model 是什么然后那时候我就觉得那这样你是不是有点危险啊那我想问瑞的是中国国内的这些你工作的人他们会有这个认知吗就是他们会很明确知道自己跟业务端的绑定有多远吗我觉得其实还是相对来说还是认知更清楚一点就比
海外的环境虽然没在海外工作过但其实两方信息综合对账一下感觉海外还处于相对来说比较伊甸园的阶段也没有那么伊甸园了
听上去就是你们最近才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嘛但国内其实已经很多轮洗礼了所以大家现在找工作的时候其实就很明显嘛首先就会看这家公司它的盈利情况然后呢再去挑这个公司里面盈利比较好的业务然后在这个业务里面再去挑一些就是它相对来说不是特别辅助性的岗位它确实是一些比较核心的需要的这些东西对就按照这种一层层筛下来
那其实这么筛下来之后就在国内来说不是很适合小公司生存的这小公司它的盈利天然就是存在问题大公司它护身盒天然就很深所以国内其实目前你看来看去可能还是就是广告游戏电商然后现在可能再多一个娱乐方向的直播打赏那个玩意儿倒是挺挣钱的
你刚才说的这种在求职的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去选择关键岗位这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觉得应该很早了吧应该至少在疫情之前国内差不多就是我身边的这些同事基本上就都已经是这样了但我其实前一段时间就觉得就是你在大型的公司组织里面去论证自己的价值可能本来就比较难天时地利人和嘛
就是你做出来这个东西得首先正好人家是需要的有的时候就是你在错误的时间点做了一个正确的事别人也不看重
然后其次你做这个东西可能正好就是赶上了很多机缘巧合都凑在一起它才能成功然后才能成为你简历上面就看起来比较亮眼的一个项目但话又说回来就是如果你真的包装一个简历出去让别人去审视看的时候其实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他看你的简历好像大部分人又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除非你做出了什么东西是这个行业内大家都知道的
比如说微信是我做的我那个简历我就能写一行我是第一代微信产品经理我其他屁话一句话我都不用写就够了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大家都知道你做了什么东西的话那你其实写那么多东西又有多少价值呢
就你论证来论证去其实论证的更多的也是说我感觉抽象一下就是想告诉他我做了一个东西虽然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是我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东西很厉害没我不行这个底层的话术模型其实就是这个样子对吧
就你很难在一个大的组织内做出一些振鼓受惊的东西那怎么能跳出这个框架能够让很多人在其他的体系里能够认识到就是你确实 OK 你的答案是什么对
我目前的答案是自己做一个自己能掌控的一个产品所以我目前的渠道是就是写了那本书但有一些其他的我的同事比如说自己业余开发自己的产品就比如小程序形态很轻的那种的就这都是一种方式嘛除了做公司的项目就是自己给自己做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形态很多
你可以写一本书你也可以运营一个小红书账号或者一个抖音账号假设小红书账号的话假设他粉丝在 10 万以上量级那在小红书这个生态内他其实已经是很头部了嗯那他也是一个 OK 的产品然后如果你一个抖音账号有 100 万以上粉那他也是一个成绩如果你有一本书
这本书大家基本上都看过或者大概都听过而且评分很高那我觉得也是反正我就是想怎么才能跳出这套评价体系因为这套评价体系确实比较难而且偶然性也比较多所以你指向的是之后找工作会更好找对 咱们现在聊的其实还不是人生范畴还就是职场这个很狭窄的范畴就在职场这个范畴其实影响力是可以换钱的
其实我觉得这个中国国内跟外国美国其实都一样的你看现在 LinkedIn 上面真正牛的人其实他的 LinkedIn 非常的简短然后大家只看他做成功过什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保证了可能然后他不用写很多反而是每个人洋洋洒洒写一堆其实会反而觉得你要说服我什么我不想被你说服这样
对所以我就在幻想是不是以后假设还有机会再找工作的话是不是简历上我能把那本书写上然后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然后人家一看就知道了甚至说我都不用去递简历就是大家都知道说这本书作者是我然后只能在工作上有一个比较快捷的途径去减少那些不太愉快的那些求职的那些经历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也没准过两年我到了 40 以后就没有人要了瑞现在能问一下年龄吗我是 87 年的
那现在也过了 35 这个坎了过了 35 这个坎在国内真的是会比较焦虑吗我觉得是比较焦虑因为我去年跳槽的就从深圳回到北京就换了公司嘛我去年其实就已经 35 以上而且还不是 35 卡线而是 35 网上又加了两年了吧快
对吧所以去年一跳槽之前我还是焦虑还是很多的就我会想说到底还能不能找到啊就我事先给自己预期是说可能降薪也行就比如说打个八折我也能接受对反正事先给自己的预期是这样然后投完了之后就发现很多公司它确实不看 35 以上你怎么知道它不看 35 以上呢这都是通过猎头或者说朋友内推的嘛然后就是人家是有明确反馈的嘛
虽然话风比较婉转婉转的话咱们怎么说对人家不会说我不要 35 以上的人家会说我们还是想看一些更有潜力的候选人哈哈
对包括有一些面试嘛比如说已经面到 VP 那个层级然后面完了之后可能反馈就是说觉得可能潜力还是差一些潜力这个角度呢其实坦白说你又能看出多少呢就这个里面背后的逻辑是说国内就默认这个年龄大的人他就没有潜力
没有潜力的暗指就是说这个人可能精力体力都有限心力也有限然后呢同时也失去了这个学习进步的这个动力和这个习性这我觉得也不能说完全默认算不对因为好像从观察层面确实人年龄越大可能普遍的这个概率意义上讲好奇心啊
还有说外界的一些干扰导致结果层面上来看可能确实是就是向上啊或者说所谓的持续迭代进步的这种能力肯定比 20 出头是要差一些但是现在反正这种一杆子打死确实也不好所以写书就是你试图破这个局的一个方式就算是一种吧对就是因为我也确实没有想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小红书也是吗小红书我觉得不能算我觉得小红书这个生态就不太适合就是特别沉下心来去观察一些东西就他更多像一个秀场就他适合比较丰富的比较万花筒型的人他比较适合那种在短期尝试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事情的这种人
他反而可能就不太适合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专攻了一件事情就如果你是后者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行但是他要求你就是那一件事情一定要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了一定要专深到很深嗯而且要有一定的娱乐性这样
对啊那你觉得国内的这些社交平台有哪一个的调性是比较符合你刚才说的就是在一个领域里面花很长时间去钻研的人
非得铁锤子里拔将军的话我刚才本来想说粪坑里淘金的就是你从这个产品形态上就能天然的分出这个不能叫三六九等就分出这个所谓的适合长期还是适合短期就是呃
阅读或者说获取信息的门槛越高的这种形式比如长文字它天然的就会过滤掉很多没有耐心也没有那种基础的门槛去看长文字的用户那比如说微信公众号这种东西或者说 B 站那种长视频比如说我们这种长音频
对对对就播客其实也有很多类型也有几个人在那唠嗑的对那种我也听过就他唠的也没什么太大意义跟咱这个还是有差别的就反正要长要有一定的门槛然后这些东西可能比较适合你就是长线的去做自己的长线的一些经营对就所谓的利品牌
就立品牌价值然后呢品牌的反向其实按广告来说就是效果广告就跟卖货一样我没有牌子我不是 KFC 我是 KEC 就山寨的我也不要牌子我就短期卖货那这种东西其实大部分像图片尤其是短视频其实反而都比较适合这种就包括国内很多 MCN 就是
机构就所谓的搞举证账号那就是短时间搞一大批就是有的没的的那些小账号就每个账号可能他粉丝量也不用很大对吧但是他很容易搞就短时间很批量化就能搞出来很多然后捞一笔捞一笔之后
就完事再转身吧那些账号就注销不要了然后再开一批新的账号然后再捞一笔就跟炒股做短线一样就一笔一笔如果他每个短线都能抄到其实他也能赚很多钱就是如果按赚钱来说说到底其实就是大家这个赚钱姿势的选择以及说是否跟自己的这个性格能够内洽就如果你就愿意这个跪着挣很多钱那你能挣到那也是你厉害
那如果你就是想站着挣很多钱但你就是挣不到喝西北风那你也不能怪别人嗯所以接下来是没有任何的社交平台适合种内容的这种形式国内我没有看到我觉得国内现在好的内容不在公开的平台上流转
就更多在小的微信群里流转就或者说更多在所谓的那个概念叫私域就公开的叫公寓嘛就更多在私域现在好像国外也有这个趋势就是
如果要长期投入的话他会希望把人带到一个私域可是这个私域可能没有中国国内那么隐私那么难进去就是那种半隐私可能是付费内容你可以看到一些但是你真的要进入那个社群的话要花一点点钱这样但中国的私域还蛮私域的我觉得
对包括中国的不同的社交平台之间的那个墙还真的是立得蛮高的说到这儿 Amy 最近就因为在小红书上发了一个疑似有引流嫌疑的笔记被封号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被封号了我就稍微宣传一下我们英文的电子报的内容嘛
然后他就不让我再发言了账号异常然后作为一个也不是很想跟小红书搏斗的人我就放弃了我就算了不发就不发了
对而且这也其实不是小红书一个平台我们在国内的这些社交平台上都有一些尝试发现这比较像是一个普遍的一个选择就是会特别防范引流就不同平台之间的引流这也是好像是中国的平台和美国的平台我们观察到的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区别是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像国外没有类似于像微信这种特别强的这种东西
就因为国内的大概率的引流其实最后都会到微信就不管是你说在小红书就卖货甚至说像社交约会软件就像类似于像国内那个叫探探国外那个叫什么玩意儿来着
Tinder 最后落到一句就是加个微信但我不知道国外会不会说最后就是万千的流量都会总到加个 Snapchat 还是加个什么其他的就如果不存在这种场景那可能确实就生态确实还是不一样国外的各种平台它是会互利互生的就是我给你流量你给我流量的一个情况就像 Google 要是没有这些网站做好的话它也根本没有流量啊
那别的流量也需要 Google 它才能引过去国外的平台好像大家的 default 默认就是你可以去有外站的链接但是国内的平台的这个 default 这个默认好像就是你不可以有国外的平台如果你不让人家引流的话你其实是会被骂的吧对而且大家可能就不用了对啊就是你为什么不让我做放我自己链接的事情我不喜欢就会被骂生态不太一样对
瑞你在你的书里面讲到了很多的不同的数据产品经历工作的案例其中大部分都是科技行业的但是有一个案例我的印象很深讲的是保险行业的案例你可以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案例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吗
这个东西是在一家保险公司就保险销售他们在国内的这个团队架构它更多是自下而上生长的就是说保天连有一点点像传销的那种架构就我可以自己组建一个团队然后我是这个团队的 leader
然后我这个团队的成员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反正就看你能来了然后当你组建了这个团队之后你的收入就有两部分了一部分是你自己卖保险的收入还有一部分就是你的团队成员他们每卖出一份保险那个收入当中有一定比例的抽成是给你的听起来是很像传销呢哈哈哈哈
自下而上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它一定涉及到问题就是这个 leader 他怎么去管理下面的人尤其是培训和提升下面这些一线卖保险的人他的这种销售水平就他们目前其实通过更多的方式可能是说线下去每周开几次会的方式去这种线下的教育
如果我们把整个卖保险理解成一个漏斗的话就是它的漏斗是比如说我先确定我找谁卖保险然后找完了之后我要去给他打电话
然后打完电话之后约他出来见面聊完之后再下一步可能是说问他有没有对某些产品感兴趣然后最后一步可能是签单卖成了这个保险如果按照简单粗放的这么几个漏斗步骤来看的话那其实每一个商业行为就是如果你想提升最后的转化率他有一个天然的想法就是这个漏斗就类似于留存 AR 就这个漏斗他能不能把每一个漏斗的环节的那个转化率提升就是把这个管理
过程拆系把这个过程从黑盒变成白盒变成透明的之后然后呢他才能去提升每个环节的转化率提升每个环节的效率然后才能让最终的这个卖的保险这个承担量尽量的提升就这是一个设想对吧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的数据其实天然就是没有的因为那些数据都是离线的就它不是一个在线的就我给谁打电话你横着不能在我手机装监控这个事在哪都行不过去都没有人会接受的数据你根本无法监控到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东西是说开发一个小程序那个小程序相当于是一个记事本
因为其实很多人也都需要自己记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你在纸质的本上记也很麻烦所以我们开发一个小程序是一个记事本的功能就是你可以语音输入比如说我今天给艾米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我今天还给安娜也打了一个电话
然后他们两个人只有 Amy 接了然后我就这么口头的去录入然后它会语音转成文字并且转成文字之后还会自动提取当中的一些关键词就把这些关键词能够识别并且映射到就是刚才说的卖保险那个销售漏斗的每一个环节那它相当于你这段语音录入的东西
就会变成结构化的数据就是今天我 Ray 这个人电话邀约两次然后电话响应一次就这个数就有了然后呢如果你要是再愿意说说一说大概是什么原因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去记嘛反正他自己也能自己 review 自己
然后同时这个数据沉淀下来之后也能汇总然后向上去聚合那这样的话其实就能从个人团队甚至说大区行政区这个层面去能知道到底每个环节的量以及说每个环节转化过程当中到底哪出了问题
这个产品听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你在梳理的时候这也是作为一个成功案例讲解的,但是这个案例最后是被叫停了,没有继续做下去。你当时你在梳理写到这个案例的时候也是从这里延伸讨论到这个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能给我们详细讲讲吗?
就我从我的视角来看就是自下往上看为任何一件事就是事在人为就大部分人是不是愿意配合那从这两个角度看的话我觉得目前可能在大部分传统行业的公司想要去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这两个点都存在问题就第一它可能所托非人然后第二就是可能落这件事情本身在当前也是违背这家公司里面大部分人的利益的
我们拿你刚才说的这一个保险行业的案例讲听起来它应该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呀这个案例它当时被叫停是因为它方向不对当你在一个很大型的组织下你自下而上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要成功就一定要在短期快速就是把规模做得很大
就所谓的那个影响力声量很大就大到说不可能让人不知道大到说不可能让人想要一刀砍掉你的时候就是悄无声息的就是说砍了就砍了但当时我们其实规模在那个窗口期内没有做得那么快也没有做得那么大就只是在一个一线城市的一个行政区去做了推广就他当时自上而下的定好了一套方案
而这套方案呢其实也是来自于外部咨询公司的咨询的但是是解决同一个问题的
就是它解决的是一套问题就都是数字化转型从我的角度理解就是在公司里面做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改革改革的话它肯定是一部分人的利益扩张一部分人的利益缩小那到底谁能够掌握这个上方宝剑就是谁是改革的原动力这个本身就是在一个大型的组织里面它就是一个争夺的一个点
那你觉得在这些传统企业里面现在绝大多数人是意识到数字化转型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吗还是说它现在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依然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一个选择我觉得已经大部分公司其实尤其是头部的公司肯定它是意识到是一定要做的但是能做成的应该是很少其实就像很多包括书里面也写过吧就是像创新这件事情
像商学院也复盘过很多就是很多大公司其实他都知道该做这件事情才能不被颠覆但是为什么到最后这些大公司都没了那其实就是因为组织层面的问题就是在内部想要去做创新天然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我觉得可能从公司层面他就是比较悲观的大部分的公司就是无法改革成功
但是从行业层面的话是相对乐观的就是这个行业里总会有公司改革成功那它就会变成一家新的公司去替代大的公司而大公司无法改革成功其实更多也是从人的角度就是有很多以前的工程就是我在上一个阶段做了很多事情我离退休还有十年我不想被改革掉那你说我应该做什么就从我自己的利益出发
我和 Amy 最近也有一些关于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些讨论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传统的行业里面都会有一些因为过去这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科技行业的发展在很多传统行业里面都会有一些我们所谓就是科技行业来的 disruptors 就是它是一个完全的闯入者的角色然后颠覆了一个行业
但是我们也在想说有没有可能这些传统行业里面本身就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这些企业他有没有可能自己有足够的动力通过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化去重新获得一个行业里面的头部的地位但是听你讲起来觉得这个还是比较难的我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是在那本书里面应该答案比较多中文叫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应该很经典应该再版过好多次了
里面讲就是大公司很难改革成功其实也是一个惯性问题就这个惯性既是心态也是它的工作操作流程这家公司过去之所以成功就是它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就 SOP 但这套 SOP 和这套流程其实就是限制创新的根源你还会有信心再挑战一次做数字化转型的项目吗我觉得从职业角度来看
我在职业上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坦白说啊就我对工作已经没有什么热情了就工作对我来说不存在那种所谓的挑战就是有一些人可能是希望工作就是能够带来一些挑战我也知道有一些行业里的一些所谓的大佬就是头部人物就他的自我价值实现或者兴奋点在于说他可以亲自操盘一个行业级别的案例
他可以去重塑一个行业对但这些点至少对于目前和过去的我来说都不是一个兴奋点因为我有时候经常会觉得就这件事跟小孩玩泥巴没什么区别怎么说就都是掌控一件事情只不过是掌控的这件事情从小变大
然后从简单变得复杂但是实际上本质上又有什么差别呢核心更多还是说享受以自己一人之力能够改变一个很大的事情
但是我听到了更多他们享受的点是改变而不是改变带来的后续的其他东西也有可能是我没听完也有可能他们表达没清楚但反正至少从现阶段我听到了更多大家享受的点是改变是一个人可以去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到底改变什么没有说
我觉得有意义点有价值点还是说让大家的生活变好那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和让大家生活变好没有一毛钱关系前几年不是有一本书叫什么中文叫毫无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说的很好就是大部分收入很高的工作就是一些毫无意义上的工作在国内的语境叫史上雕花哈哈哈哈
那你现在人生的意义感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我觉得人生的意义感工作更多是挣钱吧就是我想法上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接受传统中国的那一套就是它是一个一层一层往外扩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工作对于我来说更多还是修身这个层面的价值就它对外界没有那么大的贡献就虽然我目前的工作也不能说完全是狗屎啊
就他还是对公司的这个业务是有一些正向影响的要不然我也早就该滚蛋了就他一方面从物质上给了我一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就是人其实都需要劳动就是工作这个场景可以让你不断地去被动地去接收很多刺激就这些刺激有可能是一些工作上的困难有可能是一些人际上的交往一些人际上的问题但你总要通过刺激才能有一些新的改变新的所谓的提升或者说变化我默认人确实就是懒的
就我也一样就如果你让我待着那我也就待着我最享受的可能也就是待着我也是我也喜欢待着对啊就是没有一个外部的被动的刺激给你的话你确实
就是不会改变就是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在你身体内发生对所以这个东西是要工作的我对工作并不反感但是我对它的定义就是刚才那两个定义一个是物质价值一个是外部刺激就是
就是强迫我这个懒人,刺激我让我有一些改变你是一直这么想吗,还是最近这几年才有这样的想法应该是工作了有个三五年之后就已经这样想了那很早对,工作头三五年的时候其实还是挺享受那种操控感的最开始做数据分析觉得很不爽,因为没有价值感对吧,你做的事就是看不到效果
就好像往大海扔了一粒沙子连个水花都看不见反正在国内的话我观察到很多数据从业的很多他可能背景是统计或者数学相关专业的这些年轻的朋友他其实在刚一毕业的时候最享受或者最期待的是说学以致用就我大学学了那么多屠龙记什么这个模型那个算法为什么在工作当中一个都用不上
就当年反正我最开始投毕业第一年第二年就我包括说上班之后的第一年我还用很多时间去看一些算法跟一些模型的一些 paper 然后看完之后我最期待就是在工作当中能够把某一个东西落地应用我就觉得特别爽这个爽感很强这个但是它归结起来也是我最开始说的那种就是操控感嘛
但是其实反正有那么三五年之后我觉得这件事其实都一样就是本质上就像我刚才说都是小孩玩泥巴就都是操控只不过操控的东西有小便大有简单便复杂但又能怎样
我做这么多除了对我自己也没有对我身边的人有什么正向在你身边的同龄人当中或者在你的同事当中和你类似想法的人是多数吗这个不好判断因为很少有人会袒露心声吧但我觉得大部分人对工作确实都没有什么积极的态度
其实心里很厌恶只是为了赚钱但是在公司你还是要表现出一副我很热爱工作的样子
可能这两年连表现热爱工作都没有了包括说上一家公司的时候也是所谓国内大厂尤其是经历了疫情的那两三年之后就明显的感觉很具象比如说我之前对接的一个同事是业务侧的一个同事他是很拼的他是可以比如说晚饭六七点钟的时候拉你开会
然后晚上 9 点到 10 点拉你开会好讨厌你会觉得他真的很讨厌对大家也都觉得很讨厌但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他是自洽的就人家是享受这份工作那个目标就是想把这个自己负责的这件事情做到好做到极致对吧
但这个同事其实在去年的某一个什么节点就我突然就发现他的那个当时企业微信嘛签名改了就一下就从那种特别积极亢奋然后变成那种有点田园木歌那种风格了
后来我也发现他跟我对接这个工作事情之后以前是那种就特别催的跟你说完了之后就问你什么时候能好然后你要跟他说一个礼拜他就讨价还价说不行三天反正自打那个节点之后就是他跟你说完一个事然后你跟他说一个礼拜能行吗他说也都行啊看你啊哈哈哈哈
有这种转变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个例然后更广泛的就是大家下班的时间也越来越早哦 是吗至少在那家公司啊就以前可能大家就是普遍的晚上不管是真工作还是表演工作反正都耗到九十点钟嘛现在呢
就反正自打那个之后感觉七八点钟就基本上就是走走的有没走的话可能也是吃完了饭然后在工位上稍微待一会儿然后呢去公司楼宇的健身房啊什么的自己健一健身
然后耗到八点多九点然后回来再看一看然后就走人就反正生活节奏一下明显就是注水了很多嘛就工作时间上人之常情吧就是极限的这个压力状态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就不可能一直持续就你当持续了一段时间超过那个期限之后大家天然的就会通过实际行动告诉你嗯这个真的是回答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但是这个可能是我自己的 confirmation bias
我一直觉得国内的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然后有长时间的持续我一直都很好奇就是人怎么可以承受得了那今天听到瑞讲就是其实大家也受不了了但其实我一直在想好像国内就是互联网公司对外感觉出的这种高强度工作确实有这种实际情况但其实很多时候好像也并没有那么高强度就尤其是我其实听到跟一些外企的同学去交流的时候
我觉得他们那个强度真的也蛮高的就是在国内的一些外企就是他的高强度是在于说他中间没有那么多空闲休息的时间
就比如说之前我上一家公司早上十点十点半到公司中午十二点吃饭然后中午十二点到两点这个区间因为上家公司是广东的公司广东的公司中午一定是要关灯睡觉的午休的而且是上床就是每个人带一张床在公司上关灯上床盖被子戴眼罩睡觉这是中午十二点到两点
然后晚饭六点到七点这个期间也是默认就是晚饭时间也是休息时间所以你想从早上十点半假设就到晚上比如说九点走但中间你要跑去三个小时就肯定完完全全不是在工作嗯
剩下的才是实打实打但是当我跟国内有一些外企的尤其是上海的外企上海外企很多的就上海不叫咖啡室吗怎么叫咖啡室就喝咖啡很成习惯咖啡店也特别多还需要咖啡对然后就是他们的外企的节奏有一些反正是早上比如说九点
就到公司了开始办公了然后呢听上去名义可能是晚上比如说六七点七点下班但是中间中午其实没有午休的就中午可能也就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一个小时时间其实也就是吃饭吃完饭之后也没有办法休息所以好像也就是吃完饭之后喝咖啡晚上六七点
7 点下班吃不吃饭都是一回事可能是下班之后自己解决所以中间工作那段时间其实还是压得蛮紧的
就我觉得可能大家的忙碌的节奏不一样就一个是时间线拖得很长但另一个是压缩但是密度很大我觉得大家都有各自的忙确实我们好像在这边工作就是虽然你看起来在公司的时间没有那么长但是你在工作的时候真的就是一直在工作嗯我有那个可以很多休息的工作经验过大家
就是会散散步喝喝咖啡然后我们咖啡是午觉的时间在喝的这样就是可以坐下来喝这是之前的一个很愉快的体验我觉得美国科技行业最近几年也是有一个变化以
以前好像像 Amy 说的这种公司或者是工作机会会更多一点现在好像老板们也天天想着降本增效就是我有一个员工在这里工作我就希望他不要停他一直在工作我记得不是之前疫情那段好像就是美国那边自己有测算说这个居家办公就是不在工位办公跟在工位办公到底效率上有没有差异
我印象当中好像结论是就是不如在办公室办公效率高对现在的结论是这样但当时那个情况下大家好像搞出了很多数据是可以证明在家办公一样的效率但是现在的数据又都不一样了所以真的是看大家想听什么然后数据就会呈现什么对啊我们自己都做这一行的就是拿数据撒谎其实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知道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真实的对啊瑞我们在之前聊天的时候你有提过你现在觉得教书育人是你自己的一个兴趣瑞之前也做过老师后来离开了教育行业进入了科技行业你现在说教书育人是你自己的兴趣之一是你想再回到教育行业吗还是你想通过其他的形式实现你自己教书育人的这个理想
我觉得这个是属于所谓的人生课题目前我比较有感觉的是两个一个就是单纯让我自己感觉到很进入那种享受的心流状态的跟宠物接受对 尤其是狗狗
狗一定是大于猫的对对对这个是很明确的是吗对包括之前我的很多同事还有朋友就是也都侧面评价过就是我一旦跟狗在一起就整个人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是属于刚才说的第一个嘛就是纯粹利己的嘛
然后也比自己比较享受然后另一个我个人还是认为人比较大的价值还是依托于就是对于他人的价值对于他人到底有没有正向的增益所以说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就是另一个所谓人生课题也不能叫教书育人就是所谓的饭教育或者叫分享就像我自己就是从最开始写公众号也好还是说写书也好这个东西肯定都不挣钱的
就不可能说你写一本
就是销量也就一万以内的书能挣多少钱能买个房子还是能干个啥呢对这都不存在就单纯其实更多的还是一种分享于以及说一种想要告诉大家一些你们可能之前不知道但是可能会走弯路的一些事情就是天然的有这种爱好可能这种爱好是不太 OK 就有点好为人师但他也可能跟你刚才说的就是早些年间刚本科毕业之后当过一两年老师有关
嗯包括像你们做这种播客我理解其实广义上讲也算是教书育人就是达成自己的一些爱好之余其实也是在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也没有说要这些价值的信息一定要导向成挣钱那他本身也是对他人有益也是在教其他人一些东西就这些广泛的能够达成教书育人的效果的东西我都是比较感兴趣嗯
如果当时你在本科毕业之后做老师的这份工作没有辞职一直做到现在的话那一份工作和现在的工作相比你会觉得那一份工作是更有意义的吗
我现在讲肯定觉得那份工作更有意义但你要我说实话我觉得我如果一毕业一直做老师我肯定做不好为什么因为我心态不好我预期是能够让别人看到我的价值让我做的东西能够落地实现就是我是有这种对外索取的这种外向型的价值的诉求的
而当老师其实天然跟这个是有一点冲突的就他其实是一件比较闷头的比较不太显性的这种事情就所以如果你要让我复盘我可能刚毕业的时候我应该会是一个不太一样的老师就所谓有一些领性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因为
就是有一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是有那个心但没那个命大概率会在那种内心的挣扎和不满还有抱怨的这种心态下然后慢慢地度过这个当教师的头几年可能大概率是那种凑凑合合的那种老师吧
就可能能力有但是不见得能够真的做出什么成绩我自己觉得如果你要让我当老师那更好的方式肯定是就是我出去大概都看一看之后然后呢有一些之前的所谓外向型的这种价值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之后然后再回去再做老师我内心没有什么抱怨我内心也没有什么不满不爽
我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职业享受这个事情那才能做好就是自洽嘛对吧嗯
还有一件事情是我认识 Ray 之后才了解的是微信有一个做好事的这么一个公益的功能我在加了 Ray 的微信之后发现 Ray 的微信状态就一直都挂着这个有一朵小红花然后后面写着做好事这么一个状态然后问了 Ray 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微信的功能
能跟我们讲讲吗要帮微信支付打广告了这个也不算广告给公益打广告我觉得还 OK 啊就是微信支付它其实有一个功能应该是跟微信支付内部的有一个公益团队应该是腾讯它自己有一个团队它就是专门做公益项目的然后
然后这个团队应该是跟微信支付联合搞了一个功能就是当你每天用微信支付付第一笔款的时候你可以去跟公益那个团队签一个线上的一个协议然后你可以去自动选一些公益项目就它有一个备选池比如说有五六十个公益项目你可以在里面自己勾选一些你认为感兴趣的
然后勾选完了之后签好这个协议之后然后就会每天在你第一笔用微信支付去付款的时候然后自动去扣一笔钱投给你圈好的那个公益项目就它的点在于说就是它的门槛很低
就它的门槛第一是两种第一种是捐的钱的数额你可以自己定一分钱都可以因为它那个项目叫分分捐一毛钱也可以一块钱也可以然后第二是就是很多人其实大家人情就是懒的嘛就是如果你让我多操作一步那个流失率都会很高的
所以它那个相当于前置签完协议之后它是一个全自动的就你每天你就不用管了每天你就付一笔款之后第一笔款它就会自动扣一分钱自动捐给你最开始选好的那几个项目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一个功能就它对于公司来说也有价值因为它能够拉升微信支付的用户活跃量对吧嗯
而且给拉升的这种途径跟手段又是一个正向又是一个从公益从善意出发的然后这是对公司的角度然后对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多了很多捐钱的就是目前其实大家对于公益捐钱的这个欲望确实不高就要么觉得门槛高要么觉得渠道少
或者是不信任对反正它多了一个渠道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个才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项目这个才应该在腾讯内拿所谓的年度大奖今天听瑞讲一讲我觉得下次回国我也要尝试一下当然也不见得非得搞这个项目就是日常其实我也看到大家有一些比如说地方有一些灾害或者说有一些特定的活动之后我也看到我朋友圈里面有些人去捐款捐个几百上千也都有
就大家日常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投入这个事情就可以了可以再讲一次这个微信的功能叫什么吗就叫分分捐对我们强调一下因为这个挺好的就是你每次捐完之后他就会在你微信昵称的后面自动挂一个小红包那如果有用微信的朋友也可以考虑用这个分分捐的功能懒人做好事的一个功能
拜拜拜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