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63 对自由的分歧:漫谈以赛亚伯林与汉娜阿伦特之间的冲突

363 对自由的分歧:漫谈以赛亚伯林与汉娜阿伦特之间的冲突

2024/11/19
logo of podcast 忽左忽右中国版

忽左忽右中国版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西方思想史和现代政治哲学
包刚升
程衍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注于美国史和环境史研究。
Topics
程衍樑:总结了伯林对阿伦特的厌恶,指出其根源在于两人对极权主义起源、犹太人问题等核心议题的深刻分歧。 刘擎:肯定了志田秀规新著对伯林和阿伦特之间恩怨情仇的系统性挖掘,认为这为研究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价值。同时,对比了两人在西方和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变化,指出阿伦特的影响力在冷战后逐渐回升,并分析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联性。 包刚升:从中国社会背景出发,解释了伯林和阿伦特在中国受到关注的原因,并分析了两人思想的共通之处(东欧中欧背景,对自由和极权主义的反思)以及差异(建制派与边缘者的不同社会地位)。 刘擎:详细阐述了伯林和阿伦特对自由的理解差异(消极自由vs积极自由),对极权主义起源的解释差异(狂热乌托邦vs经济利益泛化),以及对犹太人问题的不同看法。并对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平庸之恶”概念的误读进行了澄清。 包刚升:分析了伯林和阿伦特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不同态度,指出伯林更倾向于官方的犹太复国主义,而阿伦特则对官方的犹太复国主义持批判态度。并探讨了两人对极权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对匈牙利事件的不同看法。 刘擎:对比了伯林和阿伦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风格,指出两人心性的差异是导致他们互相看不上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阿伦特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以及她作品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和原创性。 包刚升:分析了阿伦特在美国的学术经历,指出她经历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并探讨了其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同时,对比了阿伦特和米塞斯、卡尔·波兰尼等学者在美国的学术经历,指出他们都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的学术地位落差。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柏林和阿伦特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分歧?

柏林强调消极自由,认为自由是在不受干涉的情况下行动的能力,而阿伦特强调积极自由,认为自由是在政治生活中展现个体性和公共精神的能力。柏林担心积极自由容易被滥用,而阿伦特认为政治生活是自由的真正展现。

为什么阿伦特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阿伦特起初是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但后来转向批判犹太复国主义。她对官方犹太复国主义和当权派不满,认为他们未能真正代表犹太人的利益。

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是什么意思?

‘平庸之恶’不是指人本身平庸,而是指人在思想上的不思考导致了极大的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不是狂热者,而是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服从命令的人。

柏林和阿伦特对美国和英国的政治‘理想乡’有何不同看法?

柏林认为英国是一个理想的自由社会,强调消极自由和多元主义。阿伦特则认为美国的小镇自治和宪法是理想的,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精神。

为什么阿伦特和柏林在学术界的地位不同?

柏林在学术界地位较高,被认为是牛津学派的代表,而阿伦特则被视为边缘学者,但最终对主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柏林的学术更符合学院派标准,而阿伦特的著作则更具思想性和启发性。

阿伦特对现代政治的担忧是什么?

阿伦特担忧现代政治中的公共性缺失,认为人变得孤立无援,失去了在公共领域中共同行动的能力。她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讨论的重要性。

柏林和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诊断有何不同?

柏林认为极权主义源于乌托邦式的狂热和对更高自由的追求,而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源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和原子化个体的孤立状态。

为什么阿伦特和柏林在 1991 年的以色列柏林公开信中发生冲突?

柏林在信中表达了对阿伦特的厌恶,主要因为阿伦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对犹太人问题的分析激怒了同时代许多人,包括柏林。柏林认为阿伦特对犹太人的批评是不公正的。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20世纪两位杰出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以赛亚·伯林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两人都是流亡的犹太学者,都在思考自由与极权主义等重大问题,但他们对诸多核心问题的看法却存在严重分歧,甚至发展到伯林公开表达对阿伦特的厌恶。节目嘉宾将探讨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以及两人思想的异同。
  • 阿伦特和伯林对自由、极权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等关键问题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
  • 伯林公开表达了对阿伦特的厌恶
  • 两人都是流亡的犹太学者,有着相似的背景,但思想路径却大相径庭

Shownotes Transcript

  • 导语 -作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以赛亚·伯林不喜欢彼此,甚至伯林厌恶阿伦特到了反感与之并列的程度。在后世学者的眼中,汉娜·阿伦特和以赛亚·伯林在许多核心问题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同样作为流亡的犹太学者,两人为何即对“自由”等关键的抽象概念产生差异,又在“犹太复国主义”等政治行动上形成不同的观点?半世纪后重新回溯,后人如何误解了“平庸之恶”?当20世纪思想家面对当代美国政治,阿伦特和伯林会给出怎样的智识判断?重新回到学术传统,为什么说两人又同样是“惺惺相惜”?欢迎收听刘擎、包刚升老师带来的精彩讲述!- 本期话题成员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刘擎,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包刚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史。- 时间轴 -05:45 建制派和边缘者:伯林和阿伦特的两种流亡11:30 忽左忽右所提倡的“经验主义”部分源自伯林29:30「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自由36:30 被误解的阿伦特:究竟什么是「平庸之恶」42:45 蛭田圭让大家看见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复杂性45:00 借阿伦特「被遗忘的政治」反思当代生活52:45 何为「复数的人」?阿伦特的「共同体」观念57:00 美国与英帝国之间:阿伦特与伯林的政治“理想乡”01:04:15 阿伦特和伯林会如何看当代美国政治01:15:00 阿伦特看波伏娃:「与其研究思想,不如跟她调情」- 支持我们的赞助商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饿了么给本台听友送来入秋福利,在饿了么内搜索「忽左忽右」即可领取,可以叠加任意饿了么红包或饿了么会员红包,每天可以领取三次。- 制作团队 -声音设计 hotair节目统筹 禾放节目运营 小米粒节目制作 hualun 丁晋亮logo设计 杨文骥- 音乐 -Danse Macabre - Busy Strings - Kevin MacLeod-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4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互动方式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B站:忽左忽右leftright抖音:忽左忽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