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的十月,總統府前廣場熱鬧滾滾,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現在大家口中的凱達格蘭大道(簡稱:凱道)原本不是叫這個名字的,在不同時期經過多次改名,一般的道路門牌更動並不容易,經常牽一髮動全身,但為何這條從過去到現在象徵最高權力中心的道路會這麼常換名字?又為什麼這麼多人想改變它的名字?凱道命名的背後代表什麼意義? 今年剛好也是凱達格蘭大道命名滿30周年,《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Podcast這集「新聞關鍵字」單元,邀請到研究台灣史的專家戴寶村老師擔任客座總編輯,他將從4個關鍵字#博愛特區、#介壽路、#凱達格蘭大道、#平埔族,帶大小朋友認識凱道路名的典故和周邊歷史。聽完這一集,聽眾朋友們也可以想想,如果有機會替凱道取「小名」,你會想替它取個充滿諧音哏的「爸媽管不道」、「阿姨洗鐵路(日語愛 あいしてる (我愛你)」還是具有民主轉型意涵的「人民大道」,或是還有什麼更有意思的名字呢?
客座總編輯|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 製作團隊|楊惠君、邱紹雯、藍婉甄、林彥伶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