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稱呼美國國內有非洲背景的居民,或黑色皮膚的有色人種「黑人」(Black),背後多半隱含了種族歧視的意思,如今,更適合的稱呼應是「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s),代表對他們身分的雙重認同。
雖然人人生而平等,已是眾所周知的人權概念,但作為世界民主大國的美國,至今仍然存在種族不平等的問題,身為少數民族的非洲裔美國人,他們的人權和民權是經歷一場漫長的奮鬥過程才爭取到。
《少年報導者》這集節目邀請到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盧令北,他將透過4個關鍵字帶大家回溯這段人權奮鬥史,藉由認識歷史,避免悲劇重複上演,也邀請大小朋友一起挺身來當公理和正義的守門人:
➤非洲奴隸:你可知道,美國曾長達240年的時間,可以合法擁有及買賣奴隸?為何美國最早的奴隸不是「黑人」,是當地的印地安人? ➤種族隔離:你能想像,過去美國部分公共場所和商店禁止非裔美國人進入,甚至禁止非裔同胞與白人讀同一所學校,種種不平等制度從何而來? ➤抵制公車運動:由15歲女學生羅黛特・科爾文和裁縫師羅莎・帕克斯拒絕在巴士上讓坐給白人的行動,為何能吹響美國非裔族群「公民不服從」的抗爭號角? ➤金恩博士:為何美國會將每年一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訂為他的紀念日?他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是如何訴說非裔美國人與白人和平且平等共存的遠景?
客座總編輯|東吳大學歷史系主任盧令北 製作團隊|楊惠君、邱紹雯、詹婉如、陳韻如、陳思樺
📍延伸閱讀: ➤2位拒絕在巴士上讓坐給白人的女子,掀起美國非裔人權運動浪潮:https://bit.ly/4asIDjx)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