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新闻跟着少年报导者一起打开通往世界的任意我的 14 岁杨恩诚妈妈的小庭院和读者文哉的书带我走进昆虫的大世界我是台湾大学昆虫学系的特聘教授因为我解开了蜜蜂迷航之谜外界都以为我从小就迷恋昆虫屁啦那都是胡乱讲的
14 岁根本是什么都还不懂的年纪在联考升学主义的压力下生活是苦闷的但还好家境不错加上父母教育的态度开明所以孩子想学想玩父母完全尊重孩子们想做的事没有其他特别的压力才造就今天的我我出生在农会世家
父母都在农会工作阿公是嘉义县农会总干事外公是嘉南大军支付八田羽衣的部署从日本留学回来就在嘉南农田水利会工作每年春耕农会与水利会要协调春耕灌溉用水施育阿公与外公谈着谈着讲到双方都有未婚子女一拍集合当亲家让两个小孩结婚他们就成了我的父母
我是独子,小时候就被夸聪明我记得很小时候的事情像三岁左右,很想让大人带出门玩没能得逞,就自己跑出去玩结果被一位外省老兵带回家老兵家中有七个女儿
但他脑袋里有着不孝有三无祸为大的观念因此把我抱回家说了一句我有儿子了我家人发现孩子不见了最后邻居相互通报才寻现找到老兵家中把我找回来母亲的小花园和外公的实验室我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
母亲发展自己的毛线纺织事业后来在嘉义花了 17 万买了约 100 多平的地与父亲打造了小小的毛衣工厂与住家家中有个小庭院爸爸爱搭丝瓜棚架养兰花妈妈则爱养鸽子兔子乌龟鱼等这小小的花园庭院改变了我的一生
父母也很开明,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自由,想做什么,想学什么,爸妈都会全力支持。我的两个姐姐从小都学音乐,弹钢琴,长大后也都念音乐系,成了音乐家。而我呢,就喜欢在小花园里玩,在我的秘密基地里抓蛇,抓虫,养鸡,养狗,还有兔子与乌龟,之后就成了昆虫系教授。
学水利工程的外公非常喜欢做研究拥有很多发明但他还来不及做专利就忽然车祸过世外公留下很多烧杯烧瓶等实验器具全部由我接收家里的小庭院就成了我的实验室比如把蜡熔了以后开始分装每个烧瓶装不一样的东西都拿来烧烧看有次还差点把家也烧了我的父亲喜欢动手做
动手拆卸我也遗传到了记得有一次家里故障的电视机被我整个拆掉分解因为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模样汉密封的第一次接触小学四年级是我人生的转捩点父亲是读者文哉的忠实订户订阅一两年会有赠品当初的赠品是时代杂志 Time 出版的精装本书籍《动物行为》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本书讲述的是 1973 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 Carl von FrischLawrence Timbergen 的故事他们三位是动物行为学先驱而 Carl von Frisch 正是研究蜜蜂跳舞的专家爸爸把这本书送给我我爱死他了小学四年级当然看不懂这本书但是我从头翻到尾里面照片都非常漂亮完全看不懂没关系
翻照片也很开心,这是人生第一次与蜜蜂的接触。我的中学成绩普通,但还是考上了嘉义中学,对当时的我来说,这是个糟糕的学校,因为我的成长年代严重的升学主义导向,在嘉义中学,成绩好的孩子就要念医科,而老师看不起我们这些考不上医学系的学生。
我高中时的数学不好因为老师是湖南人相应太重我听不懂物理也很差当时学校秉主学生中唯二两个物理考 0 分我是其中之一其他同学都二三十分我问同学你为什么会写同学回答说去补习补习班有教我就跟爸爸拿了钱去补习听完课和老师报名时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杨恩诚哦物理 0 分的那个
贝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放弃物理了大学考试不要念物理不念医学院那我就念农就好了拿了一份同意书给爸爸签名爸爸也签了之后同学在上物理课拼医科我和一个要考警官学校和一位要考体育系的同学三人在教室后面玩可是当你不要执着的时候世界就是你的
我物理不行,数学联考也只考十分可是后来我做研究,做生物物理,做电生理甚至到国外念书时我的数学物理程度能在当地教乔明的小孩当家教打工我最爱的就是生物当初高二做科展,就是做蜘蛛我也受到爸爸给的那本《动物行为影响》才知道行为不是只有观察行为是可以做测试的
像有人投药给蜘蛛吃看支出来的网子会不会不一样所以我在高中科展就模拟动物行为这一块当时没有单眼相机蜘蛛网要怎么呈现在海报上我请我同组的同学从家里带来面粉我去买了黑色必报纸然后把蜘蛛网网下来上面撒面粉再用保鲜膜封起来去参加课展念昆虫可以帮助农民
当年跟我一起玩蜘蛛网的两位同学后来一个应届考上了台大医科成了泌尿科主任但不幸在 49 岁过世另一位念了药学系去年大肠癌过世了他们两位当年成绩都超级好的我是成绩最差的每念医科考上了中心大学昆虫系大学联考放榜知道考上昆虫系时当下我也不太清楚昆虫系要做什么
但当时我父亲因为在农会工作负责农药部门他跟我讲了一句话说这个好啊念这个可以帮助农民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父亲说念昆虫系会学农药这个对农民很重要很好不过那时他的想象应该是未来儿子可以去考高考可以去中兴新村当农林厅官员而且有宿舍
但我终究没有去考高考也没有特别喜欢或讨厌昆虫系大二开始进实验室测试自己能不能做研究本来做真菌但对病理没有什么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神经生理教授教我从最基础开始切片别人认为困难的事情但我可以做下来把枯燥的流程重复完就觉得我好像可以做研究
透过电子显微镜看到围观的世界我超喜欢的因此当同学都在准备研究所考试我没有主要是台湾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做昆虫神经学台大中心都没有那时我就知道我想出国念书大三那一年
台湾医学专家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吴金一教授到中心大学演讲早年简报试用圆盘换灯片当时台上老师说下一张学生就在后面按一张我是操作圆盘的那个人当教授演讲时我第一次看到昆虫的神经反应运用精密的仪器看到昆虫复眼接受光线后产生神经讯号刺激昆虫反应我整个人定认
定格痴迷当专家说下一张时我竟忘了按幻灯片全场的人全部回头来看我这幻灯片的内容让我确立了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教授刚好曾助理就开始正式学电生理神经电生理跟昆虫视觉
当助理的时候学习很多,如何找资料,看论文,当时这个领域台湾没有什么资料,便决定出国留学。最后因为澳洲有视觉中心,所以决定去澳洲留学。我跟爸妈说的时候,爸妈很紧张,不是毕业后要考高考吗?不然可以去卖农药。父亲认识很多农药商。
我用图画纸画图解给爸爸妈妈听什么是昆虫视觉昆虫有眼睛有视觉爸妈说你研究这个要干嘛这个出来会有工作吗其实当下我不知道所以我研究看看我不是要找大家都会的工作而是这种研究工作太专业工作可能只有一个我要是做得好就可以拿到这唯一的工作
父亲说,你现在读书读得比我多了,我的学问也没办法了解你说的,但是你自己知道自己要干嘛就好了。我在澳洲待了 6 年,博士后研究都做完了,28、9 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了,很快。解开蜜蜂消失之谜约莫 10 年前,我解开蜜蜂消失之谜,证实只要浓度达 1ppb,
的农药义达安就会让蜜蜂又从中毒成虫时大脑崩坏迷航脑袋里面的神经通通断掉没办法连接最后忘记回家的路创全球首例解开蜜蜂消失之谜也迫使欧盟禁用义达安
但其实,益达恩是个系统性的好药,它曾经救了濒临死亡的刺痛术。我和团队在台南、台北、离岛、台东等地替 49 颗病危的刺痛术打针。国外仪器不好用,我们就自制注射桶,用平常用的矽力康将术的伤口完整封好,美观又完整,最终有 47 颗术被救活。
科学是拿来用的拿来解决问题的所以每个问题来就是用科学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也不见得真的很学术若纯粹谈学术就很可能被原本的知识绑住
这些外界认为的学术成就其实归功于我的父母他们给我这样的教育从来不去限制我要做什么也不会瞧不起我在做的事情比如说你学这个干嘛你读那个没有什么我的父亲总是很高兴跟亲友说我的儿子在中心大学做些什么即使同年龄的堂妹上了正式大学我念的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的昆虫系
父母总是扛下亲友的询问与压力无条件无怨无悔的支持我让我很安心爸爸当初说念昆虫系很好可以帮助到农民但其实也不仅只是设限在农民义大安的事件当然对全世界的养蜂业有帮助但帮助农民也等于帮助全人类帮助环境我一开始在研究的幼虫中毒
国内官方不见得支持但国外非常重视欧盟走得快又早后来慢慢也越来越多证据所以我们贡献一点点最后影响这么多人影响这么大的产业这就是科学而已父母告诉我不用跟大家一样
我两位姐姐都学音乐一位是声乐家一位是钢琴家但小时候在乡下亲友竟当着父母的面说学这个干什么要唱西手谜在地方上爸妈也只是笑笑不用跟大家一样啊姐姐们都很清楚知道自己一天练习超过十个小时
冬天练到手指裂开流血是为什么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又能坚持下去也有兴趣就去做反观我的孩子今年 30 岁到现在每天在家里电脑前面画画做电绘并没有如一般社会的眼光去工作亲朋好友当然也会关心询问但我认为他有他自己想法有要做的事情
当然,这过程我自己也经过很多挣扎。后来发现,谁说我们毕业以后一定要去工作,谁说我们一定要去当社畜,所以我对他说,老爸支持你。一如当年我的父亲支持我一样,至于要支持他多久,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在看年轻一辈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在看他。
他没面临的社会环境跟我们早期是完全不一样的他的思考模式也跟我们不同甚至他所受的养成教育也不一样他不是找不到工作或是没有能力工作只是想要趁着年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发现他并非唯一的特例周边亲友同事的孩子也是这样但大家都不敢讲出来而已
当然,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比如,国中时期被霸凌比如他喜欢画画,但作品不必然被青睐过程并不是很顺利但我不去干涉,我就尊重,遵守对他的支持我们以前的职业选择,也没有 YouTuber 这选项他们这一代的想法,接触的东西,完全与我们不同
所以若用我们的思维去指点你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有点不公平这是过去一年多来我自己的转变希望用不同的思维角度看待年轻的一辈我想和 14 岁的自己说当年在联考的压力下生活很苦闷除了在花园里做自己的实验玩耍很无聊的时候都在看三毛的书看科幻小说和打球
在这些东西里找到另外一个世界心里就不会这么烦躁不安我觉得我自己还蛮自在的没有死读书也没有人认为我看这些闲书或打球是浪费时间我会跟 14 岁的自己说还好当时没有变坏凡事多去尝试都是好的我的 14 岁专栏介绍 14 岁国中二年级俗称中二病的好发期
希望自己独一无二却还不够自信和坚定身体和心理都是小孩以上成年未满的状态这是串联纯真和成熟的交界走过这里也许前途豁然开朗也许依然懵懂不清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太担心人生没有最佳路径
这个专栏是写给现在、曾经以及即将迎接 14 岁的你这个专栏里的每一个大人都和你有过一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