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衍樑:我过去对赤脚医生存在误解,认为他们主要使用土方和中草药。但方老师的研究让我了解到,赤脚医生实际上也扮演着将现代西医带入中国农村的重要角色,这与我之前的认知存在差异。
我对赤脚医生的理解存在偏差,起初认为他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群体,并且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土方和中草药进行医疗实践。然而,通过阅读方老师的研究,我意识到赤脚医生制度实际上诞生于1968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它代表着一种乡村医学普及的实验。此外,赤脚医生并非完全依赖于土方,他们也积极地将西医带入中国农村,这改变了我对这个群体的认知。
方小平: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49年以后中国的医疗卫生和流行病史,赤脚医生是我研究的第一个课题。赤脚医生制度并非凭空出现,它有着漫长的历史脉络,与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新生活运动等都有关联。建国后,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但资源匮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赤脚医生制度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也是在现实困境下的一种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并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赤脚医生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尝试,虽然目标远大,但由于资源匮乏和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效果有限。建国后,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但大跃进时期出现了一些挫折。到了60年代中期,面对“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脑体差距),毛泽东提出“626指示”,将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在农村,赤脚医生制度开始迅速发展。文革时期,赤脚医生被视为一项伟大的创举,得到大力推广。在药品方面,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降价,使廉价药品大量进入农村,这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赤脚医生群体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第一代赤脚医生主要依靠祖传或师徒传承的中医知识;第二代开始学习一些西医知识;第三代接受了更系统的培训,学习内容涵盖中医、西医和公共卫生;第四代则接受了更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
‘中草药运动’与赤脚医生运动联系紧密,是现实困境下的一种选择,也是意识形态的表达。西药供应不足,以及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草药在农村的推广。
赤脚医生制度在80年代以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与国家医疗卫生现代化的目标有关。虽然赤脚医生制度最终被取代,但它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其经验也对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国家产生了影响。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