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代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下,精打细算成为许多人的消费主旋律。旧版游戏、廉价快餐、打折商品、仓储式超市,这些都成为人们节约开支的首选。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体验依然存在,只是人们更注重性价比,在追求品质的同时,也努力寻找更划算的途径。
各种线上平台的存在,更是加剧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从米其林级别的餐厅到九块九的拼团外卖,不同经济水平的人都能在平台上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选项。我自己的消费模式也深受平台影响,被各种平台牢牢绑定,虽然难以跳脱,却也因此能便捷地满足日常所需。
“穷鬼套餐”的流行,更是体现了这种精打细算下的另类消费智慧。它并非单纯的“抠门”,而是一种在有限预算下追求性价比和良好消费体验的策略。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也反映出他们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
身边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也让我印象深刻:一种追求高价商品以彰显身份,另一种则极度节俭。中国人普遍的节俭意识,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情感慰藉方面,购买玩偶等周边产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物品带来的陪伴感和情感联系,即使并非真实存在,也能为人们提供心理安慰。 我认识的朋友就收藏了大量的玩偶,这其中既有单纯的喜爱,也有对陪伴和情感连接的需求。
经济状况不佳的人群,往往会因为购买小包装商品而增加总支出,这是一种典型的过渡性消费行为。 这与我阅读的《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一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廉价商品虽然看似节省,却可能因为其功能性不足而导致消费者反复购买,最终花费更多。
非物质消费,例如视频会员,也日益流行。它带来的情绪满足和社交互动,不容忽视。但非物质消费并不会完全取代物质消费,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我认为,高收入人群可能更倾向于非物质消费,例如投资比特币或追求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而低收入人群则更依赖于频繁的物质消费来满足基本需求。
廉价便利店的食物,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其环境往往会影响消费者的情绪体验。而像萨莉亚这样的廉价餐厅,凭借其相对舒适的环境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众多家庭顾客。
优衣库的成功模式,值得国内品牌借鉴。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平衡价格和品质,成为众多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注意到,一些平价品牌的店铺灯光设计,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惨淡的灯光,会无形中降低消费者的愉悦感。
一人食和单人活动的流行,与现代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孤独感密切相关。三浦展提出的“孤独经济”概念,精准地抓住了这一趋势,并强调了情绪抚慰在现代消费中的重要性。购买过期的手账本或玩旧版游戏,带来的心理落差感和时间落后感,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总而言之,当代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精打细算与情感慰藉并存的复杂局面。 精打细算并非单纯的节俭,而是消费者在有限资源下,追求更高性价比和更优消费体验的策略;而情感慰藉则反映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精神满足和归属感的渴望。 理解这些消费趋势,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业在2024年上半年利润总额为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相比之下,上海的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亏损了7.7亿元。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经济环境以及疫情后的恢复速度。
消费者现在更倾向于省钱和选择平价消费,部分原因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房价下跌等宏观因素。许多人选择购买二手商品、使用拼好饭等低价平台,甚至选择过期商品来节省开支。这种消费趋势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和对性价比的追求。
“穷鬼套餐”在中国受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对低价、高性价比的需求。许多消费者通过创意的方式,如选择简易版本的套餐或利用免费小菜,来降低餐饮成本。这种消费方式不仅节省了开支,还让消费者感到自己在精明地管理财务。
“一人食”餐厅在中国逐渐流行是因为单身经济和孤独经济的兴起。随着少子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要面对独自用餐的现实。一人食餐厅通过提供适合单人消费的套餐和舒适的环境,满足了这些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情绪抚慰消费在中国越来越普遍,部分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和压力增加。消费者通过购买玩偶、周边商品、占卜服务等来寻求心理安慰和陪伴。这种消费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还帮助人们在社交隔离或情感枯竭时找到一种替代的慰藉。
非物质性消费在中国逐渐成为趋势,部分原因是数字化和媒体订阅的普及。消费者通过购买视频会员、参与线上社交等方式来满足娱乐和社交需求。这种消费方式不仅节省了空间和资源,还提供了即时性和便利性,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过渡性消费在中国普遍是因为许多消费者处于经济或生活的不稳定状态。他们通过购买小包装商品、使用塑料袋或临时性物品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种消费方式反映了消费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创意和灵活性来管理日常生活。
即使在过渡性生活中,消费者仍然追求艺术性,因为艺术提供了一种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方式。许多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DIY、独立出版或艺术创作来赋予生活意义和尊严。这种追求不仅满足了精神需求,还帮助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稳定感和归属感。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即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低至0.37%。北京至少还赚了钱,上海更惨,规模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上半年亏损了7.7亿。
奇妙的是,在同一时间,既有“米其林级”包子铺鼎泰丰宣布10月底关闭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14家门店,也有“萨莉亚去年在中国闷声大赚4亿”的新闻。本期想和大家聊聊,现在我们更偏好什么样的消费?持有什么样的消费观?
【本期嘉宾】董子琪 尹清露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11 不同层次、类型的消费都在被平台绑定
13:29 热衷省钱的“穷鬼们”有自己的创意与坚持
21:37 “单身经济”的关键词是孤独,情绪抚慰消费伴随其中
35:53 非物质性消费是否会成为主流消费趋势?
40:09 在过渡中,用艺术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张小满 《我的母亲做保洁》
【美】温迪·A.沃洛森《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中】鲁迅《祝福》
【日】筋野茜 / 尾原佐和子 / 井上词子《婚难时代》
【日】三浦展《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