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碰撞世界生动活泼大家好 我是九州欢迎回到不止金钱还记得前面一期我们聊到的瑞幸咖啡造假案的研究和阿克曼做空康宝莱的研究吧我们总结出了什么是有效认知有证据 有逻辑同时我们也区分了哪些是无效认知就是那些似懂非懂的认知那么我们再往前走一步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就是一无所知那我们可以怎么去建立这个有效认知呢
假设我们现在就是刚开始接触一个投资标的如果我们去参考上一期的调查方法那就是一个又费时又费钱的过程我们完全做不到对不对我想起以前为了研究一家家电连锁企业我一个月跑了二十几个县区的门店从北京一直到江浙沪耗时又耗力然后到了最后几天我觉得脚底下有点异样我低头一看发现皮鞋底下竟然走穿了一个洞
所以要找到点有效认知真的是不容易的听起来有点头疼你可能会说算了吧那这个部分我们要不然就一笔带过先别急我们上一期提到的案例呢它可以算是惊天大案了所以投入的资源很多也不奇怪但在投资机构的日常研究中呢他们也会用一些更简便的方法去持续的搜集信息寻找证据
那我们就再来探秘一下专业的机构中他们在用一些什么样的工具去获取证据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搭建逻辑然后再看看我们能够收获到什么大家还记得吧投资机构中会有专职的投研团队那这个人数呢也是可多可少的少的话三四个人多的话呢可以组成两三支足球队了
你想一下乌泱泱这么多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处去找信息,尤其是各种客观的证据。那我们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就是海量,不是说喝酒的海量,是信息的海量。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过滤这些信息的来源,选择更高质量的地方获得信息。
那机构它会去哪些地方获得信息呢以前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说的是某些投资大佬他们做投资最关键的就是要看新闻联播把握实时政策动向但这是不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是远远不止新闻联播的我们说点正经的常用的信息源我总结了三个渠道我们来对比看一看和我们平时用到的有什么区别
第一种呢机构会花大价钱去购买研究服务那向谁买呢当然是券商投资机构会支付给券商佣金让券商的研究团队组织调研提供报告等等我们偶尔会看到某某券商的首席分析师在媒体上跟大家分享宏观行业投资的观点对吧就是他们他们主要是为机构提供研究服务当然有的时候呢也会利用公开媒体提高一下自己的影响力
而且机构支付的这一笔费用通常还挺贵的你能想象一下这一年要花掉多少钱在上面吗可以猜一猜 OK 我们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据说造价接近 200 亿
那 2022 年全中国的券商加起来获得的佣金大概是 190 多亿大部分就是为了购买他们的研究服务和产品服务所以基金公司支付给券商的佣金一年大概就可以造一艘航母了第二种 专业机构会花钱去建立专家网络那这个渠道稍微有一点点神秘个人接触的比较少而且付费也不便宜
其实就是请某个领域的专家来核实一些信息一般都是按小时收费的一个小时能够贵到好几千有的时候如果你付的费足够高你还能够找到特定公司的管理层做交流呢这个渠道其实是出现过重大事故的在 2023 年年中有一家叫做凯盛咨询的公司被国家安全机关给调查了他做的就是这个生意
那被查的原因呢是他违规向境外的机构客户提供了涉密信息也就是引荐了专家那专家泄露了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那你看这一下子这个性质就严重了在这个专家网络里面水真的很深稍不留神就会碰到合规的边界当然这种信息并没有什么独占性只要你愿意付费你就可以通过中介公司找到专家那很有意思的是我还遇到过假专家
因为大部分专家都是匿名的我以前通过声音和语言的对比发现有同一个专家他假装是不同公司的员工大家看这个坑是不是很多那第三种信息渠道呢就是自己干了流出经费自己的人出去调研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不能无条件的相信别人例如以前我工作的时候就更喜欢和上市公司去单独联系一对一做交流这就绕开了前面所有的第三方渠道可以算是真正的一手信息不过呢比较累一年到头我最多的出差记录是 120 多天跑了六七十个城市那最后我再介绍一个新鲜事物它叫做另类数据
这个还挺有趣的我们每天看新闻看媒体里面提到的几乎都是传统的公开的统计局数据另类这两个词就说明它不常见这些数据涉及到方方面面天上的地上的都有我举一个地上的例子比如我们身边的电商销售数据也就是平时逛淘宝逛京东我们买了些什么买了多少这些数据都可以被捕捉到
那天上的有什么呢都已经跳出地球了那就有卫星地图数据可以用来看海运轮船的运动轨迹来判断全球石油的运输交付情况还有更先进一点的通过灯光摇杆图它可以去推测某一些工厂开工的情况因为你开工了肯定就是要开灯的然后还可以通过识别建筑物的大小体积来推测房地产基建工地他们的开工情况等等
这是不是听起来还真的挺另类的现在有人不是说不大相信公开的数据吗那我们就可以从另类数据的角度再来验证一次好上面是机构最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我们能看出一些什么特点呢我从我的视角总结一下一个是机构非常在乎信息的多元化他们需要用到不同种类的数据我们之前引用过一句话还有印象吗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个角度而不是真相
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角度来交叉验证手上的信息第二呢机构非常在乎可靠性信息的来源要尽最大可能的可靠这也是为什么会付费的原因之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啊免费的信息往往不好判断它的可靠性还包括用我们自己的研究团队去调研这也是考虑到第三方渠道总会有一些不可靠的因素
那为了这个可靠性和多元性真的是花了不少的成本这个花费听起来会挺夸张的我们前面说光是佣金它就是 190 多个亿还有其他的调研啊差旅啊访谈专家等等这些费用加总起来啊一年到头我说所有的机构他们总共花了两三百亿在信息的获取和研究上这也是不为过的
那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可能像机构一样砸钱但是我们的确可以用客观数据可靠多元这三个要素去过滤一遍我们周围的信息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刷短视频刷朋友圈公众号我也有这个习惯这里面有多少的标题是爆炸性大新闻那严谨一点的财经信息呢是越来越少了一天到晚都是大新闻大事件大趋势
那这其中有很多是二手加工的垃圾信息不是那么可靠而且数据也有问题经常用到一个片段的数据就开始滥用那在没有机构资源的支持下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这是我自己用来做筛选的方法目的呢就是尽量的去找一手的信息比如我想了解某个行业那就只找在这个行业里面有几年经验的朋友交流这叫做可靠性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一概不停
那多原性呢多找几个朋友就可以做交叉验证那交流的时候呢聊完了观点一定要问数字我还是更喜欢具体的数字如果你说找不到相应的朋友那也不是问题我觉得生动活泼可以再开一个节目就叫交个朋友把我们背后的行业嘉宾的资源都给利用起来那在没有易受信息的地方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只参考严肃的信息源
比如如果要看一些偏宏观的东西看一些新闻的话我会比较喜欢财经它比一些花边小道的财经分析更严肃一些如果要看行业的话我就直接去行业协会的网站了一般都能找到某个行业的年度报告这里面会有很多的统计数据不少的行业都有协会比如互联网协会黄金协会等等
那这些协会呢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我是不会去从公众号里面找行业信息的虽然这些都是二手信息不是我们刚才讲的尽量找的第一手可靠的信息源但是呢他们的审核会严格一点这也算是帮我们筛选了一道了好了我们了解了一些可靠的多元的信息那我们说证据有了那逻辑又该从哪里来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通常在一个投资机构里面,它的研究团队会分成行业组,每个行业组的人就专注在这个领域,他们都会沉淀一套,打个引号,行业研究框架,而且会定期地做内部培训,那这个研究框架就非常的细致,那这其实又到了我们干货的部分,什么叫研究框架?听起来就是又枯燥又抽象,那我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
我在节目的文案中也附上了一个黄金的分析框架好 又是黄金搞得好像我家里面有很多黄金一样这个分析框架的来源是光大证券研究所最近如果打算买经济纸的同学一定得赶紧点开看一下所谓的研究框架它就是剥洋葱它告诉我们怎么一层一层的往下剥最终把洋葱的核心给剥出来
比如这个黄金的框架最终的目的就是去理解黄金的价格会怎么变化那我们就一层一层的把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给它剥离出来比如黄金作为一个商品它的供给也就是产量会有多少又会受到哪些东西的影响同时它的需求又是些什么细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我们把这些因素按照逻辑顺序归纳起来最后得到一张图这个图就像数差分支状一样所有的分差都是为了去理解最终这个黄金价格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那我们之前聊到的证据它就会一一的对应落到这个框架中的每一个元素里面就这么简单这就是行业研究分析的框架图
说实话,如果是第一次看到这张图呢,会觉得这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啊,看不懂其实也不用看懂,就是感受一下研究框架长什么样子那研究框架呢,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上面是一个复杂的案例所以这不意味着我们个人就没有办法去学习这些研究框架首先对于我们呢,肯定是贪多就消化不了的
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里面只选择一个东西去研究比方说起步阶段我们就搞清楚什么是股票基金什么是货币基金或者什么是股票如果想要投资一个具体的行业现在也有一些比较方便的途径能够获取了这些研究它不再是专业机构的特供产品比如我觉得一个比较简单易得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注册一个第三方的研究报告系统
那这些研究报告呢名义上它是不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只能提供给机构但是呢我们也可以以公司做研究的名义去开通相关的账号如果我们想看消费行业我们就搜消费行业分析框架那同样的这里面更细分的像白酒啊啤酒啊它也有相应的分析框架房地产汽车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我们就能看到专业的分析师他们是在用什么样的框架和逻辑来做研究的
你也许会说太难了就是记不住没错的我也真的记不住我都是要用的时候才会去找相应的框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像职业分析师那样去记住所有的琐碎而且我们来了解投资是怎么做的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事情不是增加心理负担即使记不住在我的理解里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它本质上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信息我们也能看到其他的专业人士他是怎么看待这个领域的思维框架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思维训练想成是一个习惯它让我们习惯性的用框架思维去想问题并且开始在上面慢慢搭建我们自己的逻辑久而久之我们的有效认知就会扩大我们的舒适能力圈也会变得更大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肯定没法在节目里面很详细的介绍研究框架但我想我们可以创造一些额外的交流机会一起互动一些有意思的框架思维所以在这一期的评论区互动里面我也会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想听到哪些额外的什么东西我们总结一下如果要拓展有效认知
我们就从身边的朋友圈也好第三方的公开渠道也好也能够找到可靠的高质量的信息源并且整理一个自己的认知框架虽然我们有一个简化的方法但是它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时间积累的过程那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在投资自己的时间那我们花这个时间精力干嘛呢
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在投资世界里面不会被轻易忽悠的人我倒不觉得学了什么武功就一定要出去打架但是用来防身肯定是有必要的 OK 我们聊了这么多干货有点累那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跟有效认知相背离的事情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越来越多的节目它会宣称 10 分钟带你学会价值投资 10 分钟带你听完一本书
这确实是一个快时代大家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所以很多人想把一本书一个理论也变成快餐期望消费完了之后自己就能够长知识了一开始我也很好奇的我尝试过一些但很快我就觉得这实在不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它带给我的是一种虚假的获得感
为什么是虚假呢你看为了短评快那这种节目里面呢基本上都会很直白的给出观点和结论那如何得出这样的观点和结论呢依据是什么事实又是什么如何做的推理推理是否正确那在这种比较短的音频视频还有文章里面呢都给省略掉了而且这些内容通常会用煽动性的语言让你有点冲动也就是不用思考太多我就能接受这个观点
所以最终我们获得是什么我自己的感受是获得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结论以及一对的情绪我也想做个统计大家回想一下吃完这些内容快餐之后如果我们再回味一遍带给你更多的是情绪呢还是更多的是事实那像巴菲特的演讲其实全部都是公开的但有一些自媒体会在这几个小时的内容里面提炼出几句很关键的话
这些话我看了都觉得特别的对但是具体要怎么用就没法下手了因为巴菲特做决策的时候他选择了哪些证据用了哪些逻辑经历了什么困难我们完全不知道细节而且这种短视频也好文章也好可能截取的就是几句特别容易抓眼球的话但是脱离了语境呢它就变味了它不一定能够带来有效认知可能带来的认知还是负的比如说我们要长期持有这句话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巴菲特名言
听起来太对了但是怎么落地呢它的上下文是什么因为巴菲特的投资组合里面它也有半年就卖掉的东西那我们该怎么去解释呢还有为了做到长期持有巴菲特具备什么我们所不具备的条件有可能我的闲钱就是三年的期限那巴菲特的钱是不是长得跟我的不大一样呢我记得两三年前国内有一本挺流行的书说要做实践的朋友
然后这句话就被拿出来滥用了做成各种各样的快餐式的分析但问题是他到底投资了一个什么样的案例通过做朋友最后赚到了钱钱因后果是什么这些都没有讲清楚我感觉问题不在于我想做时间的朋友而是时间不想和我做朋友相比而言呢我更喜欢看书和长文章这也是没有办法
并不是为了读得多一点而读因为在书里面或者更长的内容里面他会给出案例他的证据也会更加充分我们可以详细理解这个作者的立场引用的事实还有他的思考的逻辑链条那我会觉得一个优秀的作者他的宝藏并不是他给出的结论而是他的经历和案例我一般都会假想我坐在他的对面然后跟他进行提问持续地问他为什么他是用什么样的逻辑去论证
这个过程就非常的好玩了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丹尼尔·卡里曼写的《思考快与慢》结论非常的简单就是一张 A4 纸都用不了为什么要写本书呢当然不是为了更好的卖钱它在书里面会展示自己的推理逻辑还有各种案例的支撑这就比二手信息去解说这个结论更有价值所以我想我们活学活用一下大家在听我们这档节目的时候也可以去想一下
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试图用什么样的逻辑来说明这个观点额外的考虑进去其实做节目交流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我也知道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我们俩熟了然后我直接说投资建议那为什么我们不一上来就说需要做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去解密专业机构的工具箱这看起来好像花费了额外的时间但它实际上提供了真实的案例
这些案例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证据让大家能够理解这个证据是怎么嵌套到我们的观点中的那么下一期节目中我们要说一下拓展有效认知中的一个大坑我自己也踩了好几遍在今天的评论区我们不妨一起聊一下你平时喜欢用什么方式或者工具来获取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好用的地方我们就下期节目再接着不止金钱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