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这里是念念敦煌,我是 VC,欢迎你的收听今天呢,我们将要一起走进的是在整个敦煌墨高窟当中可能是最为居士闻名的一个洞窟它就是墨高窟的第十七窟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更加被大家所熟悉那就是藏金洞
虽然藏经洞经常会被大家提到一想到敦煌墨高窟可能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会想到藏经洞一提到藏经洞可能又会想到一个道士的名字叫王元璐等等但是
但是究竟关于这个石漆窟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这个洞窟里面的东西到底都有一些什么它们是不是原来就属于这个洞窟还是后来从其他地方搬到这里来的这个洞窟原来是用来做什么的它到底是怎么被发现的在发现完了之后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名字像王元璐还有斯坦因 薄熙和等等他们在整个藏经洞的发现发掘
文物的流失等等这样的一系列的过程当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好像我们总是通过一些只言片语的内容去了解到的我们对很多人对于很多事情对于很多历史事件的了解好像也总是浮光掠影式的甚至是某种被贴上了一个简单的标签画式的处理的
所以今天的这期节目,我们就希望能够通过一个更全面一点的视角,去聊一聊敦煌墨高窟第十七窟,也就是藏金洞,去聊一聊这个洞窟本身,以及与这个洞窟密切相关的很多人的故事。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首先我们来看看敦煌墨高窟第十七窟它的位置,以及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东方木高窟的第 17 窟现在如果大家去木高窟参观的话应该是一个必看的洞窟或者说每条路线当中都应该会包含的一个洞窟而且 17 窟很特别它并不像我们看到的其他洞窟一样是一个单独的洞窟
它的位置很特别它是在第十六窟涌道的北壁上面它就像是在十六窟的墙壁上出现的一个密室一样那整个第十七窟的兴建年代应该是在唐大中五年一直到咸通三年也就是公元 851 年到 862 年之间而且这个洞窟在最早建立的时候它应该就是晚唐时期的河西市门都僧统红遍的影堂影堂就是纪念堂的意思
那这个红变是什么人呢红变法师呢他的俗姓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那在他后来的成长过程当中他的学养是非常丰厚的据说呢他还非常精通吐蕃语所以经常会做一些转译佛书的工作他对于佛理也是非常精通的
那在唐大中二年也就是公元八四八年的时候我们在前面讲到过一个在整个河西地区的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张义朝在这一年张义朝率众起义推翻了吐蕃对于敦煌以及河西地区的统治之后重新归附于唐王朝
那这个时候因为洪变是极力的来帮助了张义朝收复敦煌以及整个河西地区所以后来洪变这个人就被唐宣宗赤封为了世门河西都僧统来统管整个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所以他的地位其实是非常高的而整个这个石器窟的修建应该就是为了纪念洪变法师而去修建的
那现在呢我们可能去这个洞窟里面参观的时候没办法直接走进去只能在它的门口去观望一下我们朝石漆窟里面去看的时候也会发现它的整个面积其实并不大它的平面呈现的是一个类似于正方形这样的一个形质那顶部是一个附斗形的顶它的窟顶以及四坯上面是没有壁画内容的整个这个洞窟的面积并不大从它的地面一直到窟顶的这个高度大概在三米左右
其中呢我们在看靠近北壁的那个地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禅床在这个禅床上端坐着的就是红遍法师的一个塑像了而且这身塑像呢也是整个敦煌彩塑当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了这个塑像我们能够感受到它其实是集聚那种写实风格的
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法师本人是身着着通肩的袈裟结加夫座而且他的头部的颅顶非常的丰满整个面部也是非常的饱满再加上他的这个骨相也能看到被雕刻的非常的硬朗而且目光炯炯有神他的很多细微的表情比如说嘴角啊眼角啊都能够感受到他的这个对于这个人物细微表情的表现还是非常的生动的
就我们从这尊塑像上能够感受到这位中年的高僧一种非常自信非常庄重的那种神情和风度
那继续向后看我们会看到在这个红遍法师像的背后的墙壁上是有壁画的壁画的内容也非常的简单有两棵菩提树然后在这个菩提树的树枝上面呢还悬挂着净水瓶和布袋在靠东边一点的那个菩提树下面呢画着一个手里拿着凤扇的一个这个比丘尼在靠西边一点的菩提树下面画着一个执杖持金的一个侍女
那这两个人呢据推测说有可能是红遍法师生前的逝者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于这个壁画到底是什么时候画上去的是提出过一些疑问的有学者呢还专门对此进行过一个相当
系统的考察和论述那我也会把相关的这个论文的题目放在 show notes 里面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仔细的阅读一下在这里呢我们就不再多做展开了那整体呢是因为有一些学者发现如果我们去看一些更古早一点的记录的话
会发现很多人在提到石七窟的时候在他们的那个记录当中我们看不到关于石七窟墙壁上的壁画的技术如果有一些前任他们来到这个洞窟里面来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的时候不太可能说他这个洞窟里面的其他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在这个墙壁上面有这么一大幅壁画他闭口不谈
他们就觉得这是不合理的,由此就去推断说可能在更早之前这个墙上并没有这个壁画,壁画是后面画上去的。我觉得提出这样的质疑也是有一定道理在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暂时存疑在这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地去阅读一下相关的论文。
那除了这个墙壁上的壁画之外还有一个关于这个石器窟里面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个红变法师像的一个小的故事那就是这尊红变法师像其实在当年常书红先生他们刚刚来到墨高窟对敦煌进行这个整体的考察和研究的时候他也并不在石器窟里面他是后来经过多方考察之后从其他洞窟迁移到这个地方的
所以这样听起来你就会发现石七窟的故事其实非常有意思你别看它洞窟面积很小里面我们能够看到的东西也比较少只有一扑壁画一尊塑像再加上墙壁上有一个我们一会儿会提到的一方碑除此之外没有更多了但其实关于它的故事非常非常的丰富
关于红面法师像的故事呢我找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叙述者这个人呢曾经是东方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老所长孙如县老先生
那孙如县先生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讲述唐敦煌高僧红变相回归藏京洞始末这样的一篇文章孙先生当年是在 1947 年的时候从四川驿专毕业之后来到了敦煌然后在墨高窟一工作就工作了 46 年那他在墨高窟主要从事的就是壁画建筑资料的临摹整理工作
还有唐宋的枯炎的测绘以及整个石窟的保护加固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等相关的工作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孙先生所讲述的当年他所经历的这个红变法师像的回归故事
在 1965 年的时候,摩高窟的第 17 窟以北的区域正在进行加固工程,搭设了工程交手架我陪常书红所长视察工作情况,走到第 14 窟的工程架板上时他指着第 14 窟上面的一个小洞窟,362 窟问我你上去过这个洞子没有?里面那尊和尚塑像可能是红变相
我觉得有点突然但我回答说我最近才上去过河上的真身塑像很好有点不像是这个洞子的长所长说趁现在有工程架板你找几个人把塑像抬下来放在藏经洞
当时红变相所在的第 362 窟在第二三层洞窟的夹层之间可能是一个小禅窟窟内素壁无画素像放置于窟的南侧没有正对窟门洞窟的简陋与素像的高质量似乎不相匹配
362 窟的开凿破坏了 361 窟的东北窟底因为修理第 361 窟的底部我多次从第 361 窟下到第 362 窟感觉此塑像不知是从何处迁入此窟寄存的经常所长的提示我也觉得此塑像很可能是藏经洞封闭之前为了藏经而搬出来寄存在第 362 窟中的塑像
遵照常所长的安排我很快找到窦师傅并两三个工人将塑像从第 362 窟中搬迁出来放在第 16 窟的窟檐下塑像很结实坚固搬迁过程也很顺利
当时在现场的除长所长和考古组的马士长之外还有我和窦师傅塑像的背面是塑泥 古彩背部中间有一直径约七八厘米的圆孔 缝迹应是塑像时预留的孔洞在放置物件之后又用泥仔细封堵的大家在现场议论说可能是在孔洞里收藏了有关物品也许有能说明真身塑像的身份的文字资料
长所长决定就在现场打开孔洞打开风泥之后从洞里取出一个纸质的圆包纸张色白而坚固并不显得很陈旧当我们慢慢把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颗古粒也就是舍利子色白致硬
纸上有墨书汉字但没有任何有关塑像身份的内容文字也不成体系似乎是当时人们练习书法的纸张即如此我们就把舌粒子的纸包依然放回原处再用泥封堵起来
在现场,我们几个人议论,认为此塑像应该是第十七窟影堂窟的主人洪辩的真身塑像,理由有四条。一,影窟中有洪辩的告身碑,说明第十七窟确凿无疑是洪辩的影堂窟。二,既然是洪辩的影堂窟,就没有必要书写文字来说明塑像身份,放置他的舍利子即说明是真身塑像。
三,签出塑像是为了在红遍的影堂窟里放置当时诸寺院收藏的大量写经文书字画等文物因数量太大,于是事先把红遍塑像签出因为尊重塑像的身份没有气质损坏而是就近安置在第 362 窟第 362 窟虽地处二三层洞窟之间但当时石窟之间可能尚有栈道签制塑像不是太困难
4.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在第十七窟南北诸多石窟中没有类似的隐藏窟,由此说明此像即是红变的真身像无疑。长所长决定把此塑像放回到第十七窟,我和豆师傅找来几块 3-4 厘米厚的木板,按第十七窟内床座的尺寸,趁电在床座上,再把红变像安放在上面。
木板的端头没有做任何处理我当时有点不放心因为我怕有人对塑像确认为红变提出质疑所以是临时安置红变真身塑像从第 362 窟迁回第 17 窟正好已经 50 年了在这段日子里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位中晚堂时期的高僧大德回归他的隐堂如果他在净土有知也可以安心了根据长所长的安排红变像安置完成之后再将红变告身碑迁回第十七窟窟中西壁原来有适合安放告身碑的位置
高深碑当时在第十六窟涌到南壁可能是为了踏碑方便从第十七窟内迁移到第十六窟涌到南壁估计这也是王元璐所为
窦师傅带着工人先把石碑从第十六窟涌道上取下来抬到窟外长所长在石碑的背面用毛笔提写了一篇文字大致记述了藏金洞的发现以及有关列强国家的所谓探险家对藏金洞内文物巧取豪夺的可恨事件可能还提到第二年即 1966 年是墨高窟建窟 1600 年等内容可惜我当时手背没有照相机没有留下记录
现在这段文字应该还在试背后面我目前视力衰退本文是我手写文字初稿我的二女孙小华带我整理并打字完成整理于 2017 年 10 月 8 日
以上的这段文字非常清晰地让我们对石崎窟里面现在能够看到的红遍法师的塑像以及现在石崎窟西壁上的这通告身碑的来源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它们原本是在什么位置的后来被放在了哪里又是怎么在常书红的带领之下把它重新安置在现在我们看到的第十七窟相应的位置上的
那解答完了这些小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要解答的就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了
十七窟藏金洞被全世界知道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我们刚才说的红遍法师的隐藏红遍法师的隐藏固然重要但是藏金洞被世界所知晓更多的就是因为他曾经作为珍藏了大量甚至可以说是巨量海量的珍贵文献的藏金洞而被大家所知道的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个洞窟的时间轴继续从最初开凿的唐代继续向后退移了我们来到公元 11 世纪左右
在公元 11 世纪初叶的时候,由于时代的更迭或者是战乱等等一些,我们至今仍然没有办法去确知的一些原因,有大量的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等各方面的文书文物一共五万多件,被秘密地藏在了这个洞窟里。
然后用砖墙把这个门封上而且它的表面还装饰上了壁画把这个洞窟彻底的隐藏起来藏金洞就在大漠当中封存了 900 多年的时间然后时间来到了公元 1900 年清光绪 26 年的 5 月 26 号这一天这个密室被一个叫王月璐的导师在清理敦煌墨高窟的积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
就在这个小小的密室里面,藏着从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起尽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整整七百年间的古代的各类文献资料以及文物艺术品,一共有五万多件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后来我又仔细的去看了看这五万多件里面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你会发现出土的这些文献的内容是非常非常丰富的上至天文地理下到一些典当买卖的契约涵盖了当时的社会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
医药科技民族还有宗教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他的这个文字不限于古汉书还有秋辞文素特文范文突厥文回虎文巴斯巴文契丹文字女真文字于田文还有古藏文等等一些中亚和少数民族的文字在其中整个藏经洞所出土的文献文物的数量之惊人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
但是很快在藏金洞被发现之后的几年之内从 1905 年一直到 1915 年大概这十年之间吧就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薄熙和日本人菊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所谓探险家们就分支谈来他们陆陆续续的用非常低廉的价格
骗购了大量的文书,金卷和其他各种各样的文物,大概有 4 万多件。所以当时留在墨高库藏金洞里的文献的数量就已经非常有限了,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以及很多人为操作的原因,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留在中国大陆的敦煌文书已经非常非常的少了。
而这些从藏经洞里面出土的四到十一世纪的古写本印本今天也会被大家称为敦煌遗书而且敦煌遗书的发现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发现敦煌遗书和我们比较熟悉的殷薛的甲骨以及居然汉简还有明清档案一起被学者誉为是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
那关于这个四大发现呢我记得前两年的时候在北京的国家典籍博物馆里面还围绕着这四大发现分别做过专题的展览当时那个展览是非常精彩的其中我特别喜欢的是关于东方遗书和剧院汉检的那个专题展览
那虽然这个展现在已经结束了好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那如果你在北京或者你到北京来还是可以到点击博物馆里面去看一看因为在现在的点击博物馆里呢还保留着对殷墟甲骨和居然汉检的一个长设展大家还是可以去看一看这个展览当中的一些内容的
那如果你是去敦煌的话,那其实你可以在敦煌博物馆和玉门关博物馆也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汉检的展览展示。那如果你想看关于敦煌遗书的专题展览的话呢,在敦煌博物馆里有一小部分关于敦煌遗书的展览。那更多的展览或者说大家能够看到更多的敦煌遗书的机会呢,那…
就可以关注近几年一直在国内的各个地方展开的这个敦煌主题展了每一个地方的敦煌主题展上都多多少少的会有一些藏经洞出土的比如说文书啊包括一些画作啊等等还是非常精美的
那说到这里的时候呢,我们就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一些与藏经洞的发现以及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一些人物身上,那这些人的名字其实我们在刚才都多多少少的有提到过。
那首先我们要提到的这个人呢自然就是曾经的曾经因为几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而被大家贴上了千古罪人标签的王道士王元璐那关于王元璐呢其实最近的一些年呢随着关于王元璐的一些资料一些信息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所看到
越来越这个全面的被大家所讨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王源路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立体更理智的认知吧那比如说我们今天如果大家去敦煌想要去看那个又见敦煌的演出的话你会在里面看到王源路这个人物而且在这个又见敦煌的节目内容的编排的过程当中呢这个导演在这个作品里面也讲述了
一小段关于王源路他作为一个非常渺小的个体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些个人的局限性以及他自己的一些苦衷可以说是对王源路这个角色进行了一些更加立体的塑造吧那今天在这里我们就不妨再一次来看一看
或者说更系统的来梳理一下结合这一些更加丰富的史料我们来梳理一下王元璐王道士到底在藏金洞的发现在金卷的保护以及整个流失的过程当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他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一些选择首先我们来看看王道士王元璐这个人他到底来自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和背景
王道士出生于 1849 年,足于 1931 年,他是湖北麻城人他原本的名字就叫王元璐,他小的时候家里就非常的贫困那为了讨生计,他就四处去流浪在清光绪初年的时候,他进入到了宿州巡防营去当兵后来他信奉道教之后就离开了军队,受戒成为了一个道士他的道号叫做法珍
大约在光绪 23 年也就是 1897 年这一年王导师来到了敦煌墨高窟他主要的工作呢就是在这个墨高窟的南区北段来清理一些砂石供奉香火当然接受一些布施然后主要还是来维护整个的这个墨高窟这个区域那因为他经常会收到一些布施小有积蓄之后呢他就在墨高窟第 16 窟东侧
修建了一个太清宫的道馆也就是今天被称为下寺的那个地方很多人其实去东皇木高窟的时候甚至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地方如果你去看景区的那个地图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地方的名字在地图上面被标做三清宫三清宫就是传说当中的下寺
那现在呢这个地方也是敦煌藏经洞的一个陈列馆那很多人来到墨高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的去看各个洞窟了就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地方或者没有时间来看这个陈列馆说他也很惭愧我去过两次墨高窟也一直没有留出时间去参观这个地方下次一定要去这儿看一看
这个地方就是王道士当年用他收到的布施的钱来修建的一个地方那我们说回王道士王道士还挺神奇的你会发现他身为一个道士但是他每天要守护的却是一个佛教圣地墨高库
但是似乎在他的心中这并不是一个问题而且他是非常虔诚的一个人据说他经常四处奔波去化缘去找钱而且收到的这些钱呢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来维护整个墨高窟的这个运转那为了保护墨高窟呢他不仅仅是自己去募钱然后来保护他还经常会去向各级的官员进行求助那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一看 1900 年这一年
王元璐在发现了藏经洞之后她到底都做了一些什么首先她在发现了这些藏经洞里面的巨量的海量的文献之后她徒步行走了 50 里路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当时的县令叫颜泽而且她还随身带上了两卷藏经洞里面的经卷希望能够以此来引起官方的重视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位叫做颜泽的支线呢他一点都不识货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王元璐带来的这两卷金卷有什么特别的在他的眼里他觉得这只不过就是纸张已经发黄了的废纸而已所以王元璐的第一次求助以失败而告终了
紧接着 1902 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的知县新的知县姓汪叫汪宗汉这位汪知县呢还是有一定的学识背景的汪知县是一位晋士而且他对金石学很有研究就他对碑刻呀这些东西还挺感兴趣的于是呢王道士就又一次向这位汪知县报告了藏金洞的情况
这次他获得了一些回应王知县亲自带着一批人来到木高库来查看并且顺手捡了几卷金卷就带走了走之前呢他还嘱咐王道士让王道士就地保护这些金卷然后一定要看好藏金洞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
王道士的第二次向官府的求助呢虽然获得了一些微小的反馈但是也并没有达成他想要实现的目的尽管这两次找支线都没有什么结果但王元璐本人仍然是没有甘心的他还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
他想了什么办法呢他就又从藏经洞里面挑拣了两箱的经卷这次挑了更多的然后呢把这两箱经卷放在毛驴车上赶着毛驴赶赴了宿州也就是九泉附近找到了当时安宿兵备道的道台停洞这个人这位停洞大人呢还挺有意思的停洞大人呢就是翻了翻他带来的这两箱经卷最后得出了一个很惊人的结论他说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
然后这件事情又就此结束了之后呢又过了几年时任甘肃学政的一个金石学家叶昌赤知道了藏金洞的事他非常的感兴趣这个叶昌赤是一个金石学的大家大家现在如果去搜这个人的名字的话还能够看到很多关于叶昌赤先生书法的一些研究他是光绪 15 年的一个晋史也是晚清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金石学家和书法理论家
那他看到了这个从藏经洞里面拿出来的这些文献之后呢非常的震惊随即他就委托当时的汪宗汉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敦煌的知县汪宗汉让汪宗汉呢为他正在编转的一些书来寻找一些资料于是呢叶先生就陆陆续续的从藏经洞里面拿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献比如说其中包括红遍的告身碟碑的一个榻片
还有宋钱德六年的一个水月观音像,捐本的水路道场图,还有大波涅槃经四卷,范文写经三十一页等等。他是一个识货的人,他看到这些东西真的是大为震撼,然后他就向当时的甘肃的翻台建议要将所有的这些古代的文献和文物运到省城兰州去进行保管。
但是呢,从敦煌到兰州路途非常的遥远,今天我们开车从敦煌去兰州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在当时那个环境里面就更别提了,光把这些东西运过去可能就要花费五六千两的银子,而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又一次王道士被命令说要把这些发现的文物和文献放在洞窟里面,
好好的保管它等待之后的处理现在我们回想起来在王道士的这几次与政府官员打交道的过程当中这位叶昌志先生大约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条件之下最有可能把藏经动力的文书留在中国的学者了只可惜这并没有发生后来呢就是据说王元璐给慈禧老佛爷写了一封信在信里面他写道
武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其实我没有看到太多的材料说这封信到底被送到了什么人的手里被送到了哪一级官员的手里但是总之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之下我们想一想在 1904 年左右的那个时间里面北京城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的庚子之乱整个北京城也是混乱不堪
根本没有人会在意这样的一封信所以王源路在这几年的每一次努力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然后时间来到了 1907 年这一年藏金洞迎来了新的访客这个人就是英国人斯坦因关于斯坦因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其实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西域考古笔记》
大家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斯坦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他除了作为一个掠夺了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献的人之外他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简单的背几句这个简单的判词就给他贴上某个简单的标签当然他通过哄骗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从王道士的手中骗取了大量的珍贵的典籍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珍贵文物
的确是事实而且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那关于斯坦因来到藏经洞前后的种种我们其实今天都可以在他的西域考古笔记当中读到所以这次我们不用借助任何的传说我们可以直接来看一看斯坦因自己写下的这些记录在这里呢我们参考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 2020 年出版的一套丛书叫做《西域游历丛书》在这个丛书的第八卷就是《发现藏经洞》
我个人其实非常推荐这套丛术因为从我前两年去新疆玩然后包括对于整个新疆中亚地区的很多地方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都会去看一看斯坦因当年的这个笔记而在这一套丛术里面其实把这个笔记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梳理因为斯坦因当年在西域的这些游历考察其实先后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有很多地方他是在不同时间多次到访的
那这些记录全部都散落在他的不同的考古报告里面我们作为普通的读者去阅读起来的时候其实会觉得有一点混乱的
那这套丛书呢就是他非常系统的梳理了斯坦因的各种考古笔记之后按照他考察的时间顺序锁到地点进行了一个重新的编排最终形成了一个 15 本的这一套的这个完整的系列对于我们这种业余的爱好者普通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就会更友好一点
那其中的第八本的名字就叫发现藏金洞他就收录了斯坦因在他的原著《西域考古图记》这本书里面关于藏金洞的大量的笔记不仅包括藏金洞的发现还包括他当时对千佛洞也就是敦煌墨高窟遗址的概述对于千佛洞里面绘画的具体的研究包括千佛洞里的各种织物写卷的一些记载以及他非常详细的讲述了
他是怎么跟王道士周旋的怎么去哄骗王道士怎么跟王道士去交涉的那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够从这本书里面去截取一部分内容来进行分享更多细致的内容我们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
那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有一个章节就叫做王道士和藏经洞,在王道士和藏经洞这一节里面,斯坦因就先讲了他是怎么知道藏经洞的,然后又讲到了他来到千佛洞,也就是来到墨高窟之后,他看到的若干细节,我们先来看看斯坦因自己的笔迹。
三月,我曾匆匆造访过千佛洞,这里有关佛教艺术的丰富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我更大的目的不全在于此,扎西德伯克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土耳其商人,他当时被从新疆驱逐到敦煌,成为当地一小群穆斯林商人的头目。
我正是从扎西德伯克那里霍西藏经洞里偶然发现了大量古代写卷的消息这批无价之宝据称当时已由官府下令封存由一个道士负责看管扎西德伯克宣称这批写卷中还有不是用汉文书写的资料这更激起了我想探个究竟的欲望
经过蒋师爷一连串急切的追问证实这个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于是我俩做了周密审慎的计划准备用最为妥善的办法去获取这批写卷斯坦因在这里提到的这位蒋师爷指的就是他在整个中国西北的探险期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助手和翻译蒋孝晚
蒋相丸本人呢他是在清末明初的时候的一位中国的文人他通晓英语和当地的一些语言所以在斯坦因的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中亚探险当中他其实发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他其实就是斯坦因雇佣的一个秘书翻译文化中间人的这么一个角色他主要就是负责去跟当地的官员居民去进行沟通然后协助他去处理一些文书啊谈判啊还有考古发掘的相关的事务
那他这个人本人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学识的而且他对于中国的文化非常的熟悉所以他才被尊称为蒋师爷师爷在我们中国就是有这种有文化有知识的那么一个称呼那在斯坦因的这个莫高库探险的过程当中蒋孝晚就帮助斯坦因
来完成跟王源路的交涉,并且最终促成了斯坦因以低价购得大量的珍贵的经卷和文物的这件事情。所以蒋孝晚的沟通能力,以及他对于斯坦因意图的这种理解,后来被认为是斯坦因成功获取东皇文书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
那接下来斯坦因就详细地讲述了他是如何在蒋师爷的协助之下跟王元璐跟王道士来进行反复的博弈的我刚到千佛洞时王道士正好同他的两个助手外出化缘去了如果这时候将我们的计划付诸实施显然不明智幸好留下来看守的那个年轻的唐古特和尚知道一些情况蒋师爷没费多大劲就从他嘴里套出了一些有用的内情
据他说,藏经发现于一个大型的洞窟里洞窟编号为 CHE 这个洞窟靠近北祖洞窟的最北端外部建筑粉刷一新这是王道士新晋主持对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缮他来这里已经差不多有七年了通向洞窟的入口已被崩落的岩体和流沙所挡住这与靠南一些的山脚崖面上的洞窟的情况一样
当年在对洞窟和窟前地面现在已为殿堂所占进行整修时工匠在连接两个洞室的走廊壁面上发现了一条裂痕挑开裂缝便从这堵土墙之后发现了一个凿在岩石里的密室据称打开密室时里面塞满了用汉文书写的但是读不通的大量经卷其数量之多可以装满几辆马车
有一大批古代写卷等待着去被发现的念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重返千佛洞。但等到真的回到这里时,我不得不开始为我的计划担心起来,因为我从当地得到可靠消息,保护着这批珍宝的王道士是一个恪尽职守非常用心的人。
藏经洞所在的那个寺宇看上去有些破旧但它仍是当地人朝拜的一个圣地容不得有任何的粗鲁举动这也使我的考古工作受到影响精明能干的讲师也收集到了有关看守藏经洞的和尚的性格和举止的情况这更使我感到有必要在开始时应采取审慎缓慢的行动
蒋师爷设法说服王道士等待我的到来,而不是在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动一结束,就开始去募集修庙的资材。值得称信的是,由于敦煌副县长汪大老爷对我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感兴趣,我逐渐博得了敦煌当地人的好感,我可以利用我学者的身份,使当地人对我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5 月 21 日,我重返敦煌石窟,准备将我早已拟好的计划付诸实施让我感到满意的是,除了王道士和他的两个助手,以及一个身份卑贱的西藏喇嘛整个遗址别无他人,一片荒芜,仿佛是一个被人们忘却了的地方王道士等候在那里欢迎我的到来在这一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孤傲的,忠于职守的人
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见到生人感到非常害羞和紧张,但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激紧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从一开始我就感到他是一个不好对付的人,为了避免与他待在一起的时间过长,第二天一早我就开始对几个主要的洞窟进行考察,并对一些较为重要的壁画进行拍照,以此来演示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当我来到最北端的洞窟时,我瞟了一眼藏经洞的入口,那里就是发现大批藏经的地方,经卷至今还封存在里面。藏经洞正好位于王道士改造的那个洞窟的旁边,藏经洞密室的入口比走廊的地面要高出五英尺。让我感到一丝不安的是,我发现窄小的密室入口已被砖墙堵住,仿佛就是为了故意与我为难似的。
我的第一步主要目标是想看一下全部金券的原始堆积存放的情况王道士住在另一个稍加修整过的洞窟里为了设法让他同意我们的请求我特地派蒋师爷到他的住处同他进行交涉尽管蒋师爷费尽心机但谈判的进展还是非常缓慢
在我们答应给王道士修缮庙宇进行捐款以后他终于说出封堵密室入口的目的本是为了防范乡客们的好奇心
最近几年每到朝拜的时候前来朝拜的香客往往数以千计把整个遗址挤得水泄不通但是由于对我们的心存疑忌他始终不答应我们看一下全部经卷保存状况的请求他唯一应允的是让我们看一看他手头的几份卷子而且还加上许多限制条件
蒋师爷急于想替我要到其中的一两份卷子,结果使得王道士很是心烦,我的全盘计划一下子面临告吹的危险。王道士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无知很快就被蒋师爷摸清了。
我与一些有学识的中国官员交往时往往能博得他们的支持和好感但对王道士而言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给他谈论考古学的价值去给他谈论利用第一手的材料进行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意义等但有一点值得与他进行探讨那就是玄奘在中国只要一谈起玄奘对方无论是学者还是白丁我总是能与他谈得很是投机
这位古怪的王道士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虔诚无知而又很执着他使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那位克服千难万苦赴印度取经的朝圣者王道士头脑简单信仰却很执着甚而至于有点迷信
唐玄奘一直被我当作我的中国保护神,王道士也喜欢听我谈论他,于是在周围满是佛教神像的氛围里,我开始向王道士谈起我对玄奘的崇拜,我是如何沿着玄奘的足迹穿越人迹含之的山岭和沙漠,又是如何去追寻玄奘曾经到达和描述过的圣迹等等。
尽管我的汉语很差,但这是一个我所熟悉的演讲题材,而且一旁往往还有讲师也适时的补充,所以我总是能把我所知的有关玄奘的可靠记载和他漫长旅途的风土人情描述的细致入微。尽管王道士的眼光中还有一丝不自在,但我已从他发亮的眼神中捕捉到我想要的东西,最终他露出了一种近乎入迷的表情。
前面我曾强调,如果当时立即要求进入藏经洞显然不太妥当,因此我留下蒋师爷向王道士催要他曾许诺给我们的卷子。但这时候他又开始胆怯和犹豫起来,对蒋师爷的催讨只是虚以为疑,为此我开始担心起来。到了深夜,蒋师爷悄悄地却又不无得意地抱着一小束经卷来见我。
这是王道士许诺给我们的第一批卷子,他刚刚将这批卷子送给蒋师爷,是偷偷地藏在他黑色外袍里带过去的。这些写卷同我们三月份在那个年轻和尚那里见到的卷子一样,看上去都是古色古香,上面的内容很可能是佛经。蒋师爷是一个很钻研学问的人,他请求给他点时间琢磨一下上面的文字内容。
第二天一早,蒋师爷面带一股兴奋和胜利的神情过来告诉我这些经卷是玄奘从印度带回并翻译出来的汉文佛经在经卷编页上竟还有玄奘的名字,令他惊叹不已这些经卷是玄奘早年翻译出来的当我在蒋师爷的陪同下同王道士进行交涉的时候我觉得好运似乎正在垂淋我
这些金卷居然与玄奘有关王道士对此似乎一无所知而蒋师爷则立刻意识到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我的保护神玄奘来影响心中尚存猜忌的王道士于是他立即过去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王道士声称这是唐僧的在天之灵在催促他向我们展示密室里的藏经不久蒋师爷就回来了称这一招发挥了作用
几个小时以后,当他再回到密室门口时,发现王道士已经拆除堵在密室入口的砖墙,蒋师爷还站在入口处瞟了一眼密室里一直堆到洞顶的金卷。整个上午,我都有意地避开王道士的住处和藏金洞,但当我获悉密室门已打开时,我便再也按捺不住了,记得那是很热的一天,外面空无一人。
我在蒋师爷的陪同下来到藏经洞前在那里我见到了王道士他还有点紧张和不安在神灵的启示下他才鼓起勇气打开了位于通道北面墙上的密室门借着王道士摇曳不定的灯光我睁大了眼睛向阴暗的密室里看去
只见一数数金卷一层一层的堆在那里密密麻麻散乱不堪金卷堆积的高度约有 10 英尺后来测算的结果总计近 500 立方英尺藏金洞的面积约 9 平方英尺剩下的空间仅能勉强容得下两个人我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仔细研讨这些文书的年代我所关注的是我能从这里拿走多少藏金
令人奇怪的是王道士竟然对这些无价之宝毫不吝惜这也使我内心颇感一丝轻松当我从手头那些分杂的藏品中挑出一些丝画薄画布画和文书以备日后深入研究时他居然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我甚至产生了要将所有的藏品带走的想法
不过这一要求有点过分了于是我极力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将挑胜的那部分还给他以便腾出地方让他拿出更多的藏品来供我选择这一招果然奏效使王道士确信了这些艺术遗产没有什么价值为了把我的注意力从他所认为的最有价值的汉文经卷上引开他开始不惜余力地将他归入垃圾的那些藏品一捆一捆地爆了出来
这真使我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些新爆出来的文书残片中尽管汉文文书残片还是占多数但也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绘画作品印制的文书 博画 积多草体的泛文文书以及一些非宗教内容的文书等所以 第一天我和蒋师爷忙碌了整整一天中间甚至没有休息过一直干到夜幕笼罩了整个洞窟才停止工作
这些意想不到的发现使我极为兴奋,但我也很担心。这也是我一直所担心的一件事,那就是必须不断地诱导王道士,不让他感到心神不宁,不让他担心会有施主们的流言蜚语。
蒋师爷的不烂之舌和我的再三表白自己对佛教和玄奘的崇拜发挥了作用看得出来尽管在金卷堆上来回爬动和运送金卷使王道士显得有些累了但他脸上猜疑的表情还是被一丝平静甚至是自豪的表情所掩盖因为我们对他所认为的毫无价值的东西竟然表示了欣赏
事前我曾许诺要捐献一大笔钱给他做修缮庙宇之用以补偿翻建藏经给他所带来的不便和可能给他带来的风险
刚才我们所读到的只是斯坦因大量的在《藏经洞》中记录的笔迹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但其实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去感受到并且了解到很多关于王道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斯坦因和蒋氏也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去哄骗王道士相信他们的等等这样的一些细节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更靠近历史真实的一些细节的内容去参考
最终的最终斯坦因从藏金洞到底带走了多少东西呢在他自己的记录当中说当 24 箱沉甸甸的写卷和另外 5 箱绘画等艺术品安然抵达大英博物馆时我才如释重负地出了一口气
最后在斯坦因离开藏经洞之后他还有一个小的章节对藏经洞的后续进行了一些描述其中他特别提到了继他之后又一位来到藏经洞的西方访客他就是法国人波希荷
他说,令人高兴的是,特别是令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们感到兴奋的是在我首次访问千佛洞遗址后不到一年,一位更有资格研究密室藏经特别是研究汉文写卷的学者,薄熙和教授,来到了千佛洞我离开敦煌时,曾不得不将一部分写卷留在藏经洞里薄熙和教授对这些留下来的写卷进行了检阅
这位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法国人曾受委派到中国新疆地区进行考古调查 1907 年秋博希和教授在乌鲁木齐停留期间从一些有学问的清朝高级官员那里获悉有关千佛洞发现藏经的消息
薄熙和教授从一开始就抱定了要对这个遗址进行详细考察的目的他于 1908 年初春抵达敦煌在对洞窟进行了初步考察之后他开始与王道士接触同年 3 月 3 日他得到王道士的允许进入藏经洞部分藏经仍被保存在那里
薄熙和教授学识广博功底扎实他一眼就看出圣语藏经很有学术价值密室藏经中汉文经卷占大多数而混杂其中的其他文字的经卷则更有价值藏经中有不少断纸残卷清点起来很费劲
薄熙和教授全所在小小的密室里完成了清点工作据他的估算密室中藏经的总数约有 15000 卷他推测将全部卷子打开检阅一遍至少需要 6 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初 10 天他的工作效率达到了每天翻检约 1000 卷的速度成功地将所有散落的非汉文卷页和那些他认为别具年代学考古学等方面价值的汉文卷子一一挑检出来
啊
在这部分笔记的最后斯坦因除了对薄熙和的研究及其成果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之外他还记述了藏经洞最后留下的那些经卷在中国遭遇到了什么样的对待在 1914 年 3 月的时候薄熙和又重新回到了敦煌他又一次见到了王道士这次王道士把他当成了一个老施主和一个好相客非常热情地欢迎了他并且告诉了他之后
敦煌的这些卷子们去了哪里他告诉我我所捐赠的款子已全部用于妙宇的修缮而朝廷拨下来的银两则被各级衙门层层刻扣全部的藏金经过包装以后被马车运走
在敦煌停留了一些时日后便开始了送往北京的慢慢征途在敦煌停留期间不少经卷被盗走我自己就曾见到过送上门来的精美的唐代佛经卷子价格很低廉随后的保护工作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在宿州和甘州又收购了一批藏经
还有一些写卷肯定已流入新疆地区,因为我在新疆的许多衙门里都见到了此类的经卷,我甚至还从一些低级官吏那里弄到了一批卷子。至于有多少文书被运到了北京又是如何保管,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经历了官府对他所珍爱的经书的一番折腾王道士深为自己 1907 年的做法后悔不迭当时我曾经讲失业之口提出过获得所有的经卷的请求但王道士没有长远的考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他回绝了我们的请求王道士在敦煌辛辛苦苦募集的钱财中募集数目最多的是我其次便是薄熙和教授
他用这些钱修建了一处华丽的庙宇和一幢宽敞舒适的客栈,这使他感到称心。将钱用在这里,也是王道士对官府巧取好多最好的嘲讽。当官府下令运走藏经时,王道士曾设法将一部分他认为特别有价值的汉文写卷另藏了起来,这批卷子的数量想必也不会太少。
1911 年菊瑞超就曾取走一批卷子后来我再度造访这一遗址时还有丰富的收获满满地装走了五箱的汉文金卷大部分保存完好为了获得这些金卷捐赠额自然也得增加我怀疑直到现在王道士的小库房还没有被取光到这里王道士的故事也就讲完了到这里斯坦因所记录的王道士的内容也就结束了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