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蛇年特别篇:女娲,从帛画到壁画,蛇身女神兴衰史

蛇年特别篇:女娲,从帛画到壁画,蛇身女神兴衰史

2025/1/20
logo of podcast 念念敦煌 The Echoes of Dunhuang

念念敦煌 The Echoes of Dunhuang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V
VC
专注于敦煌艺术与文化的播客节目主播和制作人。
Topics
我从敦煌莫高窟285窟中独特的女娲形象入手,探讨女娲形象在中国历史中的演变,以及莫高窟285窟壁画中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莫高窟285窟壁画中女娲形象的特殊性在于其与传统形象的不同,以及其与佛教元素的融合。 先秦典籍中女娲的记载多为独立出现,并未与伏羲绑定。汉代以后,伏羲和女娲被视为古代帝王,并逐渐被纳入三皇五帝体系。唐代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广泛流传,演变为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学者们对伏羲和女娲关系的解释存在多种观点,包括独立神、对偶神、不同部落首领等。女娲的“人面蛇身”形象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与中国古代文化中蛇的象征意义以及生殖崇拜有关。 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已出现人面蛇身的画像印章和器物,楚帛书、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以及马王堆汉墓帛画中也存在伏羲女娲的图像。武梁祠的伏羲女娲画像石是汉代伏羲女娲图像的重要例证,展现了其地位的变化。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地位逐渐下降,被西王母和东王公取代。隋唐时期,伏羲女娲的信仰在新疆地区依然流行。 女娲地位的下降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变迁,从母系社会到父权社会的转变。女娲的形象从创世神到慈祥母亲的转变,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中原战乱导致中原文化向河西地区传播,女娲形象也随之进入敦煌。河西地区魏晋时期墓葬中大量出现伏羲女娲图像,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莫高窟285窟壁画融合了多种宗教和地域文化,体现了艺术的大融合。莫高窟285窟壁画的创作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多种文化背景画师共同创作的结果。莫高窟285窟壁画题记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其创作人员的来源。莫高窟285窟壁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莫高窟14窟和9窟中的伏羲女娲图像融合了佛教元素,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历程。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这里是念念敦煌,我是 VC,欢迎你的收听本期节目是我们的蛇年新春特别节目今天我们想要从敦煌墨高窟的一座非常特别的洞窟以及这个洞窟当中非常特别的一个人手蛇身的女神形象说起那这位女神就是我们其实已经非常熟悉的远古女神女娲

我们要进入的这座洞窟呢其实在之前的节目当中也有提到过就是敦煌墨高窟的 285 窟只不过此前我们重点讲到的是这个洞窟当中的那批壁画就是非常著名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那今天呢我们就去 285 窟里面看看它的其他壁画特别是要去寻找一个在整个墨高窟当中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人手蛇身的女娲形象

为什么说几乎呢是因为我们在节目的最后也会提到就是在敦煌墨高窟的第九窟和第十四窟里面其实也能够看到被大家认为是女娲图像的这个形象出现只不过到了九窟和十四窟那儿呢这个女娲的形象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了所以今天我们重点要去看的是 285 窟当中的这个蛇神女神女娲的形象

那首先呢我们当然还是要整体的来看一看二八五窟特别是其中的壁画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女娲这个形象出现在敦煌木高窟出现在二八五窟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那在整个敦煌石窟当中呢墨高窟的第 285 窟其实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比如说它是敦煌早期石窟当中唯一一个有确切纪念的洞窟它最终的完工时间大概是在西魏的大统四年到五年之间也就是公元 538 年到 39 年左右那整个这个

这个 285 库的主式的平面呈现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大概有 40 平方米左右壁画面积大约有 200 平方米而这一库当中的壁画题材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多元的

首先呢它肯定跟整个这个敦煌墨高窟的基调是一样的主要还是以表现佛教当中的佛菩萨形象为主但是同时 285 窟最妙的点就在于我们在这个洞窟当中在这个洞窟的壁画的人物形象上面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多元文化融合的身影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中国传统神话当中的一些神灵形象

像我们马上就要提到的福西女娲的形象还有雷公以及各种祥瑞的动物异兽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带有浓厚的中亚印度波斯甚至是希腊艺术风格的一些佛教护法诸神比如说像日天菩萨月天菩萨还有像摩西首罗也就是大自在天还有揪摩罗天等等这样的一些形象我们都可以在二八五窟的壁画上面去看到

所以在这个洞窟的壁画上其实你能够感受到多元文化在这里实现了一个真正的物理层面上的交汇就是他们同时出现在了一幅壁画上面比如说当你去看这个壁画上面的一些主要的人物造型的时候你既能够看到我们在克兹尔石窟当中提到的这种蕴染凹凸法的这种使用同时你又能够看到来自南北朝的那种包衣薄带绣骨倾向式的那种风格

那整个二八五窟它所绘制的那些核心的佛教的护法诸神形象上面,其实你也能够感受到非常浓郁的西域风格特色,包括你一打眼看上去它整体的那种用色,用到了非常多的蓝色,就仿佛让你进入到了一个蓝色的海洋,蓝色的世界当中,这和我们看到的后来的大部分的敦煌木高窟的壁画风格都是非常不同的。

那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就是为什么 285 窟如此特殊呢这些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是谁把他们带到了 285 窟里面如此短暂如此昙花一现之后他去了哪呢

其实在全世界的人对这个墨高窟进行研究分析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当中中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个多方位的探讨和研究虽然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得出一些确定无疑的结论但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元的思考的视角

那今天我们也会沿着这些非常有趣的思考视角去走进 285 窟当中我们特别要讲到的那个人手蛇身的女神形象就是女娲那 285 窟当中的女娲形象在哪呢进入动物窟之后我们向窟顶上看在窟顶的东坡上在东坡上呢你能够看到一个大概分成了三层的壁画

最底层呢你能够看到两只身形非常相近的天鹅开明两个力士还有风波和飞天那中间那层呢画着飞莲再往上看你能够看到有一个非常耀眼的这个莲花模拟宝珠那在莲花模拟宝珠的两侧

有两个形象这两个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伏羲和女娲了其中我们站立方向的左手边就是伏羲你能够看到她双手举于头顶然后左手拿着一个磨豆右手拿着一个菊就是像尺子一样的那个东西这就是伏羲了而右边的那个形象就是女娲她同样双手举过头顶但她手里拿的是一个龟和菊是相对的龟举龟举嘛

那这两个人物形象呢都还穿着这个宽袖的汉服而且绘制壁画的人把他们的这个衣服和头饰都描绘得非常的飘逸这就是在整个东皇石窟当中一个非常特别的女娲形象了那在 285 窟的这个壁画当中呢伏羲女娲胸前还各会有日轮和月轮因为他们也是传说当中的日神和月神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你一眼就会发现说这个里面福西和女娲的形象和我们印象当中的那个蛇身人手的形象似乎有一些不一样就是它的蛇身或者也有人会把它叫龙身就是这个蛇身或龙身的造型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长脚了

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很多福西女娲的形象是一个垂直向下完全就是像蛇一样卷曲的那种形象但是在 285 窟的这个形象当中我们除了能够看到它的这个蛇身或者是龙身的那个一部分造型之外画师更加强调出了它的腿和它的脚的一些功能性的特征这个和画面的底部出现的那个神兽开明的形象非常的接近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在后面也会稍稍的聊到一下我们在这里可以把它认为是伏羲女娲形象的一种本土化的艺术改造那其实在整个 285 窟当中,除了这个窟顶东坡以外在窟顶的其他三面的壁画上,其实也都画有非常丰富的道家仙灵的群像

相比于枯顶以下也就是四壁的那些造型非常严谨的佛教故事图啊或者是佛教说法图供养图之类的大面积的这个枯顶部分的壁画更像是佛教和神仙道教的一个交融场和辩论场的感觉宗教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也在各位画师们充分的想象力之下变得非常的灵动了起来

而且我们去回想像伏羲女娲然后什么日神月神还有一些仙灵之类的这样的形象我们在另外一种类型的空间壁画当中是经常能够看到的那

那就是牧师壁画所以在 285 窟当中的这个坡顶壁画其实是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中国传统的牧师壁画和石窟壁画的一种非常奇妙的结合它们二者之间的碰撞也创造出了非常多元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也是为什么 285 窟如此让人沉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二十五》

那我们回到今天我们的主角女娲或者说福西女娲这一对神仙形象上福西女娲作为中国传统神话当中的主神之一她们的图像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墓葬壁画当中或者说各种墓葬画不限于壁画各种墓葬画当中其实都很像

都经常会被看到那在敦煌附近的整个这个甘肃的河西地区在很多汉晋时期的墓葬当中也是大量出现的那它主要的作用或者说人们的祈愿其实是希望它能够保佑死者的灵魂早日登入仙界的

但是呢,在第 285 窟里面,这个福西女娃她们的形象或者说她们的作用发生了一些改变,她们从中国传统当中的这个创世之神摇身以便成为了佛教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的两个邪世菩萨他们两个是被分置在了摩尼宝珠的两侧他们从天上来到人间主要是为黑暗当中的苍生来造日月星辰的其实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佛教巧妙地利用了福西女娲二人各自的这个原本的日月神的这种

特征赋予了他们一种新的意象内涵所以是不是这样我们只是简单的看一看你就能够感受到 285 窟这个女娲形象的奇妙之处了无论是她本身的这个形象上的变化还是她所处位置的变化其实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也

也是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才激发了我更大的好奇心所以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我们就一起跟随着这个好奇心的指引让我们比较系统的来梳理一下这个人手蛇身的女娲形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在之后她到底又经历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我们会在 285 窟当中一个佛教洞窟当中看到女娲的形象她是怎么进入到 285 窟的 285 窟里的女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女娲形象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的看一看女娲这个中国最古老的人手蛇身的重要女神

女娲是中国民俗信仰当中一位地位非常显赫的古老的女神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其实女娲不仅补了天她还吸洪水化育万物创造孕育了人类而且她还团土造人

所有的这些功绩其实都决定了女娲在我国的神话当中她其实处于一个创世大神的地位有了女娲才有了人类那女娲到底长什么样呢我们可能小的时候在那种绘本或者是绘画书上有看到过女娲的形象但是在那些故事里面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一个

比较传统的母亲的形象有一种大地之母的那种感觉它其实跟真正的这种文献记载上的女娲形象是相去甚远的那我们就往前追溯一下看看女娲的形象最早出现的那些重要的古典文献上是怎么来记载女娲的形象的

有关女娲形象文字记载的最早记录,一个是楚辞天问,一个是山海经大荒西经,在楚辞天问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娲有体,熟至讲之,王毅在这里做了注,他说,传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至将而图之乎。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关于女娲人头蛇身的记载了那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当中有这样的记录叫做有神识人名曰女娲之长化为神处立广之地横道而出郭璞在这里也做过注郭璞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遍其腹化为此神

那这两者其实就是关于女娲形象最早的文献记载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和汉代的重要典籍当中女娲都是以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现在其中的那这一点呢我们也可以从汉代及其后世的这个墓葬艺术当中找到非常多的例证和答案因为从汉代开始我们无论是在墓葬壁画上还是在一些墓葬的石刻上面都会大量的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图像这就很好的对应上了这个文献当中的记载

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点也非常有趣那就是当我们去翻阅这些古典文献记载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传世的这些先秦典籍当中我们是可以看到很多女娲的记载的但是这些记载当中只有女娲并没有看到福西和女娲关系的记载虽然我们现在总是把福西和女娲放在一起来讲但是在先秦典籍当中福西是福西女娲是女娲

比如说最早出现福西这个记载的《易·细词》这本书当中就并没有提及女娲,而最早出现女娲的《楚辞天问》当中也没有提到过福西,所以很多学者都怀疑说,其实在最初的时候福西和女娲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大神,

那什么时候福西和女娲之间扯上了关系呢我们又去查了查典籍发现最早把福西和女娲放在一起来讲这件事情出现在汉大

在《怀男子》《揽名》当中就有记载叫做在《怀男子》《揽名》中就有记载说在这里呢福系就是唱系的这个系其实就是福系

那在另外一个更为著名的典籍《列子》当中《卷二皇帝篇》里面也有记载叫做炮戏室这个炮戏室其实就是伏羲室女娲室神农室夏后室蛇身人面牛手虎鼻似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除此之外在十一记里面也写到又见一神蛇身人面

是与八卦之徒列于金板之上那通过这几段记载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福西和女娲在此时已经被视为是古代的帝王来被记录下来了虽然列子这个书呢他的著述年代不详但是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他的成书时间应该不晚于西汉末年

所以最迟到西汉的时候,福西和女娲已经并列成为了古圣王的这个观念,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并且被记录了下来。那同时呢,在汉代的时候还产生了所谓的三皇五帝的这种古史的系统,

在许多这个方式树架和儒生编造的各种尾书当中呢大家都会提到这个三皇五帝之说而福西和女娲在这样的一个风潮的驱使之下也躋身进入了三皇之列成为了上古时期的重要帝王之一那么到了唐奈的时候福西和女娲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这个时候已经被大家流传成为了他们两个是兄妹二人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了

那么目前呢对福西和女娲做研究的学者其实非常的多那大部分的学者呢认为福西和女娲是由兄妹结成夫妻的二神那还有另外一部分学者呢认为福西和女娲各自都经历了独立神像对偶神的这种演变

那其中像李福清老师他就认为,福西和女娲最初是独立的两个神仙,直到公元初年之前,由于受到邻近各族神话的影响,在与华夏民族统一的神话体系形成的过程当中相结合,就出现了两神婚配的现象。

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说福西和女娲所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她很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部落两个不同地域的首领那福西呢其实是渔猎时期的部落组长形象的反应而女娲呢是农业初期阶段部落女酋长形象的象征

他们两个分别各自流传在本部族的神话体系当中后来经历了民族的大融合各族之间的这个神话进行相互交融之后他们才被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共同的创始之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他们的研究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去深入探讨的

那就是他们以文化史上常见的现象来解释福西女娲为什么成为对偶神也就是原本独立的女神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到了男性中心的社会之后会逐渐的年龄上一位男性的神作为她的配偶那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做一些更进一步的展开

那以上我们其实就是做了一个非常简要的梳理去回顾了一下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当中女娲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无论是女娲作为一个独立神的存在还是后来和伏羲成对出现她的个人形象其实一直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一直都被记录下来的就是人手蛇身那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出现了

为什么是人手蛇身呢为什么是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蛇其实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是某种神性的象征在许多神话故事当中的神都是人手蛇身的比如说皇帝在山海经海外西经当中就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伪交手上袁柯在这里作主说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故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皇帝或异当作此行貌也

还有比如竹龙,同样还是在山海经,在大荒北经当中记载说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张伟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是位竹龙。还有比如说像贡公,在淮南子地形当中,高佑在这里就曾经做主说贡公天神也人面蛇身。

所以你看无论是皇帝竹龙贡公其实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出现的而后来对中国的这个神话故事有着深入研究的文一多先生他就认为说福西女娲的人手蛇身的形象正是中国古代以龙为图腾的一个象征那除了以上这些神话体系当中的记载之外蛇还是繁衍生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在我们看到的大量的这个福西女娲成对出现的图像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典型的形象就是两蛇交尾出现这个构图分布的地域之大延续时间之久也充分的说明了福西女娲作为人类创世之神的这种神性和他们繁衍生息的这个能力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个人类社会当中古代社会的原始的这种生殖崇拜的一种产物吧

我们在这里可以稍微的展开一下就是虽然我们常见的福西女娲共同出现的这个画面当中时常是以两舌交尾的形象出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福西和女娲的尾巴渐渐的不再相交了这也是这两个人物形象所象征的重点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显示也就是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它们象征的这个重点慢慢的也发生了改变

他们从最初的象征着生育象征着繁衍生息慢慢的转变为了像阴阳调和这样的一些意象我们慢慢的能够看到他们各自手托日月成为了日月守护之神比如说像二把五库当中他们两个的形象就不再是那个交尾的形象了而是手托日月守护着模拟宝珠了

他们的出现开始跟天地之间构成某种联系代表着某种结构或者是某种平衡这又是一种全新的景象了那刚才我们其实大量提到的都是在一些古代典籍当中人们通过文字的形式是如何记载女娲的形象的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从我们现在能够找到能够发现的这些

实际的物品上面实际的一些图像上面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样的女娲的这个形象或者说我们具体的在实物上看到女娲人手蛇身的这个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间我们就可以直接向前追溯到大约在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手蛇身的肖像印章了在那个时期的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上面都开始出现了龙或者是蛇的一些文饰以及许多的人手蛇身形象的器物也可以说女娲的形象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发人了

而后来我们在这个 1942 年的 9 月份在湖南的长沙东郊子弹库的杵墓当中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晚期的博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古发现了这个博书呢长 47 厘米宽 38.7 厘米在这个博书上我们能够看到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环绕着画上了春夏秋冬四季

四季十二个月的彩色神像,并且还有文字记录。在这个博书的中心位置还附有甲乙两篇文章,其中甲篇大致就讲述了福西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四子,创世神话的故事。

当然关于这个故事呢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过一些疑问在这里我们就不做展开了那这个楚博书的出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它被很多的学者都看作是先秦时代中国完整创世神话的一个活的标本而且也是楚地较早开始流行福西创世神话的一个重要的证据

那在这个里面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这个博书的东南方位出现了一个兽首蛇躯,而且两蛇躯相互缠绕多圈的一个神像,而这个蛇身缠绕形象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先秦时期伏羲女娲图像的一个重要的蓝本。

那在此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大家也都非常熟悉的珍贵文物就是在 1987 年湖北省隋县曾侯乙墓当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早期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五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的七箱

而其中的一个奇象上面有一端用红色的这个颜料绘制了两条反向相缠绕的蛇而且每一条蛇有两个人面的头除此之外呢在两边还画了相对称的两棵高树这两棵树呢很有可能是扶桑树

在扶桑树的旁边还画了日月的形象那这两个头尾颠倒躯体相交缠的人面双头蛇有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传说当中的傅希和女娲那除此之外在这个增后一幕里面还出土了一件五弦琴在这个五弦琴琴面尾端的前部也会有两幅人面神的图案

这两幅图呢一上一下有学者就认为说这两个神也都是人面蛇躯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感觉还非常的亲密甚至其中一个我们能够隐约看到他会上了胡须所以被推断很可能是男性而另外一个呢并没有画胡须推断很可能是女性那有很多学者就认为说这两个神也正是福西和女娲的图像

这两个其实都是战国时期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图像的证明我们把历史时段继续向后推移那接下来将要登场的有关福西女娲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例证就是在 1972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薄画了在马王堆汉墓当中的一号墓里面出土了一个彩绘的薄画这个成梯字形的薄画几乎成为了马王堆汉墓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

那整个这个博画呢画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天上人间和地下的这种场景如果大家对这个部分感兴趣的话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乌红老师的《黄泉下的美术》这本书那其中我们重点要看的就是这个博画顶部的正中位置在

在这个正中位置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到一个人手蛇身的形象他披着长发上半身穿着蓝色的衣服在他的脚以下的位置都是红色的蛇的身体而且环绕盘踞着当然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我们在刚才的这个山海经

大荒北京当中就提到过关于竹龙的记载有一些学者就认为这个形象是竹龙的形象而不是女娲也有人认为呢它不是女娲而是伏羲还有一些人呢认定它是女娲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就是郭文英老师他是这样论述他的观点的

她说在这个画面当中人物没有头饰头发经过精心的梳理搭在与肩一般高的舌尾上双手放进衣袖里脸侧向左边她的形象非常的像女人

而在西汉的画墓当中,女娲大多是头碗记,两鬓垂发,没有官室,也有如补千秋的壁画,后面留一条细辫子,没有头饰,而伏羲则大多头戴冠饰,面有胡须。所以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此神更似女娲,而女娲多处于女性墓主人的墓当中,这也比较符合汉代的丧葬习俗。

那以上我们其实看过了出现在青铜器上的女娲形象出现在博书博画上的女娲形象出现在木器上的人物形象最后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伏羲女娲图非常常见的介质形式那就是画像史而我们要在这里请出的杰出代表就是山东嘉祥的五世子当中的伏羲女娲画像史

关于山东家乡的武士祠当中的各种各样的画像时乌红老师也有专门的一本著作就叫《武良祠》来对这个地方进行非常详细的分析很精彩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那我们今天只是关注于武良祠当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就是福西女娲图首先在整个武士祠当中福西女娲的图像有很多很多幅

那最重要的一个是在五良祠的西壁上有一个伏羲女娲图的图像而且旁边是有提记的这个是对于研究伏羲女娲的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五良祠的女娲图像当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女娲这个神明她的地位的一些变化

就是刚才我们反反复复在提到的都是在中国的这个远古神话体系当中福西女娲作为创世大神的存在她永远都是最重要的那个身处于 C 位的非常高的地位但是在汉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

在东汉的中后期,福西女娲图的很多图像当中开始出现了新的人物形象,那就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的身影,特别是在山东腾州地区的画像史当中,福西女娲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西王母和东王公的陪侍者的形象被刻画出来了,他们的主神地位发生了降级。

那在武梁祠的画像史上面也有这样的体现我们能够看到西王母和东王宫的形象此时已经处于了祠堂最靠近顶端的东西两侧壁的山间的那个位置他们已经成为了最高等的那个神明而福西女娲从顶端退到了第二层他们所象征的日月的神性也似乎在这里渐渐的消失了而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

而这个现象延续到了隋唐之后,福西和女娲的形象在中原地区的墓葬当中就几乎绝迹了。但是同一个时期,我们在新疆图鲁番那个地方高昌时期的墓葬当中却发现了大量隋葬的福西女娲的进博画。这无疑是福西女娲的信仰在这个地区流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证,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著名同时也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

就是阿斯塔纳木藏群当中出现的大量的福西女娲题材的绢麻这样的材质的布画而今天如果你到新疆的这个自治区博物馆去参观的话你就能够看到很多出土于阿斯塔纳木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而其中最重要的那个福西女娲图你看到它的原件的时候还是会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

所以在这我们纵观整个福西女娲图像的这个流变的过程除了图像本身的构图内容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女娲的地位其实是在一步步下降的像汉代之前女娲其实她是化身万物团土造人这个炼石补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神仙神明她的地位似乎是非常高甚至是至高无上的

但是在汉代以后,女娲成为了福西的妻子,她的地位开始附属于福西。那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娲的这种神性的功能进一步的被西王母所逐渐的取代了。如果我们继续把时间向后推,到了宋元之后,全国开始通寺三皇,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福西庙,福西在这个时期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了。

但是大殿之上却已经很少看到有女娲的神位了女娲反而往往是居于偏殿的彻底的成为了福西的一个陪衬性的角色那这种现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社会地位的一个变迁

在最早的母系氏族社会当中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当中在社会上其实都是受到尊敬的也取得了某种主导性的地位和支配性的地位而女娲神话的诞生其实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的

因此女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的地位都是凌驾于腹系之上的而后来随着腹系氏族社会的到来男性逐渐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母权制转为了父权制而腹系的神化正是产生于母系社会向腹系社会的过渡时期

那在之后,在封建社会时期受到了男尊女卫思想的影响,女娲的地位相比之下就进一步的滑落了,越来越退居到民间信仰的范围之内,特别是之后长期的封建意识的影响,作为女性部族首领的女娲就遭到了冷遇,直到后来女娲在整个道家神谱当中已经被完全废除掉了。

今天我们在提到女娲这个形象,好像人们的心中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慈祥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不再具有她曾经至高无上的受人敬仰的女神的地位了。

在整体的梳理完了女娲这个形象在文字记录上的演变在图像形式上的转变以及为什么它会是一个人面蛇身的造型出现的种种问题之后我们再把所有的线索收归回来我们收归到敦煌墨高窟的 285 窟

我们来看看这个人面蛇身的女神是如何进入到敦煌墨高窟的 285 窟的女娲作为一个诞生于中原流传于中原兴盛于中原的这样的一个女神的形象是如何被绘制在了 285 窟的呢

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可以说是战乱平壤整个社会可以说是金玉起来败续其中了所以在这个时期统治者已经开始逐渐的抛弃那些秦汉以来的厚葬的风俗开始提倡薄葬再加上中原地区的一些世家大族还有文人开始纷纷逃离中原地区到暂时比较安全的河西地区去避难

这就使得在中原地区曾经非常流行的道教进入到了河西地区而中原画项目当中所流行的福西女娲的形象也成为了河西地区墓室画当中的一个非常常见的艺术样式

如果大家去河西走廊沿线去进行旅行或者是仿古的话我会非常推荐大家可以去试着看一看魏晋时期的一些墓葬或者是博物馆当中展出的一些在这个时期的出土的河西地区的一些墓葬当中的艺术品

比如说在 1988 年的时候嘉峪观世的这个新城未进墓里面人们就在这个棺木的棺盖里面发现了福西女娲图的形象整个这幅图呢它跟东汉时期的那个画像专艺术是不太一样的它更加强调的是这种墨线的勾勒并且用朱砂色去装点这个人物的衣服我们能够看到在画面上福西和女娲上身穿的是这个

宽袍交领的衣服下面呢就是蛇身相互交叉的一个造型同样也是伏羲在左左手持举女娲在右右手持龟同时呢他们的四周这个画师们还用墨线勾勒出了回旋状的云气纹这个云气纹的造型跟 285 窟窟顶的这个伏羲女娲图的这个云气纹的造型非常类似所以也算是一种还挺有趣的呼应吧这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

同样在 2002 年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地区发现的另外一个墓葬是这个新城未进毛庄子墓当中男官和女官内的顶部也都看到了伏羲女娲的人手蛇身的图像而且蛇身也都是交叉缠绕的周边呢也都是这个日月星河的图像和大量的蛇形状的这个装饰纹同样也都采用了朱砂色的这种涂染的方式

还有比如说像在 2001 年的时候在高台县的骆驼城发掘出的一个未进的这个墓葬在他的前世的顶部出土的一批画像砖里面我们也能够看到伏羲人手蛇身的这个造型

那除了以上的这三处墓葬之外其实在整个河西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福西女娲的图像的出现比如说像高台县许三湾的西南墓葬就出土的一个这个前秦时期的官板画上面也出现了这个福西和女娲的图像

还有像佛爷庙,齐家湾,新殿这些地方发掘的牧师文物当中,也都能够看到道教的神仙信仰对这个墓葬艺术的影响。

所以道教美术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至于像福西女娲这样的一些神话神仙跟墨高窟里面我们更常见到的菩萨历史这样的一些形象同时绘制在了一个洞窟的壁画上成为了佛教和道教艺术在敦煌的绘画艺术当中彼此交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

那其实我们在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提到了 285 库当中除了佛教和道教的这种艺术的体现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的宗教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比如说如果我们从宗教背景上来看既能够看到中国的传统生活

也能够看到道教信仰的元素其实还有像印度教 仙教甚至巴比伦神话的一些印记而从地域的文化特色上来说我们能够看到它横跨了中国的南北方印度 中亚 西亚以及古代的两河流域乃至环地中海地区

我们在节目开头其实也提出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重新把它拿出来就是是谁把他们带入到了敦煌成为了 285 窟的这个重要的艺术融合当中的一部分的呢

那显然这些非常多元的图像组合不可能出自敦煌本地的画室,或者说它不可能单纯的来自于某一个或者某一群中原或者是南北朝时期的这个艺术家创作群体,也不可能直接来自于像有印度教或者是佛教背景的这些僧人或者是艺术家群,

能够创造出这样图像的人他必须既要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印度教的艺术佛教的艺术同时还要对象什么先教啊不同的宗教艺术当中所表达的理念以及他们的这种图像模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体会他才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一个非常和谐共生的画面来

可能在其他的洞窟里面我们还暂时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在 285 窟里面因为有大量的题记榜题这样的文字的出现所以给了我们一定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去探索一些可能性吧比如说在 285 窟北壁中部就会有七铺说法图而且每一铺说法图的下面都会有供养人的这个行列这个我们其实都已经比较熟悉这种图像的模式了

那每一身供养人呢比较重要的是每一身供养人的旁边都有榜题出现而这个榜题当中我们是能看到一些人的名字或者是他的姓氏的

那根据这些姓氏经过这个相关文献的查阅在这我们就不展开这个具体推理过程了结论就是我们通过这些姓氏可以基本推断出这些图像的绘制者当中既有来自当时中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一些人还有一些是来自中亚苏特地区的画师所以在 285 窟

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华融所交都会演也体会到了墨高窟体会到了敦煌真正的是一个艺术大融合的精品之作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在墨高窟的十四窟和九窟当中的这个伏羲女娲图的图像十四窟和九窟当中的伏羲女娲的形象就发生了更加巨大的变化或者说它已经被融入了更多的佛教文化的元素在里面那像十四窟十四窟是一个晚唐时期的洞窟在宋代和清代还都做过部分的重修的工作

那在这个十四窟里面有一个牵手牵拨文书便的一个画像在这个图画当中文书菩萨所做的那个须弥座有两个龙女交尾缠绕着须弥座的腰身而这个龙女旁边呢是中国传统的日月之神所以这显然是吸收了福西女娲日月神的形象把它用在了一个以文书菩萨作为主角的绘画作品

正和我们之前看到的大量的福西女娲的形象其实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了那在第九窟当中呢有一扑壁画叫做《维摩街经变》这个《维摩街经变》我们已经在前面也屡次地讲到了那

那在这个故事里面呢其中有一个部分就是维摩杰用他的法力把须弥山和四大天王都纳入了戒指之中在画面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到龙神以蛇身交尾缠绕在须弥山腰紧接着他的下面是一个六臂的阿修罗神上面的两只手呢是托举着日月而且中间的那两个手呢

是一手拿着锯齿一手拿着香炉下面的两个手是拿着法器这个形象非常有趣它完全就是中国的福西女娲日月神和佛教内容相交汇的一个产物了

所以这样看起来真的非常的有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宗教背景其实人们会用不同的形象去展现自己的某种精神追求或者是某种信仰的崇拜但是这种敬天法谷包括祭祀求福其实一直也都是嗯

人类去实现某种精神追求希望去能够实现某种理想境界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寄托那今天我们的主角人手蛇身的女娲的这个形象她无论是在最初作为开天辟地的一个创始之神还是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成为了更加具有人性化的更加进入到民间信仰的一个伟大的母亲的形象的存在

无论是最初他出现在锦帛画上还是后来以和福西这个阴阳相配的方式出现在了画像石画像砖上面以及后来以这种非常独特的形式出现在了西魏时期的一个敦煌的墨高窟的壁画上面我们其实都能够感受到那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文明之间的互动

哪怕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好像总是有某种精神内核是不变的是在永恒地流传着的是流淌在我们的这种文化基因当中的

哪怕我们只是从浩瀚如海的敦煌墨高窟的艺术形象当中选取了一个洞窟当中的一个神仙的形象都可以牵连出这样的一长串的庞大的故事这个过程真的太有趣了这就是敦煌艺术的魅力吧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们念念敦煌在蛇年新春到来之前为大家带来的一期特别的小节目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我们蛇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