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藏经洞/17窟(下):当伯希和来到中国

藏经洞/17窟(下):当伯希和来到中国

2025/2/11
logo of podcast 念念敦煌 The Echoes of Dunhuang

念念敦煌 The Echoes of Dunhuang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V
VC
专注于敦煌艺术与文化的播客节目主播和制作人。
Topics
@VC :在阅读伯希和的敦煌考察日记时,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我能感受到探险家发现珍贵典籍时的欣喜若狂,但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又无法摆脱民族身份所带来的遗憾和煎熬。我常常会想,如果这些典籍能够完好地保存在原地,今天的我们会看到怎样不一样的景象?这种情感交织让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复杂。我仿佛能体会到伯希和在发现这些文献时的激动,但同时也为这些文物的流失感到惋惜。这种复杂的感受让我对历史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情感层面,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VC:我常常忍不住想,如果这些典籍完好地保存在原地,今天会是多么不一样的景象。这种设想不仅仅局限在藏经洞,而是扩展到所有流失的文物,想象它们如果未被破坏,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这种思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复杂。我仿佛能体会到伯希和在发现这些文献时的激动,但同时也为这些文物的流失感到惋惜。这种复杂的感受让我对历史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情感层面,去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这里是念念敦煌,我是 VC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在敦煌墨高窟的第十七窟也就是藏经洞里面在它的漫长的历史故事当中去漫游在上期节目里面我们讲到了藏经洞里面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什么讲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红遍高僧像是如何从其他的洞窟当中回归到这个藏经洞里面的

也讲到了王源路到底在整个藏金洞的发现发掘以及文物流失的过程当中都做了一些什么更非常详细的去读了读斯坦因当时来到藏金洞前后的一系列的大量的详细的笔记当中所记载的他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那些敦煌金卷是什么样的

他又是怎么在蒋事业的帮助之下去跟王道士进行一系列的兜兜转转的博弈的在斯坦因笔记的结尾他提到了另外一位继他之后来到藏金洞的重要的西方访客那就是薄熙和那今天我们会继续来看一看薄熙和以及薄熙和在后来与中国学界的一些非常微妙的互动

那在薄熙和到敦煌藏经洞考察 100 周年纪念的时候法国集美博物馆就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保罗薄熙和旅途笔记 1906 到 1908 来作为一个纪念那在这本书里呢其实就有薄熙和非常详细的日记去记录了他在敦煌藏经洞的日日夜夜这些内容其实今天我们读起来

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概括那种感觉跟我们去读斯坦因的很多内容的时候的感觉很类似就真的是五味杂陈你就是没有办法去说清楚你内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明确的情绪就是你一方面你能够感受到

如果我们脱离掉所有的时代和民族背景的话你能够感受到一个探险家一个考察者一个研究者当他发现了大量的非常珍贵的典籍的时候迸发出的那种欣喜若狂的那种情绪但是另外一方面你又不可能完全去抛除掉你的民族身份你的时代你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对你的影响你更多的时候会有一重民族身份所带给你的那种

你会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你会有一种甚至有一种煎熬的感觉比如说像我就总是会去忍不住的去想说如果这些点击它们都被完好的留在了原地然后被一直妥善的保管到了今天的话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东西会是多么多么的不一样

当然我的这种设想又不仅仅局限在说藏金洞里面的这些东西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你都会幻想说如果他们没有走丢如果他们没有被破坏掉如果如果有很多个如果那今天我们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当然我们也都很清醒的知道历史没有如果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

感受一下薄熙和日记当中的那种物味杂陈吧薄熙和是在 1908 年的 2 月 25 号抵达的敦煌千佛洞当天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写的傍晚六点在走完这走不完的一程的最后一段我们到达了千佛洞我自然是那里的不速之客

第二天起他就开始对千佛洞的石窟进行仔细的考察,一天之内就看遍了十个洞,并且他很得意于自己纠正了徐松对伊通碑文的考证错误,由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事先其实做了非常非常的充分的准备才来到这儿进行考察。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去找前一晚刚从外地赶回来的王道士了但是当天他却并没有拿到任何的卷子因为钥匙还要再过一天才能够拿到

当然,薄熙和在这段时间也没有浪费一分一秒,他一刻不停地在石窟里面工作,此后的每一天他都是这样。这样工作了好几天之后,终于在 3 月 3 号那一天,薄熙和如愿以偿地看到了卷子,而且进入到了藏经洞。

我们不知道从 2 月 27 号到 3 月 2 号之间薄熙和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说服了王道士让王道士来给他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他不像斯坦因那样对此进行了这个详细的记录几天每天是怎么来哄骗薄熙和没有写这些他一点都没有透露他只是记下了 1908 年 3 月 3 号他进入藏经洞时的那种非常亢奋的心情他是这样写的

我过了整个风斋前的星期二整整连续十个钟头蹲在放手稿的洞里十尺乘十尺的地方三面都是二到三尺深的卷子实在没法把一页页分开只能趴在地上我腰酸背疼得厉害但我对于这一天一点也不后悔

这些就是那个王道士在 1900 年发现的成千上万的卷子了还有无数页藏语手稿汉文和藏文都有大量文献还有 600 多卷玄藏翻译的摩赫波若波罗蜜多经占了让人难以忍受的一大块地方但所有这些都乱七八糟在汉文和藏文旁边还能发现少数波罗蜜文和回虎文的东西所有这些都属于六世纪到十世纪的一个时代

有些翻译可能是现在的三藏中所没有的,可我随身既没有南条也没有藤井。在这里呢,他说的南条和藤井指的是两位日本学者所写的对于这个日本大藏经的一些汉字的目录。我只研究了在大波国甘州的修多寺所做的翻译,因为在吐蕃人统治的时代里,这些翻译有更大的可能是新的。

我还找到了一个唐朝某年的详细日历前有一个窃运补正我觉得这个窃运补正是新的还有几个印刷的图像还有藏汉对照的说明可以肯定地说整个图书馆般的洞窟必定是由于处于某种困境中而用石头封死的

我想大概是西夏战乱之类的困境吧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任何西夏时代以后的东西那个道士对我说斯坦因付了斯里 200 两银子而后他被准许县长也同意带走了一定数目的卷子

他还亲手又给了五十两银子以便多带走一些最终他应该拿走了五六十件卷子显然他喜欢选婆罗米文和藏文的他在洞里工作了三天但原件一渣渣的状态向我表明大部分东西他翻都没翻至于汉文他只能胡乱地拿

对我们来说毫无疑问人家会卖给我们一定数量的手稿但我很愿意出价 3000 两银子把全部藏品都买下来并答应给东京的那家出版大藏经的出版社一个完整的副本

如果这里的人怕因此受牵连,也许还要把一些卷子献给官员,那我想出价一千五百两银子买下所有非汉文的部分和那些有历史价值的汉文卷子。真奇怪,这里有如此大量的历史文献,却没有任何中国学者前来探一探。这段文字只有数百字的记述,但是我们…

从中就是能感受到那种无畏杂陈就是你既能够体会一个学者在目睹珍贵文献时的那种真实的感觉同时你又会被他所写到的真奇怪这里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却没有任何中国学者前来探一探会感受到一些刺痛而且那个时间已经是 1908 年了从藏金洞 1900 年被发现到薄熙河来到这里已经八年的时间过去了

他原以为必定有许多卷子都已经流失掉了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竟然有整捆整捆的内容是完全没有被动过的据他说斯坦因当时来的时候连翻都没翻如果你还记得的话上一期节目我们在看斯坦因的笔记的时候他有写到过后来他所得知到的薄熙和在这里就是没日没夜的在工作薄熙和在自己的日记当中也有记载他说

他有一天写将近下午两点半的时候他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头晕心脏不舒服显然是因为我在洞里呼吸不畅但是即便是这样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只是在露天的地方休息了一会之后又继续埋头在这个万卷的文献当中去了

但薄熙和作为一个底蕴非常深厚的汉学家他真的在藏经洞里面是非常能够发现这个真正的宝藏的在第三天他就在藏经洞里面发现了一块雕板这块雕板让他异常的兴奋因为这是晋朝开运时代的产物因为他在日记当中是这样写的

他说是晋朝开运时代的产物这是五代时期的后晋吗如果是前晋的话那可真是早啊我很后悔没带一本年号表来当然他提到的开运是五代后晋的年号不是东晋或西晋

薄熙和景冠他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汉学家但是当时他也不能够完全的背下中国所有的这个年号来像这样每天带给薄熙和不断的精神刺激的这个新的发现惊人的发现几乎每天都有比如说第四天他又在日记当中非常兴奋的写说

对我来说特别有收获的一天找到三个婆罗米文卷子其中一个很长一些道教手稿一件由这武则天所造的特别汉字的经葬因此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 700 年左右

三件敦煌名文的卷子,即一件特别标明是签佛洞的,还有一件了不得的卷子,上面有一个后来于公元十世纪初加上去的印章,这是一件著名的柳公权所抄写并时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最后还有两块新的雕板,其中一块和昨天的那块一样,上面标着开运定位的时间。最后,我还找到一份完全印刷的陀罗尼副本,纸的状态被重铸了以后又重新粘合起来,可以同时证明这件东西在十世纪上半叶就已经不是新的了,而且印刷文件在当时还很稀有,因此人们把它留了下来。

到了 3 月 27 号之后,薄熙和就不再进藏金洞了,其实在这个时候他也开始了跟王道士的谈判,也就是他要花多少银子来换多少卷子的事情了。但是又一次和斯坦因不一样的是,薄熙和没有在自己的日记当中详细的记载他是怎么跟王道士谈判的,又最终以多少钱买到了多少的卷子,他其实没有详细的记载。

最后在他的日记的尾声 1908 年的 5 月 27 号他写道我们离开千佛洞回到敦煌在沙漠的大暴风中风从北部东北部来沙丘差不多一瞬间就形成了在 5 月 28 号他写道今天我 30 岁了

在我看到这个记载的时候我真的非常的震惊原来薄熙和来到藏经洞发现了这一系列的震惊世界的宝藏的时候他只有 30 岁就是一个刚刚而立之年的学者就能够做到以上的这些探索和发现就他个人而言他的一生还真是不白活而且他在 30 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丰厚的

学术的积累站在一个个人的角度上来说的确令人敬佩吧

在上期节目里面我们读斯坦因的很多报告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最后一部分的一个内容斯坦因提到了在他离开之后甚至是在薄熙河从东皇带走了大量的金券之后中国的政府终于开始出手去对这批藏金动力出土的东西进行管理了但是结果是怎样的

斯坦因也在他的笔记里面提到了也提到了王道士给他的一些反馈的情况但为什么清政府终于决定出手来管一管这件事情了其实跟薄熙和是有密切关系的在 1909 年的 5 月份

薄熙和来到了北京,他把当时自己随身带来的敦煌遗书在六国饭店进行了展出。这次展出上,中国的一些学者,像罗振裕,董康,蒋福等人都闻讯前往,当然他们也是想要来拜访一下薄熙和。因为那个时候薄熙和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了,他们从薄熙和的口中得知了敦煌藏金洞的情况。

然后当时的一些报纸像顺天时报天津的大公报也以时事藏书出现为题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个消息才终于传到了京城内外清政府这个时候才如梦初醒然后在 1909 年的 8 月份在敦煌的藏金洞被发现的第九个年头

新政府的学部也就是教育部才发出了电令并且拨款了经费 6200 银下令去搜买敦煌遗书在 1910 年的三四月份之间敦煌县将第一批敦煌遗书的 604 卷装车起运但是这批劫后余生的遗书在到达北京的途中又因为偷盗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散失无数

最终当这批东方遗书终于抵达北京的时候,又有一些官员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牟利,将遗书当中的精华部分私自藏匿了起来。但是因为清政府这个时候在 1910 年的时候也几乎已经土崩瓦解了,所以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终这批敦煌遗书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一点点的东西在 1910 年被收入进了京师图书馆进行收藏关于藏金洞关于与藏金洞密切相关的这些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似乎到这里就已经基本全部结束了但是在这儿呢我又有一点小小的延展的部分想跟大家再继续做一点分享

那就是关于薄熙和这个人其实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跟斯坦因略有不同的就是薄熙和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学界的关系其实还是挺微妙的这一点其实我们在几年之前做那个《卧游五台山图》的时候其中有一集我们是讲到梁思成是怎样受到了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启发去寻找佛光寺东大殿的在那集节目里面我们就曾经提到过一个很小的点

说梁思成当时跟薄熙和曾经有过一些书信的往来

其中就提到在 1932 年的冬天的时候薄熙和访问了北京梁思成非常的高兴当时梁思成趁他访问北京之际就在中国营造学社会刊上面发表了薄熙和先生关于敦煌建筑的一封信披露了薄熙和对他的一封这个去信的详细的回复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其实就能够感受到梁思成对于薄熙和的回信的那种

重视和那种喜悦的程度而且那个也是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关于梁思成和薄熙和之间交往的唯一的文字记录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薄熙和在 1909 年的时候把他随身携带的敦煌遗书在六国饭店展出的时候其实当时中国学界的很多人是抱着这种好奇心以及对于薄熙和先生的这种赞赏之心前去拜访薄熙和这个人的

所以尽管薄熙和似乎看起来和斯坦因在做了类似的事情可是这两个人与中国学界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后来又再度来访中国的时候所遭遇到的这个对待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斯坦因后来再来到中国的时候是遭到强烈的反对的但是薄熙和在 1932 年冬天访问北京的时候是受到中国学界的大力的欢迎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常不一样的景象呢这个一开始是我非常好奇的一件事情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就在这稍微的展开一下

特别是我们来看看 1932 年的时候当薄熙和从敦煌的藏经洞里面带走了大量的珍贵金券之后他在 1932 年重新再来到中国的时候当时中国人对他的这种反应在今天的我们看起来尤其是在当今的这种舆论环境和国际环境之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1932 年为什么薄熙和要再度来访华呢他仍然是为中国图书而来的当然他不再是以盗掠中国的古籍而来的那一次他是为了调查近几年的中国文史学的发展并且为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采购一些书籍所以再度来到中国的经过了香港上海然后最终到达了北平

在北平期间呢,他研究考察了中国的古迹以及美术,并且参观了非常多的著名的一些学术机构,也受到了中国学界的热烈的欢迎。我们来看看当时他受到的这个非常高规格的接待啊。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就是历史语言研究所,还有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营造学社等,

这些各界的学者名流都陆续举行了欢迎宴会或者盛情地邀请薄熙和来发表一些演讲这种近况跟

1930 年到 1931 年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驱逐斯坦因的事件相比完全就是冰火两重天而且在此之前和之后薄熙和也一直都跟中国学者在多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交往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是在薄熙和的引荐之下得以能够在法国巴黎去

研究包括敦煌遗书在内的各类珍贵的古籍的比如说在 1921 年的时候蔡元培就受中国政府的派遣赴欧美去考察大学教育以及学术机构的研究状况他在巴黎就去拜访了薄熙和

在 1922 年的时候,董康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敦煌市抄录有关法治的文卷,又介绍前来考察实业的胡光跟薄熙和见面,获准去查看相关的一些敦煌的资料。除此之外,陈寅恪先生也是经过王国维的介绍在巴黎会见过薄熙和。

还有 1926 年的时候胡适为了出席中英更款委员会抵达欧洲顺便到巴黎的国家图书馆去看这个敦煌卷子的时候他也专程拜访了薄熙和而且他在自己当天的日记当中还记下了一笔他说薄熙和是西洋至中国学者的态度成绩最大影响最广我们谈了两点钟很投机

所以你看就是薄熙和和中国的这些学界名流们其实有着非常密切的交往而且他始终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而且有学者风范的这样的一个人也因此当薄熙和 1932 年冬天往华的时候是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接待的

世界日报在 1933 年 1 月 15 号的时候对薄熙和的访华进行了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现在通过这则报道可以知道在 1933 年的 1 月 13 号的时候中央研究院十余所作东以欧美同学会的名义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欢迎薄熙和访华

而且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央研究院食语所的这个所长傅斯年先生还在欢迎宴上进行了一番热情洋溢的致辞那同样薄熙和也向这个中国学界表达了非常友好的致辞那场宴会堪称是中国学界和国际的这个汉学界的一次

非常重要的盛会吧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很多当时的这个会面的照片在照片当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刚才我们提到的胡适之外还有比如说像清华大学的这个俄裔汉学家刚和泰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梁思成林徽因还有任红以及他的夫人陈恒哲等等这些人也都参与到了这次盛会里面

而且在傅斯年和薄熙和的致辞当中他们都提到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国的汉学家

那就是沙碗傅斯年说中国学在西洋之演进到沙碗君使成一种系统的专门学问薄熙和则称沙碗是在中国学中确为全欧巨部而且傅斯年也认为说中国学者呢长久以来更加擅长荆棘治学也就是更加擅长坐在书斋里去治学而西方汉学家呢则在肆意考察上更为擅长他说

他就强调说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之间应该要取长补短实际上他所强调的就是要采用这种书面史料和地下史料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也就是我们更熟悉的王国威先生提出的那种二重证据法就是文字资料和我们考察的物质的实质性的资料要能够互相印证所以站在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站在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这种

互联网氛围也好整个的这个国家叙事的氛围当中也好你再去看薄熙和和中国学界的这一系列发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这种互动

你都会觉得非常的惊讶就是非常的震惊甚至是非常受到冲击的今天的我们还能够想象一个像薄熙和这种可能会被很多人称为是有若干括号黑历史的人来到中国

还能够跟中国的一众学者们进行这个热情友好的学术交流访问,并且在国内的各个著名大学发表演讲,然后还被媒体广泛报道吗?我们今天是完全不可以想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延展开来讲一讲这件事情嗯只是想分享一个发生的事实而已我们无意去做出任何结论性的判断也不想做什么道德性的论断只是更多的想和大家去多看一看历史当中曾经发生的这一幕一幕这一桩一桩的事情也想更多的跟大家去看到啊

时代里面的这些各种不同人的选择以及不同的人物之间的这种交流和交往我觉得无论是我们在上期节目提到的王源路斯坦因蒋孝婉还是我们在这期节目当中提到的薄熙和以及中国学界的很多很多人

包括当年王元璐一路求助的各级的政府官员以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些中国学界的各位迫切的希望与世界进行交流的这一众学者们当然我们在读那些日记包括在看这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个薄熙和与中国学界的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总会不自觉的去想一些如果怎么怎么样

会是怎么怎么样这样的事情但就像我们说的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历史也没有假设我们总在说不要忘记历史但是或许我们今天可以再往前更多的去想一步就是当我们说不要忘记历史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说的我们真正应该不要忘记的究竟是怎样的历史或许我们更应该去深入到历史的深处去去理解那些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更多层次的历史有更多细节的历史我们更可以去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去理解历史去阅读历史去感受历史当中的那些复杂和曲折也感受每一个个体在历史在时代的背景之下所做出的每一种选择同时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就是去感受你自己最真实的身处历史当中的那些困惑

难过挣扎甚至是某种煎熬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更珍贵的部分因为这些东西其实才是我们跟历史产生链接跟自我认知产生链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我想这也是我们

站在今天我们去不断的去挖掘历史去靠近历史去阅读历史去撕开那些简单的标签去撕开那些简单的结论看到更多的历史亲历者自己叙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吧也希望我们今天的这期节目能帮助大家去看到藏经动故事背后的更多的历史的细节那今天我们关于藏经动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吧

这里是念念敦煌,我是维 C,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