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良: 本期节目讨论了马斯克建议关闭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的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冷战遗产、美国大外宣战略以及这些媒体机构未来走向的讨论。
杨一: 马斯克的理由令人费解,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并非左翼媒体,其成立背景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目标并非美国国内。关闭这些电台的决定与政府精简开支的大方向一致,但选择这两个电台作为例子令人意外。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干预国际广播持谨慎态度,美国之音的成立是二战时期迫于形势的产物。自由欧洲电台的成立则旨在应对冷战时期苏联和东欧的形势。
沙青青: 马斯克的理由存在问题,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并非美国国内的宣传工具,其成立背景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冷战结束后,这两个电台的命运面临转折点,被关闭或改革并不意外。自由欧洲电台的早期历史与CIA密切相关,其策略结合了宣传战和情报战的经验。在冷战期间,自由欧洲电台经历了多次袭击和间谍活动。美国在早期对利用短波广播技术进行国际宣传持抗拒态度,直到二战时期才开始建立美国之音。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完善其全球舆论体系,即“大外宣”,以“讲好美国故事”。美国大外宣有两条线:官方的和商业的。官方的以美国新闻署为首,通过电台、文化中心等传播美国文化;商业的则通过好莱坞、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传播美国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大外宣战略进行了调整,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也面临转型。
杨一: 美国在上世纪初没有政府拥有的广播电台,广播市场高度市场化。上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些尝试性的公共广播机构,主要由大学和纽约市资助。国共两党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电广播技术进行宣传,早于英美。长波广播覆盖范围有限,短波广播则可以实现超远距离传输,是国际广播的基础。美国最初对将短波广播用于政府目的非常抗拒,直到二战时期才开始建立美国之音。美国之音的俄语广播始于1947年,正值冷战时期。自由欧洲电台的总部曾遭到恐怖袭击,其员工中也潜伏着间谍。美国之音与自由欧洲电台在性质和运作方式上存在差异。美国在早期曾阻止马可尼将无线电广播业务扩展到美国。美国之音对苏联的广播较晚开始,因为当时苏联是盟友。美国使用短波广播应对德国和意大利对拉丁美洲的宣传,但仍然通过商业机构进行。美国之音的成立导致民营短波广播停止,政府回收了相关资源。冷战时期,美国不断完善其全球舆论体系,即“大外宣”,以“讲好美国故事”。
沙青青: 冷战初期,美国对苏联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苏联从盟友变成了敌人,导致对外宣传的紧迫性增强。麦卡锡主义的兴起以及朝鲜战争加剧了美国对外宣传的紧迫性。史密斯-蒙特法案规定美国之音只能对外宣传,不能对内宣传。美国新闻署的设立旨在统一管理对外宣传事务,并通过文化中心等实体加强传播。冷战期间,爵士乐成为美国对外文化宣传的重要工具。美国大外宣有两条线:官方的和商业的。官方的以美国新闻署为首,通过电台、文化中心等传播美国文化;商业的则通过好莱坞、流行音乐等文化产品传播美国影响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大外宣战略进行了调整,美国之音和自由欧洲电台也面临转型。克林顿时代,美国对大外宣战略进行了调整,美国新闻署被改组为广播理事会。冷战结束后,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广播电台面临转型,开始扩展到中东和中亚地区,并应对来自半岛电视台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