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8. 王小伟、邓一丁:为什么说“我们是我们在使用的技术”?

38. 王小伟、邓一丁:为什么说“我们是我们在使用的技术”?

2024/11/27
logo of podcast 大望局

大望局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专注于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空间研究。
贾航建
邓一丁
Topics
贾航建:探讨了现代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对人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回忆个人经历和对技术的观察,表达了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反思,并提出了对人与技术理想关系的设想。 王小伟:从技术哲学角度,阐述了科技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并探讨了技术对人的深层影响,例如技术现象学探讨“技术就是人”的命题。分析了现代技术对人行为的规范作用,以及技术发展中缺乏预见性的问题。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咒语社会”,人通过念咒语操控技术系统,缺乏身体性的参与。 邓一丁: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了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性,以及技术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对共享单车、照片等案例的分析,指出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使人变得更赤裸、更脆弱。认为人类学注重描述变化过程,避免价值判断,但这种“不作判断”也包含着政治正确。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对个体命运的关切。 王小伟:探讨了科技伦理和技术现象学,认为哲学的人文性部分对科学有重要贡献,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农村图景的回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缺失的东西,并认为需要从否定性维度去反思现代生活,才能看到其缺失之处。 邓一丁: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照片、高铁等物品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认为现代人拍摄照片的频率很高,但观看照片的频率却很低,照片成为一种“采集”而非“消费”。认为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使人变得更赤裸、更脆弱,并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对个体命运的关切。 贾航建:总结了三位嘉宾的观点,并提出了对人与技术理想关系的设想,认为理想的人和物的关系应该是人和物应该要相处,有一些物需要人的照料,人应该对重要的物品好,但不能容忍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物品。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王小伟老师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是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科技哲学曾经被视为是一种知识论,也就是用来分析科学的知识生产方式、认知模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的爆发,从前的知识论问题“升级”成了几乎是最重要的存在论问题:在这些新技术面前,人该如何继续存在,或者说,人会因此异化、灭亡吗?

我们比以往更清晰地感到自己几乎是无法选择地被技术同化、改变,也比以往更清晰地懂得了为什么海德格尔说“技术就是人”,因为技术不仅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技术也深刻地反映着人的存在状态。

而王小伟老师的技术哲学研究,就是从伦理、人文层面分析和反思这些单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为了建立更具体的视角,我请来了我的同事、青年人类学者邓一丁一起讨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下,人和技术的关系:

我们正在使用的技术和从前的技术有什么不同?这让我们和上一代人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标志性的技术和事物能说明这一点?

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什么是更健康的人和技术的关系?

👬本期嘉宾

王小伟,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得到读书人选择奖获奖作品《日常的深处》作者

邓一丁,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人类学者

🎧时间轴

00:00:13 开机前的花絮:八卦下贾老师的摇滚青年经历

00:03:33 正式开场:什么是技术哲学?

00:13:19 今天的物和技术如何影响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00:23:04 要谈论技术哲学的原因

00:30:23 小伟老师最近在研究什么?

00:36:15 技术哲学和人类学的差异在哪?

00:47:58 哲学的思维能够干预科学吗?

00:54:55 做个游戏:用一件物品来描述我们自己

01:04:57 “照片”的意义

01:12:43 “高铁”代表的巨大进步

01:24:57 我们这些新的人是什么样的?

01:30:23 “一个心想事成的世界,不是好世界”

01:33:44 人和物的关系、人和技术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