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日語讀報|【私の14歳】聴覚障がい者の代弁者:李振輝氏、若いころのコンプレックスのわだかまりを解消

日語讀報|【私の14歳】聴覚障がい者の代弁者:李振輝氏、若いころのコンプレックスのわだかまりを解消

2024/12/30
logo of podcast 誰來讀新聞 by少年報導者

誰來讀新聞 by少年報導者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李振輝
Topics
李振輝:我從小成績優秀卻非常內向,來自貧困家庭,自尊心強卻也充滿自卑感。直到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聽障朋友,才開始學習手語,並投身手語翻譯工作。 手語不僅幫助我與聽障朋友溝通,更讓我更了解自己,克服了長久以來的自卑。它像一盞明燈,照亮我人生的道路。 我參與了台灣專業手語翻譯環境的建設,從政府部門第一位手語翻譯員,到參與無數重要的翻譯工作,例如總統大選辯論會、行政院記者會等等。 我高中就讀建國中學,大學畢業於台大法律系,但我選擇了手語翻譯這條路,因為它能讓我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參與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手語翻譯,讓更多聽障人士了解疫情資訊,這也讓手語翻譯工作受到更多關注。 手語翻譯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並非簡單的志願服務,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經驗。 我會繼續努力,讓更多聽障人士享有平等的資訊權利,並將這份熱情傳承下去。

Deep Dive

Key Insights

なぜ李振輝氏は手話通訳者になることを選んだのか?

李振輝氏は高校時代に聴覚障害者と出会い、彼ら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取るために手話を学び始めた。手話を通じて自分自身をより深く理解し、聴覚障害者の代弁者としての道を選んだ。手話は彼にとって、自身の劣等感を克服し、前に進むための松明のような存在となった。

李振輝氏が14歳の時に抱えていたコンプレックスは何だったか?

李振輝氏は14歳の時、低収入家庭の出身であったため、自負心と劣等感が強い性格だった。成績は良かったが、経済的な理由でクラス活動に参加できず、本を買うお金もなかった。これらが彼のコンプレックスの原因となっていた。

李振輝氏が手話を学び始めたきっかけは何か?

李振輝氏が手話を学び始めたきっかけは、高校時代に聴覚障害者と出会い、彼ら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を取りたいと思ったことだった。手話部の部長がメンバーを集めるのに苦労していたため、彼も手話部に入り、手話に没頭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李振輝氏が手話通訳者として注目を集めた出来事は何か?

2020年の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感染症のパンデミック時、李振輝氏は中央感染症指揮センターの記者会見で手話通訳を行い、一気に報道機関の注目を集めた。これにより、手話通訳者の重要性が広く認識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李振輝氏が手話通訳者としてのキャリアの中で最も達成感を感じた瞬間は何か?

李振輝氏が最も達成感を感じた瞬間は、手話通訳が終わった瞬間に聴覚障害者が「分かった」という目線を向けてくれた時だった。これは彼が38年間追求してきたものであり、手話通訳者としての使命を果たした瞬間でもある。

Chapters
李振輝自述14歲時,家境貧寒,成績優異卻內向自卑。建中制服帶給他光環,卻也掩蓋不了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渴望被看見,卻又害怕被比較。
  • 家境貧窮
  • 成績優異卻內向自卑
  • 建中制服
  • 自負與自卑的矛盾

Shownotes Transcript

誰來讀報?與少年報導者一起打開通往世界的任意門

那麼,本週我們將播出與台灣國際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合作,由非營利媒體少年報導者製作的「少年報導者讀報」專欄。

少年報導者是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為青少年所創立的品牌,透過深度報導,與孩子和青少年一起探索世界,邁向未來。♪

本週的主題是「我的14歲:聽障者代言人李振輝先生,如何克服年輕時的自卑情結」。李振輝先生的名字,漢字寫作「李振輝」。

首先,讓我們來聽聽李振輝先生想對14歲的自己說些什麼。

勇敢一點,就能學到更多、看到更多。

想對14歲的自己說: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有很多不足,但其實你並不差,不必那麼自卑,你的努力已經夠好了。勇敢地面對自己,看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更勇敢一點,就能學到更多、看到更多、走得更遠。那麼,讓我們來看看李振輝先生的故事吧!

前言:小時候成績很好,我卻非常內向。因為家境貧寒,生活很辛苦,所以我很自負,也很自卑。

但後來,我遇到比我更辛苦的人——聽障朋友。從高中開始學習手語,學會了聽障朋友的語言。

大學雖然念法律,但我決定成為聽障者的代言人,成為專業的手語翻譯員。透過手語,我更了解自己。

手語就像火炬,照亮了我內心的自卑,引領我向前。

我是台灣第一位以手語翻譯為生的人,也是最早在電視上使用手語、眼神和表情傳達訊息給聽障朋友的人之一。從國慶雙十節的慶祝大會…

到總統大選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以及行政院、立法院重大政策發布記者會的直播,你都能在螢幕角落的小畫面中看到我。

38年的手語翻譯生涯中,我參與了台灣專業手語翻譯環境的建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我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進行手語翻譯,瞬間成為媒體焦點。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我很特別。

我是台北市名校建國中學和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的,為什麼我不走律師或法官的道路,反而選擇了這條非主流的路?或許14歲的我,也會對現在的我感到疑惑。

當時,我想成為像超級巨星一樣受歡迎的人。青春期的我,是個默默無聞、安靜、成績好,其他方面卻好像與我無關的人。我自尊心強,卻又非常自卑,是個標準的中二病患者。

我住在台北市偏遠的社子島(社子島的寫法:社會的社、子孫的子、島嶼的島)。家裡被稻田包圍著,比起都市學校,這裡會讀書的孩子相對較少。

當時的名校,例如大直中學、海珠中學,每年考上建國中學的學生有十幾個,但我中學畢業那年,只有兩個人考上建國中學,我就是其中一個。

我14歲的時候,正值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家庭代工盛行,我家和鄰居都做家庭代工賺點小錢,家裡就是工廠的時代。

放學回家後,四個兄弟姐妹馬上開始幫網球拍穿線,每人每天至少要完成十支網球拍的穿線工作。

穿完線才能開始寫作業,所以常常作業寫不完,考試準備不足,甚至累到睡著。

我的班級是升學班,考試都是一百分,少一分就會被罵。媽媽常打電話跟老師解釋,因為回家後要幫忙做代工,老師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有好成績才能給我自信,可以說,好成績讓我感到驕傲。但家境貧寒的我,選擇有限,買書的錢絕對不能花,

需要錢的班級活動也完全不參加,這些都是造成我自卑的原因。自尊心強,又很自卑。

我這種性格極端的人,表面上內向,但內心卻希望像班上的風雲人物一樣,總是受到關注。即使知道自己做不到,還是會這樣幻想。

小學老師曾對我說:「你不是不夠優秀,而是太自卑了。」

比我大兩歲的哥哥中學畢業後就跟著爸爸工作;姐姐想讀高中,但爸爸喝醉酒時不小心說出家裡的困境,所以姐姐讀了高職,畢業後就能馬上分擔家計。

這是我的策略。

為了上高中。村裡只有兩個人考上建國中學,媽媽非常支持我一定要去。每次搭公車去學校,看到隔壁聽障的女生,眼神中充滿絕望,我心裡都感到非常驕傲。

穿上建國中學的制服,我想讓所有人注意到我。

這所台北市第一志願的學校,聚集了頂尖人才,像我這種鄉下孩子,絕對比不上都市孩子。對我這種死記硬背的學生來說,高一數學就像天書一樣,怎麼看都看不懂。

雖然成績沒有給我成就感,但在建國中學,我找到了另一件對我人生影響深遠的事——建國中學有四十多個社團,有學術性的、娛樂性的、服務社會的。

我透過社團紓解壓力,高一時加入攝影社,高二加入合唱團。當時坐在我旁邊的手語社社長,因為招不到人而很苦惱。

所以,前後左右坐著的同學都加入了手語社,我也在其中。

學習手語的第一天,從建國中學出發,走十分鐘就到了當時的中華民國聽障手語研究會,那裡有和我們同齡,在台北龍華學校就讀的學生在等我們。

那天,包括我在內,四個人都好像進入了無法溝通的世界。現場的聽障者用手語溝通,我們完全聽不懂。好勝心強的我們,就這樣迷上手語了,我們互相約定,一兩週內要學會所有手語單字。

初學者從數字開始學起,我每天用手語從零數到一百。有一天,我在廁所裡數數,數了很久才出來,媽媽很擔心。為了避免回家後不能用手語溝通,我們四個人在學校裡都不說話,全部用手語溝通。

地理課時,我們也用手語聊天,老師氣得把黑板擦丟過來警告我們。有趣的是,我們四個人並沒有成為手語社的成員,而是自己去教會和聽障朋友玩。

假日我們會一起吃火鍋、看電影、去溜冰。最深刻的印象是,溜冰場很大,說話都聽不見對方。

只有我們不用擔心,可以用手語一邊溜冰一邊溝通,大家都投以異樣的眼光。和聽障朋友成為朋友後,我了解到他們在生活中受到的歧視。有一天,我和龍華學校的朋友一起搭公車,

看到我背著建國中學的書包,用手語和朋友聊天,一位乘客好奇地問我:「你真的聽不見嗎?」我回答:「我是從龍華學校直接考上建國中學的。」

有些人把我們當成不會說話的人,也有些人…迷上手語後,我了解到聽障朋友的困境。

小時候,鄰居有一個聽障女孩,長得很漂亮。她想做家庭代工,但因為沒辦法去學校,不識字,也不會手語,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總是帶著渴望的眼神看著我們。

那個眼神,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學了手語後,每當遇到聽障朋友不被理解的情況,我都會想起那個女孩的眼神。雖然我並不是為了那個女孩才學手語,但她的眼神確實影響了我。

所以,我從來沒有放棄學習手語。高一時偷偷學習手語,考上台大法律系後,也成為手語老師,為更多聽障朋友服務。

在「台灣手語之父」的鼓勵下,我走上手語翻譯的道路。在建國中學、在台大法律系念書時,我從未想過要成為專業的手語翻譯員。以前,手語在台灣社會是志願服務的工作,大家都做志工。

大學念法律,但未來要做什麼完全不知道。為什麼念法律系?因為成績,考試成績剛好可以上法律系。我真正的興趣是語言。

小學時,當時還是高中生的姐姐在學英文,我總是很好奇地在一旁看著她學些什麼。

鄰居阿嬤要寫信給住在美國的孩子,總是請姐姐幫忙翻譯。阿嬤用台語說出想寫的內容,姐姐再翻譯成英文。我一直覺得姐姐很酷,因為她做的是全村人都敬佩的事。

長大後才知道,那是翻譯。高二時迷上手語,放學後就立刻去教會,在那裡認識了來台灣製作新版手語教材的作者——研究台灣手語的先驅,美國學者韋恩·史密斯教授。

我經常在他身邊聽他講解書中的內容,努力讓自己的手語更好。後來我考上研究所,有一天史密斯教授住在我家,他對我媽媽說:「你兒子將來可以從事手語翻譯的工作。」

史密斯教授說:「這在美國是很好的職業。」聽到這句話,我和他一樣好奇:為什麼台灣沒有這種職業呢?當我對手語的學習幾乎完成,有信心成為先驅者時,台北市社會局招募手語翻譯員。

我立刻報名,成為全國政府機關第一位手語翻譯員。手語翻譯沒有事先準備好的劇本,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即興發揮,而且內容涵蓋範圍很廣,例如陪同聽障朋友看病,

職業訓練、家庭糾紛、遺產分配、離婚、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大多數聽障朋友的家人不會手語,所以需要手語翻譯員。聽障朋友知道我是台大法律系畢業的,也會來問我法律相關的問題。

我的回答總是:法律諮詢和手語翻譯兩者兼顧。很多聽障朋友無法接受這一點。手語翻譯的工作是溝通,不能提供意見,必須保持中立的立場。

我曾經陪同一位聽障朋友上職業訓練中心的汽車修理課,總共600小時。他畢業了,我的工作也完成了。

我也陪同一位聽障朋友上設備技工的課程,一起上了900小時的課。老師建議我們兩個人都去考取執照。

我下定決心在更多地方建立手語系統,是因為之前在法院處理的一個案件,因為聽障朋友能獲得的資訊太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敲開政府機關的大門,用6公分的手語單字傳達更多資訊。

聽障朋友的手語只有6公分大的單字,和我們說話使用的語言最大的不同是,手語是視覺的,文法的邏輯和語言不同。以前,手語只能從看得見的東西產生限制,只能用這些詞彙。

但還有一些抽象的、專業領域的東西,讓聽障朋友理解這些東西非常困難。

以法律為例,我接手的案件中,有人把民法和刑法搞混了。一位聽障女性的丈夫因共同正犯被捕,她想用錢和被害人和解,但她不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搶劫案屬於非告訴乃論罪,即使被害人不提告,檢察官也可以起訴。所以,即使被害人不提告,犯罪者也可能被起訴。

作為聽障朋友和一般人之間的橋樑,我們必須減少聽障朋友的誤解和疏離,幫助他們避免遇到看不見的障礙。

因此,我們也致力於發展手語服務資源。從台北出發,到中部的台中、南部的台南、高雄,東部的花蓮,幾乎沒有休息,跑遍台灣各地教學、培訓老師。

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但也有成就感。行政院、立法院等政府機關接受了手語資源,後來都導入了手語服務,這以前對我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的手語翻譯,成為一個契機。

當時,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不足,全台灣籠罩在恐懼之中。相關單位幾乎每天都舉行記者會,讓社會大眾了解新冠肺炎的疫情狀況。但初期,沒有手語翻譯。

我們為聽障朋友的防疫安全抗議,之後幾乎所有的記者會都加入了手語翻譯,就連國防部的記者會都有手語翻譯,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所有需要用語言溝通的地方,都需要手語翻譯。

成為手語翻譯員後,我不再穿顏色鮮豔或淺色的衣服,只穿深色衣服,因為衣服是手語的背景,我希望讓聽障朋友更容易理解資訊。

比起建國中學制服帶給我的榮耀,深色衣服看起來樸實多了,但我從中找到了比榮耀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翻譯結束後,聽障朋友用眼神表達「我懂了」。

這也是我過去38年一直追求的。手語翻譯員至今仍被誤認為是志願服務,其實這份工作需要專業性,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務經驗。

世界變化快速,需要傳達的資訊越來越抽象、越來越困難,聽障朋友也有知的權利。以前,手語對我來說像蠟燭,現在卻像火炬。

它照亮了我眼前的自卑,引領我向前。這支火炬會越來越亮,我會把這份光傳承給後面的人。

本週的「少年報導者讀報」專欄,與報導者、中央廣播電台合作播出,主題是「我的14歲:聽障者代言人李振輝先生,如何克服年輕時的自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