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69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一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孤寂,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Vol.169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一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孤寂,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2025/2/10
logo of podcast 文化无限

文化无限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a
aLive
听众
无足够信息构建个人资料
Topics
aLive: 我分享了于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讲述了主人公牟天磊在海外生活十年后,回到台湾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无根感。他既无法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也与故乡的生活产生隔阂,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孤独。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留学生在文化冲突下的内心挣扎,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我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关于重逢、孤独和人物形象的精彩描写,并提出了关于个人选择和身份认同的讨论话题。 听众: 我认为“根”主要包括亲人、故乡记忆和文化传统三个方面。亲人代表家族的群体性支持,故乡记忆是“根”的第二个方面,尤其是从小经历的故乡,会产生很多执念。文化传统是“根”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族谱、历史等方面。安抚内心需要从家庭关系、故乡记忆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如果家庭对你很重要,就需要更多地融入家庭;如果不习惯熟人社会的管教,可以适当疏远。坦然接受故乡的变化,把对故乡最好的记忆记录下来,作为最美好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当下最舒服的生活状态,如果更适合现在的生活,那就考虑未来的养老问题。 听众: 我不太理解小说主人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没有根,他在台湾还有家人和文化。我认为主人公觉得自己没有根,是因为他在美国十年,既无法融入美国生活,也无法接受原来的生活方式。他夹在中间,两边都回不去,所以觉得自己没有根。 听众: 我认为个人应该尽量减少迷茫感和不确定性,增加内心的支撑。主人公一方面觉得目前的生活缺少根系,另一方面又觉得回到故乡也成了客人。他最需要在自己心里建立一个家,不管是家庭还是生活方式。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告诉自己要在某一个地方拥有一个家,这样才会有归属感。不管是当下城市还是故乡,都要努力去建立自己的家庭。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主人公可能因为没有稳定的家庭,所以才会有没有根的感觉。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来到「文化无限」,本期聊的是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欢迎收听!

主播:aLive

於梨华(1931年-2020年4月),原籍浙江宁波镇海,生于上海,美国华人作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抗日战争时期随家迁居福建 、湖南、四川等地。1949年赴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历史系。1953年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新闻系,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5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课程,1975年以来,她多次回国观光考察,返美后,热情演讲祖国见闻,创作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1977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2020年4月底,於梨华在华府离世,享年89岁。 於梨华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留美学人的生活。

【猜你在找】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进群】

文化无限听友群:Tanya_0523(微信)

【合作】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感谢收听!欢迎订阅,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