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衍樑:陈悦的新书《沉默的甲午》对甲午战争的传统叙事提出了新的观点,并纠正了以往的误解,从19世纪80年代一系列在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外交方针,以及当时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中李鸿章增设条款的漏洞,深入探讨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
陈悦:甲午战争是一场全局性失败,并非偶然事件。战争的失败源于清王朝在面对近代化命题时,试图维持既有地位,而非进行彻底的改革。清王朝认为只要实现军事自强,特别是海防自强,就能解决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而不需要进行全面的近代化改革。天津条约中李鸿章增加的条款为日本提供了出兵朝鲜的借口,加剧了战争的爆发。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略是长期存在的,但甲午战争的爆发是突发的,战争的突发性导致日本在战争初期显得手忙脚乱,但其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便势不可挡。甲午战争的遗留问题至今仍影响着东北亚地区的局势。
陈悦:以往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多以日本视角为主,忽略了中国方面的真实情况。作者致力于用更科学严谨的方法,从中国视角重新解读甲午战争,揭露战争的真实内容和战场规律。甲午战争中,海战并未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陆战。陆战的失败是由于清军近代化不彻底,以及军队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后勤补给、医疗等方面落后,以及营制、战术等方面落后,影响了作战指挥效率。人们过分关注甲午战争中的海战,而忽略了陆战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北洋舰队不能支撑起人们对其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想象,其规模有限,装备老化,支撑体系不完善。
清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加速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胜负并非清廷高层所关注的重点。“帝党”和“后党”的政治力量博弈是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李鸿章的“驱虎吞狼”策略并非清廷的官方外交政策,在朝中引发争议。李鸿章对自身实力的预估,以及对战争结果的预判,导致其在备战方面较为消极。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