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明明是个“反贼”,为啥被骂成“汉奸”?|西郊打边炉11

明明是个“反贼”,为啥被骂成“汉奸”?|西郊打边炉11

2024/11/10
logo of podcast 西郊密林

西郊密林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吴洋
李颖
王柯
Topics
吴洋介绍了节目主题,并引出李颖因批评中国政府而在网络上被一些网民称为“汉奸”的经历,引发了对“汉奸”一词含义和使用逻辑的讨论。 李颖分享了自己被指责为“网络汉奸”的感受,认为这与中共的宣传策略有关,其目的是制造怀疑和混淆视听,最终影响更大的是中共自身。她认为,中共将批评政府行为等同于“卖国”,混淆了“反党”与“汉奸”的概念。 王柯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了“汉奸”一词的演变和含义,指出其滥用源于将国家与单一民族等同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导致批评政府被曲解为背叛民族。他分析了“汉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变化,以及中共如何利用其进行政治宣传。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长期面临启蒙与救国的两难选择,民族主义经常被政治化,阻碍了真正的社会进步。他还指出,中国近代革命具有种族革命的特征,“汉奸”一词在这一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种族主义话语。 此外,王柯还探讨了中国民族主义叙事的两面性:对外宣扬和平友善,对内强调历史仇恨和国家强权。他认为,民族主义叙事常常是从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的:被选择的光荣和被选择的创伤。民族主义的发生,正是在人们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发生非常大的反差的一个时点上发生的。他还分析了中国政府的暴力机器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更隐蔽、更具有渗透性,通过隐形的方式对异见者及其家人进行骚扰和迫害。 李颖详细阐述了被指责为“网络汉奸”的经历和感受,并分析了中共利用这一标签进行政治宣传的策略。她认为,中共试图通过制造混淆和怀疑,来压制批评声音,并强调这种策略对中共自身的影响更大。她还指出,批评者并非真正的“汉奸”,因为其行为并未损害汉族利益,反而在维护中国整体利益。 李颖还谈到了中国民族主义叙事的两面性,以及中共如何利用民族主义叙事进行政治操纵。她认为,中国对外宣扬和平友善,对内却强调历史仇恨和国家强权,这种两面性造成了很大的社会矛盾。她还指出,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对批评政府的人贴上“汉奸”的标签,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策略。 李颖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汉族内部利益差异以及南北地区在民族主义认同上的差异的观察,认为这种差异与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发展有关。她还指出,互联网时代,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王柯从历史和学术角度深入分析了“汉奸”一词的演变和含义,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滥用的情况。他指出,“汉奸”一词的滥用源于将国家与单一民族等同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导致批评政府被曲解为背叛民族。他详细解释了“汉”字的含义演变过程,以及“汉奸”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了中共如何利用这一概念进行政治宣传。 王柯还探讨了中国人的精致利己主义和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以及中共利用暴力和连坐维持统治。他认为,中国政府的暴力机器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更隐蔽、更具有渗透性,通过隐形的方式对异见者及其家人进行骚扰和迫害。他指出,这种隐形的暴力和连坐制度,是中共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中国人两面性人格的重要原因。 王柯还分析了民族主义叙事的两个方面:被选择的光荣和被选择的创伤,以及中共如何利用这两种叙事。他认为,民族主义的发生,正是在人们意识到这两者之间发生非常大的反差的一个时点上发生的。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探讨了“网络汉奸”一词的起源和应用,并分析了中共将异见人士贴上此标签的意图。
  • 网络汉奸一词最早出现于2015年,解放军报曾发文提及。
  • 此词常被用来攻击批评中国政府的人士,例如李老师和王柯博士。
  • 将批评者定义为“网络汉奸”是中共公关宣传的一种手段。

Shownotes Transcript

李老师明明是个“反贼”,为啥被骂成“汉奸”?本来是反党国的,怎么就成了“汉人的奸细”了呢。“汉”和这个国家是什么关系,“汉”和这个党国又是什么关系。

我们再次邀请到日本神户大学荣休教授,中国近现代民族史问题的大家王柯博士,围绕现状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