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y和Ginger两位主播从母亲、老师和孩子三个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电影《怪物》中“怪物”的定义和社会意义。她们认为,电影中“怪物”的指向随着视角的不同而变化,既可以是学校体系、社会舆论,也可以是那些扭曲事实、漠视真相的人,甚至可以是孩子们自己,因为他们不被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感情。
她们分析了社会压力和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指出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导致个人情感被压抑,引发个人与社会结构的冲突。她们认为,社会对“怪物”的恐惧,源于对未知和不稳定因素的担忧,以及对不同于自身认知的排斥。封闭的社会环境对未知事物的排斥,导致对不同个体的排斥和压制。
两位主播还比较了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指出西方社会更注重法治和个人信用,而东方社会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她们认为,电影中看似小的家庭单位,实则受制于更大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
此外,她们还探讨了中国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引导和情感表达渠道,以及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导致青少年无法处理自身情感问题。她们认为,电影中两个孩子的感情,展现了最纯粹和原始的爱,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忽略了生活中偶然产生的美好情感。
最后,她们探讨了艺术作品中同性恋题材较多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认为同性之爱能够作为一个比较锋利的匕首去打破关于爱的定义这个盾,拓展人们对爱的认知和理解。她们还探讨了人对物的爱,以及艺术作品对不同类型爱的探讨,认为爱本身是本能,但如何去爱别人,以及如何避免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别人,则需要学习。
Abby和Ginger两位主播在节目中表达了对电影《怪物》的深刻解读,并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观察,对电影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们认为,电影成功之处在于其多视角叙事,展现了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误解,以及社会压力和家庭教育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她们赞扬了电影中两个孩子的感情,认为其展现了最纯粹和原始的爱,并对电影中展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进行了反思。
她们认为,电影中“怪物”的定义是多重的,既可以指那些造成伤害的人,也可以指社会结构本身,以及那些压抑个人情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她们认为,电影的结局是治愈和美好的,象征着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们还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问题。
两位主播的讨论深入浅出,既有对电影情节的细致分析,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她们对电影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她们的观点富有启发性,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的思考,并对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