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摘要:
00:00 - 14:31 公理强权 美国帮助中国收回山东权益
巴黎和会没有解决远东问题。美国出于两个原因,和中国立场接近。一是在太平洋要和日本竞争,而是美国人的理想主义,认为巴黎和会不公平。
美国外交的四个传统:一,威尔逊主义,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强权之上有公理。二,汉密尔顿主义,美国外交追求经济利益。三,杰弗逊主义,孤立主义传统,美国外交要确保美国人的自由民主权利不受外界干扰。即不管外面的事,也不让外面管美国的事。四,杰克逊主义,扩张以美国军事为后盾的美国在世界内的影响。
美国在一战期间主张公理。当时美国的外交是以威尔逊主义为主导的。
华盛顿会议为中国收回山东。英国和日本在一战前是同盟关系,英日同盟。一战后,该同盟解体。英国更愿意附和美国。
巴黎和会两年后,1921年底到22年初,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解决远东和太平洋问题问题的华盛顿九国会议。凡尔赛合约决定的将中国山东划给日本的决议,在华盛顿会议上被否决。同时纠正了日本在一战前对中国的无理要求,包括二十一条和民四条约,这两个条约被废除。
14:39 - 26:34 转向日俄 苏联“欺负”中国不亚于沙皇
华盛顿会议被新文化运动无视。《新青年》杂志谈到华盛顿会议的次数远远少于巴黎和会。在25及26年,已经过去5-6年的巴黎和会在《新青年》上越吵越热,而纠正了巴黎和会的华盛顿会议被有意无视,不再提及。这个阶段《新青年》已经是共产主义刊物。
巴黎和会使中国人放弃学习英美?不合逻辑,西方列强只是在会议上没有帮助中国要回权益,并没有像过去那样,武力攻打中国。
救亡使中国人转向学习日俄?向打我们的人学习和抵抗他们的侵略是没有矛盾的。
十月革命使中国人看好苏联模式?《新青年》杂志是在十月革命过去很久之后才对他关注。与其说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中国知道社会主义,毋宁说是国人接受了社会主义,才听进去俄国的一声炮响。知识分子在接受社会革命、社会主义之后,他们才对十月革命越来越感兴趣。
十月革命后,苏俄刚开始对中国很慷慨,发表了《卡拉汉宣言》,不承认沙俄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中俄签订解决悬案问题大纲,这个大纲表明苏俄要继承沙俄在中国的一切权益,《卡拉汉宣言》被无视。
启蒙转向不是因为救亡。无视华盛顿会议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争取到的让步。但是这个政府并不被精英知识分子和国共两党认可,所以就选择性无视。对列宁和社会主义越来越感兴趣,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苏俄的社会改造和新社会模式越来越看好。所以启蒙的转向和救亡没啥关系,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启蒙本身。当时知识分子的兴趣发生转变,从西方的自由主义转向苏俄的社会主义。
26:41 - 39:22 发现个人 五四运动最重要关键词不是民主与科学
五四以后才讲自由。自由在不同意识形态中的定义不一样。社会主义中的自由,是人类自由,解放全人类。自由主义中的自由,带有个人本位特征,是个人自有,个人解放,个人权利。
根据针对当时杂志中语料库的分析,五四关注的不是民主和科学,而是个人自由,个人主义。
新文化运动使追求个人自由成为潮流。「个人」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曾受到抵制。新文化运动改变了这个局面。个人主义和个人自由才是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特征和主要贡献。
五四是启蒙的变调。清末时的思想启蒙被无视,是因为当时的启蒙者只提倡民主功能,学习西方,反对秦制,但是他们不反对儒家。后来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观念,启蒙就是反对儒家的,不反对儒家就不是启蒙。五四是反对儒家的,所以五四是启蒙。
新文化运动以反儒为特征。新文化运动针对的矛头从法里变成儒表,从秦制变成礼教。这个变化如何形成?在巴黎和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从戊戌之后,一种声音出现,慢慢变大,在一战时,这个声音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是高峰。这个变化和个性自由的引入有关系。强调个性解放会和儒家发生冲突。儒家强调小共同体本位,不是个体本位。强调个体就会反对家庭,就会反对礼教。礼教是小共同体本位的温情脉脉的长幼秩序。
39:29 - 53:43 中介日本 新文化运动为何与儒学为敌?
新文化运动为何与儒家为敌。新文化运动主要以儒家为敌。法家是大共同体本位,同样不是个人本位。法家是皇权,儒家是家长权。为什么不反对法家?如果强调个人主义,可以和儒家兼容,只要不再「独尊儒术」。毕竟西方在远古基督教占支配地位的时代,也没有个人自由。但是个人自由发展起来后并没有反对基督教。
自由个性的潮流传入中国不是直接从欧美传入, 而是经过日本中转,是日本式的自由主义。
留日学生带回自由观念。 西学太难,日本已经学习过一遍,帮我们过滤了一遍。我们只要向日本学习即可。清末的留日大潮,是当时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留学潮。一战时,留学西方停顿,出国留学基本都是去日本。 此时正是自由概念进入中国的时候。
十九世纪的西学东渐,主要是靠西人来华和华人赴西。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思潮,包括新文化运动,都是由留日学生带来的。章太炎是最早倡导个人自由的典型人物,带出来很多「章门子弟」,李大钊、陈独秀都出自他门下。
明治维新是日本版的周秦之变。明治维新后,自由主义在日本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是明显受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独特的问题意识所培育。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近代化不是走出秦制,而是走出周制的一个过程。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类似西周的封建体制,天皇是虚位,没有实际权力。明治维新是「大政奉还」,将诸侯的权力交给天皇,以及「废藩置县」。明治维新就是要建立中央集权。
吉田松阴,明治维新的思想先驱:天下为天皇一人之天下,而并非为幕府之天下。
日本在脱亚入欧前已经脱儒入法。江户时代,日本的「新法家运动」,完成脱儒入法。
明治维新时期,引入了西方宪政的一些内容。当时日本的国会没有立法权,只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引入西方宪政主要是用来消除「藩权」,消解诸侯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