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湘文杰我是小亚我们此前做过两期跟商品价格标签相关的节目一期是讨论为什么书会直接把价格印在书上另外一期是讨论调价所带来的菜单成本那今天我们想继续讨论价格标签上的一个现象这个
这个讨论理由也很简单最近又去日本玩了羡慕已经说太多了如果去过日本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日本的商品上一般会标两个价格一个叫做本体价格也有用日语汉字写作税别的还有个叫税入价格也就是含税价那假设是一瓶 100 日元的税它的价格就会写两个数字税前是 100 日元税后是 108 日元那除了价钱这两个数字也会标在购物的小票上
那相较之下国内的商品价钱上面只有一个价格是一个把税算进去的一个含税价确实是含税价但是想要知道税的部分有多少呢其实是需要开发票才能看出来的对出于学习的目的我在奥乐奇下了一单然后开了电子发票我其实就是想知道一下这些商品大致都收多少税怎么上期奥乐奇的节目还有这种售后的了也不是故意为之确实是学习它写法是这个样子的
每个商品都会标注数量单价金额税率和税额也就是把一个商品在店里的标价给你拆成税前和税这两个部分我这次买了一瓶 9 块 9 的白酒和一盒 9 块 9 的冷冻精神榴莲果肉什么搭配
很刺激这是试一下白酒的税率是 13%也就是它的本体价格是 8 块 7 毛 6 税额是 1 块 1 毛 4 榴莲的税率是 9%相当于它本体价格是 9 块 08 分税额是 8 毛 2 有点意思虽然标价都是 9 块 9 但它们包含的税是不一样的其实除了中国和日本之外还有第三种类型就是美国美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就是他们商店里面的标价我查了一下基本上都是不含税的
最后要交多少税是结账的时候才知道我还去搜了一下美国人的购物小票的照片发现他们不仅是结账才知道要交多少税而且不同的州不同的城市之间税率还很不一样总之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想再琢磨一下商品价格这件事情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商品价格有的是标税的有的是不标税的有的是含税的有的是不含税的这个问题深究起来其实还挺复杂的所以我们还是分三个部分来展开
首先得知道一下商品价格当中的税它到底是什么税其次就像前面发票上面看到的为什么不同的商品会使用不同的税率而这些税率的数字又是如何确定的最后才会回到价格的部分我们再看一下价和税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里是商业就是这样
那我们先进入第一个部分吧,来看一看这个税究竟是什么税先说中国,因为最近几年都开始让大家去汇算个税了嘛所以我感觉大家对于个人所得税的认知应该比以前要强一些了但是个人所得税呢只是国家收入的税当中一种而我们今天讨论的这种包含在商品价格里的税呢才是目前中国的第一大税种它叫增值税,大概可以占到全国税收收入的 40%
增值税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税种它是最初在法国应用的但是应用到现在呢也才刚刚超过 70 年但在全球范围呢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一个税种了
在中国呢它更是从 1979 年才开始试点的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一个标志性税种那讲到这里呢其实就绕不开 1980 年至今的一系列财税改革了很多听有可能在别的地方听到或者看到过这段故事啊这边我们就简单的把跟这期节目相关的一些内容背景介绍一下非常快介绍一下
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当时中央是因为放权给部分地方做改革试点的那经济的快速增长遇上相对僵化的财税政策导致在一段时间内中央出现了收入不足的情况地方强对中央弱所以说在 1994 年的央地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协商形成了一个分税制的改革方案那分税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税制的改革另外一个是央地分税比例的改革税制改革的核心呢就是把原先的很多个
各种各样的税种尤其是过去地方手上掌握的一部分税种统一改为了税率 17%的增值税那分成比例方面呢当时增值税是中央拿 75%地方拿 25%然后中央可以按照地方的经济发展达标水平再把一部分增值税返还给地方那这个方案呢是有效保障了中央的收入也一下子让增值税变成了中国的第一大税种但是对于地方来说呢就是
不可能完全依赖这个增值税的分成和中央返还所以说后来地方就开始在自己管辖这个营业税上面增收又因为土地流转和开发呢也归在营业税里面就有了后面的土地财政
我们继续快进到 2016 年的银改增其实又是把营业税的部分也改为了增值税所以增值税的基数就更大了到 2018 年又把原先的国税地税两套系统合在一起为了弥补地方的增收央地目前在增值税上的分享比例已经变成了 55 开关于分税制和银改增这么庞大的话题几十年了
我们就一分钟讲完了一分钟带你了解中国增值税是吧总而言之就是中国从 1994 年开始正式全面的引入了增值税尤其是把它嵌入到了消费品的流通的全过程里边但刚才岳老师是科普了增值税在中国的极简史但我觉得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科普就是这个增值税到底是什么税他说的是什么东西增值税
增值税它的原理就是对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增税这个说法是很抽象对太抽象我们就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假设是一把椅子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来具体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假设有个木材公司他把木材以 100 元的税前价卖给家具厂家具厂在付款的时候除了 100 元的木材款还需要另外支付 13%的增值税也就是 13 块总共是 113 木材公司就收了这 113 然后他这 13 块的增值税部分会交给政府然后另外流传交易的发票
接下来呢家具厂就拿到了木材他去做了一把椅子那考虑到家具厂自己的人工啊设备折旧这些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润率呢他决定以 240 元的税前价把这把椅子卖给经销商经销商觉得 OK 他下了订单那针对这把椅子呢家具厂也是想要经销商要收钱嘛他要代收这个增值税也就是 240 乘以 13 这个是 31 块 2 然后加上 240 这是他总共收的钱但是
但是增值税我们前面说的它针对是增值部分的计税实际操作当中中间的所有流通环节都可以用净销税和销项税对冲来避免重复纳税情况就是那个不是真正增值那个部分要给它就是抵消掉不能让它重复的算进去是的因为家具厂买入木材的时候不是已经交过 13 块钱税了吗对为了避免重复纳税所以它要把这个
我们对冲点实际上要交的增值税是 31 块 2 减去 13 就是 18 块 2 那接下来第三步轻销商开始向家具店去兜售这把椅子
为了提升竞争力呢它的利润率定的比较低它的税前售价只定到了 300 块那还是蛮低的了反正顺利卖出去了那么它像家居厂开的发票上面就会标注 300 块的顺钱价以及乘以 13 这个 39 块钱的税同样的经销商也是个流通环节那也可以竞销向对冲那就是 39 块减 31 块 2 它其实只要交 7 块 8 增值税就可以了最后家居厂是决定以税后税后 500 块的价格把这把椅子卖给消费者了
这里就是跟前面都不一样它是一个税后价了对这就是我们考虑中国国情就是大家看到都是税后价这个问题那如果说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觉得这个价钱有一点离谱我去开发票其实就可以看到三个数字第一是税前价税前价是 442 块 4 毛 8 然后第二个数字是税额就是 57 块 5 毛 2 然后对应的增值税率 13%
那么家具店作为最后一个流通环节呢它实际要交的增值税也是尽销向箱底的嘛实际上就最后要交的是 18 块 5 毛 2 嗯
反正最后大家一起交在一起累计的是交了 57 块 5 毛 2 但是当中的每个环节交的税都是会有一个进项和销项的一个抵销的对如果你仔细去算前面数字的话就是最后消费者支付的税额 57 块 5 毛 2 实际上就等于整个流通过程当中木材厂家具厂经销商和家具店的交税总额就是这个数字
我才开过这个农业 101 对吧这个 IPO101 现在就是税务 101 税务 101 很基础的一点点这个小科普反正就是听下来核心的一点就是大家要记住就是每个环节都要依法的纳这个增值税对吧增值税就是一个每个环节都这样流通起来一个东西但它算的分的很清楚最后就是归到消费者这个数字跟前面一定是加在一起应该上等是的
那关于商品增值税其实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议点就是这个税负到底是由谁承担的那刚才那个例子里边不就是最后消费者承担的吗对啊但是从实际缴纳的方式来说这些钱又是层层分散到每个前置的流通环节里面各自帮消费者交掉了对就是
国家是从各个环节里面收到了最后消费者加代的钱那些钱反正我们主要是为了解释增值税原理不能再继续往下深入讨论了就到此为止 OK 中国的情况简单而言就是买商品的时候的价格是含税的含的是一个增值税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税种然后它是一个流通过程当中对总的增值部分的增税的这样一个模式
然后刚才于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到底这个所谓的增值是什么意思大家就理解了 OK 那讲完了中国这个之后呢我们来讲一下前面提到的这个开头提到的另外两个市场的这个情况一个是日本一个美国他们这个商品价格里边交的那个税也是增值税吗日本的这个部分叫做消费税但是它的原理呢就是增值税的原理嗯
它的中间的竞销向下抵最早是靠每个公司的政策来管理的我们这个前面说的整个流程是靠发票来管理就是它那个当中就不先交那个税了大家都先把那个数字记好对到 2023 年才改成了发票还是要用发票日本的消费税其实也是国税和地税分成的目前 10%的这个消费税里面 7.8%是国税的部分 2.2%是地税的部分
他们是这样子按比例分成的我觉得这个里边有一个部分其实我自己都比较好奇或者是经常容易搞混的就是中国其实也有消费税就是我看到有时候新闻里面也会提到的这个和增值税或者日本这个消费税是什么区别呢反正不是同一个概念就是中国的消费税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商品比如说烟酒汽车成品油珠宝这类奢侈品或者说政府不会特别鼓励你消费的这些商品征收的
所以它是一个类似于有点像奢侈税的一个概念我们在后面还会再提到它但是很显然它跟日本的这个所有东西都要收的这个消费税是两个概念那日本的消费税简单来说就相当于中国普通商品当中的增值税这个也是他们日本这个社会当中经常讨论的一个议题社会议题政治议题我们在录这期节目的时候我还给袁老师看过一些日本的政客的对于消费税废纸的这个政纲的一些宣传的方式反正很好笑
日本的这个讲的很清楚了就是他这个标的那个税在日本叫消费税但其实跟我们历史的增值税是很接近的这基本上是一样的好那么还有最后一个市场的情况就是美国就是各种不同他认为最多什么情况对美国这不奇怪就奇怪了他这部分税叫做名义上叫做销售和使用税
它情况很有意思首先它不是增值税的模式它是在最终消费环节里面商家向消费者征收的一道税那就是说流通环节里面是没有这个税的没有这个税只有最后环节会收这个税其次呢这个税不会流向美国的联邦政府而是会流向它各个州的政府和地方的政府
纯地税纯纯的地税而且每个州和它下辖的地方城市都可以自己制定税率这么纯所以说美国是一个在销售环节税率非常不同意的国家有些地方的税率可能很高但是有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或者消费就是免税的免税州这种概念对免税州就是这个概念比如说你买个什么东西你寄到免税州的转运仓他从地址判断这个地方是免税他就免掉你的消费税
海淘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个说法对吧过去那这么大一个税池就是消费的时候都要收拾一笔税就是联邦政府一点都不恨而且也不采用这个通勤的这个增值税这种模式
很奇特背后原因很复杂有好几条首先就是美国在他的宪法修正第十条里面已经保护了各州政府的征税权联邦政府是没有这个权的反正他们周全的一种体现其次就是美国的总税务收入里面所谓的销售和使用税不是核心它大头还是靠所得税另外征税税因为是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然后加上它税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说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公平的税种
但是美国呢其实一直倾向于像高收入群体去收重税的那所得税其实比较容易实现这个事情就走阶梯税率就好了嘛那增值税因为大家都买东西富人买东西和穷人买东西理论上是收一样的税那怎么分辨穷人和富人呢这是一个增值税理念上的一个问题对就是增值税很难实现它这个理念
还是从执法成本上显然美国也是没有发票系统的它也没有经税四期所以说要走什么竞销向抵扣这个思路其实就要增加大量的征税成本对美国来说就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到美国其实有好几任总统都想过增职税方案但是基层的反对意见都非常大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的形成了现在这么一个局面反正就是历史延伸下来就是现在这样一个情况 OK 我们现在就是把中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市场的这个
消费品上面说的这个税到底是个什么税以及它的这个理念是什么都讲了一遍讲完了税种之后呢我们就可以来讲一下这个税率了吧之前其实在卫生巾的期节目里边我们 cue 到过一点蛮多的国家对于卫生巾是免税的
但是中国目前还是把它当做一般的商品它收的是 13%的增值税当时我们看到过很多的讨论就是在想这个税率是不是对于这个产品来说过高了前面我们是在讨论一分钟讲了分税制改革那里其实提了很快的一则就是增长的增值税税率其实是 17%对有一个降税率的一个动作对就其实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的增值税税率一直是在下降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演变过程简单讲一下
那从 1994 年分税制改革到 2012 年之前中国一直是执行两档增值税税率一个是 17%一个是 13%另外呢就是出口的货品是免税的
寄生用品是免税的然后农产品经过一些抵扣呢实际上也是免税的那 17%这一档呢是分税制改革时当时的一个叫财政部税体制改革司根据前一年的财税普查方案然后根据改革前后税负不变这个思路计算出来的这档税率其实就是并没有很高他们认为就是一个平进平出的一个保持税率不变的方案就从他们收的这一方来看是平进平出的是的那
那 13%这个较低税率呢主要是用于一部分基础的民生物质比如说水和燃气粮食和食用油然后饲料化肥农药等等然后还有书本报刊杂志这些是 13%那到了 2012 年败损着引改增的试点呢我国是在 17%和 13%的基础上增加两档更低的 11%和 6%的税率这两档税率呢其实主要是
原来营业税的项目对主要是一些服务类项目比如说销售土地和不动产对应是 11%的税率然后更广泛的现代服务业用的是 6%这个税率咨询什么的对从税率的不同的阶梯还有它适用的行业的话其实可以看到出政策引导的方向对吧我对哪些行业或者哪些产品哪些服务说的税更低我就是在鼓励这些行业当然寄生用品免税也是非常浓厚的时代的烙印了但是到了 2022 年
2012 年这个时候呢就已经出现了四档税率了这个其实就会影响到我们前面说的增值税的缴纳逻辑对因为消费者最终付税呢是靠流通环节每个环节按照增值的比例各自帮你代缴的嘛
那如果说整个流通的过程上税率是一致的那这个其实就很清楚对吧但是如果涉及到竞销像使用不同的税率呢其实就会有多扣税或者说钻空子的这种机会原材料的时候用的是一些比较低的税率然后最后卖出那个成品是比较高的税率啊等等的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或者反过来嗯
国家整体目标还是希望尽量去降税负这个可以提升企业的积极性所以说四档税负其实是一个所谓的过渡方案然后到了 2018 年就仅仅为了三档 17% 11%和 6%然后在 2018 和 2019 年又实施了两次降税变成了现在的 13% 9%和 6%
201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过三档要继续并两档所以说未来也有可能更精简更低税率所以总体来看就像你说的它是一个整体在下降的这个趋势就是增值税的税率只不过它这个下降的方式是通过不同的档然后不停的调来这样实现的顺便一提就是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寄生用品从 2026 年开始它也要缴纳 13%的这个增值税了其实很明显的时代变了对吧是的
讲完了中国政治税的税率的问题接下来你说说看其他另外国家的情况日本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它目前是两档税率 10%和 8%8%这档叫做清减税率主要也是适用于一些日常生活当中的食品以及酒精含量低于 1%的饮料还有每周至少出版两次的订阅报纸他们真的对新闻纸真的是非常的重视重视
那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从高处往下减税率嘛那日本的消费税率是一直在涨一直在加的其实从 1979 年的日本那个就开始希望引入消费税但显然就是全民都在骂然后直到 1989 年的主下登时代才正式推行了 3%的消费税
我们在第 165 期就是各种上市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一期里面还稍微提到过主价灯当时主要就是因为他一个 IPO 的项目当中的受贿的问题他是辞职的其实回过头来看的话强行的推动消费税也是他辞职的另外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他此后的各界日本首相基本上就是要么缓慢的去努力的加税要么就是换上了一个我以不加税为主要执政理念的首相就是首相是这样轮换的
那到了 2010 年代消费税最终会涨到 10%这件事情就已经比较明确了只不过就是实现的时间一直是被推迟最终是到 2019 年 10 月 M1-3 的任期里面才得以实现
那为了缓和民众的情绪当时也是随着这个 10%的税率推出了另一个 8%的这个清减税率这也是日本首次实施减税关于日本消费税逐步上涨呢我们还可以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它对民众一般生活的影响首先是自动售货机自动售货机是 1960 年代后期开始有几个大的饮料公司在日本推广开来的它主
它主打的核心就是方便快捷嘛当时的说法就是你用一个硬币就是 100 日元就可以去买一罐咖啡或者茶这个价格带呢其实就是非常方便心理上也非常舒适的但是随着消费税的出现呢品牌就很烦恼了呀这个
零钱怎么办对 100 日元不够了要么是保持原价那个税就会吃掉我的三日元利润要么就是涨价那你就得适应更多规格的硬币才可以就要更多的找零最后显然是选择了让这个机器来适应税率是吧是的
那比如说 2014 年日本消费税从 5%升到 8%的时候呢可口可乐就在售货机渠道上面普涨了 10 日元因为他的机器没有办法处理 10 日元以下的硬币涨得更多了反正对就不能处理更碎的所以直接涨价了那三德币呢当时也是会提出
他们会增加售货机内部 10 日元的库存来应对更大的找零需求行吧反正我我不嫌麻烦我一定会适应这个税率的是吧是现在的话其实日本的自动售货机这个饮料的价格带已经变成了差不多 130 到 160 为主吧有可能还会更高一点然后也开始接受电子支付了否则的话伴随着这个消费税上涨而带来这个找零的问题其实真的会蛮影响这个体验的因为我们知道自动售货机上面这个
投币到底方不方便这个感觉其实还是蛮影响消费的具体动作的对你实在不行我不买了也可以那这个对他们来说是不好的那自动车货机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整体的数据因为日本每次消费税的上调都是预先公开的事先很张扬而且也是一个很大的事情所以在 1997 年从 4%走到 5%以及 2014 年从 5%走到 8%这两个调税的时间点前后其实都能观察到日本的消费市场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具体来说就是消费税上调之前消费者普遍会抢购更多的商品尤其是耐用品和长保之类商品而在税率调整完了以后消费市场就是迅速的转冷大家都不买非常自然根据这个 30UFJ 研究员叫藤田笋平在一篇论文里面的测算 2014 年的那一次消费税的上涨对日本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造成了总计 1.5 万亿日元的短期负面影响
那换算到全年可以达到 6 万亿日元的这样水平相当于当年日本实际 GDP 的 1.1%所以这个影响的规模还是很大的虽然说一直在涨但是还是要说日本这个消费税率就是比较简单它最多只有两档这里我们可以再看一下欧盟成员国的情况
1992 年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呢其实就希望成员国范围内呢尽可能去统一这个增值税率他提出过标准税率应该在 15%到 25%之间到了 2007 年欧盟的各国基本上达成一致大家都说希望说
税率方面尽量只有一档标准税率和一到两档针对基本需求产品的或者说服务的这种低税率但是从目前欧盟各国的标准税率来看其实大部分都已经超过了 20%最高的收益压力是达到了 27%最低的卢森堡也有 17%也没有那么统一
但是在低税率上面就是五花八门比如说西班牙他就没有听欧盟的他划了 10%7.5%4%2%和免税这好几个档位这也不叫没有那么听就是完全没听那我们再看一下最早推行这个增值税制度的法国他目前有三个低档位分别是 10%5.5%2.1%
2.1%是指针对新闻出版物公共电视和部分的演出以及医保范围内的药品那我们前面讨论过那个卫生巾在法国呢还是属于 5.5%税率这个必需品的这个范围中间那一档的那个比较低的税率讲到这里我其实有个问题啊如果这个税率如果是百分之几后面还要再带上一个小数点的话
那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挺烦的吧你加上百分之几其实已经算起来很困难了你前面讲到的自动贩卖机的例子还有百分之几点几那不是更烦了吗我觉得可能还是没有美国人烦因为美国人的销售税率的合计数字经常是百分号之前小数点还有好几位呢前面我们也说了美国销售和使用税是各州和各地方合在一起收的两边可能都不是整数
比如举个例子密苏里州它的州税是 4.23%它的地方税最高可以达到 5.875%新墨西哥的州税是 5.13%它的地方税最高是 3.9375%我觉得到这个小数点级别就已经完全超过口算的范围了
我听上去就很像这个什么银行的利率啊贷款的利率这种数字才会这么精确是这个问题这个确实是我们知识范围之外了可以如果有比较了解听友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他定的会小数点会这么复杂不过就是看 reddit 的那种讨论帖里面很多美国人就表示就是说我也懒得算这么细所以我就直接根据以前的这个经验直接在脑子里面预留一个比如说 8%到 10%的这个税款空间就可以了
或者说这就是他的对于这个税的部分就是自己心理上毛咕咕一个价格对就会把它直接加进去但是这个仅限于他长期居住的地方就是他比较熟悉税率的地方一旦他去了什么其他大城市旅游可能就会发现这个账单完全估不准这是一种税费刺客是吧这里呢还可以介绍另外一篇很有意思的经济学论文他其实关注就是
在美国市场一个标价上面含不含税会不会导致消费者的行动不同这份论文很有意思它分成两个部分首先一个部分是在超市里面做了实地的实验他们更改了一批化妆品护发产品和除臭剂的价钱标注方式就在原本不含税价格上面额外标注了税率税额和含税总价通过跟同类型的对照组对比结果发现
税后的价格展示出来就抑制了 8%的消费需求就是让你知道你真的要交有很多的税的部分的话我就有的人就不想买了是的另外一个部分是历史数据研究他分析的是 1970 年到 2003 年美国各州的啤酒消费情况
美国呢针对啤酒会收两种税一种呢是店面标价当中已经包含的一部分酒税另一种呢是收银时候在收的销售税那根据分析销售税和酒税的变化呢这篇论文证明了提高酒税带来的这个
直接的价格变化更能抑制啤酒的消费也就是说这个标签这个价格上面这个数字对于消费者的这个消费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对然后你到了收银台那边他在问你要的那点的话就是你可能就是没不开面子我就付了吧对对对 OK 这也非常符合人们普通的心理 OK 到这边我们基本解决了两个前置问题首先就是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交的究竟是什么税
其次就是一般来说要交多少比例的税我们也介绍了中国日本美国包括欧盟的各个市场的一些情况那么现在呢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节目开头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了为什么有的这个商品的价钱上面是把这个税分开来要标出来的有的是不标单独直接标一个含税价的
然后有的税是随商品的价格来收的有的是另外收的为什么在日本和美国的语境下这个问题更容易解释中国的情况其实是缺少一个官方层面的说法但是我觉得可以给到一些判断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这个税务 101 的课可能还要补一两页课件来辨析一组税务层面的专有名词叫价内税和价外税你讲吧
价内税和价外税主要区别就是在于价内税是不由消费者承担一种税就是它是在上游环节的出售价格当中已经包含的一部分税款而价外税呢是由消费者承担的那生产者是先有商品的定价再根据这个定价按比例向消费者代收的一个税嗯
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前面说的增值税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价外税因为如果不是先有定价的话你其实没有办法判断增值的部分其实也就缺少这个计税的基准另外像日本的消费税和美国的销售税也是非常典型的价外税
嗯 等一下就是价外税我觉得很好理解对价内税举个例子呗前面我们不是讲那个论文讲到那个美国的酒税吗对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从酒厂到比如说经销商那里就酒厂自己交掉了这部分税啊那你前面讲到那个什么消费税中国的消费税是不是就是价内税对它就是价内税它的税款主要是由生产企业比如说一个卷烟厂或者酒厂来支付的嗯
那我们就是以卷烟为例子我们看单条 70 块以上的甲类卷烟它在生产环节就要缴纳 56%的从价税和每只烟三厘的从量税具体从价税和从量税我们就不解释反正你就记住它叫做税然后到了批发环节还要再缴纳 11%的从价税和每只烟五厘的从量税
这四个税全部都是消费税而且从生产批发到零售环节还要再去交各自的增值税就是相比于别的产品它多了那一堆你刚讲的从量从价这些税对这部分都是偏奢侈型的消费税此外还要再搞增值税所以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就是烟酒里面的税的比重确实是比较高的是的
另外还可以说一个例子就是一次性筷子出于环保考虑我们国家目前对于木制的一次性筷子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的环节会收取 5%的消费税但是在最终的销售环节这个税就不会出现只会涉及到增值税的问题我这次不是买了一袋奥勒奇吗也买了一包一次性筷子就是为了看一看白酒还有前面什么桃子还是榴莲榴莲再加筷子
真的很不搭呀 岳老师对 这就是为了学习经历一段奇怪的购物好的 你继续简单来说就是这包一次性筷子在发票上面只显示了 13%的增值税部分没有显示这个 5%的消费税部分其实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消费税是价内税增值税是价外税 OK 这个讲得非常清楚了
那我要提一个对于你的问题啊为什么要做这个科普就跟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就是尤其对于增值税来说把价和税的部分分开来对于企业绩账以及对于政府征税来说都是很有好处的比较清楚 1980 年代我国考虑引入增值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比较清楚但是不管是我们前面说的价内税还是价外税它都还是一个税务领域的专业名词它
他不能用于指导如何在价钱上面标注这个税也就是说从收税的方面来说的话它都是分开来的对吧就是像你说的发票上面它都是要分开来的就是这个增值税这个税种可以说是比较清晰的一个优势吧但是跟我们相比来讲看到了那个价格的标签上面它到底是分开来还是和在里边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你先把这个后台的事情先讲清楚了对好那么讲一下前台吧
因为我们平常习惯的是国内的这个价格都是含税的把增值税包含进去的我其实本身先比较好奇是为什么日本要把它分开来这个问题其实比较简单的因为从 2004 年 4 月开始日本财务省就开始推广一个针对商品标价的叫总额表示法就是要求商家要明确的表述这个商品的含税价格
就是要让消费者通过查看价格标签看一眼就能知道包含消费者在内的总支付金额是多少但是对于具体的标价方法呢政府没有做特别严格的限定这个品牌呢可以说只标一个税后价也可以把税前价和税后价一起标上去那只要证明了我防止的价格污染比如说我没有用什么特别不同的字体或者说颜色来刻意凸显这个
税前价就可以了而到了 2019 年就是有两档不同税率的时候呢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一点对吧因为同样是食品 8%的税率呢适用于外带的场景 10%的场景适用于堂食的场景我听过这个梗就是说比如说你到了便利店里面去买一个关东煮吧然后呢你看到了标签上面这个价格是 8%的韩式价格然后你买了然后这关东煮热乎乎的很好吃我坐在了椅子上面开始吃然后这个店员就会走
请你到外面去吃因为它不能糖食是这个概念吗对因为在店里吃就要使用 10%的税率了真的是理论上这种既有外带又有糖食的消费渠道商家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房屋认比如说你应该放一个牌子写明说外带和糖食是不同的税率或者你要在这个价钱上再标注一个另一个税率下面这个价格但是如果在一个价钱上标这么多价格是不是也太
复杂了对就真的这么做的话其实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我们之前说的那个菜单成本就会你重新印标签就会带来很多成本对所以实际操作上我感觉主要是靠这个收银员口头去问一下你这个到底是堂食还是店内用而且还要事后的监督就是赶一赶人保证大家尽量都是按照这个原本的 8%这个税率来行事的
但是他们真的是很搞就是你刚才讲的他那个就是政府的那个推广那个法叫做总额表示法是希望能够让大家清清楚楚的看到税后价的含税价的但是因为增加了税率又造成了新的问题所以他们又没有那么强调总额表示法就是从这个商家角度有可能就像你前面写的那个美国的例子他们从消费心理角度希望能够给大家看到一个比较便宜的那个价格但是要
所以他就是一定要标那个税前的价格然后呢就是同时要符合那个总额表示法那个法规的要求所以他在 10%和 8%里先选择了 8%啊对当然这个只是说便利店那个食品那个例子啊但是对于大多数例子来说他就他也一定要坚持要标一个税前的价格有可能是跟商家对于消费心理的这个理解是有关系的对有可能或者是他们过去都是那么标的现在有了这个新的表示方法之后他也钻了这个空子或者说是适应了这个情况之下还是把
这个税前也标进去了对那日本这个讲清楚了美国介绍一下吧美国这个原因就是为什么它的商品标价大概是不喊税的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太复杂了是吗对什么 3.975%什么没法标是吧对哪怕是在周围层面是统一的你换一个城市之间可能都是价格是有差别再考虑到美国这个超市连锁品牌的比例很高
如果说一个连锁品牌想要给消费者稳定的价格感受那么显然最合理的方案就是在全国范围都标一个统一的税前价是最合理的那这里可以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上次我们没有展开讲的 TraderJones
2024 年 9 月 TraderJuice 是调整了一个经典单品就是单根香蕉的售价这个产品呢在他们这个公司里面是一个价格锚点级的产品就在此前的 20 年里面全美每个 TraderJuice 的超市里面每根香蕉的税前价都是卖 19 美分就是你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印象这都是大家都已经众所周知的一个东西对你走进去拿起一根香蕉你只会付 19 美分加税就像可口可乐一样然后调加之后变成了 23 美分哦
全美的消费者和媒体对于这个桃家反馈都很直接因为他们一下就发现这个东西涨价了从一开头变成了二开头真的涨得很多而且它是一个整数到整数的简单变化不用太多思考都能发现这个问题但是你如果考虑到各地不同的销售税然后你再去讨论这个香蕉总价变了多少然后总价的相对变化变了多少不同的城市之间变了多少
好像就没有那么直观了就这个涨价这些事情就变得很复杂了对那这个例子就是给大家解释了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已经非常习惯了税前标一个价格的这个概念就是我刚刚想到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超市里面那种什么比如 9 块 9 啊什么 19 块 9 毛 9 啊这种定价我印象当中也是从美国这边传过来的对吧对啊这也肯定应该是一个税前价的一个方式对啊如果它是税后价的话怎么呈出的这个点 99 对吧对啊好复杂的税率嗯
另外在美国呢其实有些餐饮门店也会出现类似于我们前面说的日本便利店这种困扰什么糖食和外带对因为对于食品而言外带还是糖食冷吃还是加热有可能会对应不同的事情你有没有那个食品加工的过程是不是属于烹饪对不对类似于这样就是我看过纽约市税务局官方的一个解释事例非常的好笑我来简单的举一下就是 A
他点了贝果的外带然后没有加热他就不用交销售税因为这个食品没有变化过 B 点的是糖食的贝果和咖啡这两个东西都要交销售税因为它是糖食 C 点了贝果和咖啡的外带但是不小心把这个贝果加热了一下那他的贝果和咖啡就都要交销售税 D 走进了一个店这个店使用了加热灯的这种展示柜卖那种热烘烘的贝果也要交销售税反正就加热了就很重要
对这个让我想到了有一些就是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的要求就对于哪些比如说能够摆摊什么的加没有加热或者有没有动刀等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我怎么感觉你好像研究过这一块很好笑说明全世界各地对于糖食和外带这件事情都非常的在意是不是非常的在意这个道具为什么我们以后还可以再研究一下话说回来可以理解为什么外国人那么喜欢吃冷餐
是不是可以少交税包括为什么那么喜欢吃玉脂菜因为也可以少交税日本和美国都讲过了前面你还留了一个钩子就是说在中国这个价格都是按照含税的一口价一个价格来标这样的一个方式你说没有一个官方的一个说法然后但是可以做些判断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确实没有找到非常明确的说明但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历史遗留原因怎么讲前面我们提到了分税制改革嘛也提到这个增值税是一个价外税的属性但在 1980 年代还有一件改革开放的大事没有提就是当时的价格双轨制和价格闯关的过程那很多商品曾经都有过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两个价格那计划内是政府定价计划外是市场定价这个双轨制的弊端其实很明显嘛就是很容易形成的倒卖赚差价嘛
所以说 1980 年代这个价格闯关一度是失败的直到 1990 年代大量的商品完全开放了市场定价这个情况才有所好转伴随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找到一份 1987 年价格闯关之前颁布的叫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它的第一条是这么写的商品价格构成包括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税金利润以及正常的流通费用这条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其实就说明一个意思就是商品的标价应该是含税价对它就是很明确的把这个要求说清楚了对
其实在 1987 年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地方在推行增值税的试点了等于说当时的商品标价含不含税和增值税的价格价内税还是价格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可以直接从管理条例推出来价钱上面就应该标一个含税价虽然我们前面讨论了很多关于税其实是个增值税这个概念然后它是个价外价内这都讲得很清楚了但是
在具体标的时候其实还是沿用了当时有这样一个就管理条例的就是他得把这个包含进去所以就算是增值税它本身其实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条件你可以标的就是把这个价内和价外分开来标也没有人这么去标对也没有人这么去标了我们还可以
后面的一个法律法规的变化因为到 1997 年全国人大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国价格法以及 2000 年原发展计划委员会还颁布过一个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这两个文本照理来说都是更新的理论上也是原来你看到指导价格怎么标的对管理条例的上位法或者说更优先去考虑新的法律法规的
但是在这两个文本里面去看价格和税金的关系其实都没有再明确提及过了也更没有指导过大家应该怎么去写这个价钱没有人管这个事情我们从实际的市场的管理机构来看这个问题会发现商家的经营主要是归工商局管物价有的事情是归物价局管这两个局都不涉税
然后税务局呢他只管发票他不管价钱对他只管后台那个部分对钱他不管所以说如何标记价格和税金到最后发现赚了一圈还是商家自己决定的事情那如果遵照 1987 年的这个管理规定乃至更早以前的国内的惯例那就应该是喊税价那只有可能出现一些这情况就是有些外企按照国际的惯例他会特立独行的把原价增值税和增价分开来标注这
这里有个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今年的 4 月在北京商报上面正好报道了一个相关的一个新闻就是讲一个境外的旅行平台 Agoda 有的朋友应该用过它
它的价格的标注方式我一看到这个信息我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因为 Agoda 的这个策略就是你在你比如定一个房间搜索和还有展示这个房间的时候它标的那个价格是一个裸价不含税的价格它不含税也不含那个服务费对然后到你付钱的时候它会把你算进去其实有的比如说它定一些机票什么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有点像那种买东西被到手刀的那种感觉心很痛对
所有的消费者就会质疑因为这跟我平常的习惯是不一样的那你是不是一种误导性的不透明的一种标价的方式其实它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没有跟中国其他平台这种含税一口价的方案保持一致对我觉得这就很符合我们前面说的那篇经济学论文的结构就是标价方式会对于消费者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日本针对假天采用的这个房屋人要求还是很必要如果按照那个要求的话国大应该就是在那个搜索业的时候同时标出这个税前的和包含服务会税费的那个完整的价格是的然后它标法还不能突出那个税前的但是正因为中国没有这个明确规定所以我觉得它还是在中国的部分稍微钻了一点空子因为这个法无禁止也是可行的只不过在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当中就是消费者从自己权益保护角度可以提出质疑是的
讲到这里我觉得在中国市场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增值税这么一个就是在所有消费当中必须接触的税种其实他认知和感知程度都没有那么高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将具体税费隐藏起来标价方式虽然是很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但是好像也有点阻碍了大家去了解重要的税务知识
只有你在开发票要报销的时候才就是对增值税会普遍的有明确的认知真的吗真的有人会看发票的内容吗比如说要开发票的时候人家问你要开专票还是普票专票普票然后就会理解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对于增值税的理解主要局限在专票和普票这个层面可能真的没有很多人去认真的看过发票嗯
要说的话其实公众对于纳税的整体认知过去几年应该是明显提升了一方面是个税申报制度铺开还有就是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些什么新摆的花我们家的税又开了是吧类似于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多其实大家会理解说这些公共设施的改善服务是我们公民纳税的结果但是这个主要是一些纳税的获得干对于具体纳了什么税以及税是如何缴纳出去的这方面我可能确实需要多一些普及教育的工作
税务和价格正好形成了一对相互支撑又相互补充的视角一边是宏观的政府输入以及商品隐秘的生产流通另一边则是微观的每一位消费者以及转化为税金的每一笔交易这两者原本就不应该被分开讨论正如雨水总是共生共存商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