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8. 「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时代

8. 「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时代

2018/12/17
logo of podcast 提前怀旧

提前怀旧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R
Rio
任宁
主持《迟早更新》播客,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Topics
任宁:彭博社报道称中国通过供应链在美企服务器主板上植入芯片以入侵美国政府和商业机构,但消息来源匿名,真实性难以验证。网络上对芯片的可行性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和业务层面。从技术原理上判断,该芯片植入行为是可行的,但即使芯片存在,也很难判断其是否能够窃取并发出敏感数据,这取决于企业防火墙的拦截能力。入侵行为通常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不会直接窃取数据并发出,而是为后续操作做铺垫。在技术上,在现有主板设计基础上,秘密植入具有通信功能的小芯片是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考虑该事件对中国产业和中美关系的潜在影响,它与伊拉克战争中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说法存在相似之处,即其可行性存在,但最终结果难以预测,且其政治影响可能大于技术本身。从阴谋论角度,该事件可能是美国政府为“中国制造”去中国化提供借口,也可能是美国政府为污名化中国制造业而故意放出的消息。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该事件,而非纠结于技术细节。 Rio:苹果和亚马逊迅速否认彭博社的报道,因为服务器安全对其核心业务至关重要。讨论事件真伪的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思考报道的动机以及假设其可行性下的潜在影响。该事件并非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其背后是中美关系复杂博弈的体现,例如联想BIOS后门事件。美国可能需要一个理由来寻找替代中国的制造业基地,而“间谍芯片”事件可能为此提供了一个借口。即使加强产品检验,也无法完全杜绝安全风险,因为总存在疏漏的可能性。即使是民用产品,也可能被用于间谍活动,例如Stuxnet病毒和维基解密披露的CIA黑客行为。彭博社报道缺乏确凿证据,事件真相扑朔迷离,如同“罗生门”。美国对华诉求表面上是市场开放,但背后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从阴谋论角度,彭博社报道可能是美国政府为污名化中国制造业而故意放出的消息,其目的是为了在舆论上制造一种威胁论,从而影响美国的政治决策。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彭博社关于中国间谍芯片的报道,分析了该事件的技术可行性、业务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动机。嘉宾们对报道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事件背后的含义。
  • 彭博社报道称中国在服务器主板上植入间谍芯片,引发亚马逊和苹果等公司的迅速否认。
  • 技术角度分析,芯片植入和远程控制服务器在原理上可行。
  • 业务逻辑上,考虑到亚马逊和苹果对安全的重视,实现这种入侵的难度较大。

Shownotes Transcript

这是一期早已录完,却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剪辑,导致上线拖拉的节目。但这迟到也有好处——在吸引全世界的眼球之后,「间谍芯片罗生门」这条十月份的重磅新闻现在已被时间轴上的其他事件覆盖。离得远一些重新审视,也许能透过这团扑朔迷离的浓雾,看出若干模模糊糊的形状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