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麒达:我对于从宗教视角解读中国历史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推荐了《天下的诞生》一书。该书颠覆了我们以往单纯从政治角度理解中国历史的认知,例如秦始皇巡游,并非仅仅是政治行为,更包含着与各地神灵建立联系的宗教意图。书中还阐述了“国”与“家”的概念区分,以及古代中国皇帝很可能同时是宗教领袖,掌握着与神沟通的权力。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商朝和周朝上帝的不同,以及周朝如何通过“天命”论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强调了“德”的重要性。周朝的分封制并非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而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册封也具有宗教意义。古代中国的礼仪和礼制都与祭祀神灵密切相关,‘天下’的概念也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让我们反思现代中国社会体制与古代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的社会现象。
黄绍荣:这本书以宗教视角解读中国古代历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往我们习惯从政治角度解读历史事件,而这本书则提供了宗教角度的解释,例如秦始皇巡游。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宗教信仰,而是经历了从万物有灵到多神信仰,再到融合佛教道教等外来宗教的演变过程。古代中国,特别是农业社会,对宗教的需求很高,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寻求神灵帮助。古代统治者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负责祭祀,维持着与上天的沟通。周朝取代商朝后,用“天命”解释其合法性,后世王朝更迭也往往用“天命”论证其合法性。周朝的上帝形象最初是活灵活现的,可以与人直接沟通,后来逐渐转变为需要通过祭祀等方式沟通。周朝的分封制并非金字塔结构,而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周朝的册封并非单纯的政治行为,也具有宗教意义。古代中国的礼仪和礼制都与祭祀神灵密切相关。春秋时期诸侯称王,并非为了夺取周天子的权力,而是因为他们开始理解“王”的含义,将其视为祭祀者的代表。秦始皇称“皇帝”,也具有宗教意涵。秦始皇巡游天下,是为了与各地祭祀神灵建立联系。‘天子’的概念在周朝才出现,古代中国‘天下’的概念与祭祀和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现代中国人的顺从,可能与他们对天命观的丧失有关,不再相信有德者会取代现有的统治者。古代中国虽然存在国家宗教,但民间宗教信仰是自由的,这比现代中国要好得多。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