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创新药走了一波比较强势的行情。最近两期内容,杨老师和他的朋友张贤亮就创新药投资前景与行业进行了深度讨论。
核心议题:
关键结论:
00:00-00:26:节目引言
00:26-00:47:行情现象
00:47-03:48:上涨核心逻辑
03:48-06:38:创新性质争议
06:38-11:00:创新路径对比
11:00-13:36:投资确定性难题
13:36-18:17:国际化与BD逻辑
18:17-25:45:政策与估值体系
25:45-31:34:AI与行业效率
31:34-42:27:细分赛道对比
42:27-01:21:25:投资者建议
01:21:25-01:45:58:行业能力门槛
Q:港股创新药大涨是泡沫吗?A:行情由三重因素推动——估值低位、差异化创新(双抗/ADC)数据兑现、海外BD催化。A股估值泡沫更显著(部分透支100%),港股分化中仍有低估标的。
Q:中国创新药是“真创新”还是“伪突破”?A:非基础科学突破,而是工程优化型创新。通过快速迭代组合技术(如ADC的毒素/抗体链接优化),在双抗/ADC领域形成全球比较优势。
Q:Best-in-class模式会陷入价格战吗?A:风险存在但可控。优化药需突破专利壁垒,且临床效果差异大(仅少数团队能做出显著改良)。参考PD-1教训:同质化产品转向国际化+差异化立项。
Q:器械耗材为何持续低迷?A:无全球化出路,国内政策压制未完全出清。设备(如迈瑞)可出海,但耗材更依赖院内市场,增长乏力。
Q:中药的消费逻辑是否成立?A:分两类——
Q:创新药投资最关键的指标?A:临床数据质量(尤其是差异化适应症)和BD交易价值。需警惕“数据好但市场迟滞”或“数据证伪后暴跌”的风险。
“工程师红利”的可持续性挑战中国在双抗/ADC领域的优势源于快速迭代能力,但基础靶点发现仍依赖海外。若全球首创新药减少,fast-follow空间将压缩。需观察本土靶点研究进展(如2025年后临床前项目)。
支付端改革的长尾影响医保谈判虽边际缓和,但“高临床价值药物”支付标准未明确。创新药需平衡全球定价体系,防止中国区价格成为全球锚定点(参考PD-1的全球价格联动)。
Biotech生存模式重构21年前Biotech追求“自主研发-销售”闭环,现转向“授权引进(License-in)+ 管线外包”。恒瑞等龙头成BD枢纽,中小公司聚焦单项技术突破,生态位分化加速。
投资能力的专业鸿沟创新药研究需同时跟踪:
科学层面:靶点机制/临床设计合理性
商业层面:适应症空间/医保支付意愿
法律层面:专利布局/BD条款普通投资者难以深度覆盖,建议借道专业基金或聚焦龙头。
未被关注的长期风险
临床资源瓶颈:中国创新药扎堆肿瘤领域(>60%管线),患者入组速度可能放缓;
监管政策外溢:FDA可能加强对中国临床数据的审查(如人种差异问题),影响出海效率。
加入星球社群),文字稿和PPT在知识星球社群内。
欢迎进入社群交流播客相关问题
【风险提示】:
本节目音频内容以及文字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
一切问题咨询可联系(微信):cwzy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