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權利公約》在世界和台灣都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項法案推動背後,和二次大戰時被犧牲的孩子,以及照顧他們的「兒權之父」、波蘭醫師柯札克(Janusz Korczak)有關。 柯札克在1912年成立照顧猶太兒童的孤兒院,並在院內體現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包括成立「兒童議會」,放手讓院童自行訂定生活公約,學習自治自理;有「兒童法院」,由院童輪流當法官,過程中學習同理及正義。二戰爆發後,柯札克為了陪伴孤兒院的孩子,拒絕離開猶太人聚集區,最後與孩子們尊嚴地搭上「死亡列車」的身影,至今令人動容。儘管無法阻止悲劇,但他畢生為孩童做出的貢獻如同北極星般,使終指引著後人前進的方向。
本集新聞關鍵字邀請小大讀書會創辦人林真美擔任客座總編輯,回顧兒童人權的起源與變革,直到今日,台灣的兒少代表及大人思想社的孩子們,如何透過兒童參與權、遊戲權帶來改變。一起來了解關於兒童人權的4個關鍵字:
➤ 兒童人權之父:堪稱最懂小孩的兒科醫生和孤兒院院長,為何他相信小孩比大人更適合擔任「兒童法院」的法官? ➤ 兒童權利公約:目前聯合國所有公約中共識最高的條約,台灣雖然不是簽署國,卻放進了國內法中,承認小孩不僅只是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同時也是行使權利的主體。 ➤ 兒少代表:2023年起,許多大學開始試辦的心理健康假,背後最初的提案構想就是來自他們,這些來自兒少的聲音有多少被聽進去呢? ➤ 兒童遊戲權:讓兒童票選永遠最高票、不想被輕易剝奪的權利,大人們知道嗎?
客座總編輯|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 製作團隊|楊惠君、邱紹雯、王崴漢、藍婉甄、陳韻如、陳思樺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