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46胜利门**(工运路|书院弄|中山路)** 讲述者:一团和气 文字:小钱 摄影:包子船长
大家好,今天是5月11日,我们荡马路小队现在从泰山饭店出发。我们现在方位是在通惠路和工运路的交接处,就是在火车站通惠桥的下面。为啥选择从这里开始呢,因为这里一块是无锡市的门户。我现在背靠泰山饭店,正对火车站,现在前面是有条小路穿进去,以前是周山浜火车平面桥,不叫立交桥,因为它是公路和铁路交叉的。火车要过来了,铁栅栏就放下来,等火车过去了,一放开全是自行车冲过去,像洪流一样冲过去。为啥这里会成为一个交通要道口呢?因为铁路的北面,那会有庆丰桥,有丝厂、纱厂等等,还有化工区。像大众化工厂,以前都在那一片。所以这边上下班的人特别多,还有那会周山浜的长途汽车站也在这里,所以这里特别繁忙。 1****分28秒 蒸汽火车的乐趣 以前那会火车站特别小,只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维也纳酒店那一幢楼的面积。火车站门口的广场也特别小,驾驶员开着公交车进去调个头,真的是考验技术了。那会无锡有句老话叫“南长街上开公交”,在这里开车一点也不输给南长街。以前在铁路平面桥旁边有个过街天桥,它的样式现在在肺防所的对面还能看的到。这顶桥主要是给行人用的,自行车也推不上去的,只能扛着车上天桥,一般人都是走上去的。我家当时就住在这附近,平常就会来这个天桥上玩,我们就在那等火车过来冒蒸汽,小时候觉得呆在蒸汽里,云里雾里有种像仙境的感觉。
2****分42秒曾经的无锡第一高饭店 我们现在往通惠桥这个方向走,这个泰山饭店历史非常悠久。现在看看比较旧了,也不营业了。泰山饭店是90年代初造的,28层。那会也是无锡第一座突破上海国际饭店24层的建筑,像现在造一座20几层的高楼都是“毛毛雨”了。这个泰山饭店其实解放以前就有了,它最早是在工运桥底下,路面高饭店底。外观上看是木结构,两层楼高,里面的装潢也全是用的实木,在当时也是有点身价的人才可以住。虽然说叫饭店,但是里面其实没有餐饮的,只有客房住人。
4****分42秒 工运桥的来历 我们现在来到工运桥上了,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工运桥名字的来历。说到工运这两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人运动,这座桥也确确实实是因为工人运动而得名的。有一年这边附近的一个纺织厂,女工集体为了待遇闹罢工。听老一代人讲,当时这座桥还是一顶小木桥,当时罢工的时候就在这个小木桥上,那会政府就派警察来镇压的,当时就有不少女工掉河里。淹死的倒没听说,但是也有不少人受了伤。后来这个事情结束后,不少女工就发动起来,说我们一起捐点钱重新造个桥吧,据说当时自发的一个人捐一个月的工资。在当时这么贫困的社会,捐的工资原本也是养家糊口用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一起造了这个水泥桥。旧社会把水泥叫“洋灰”,所以无锡土话里喊这座桥叫大洋桥。后来为了纪念这次工人运动,而且这个第一笔建设资金是工人捐款出来的,所以就改名叫工运桥。
这个工运桥以前是夜生活的地方,以前那会特别是大热天,住在附近的居民河里打一桶水往地上浇,铺个长椅坐着乘风凉,要么直接把凉席铺在人行道方向了。来卖艺的也有,拍拍胸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卖点假药什么的就在这附近。还有些人在这里摆摊卖旧鞋,白天出门去走街串巷收旧皮鞋、套鞋,那会这里晚上也没啥灯,很昏暗。有些人刚从火车站出来,或者要去坐车的,想换个行头又不舍得花钱,就在这里2元3元,买双旧皮鞋。这也算是无锡的特色,别的地方基本没看到过。这桥上除了打拳的,还有些说书先生,讲到一半不讲了,然后冒出来一个卖梨膏糖、卖五香豆的,卖了一段时间说书先生又出来再讲一段。那会出来卖拳的都会一手“白沙写字”,有一个字是必写的,三个手组成一个“品”字形,高喊“当心三只手,你们看热闹归看热闹,小心自己的钱包不要被偷走了”。我们无锡人把小偷叫“三只手”的。 9****分29秒航班码头的历史 我们现在从桥上往下看,这里就是大运河,在那边就是无锡航运公司,是开船的。无锡当时分三个航运公司,这边是开省内班次,往苏北方向。一到过年前后,这里是悲悲惨惨戚戚切切。我们无锡人到苏北农村去插队,一年要回来了,坐的就是大舶船。这个船不是那种客船,是像拖水泥黄沙那种的船,上面用油布搭个棚。那会也没电话,基本提前好几天家属就要在这里等,如果碰上特殊情况,船延误就是好几天。在广电后面运河饭店那,也有个航运公司,他那个是开省际班次的。从这里绕过去,那个烂尾楼的旁边,也有个航运公司,专门开市内班次,那会到洛社、玉祁都是要坐船的,不像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
左手边就是以前无锡第二百货公司,一楼是卖服装。我当时参加工作穿的第一件中山装就是二百买的。二楼就是一些百货类,但是没有食品类。那会北面从乡下进城的人,都是要经过这里,买买衣服、百货,所以这里生意也特别好。 16****分40秒绝无仅有的“中国”饭店 二百过去就是我们的中国饭店,这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国家命名的饭店。除了这在日本也有一个中国饭店,那个中国饭店就是我们无锡人开的。那会中国女排出去打比赛也在那里下榻的。中国饭店虽然主要以本帮菜为主,当时他们的馄饨、小笼馒头也是比较有名气的。因为靠得离火车站近,有些赶火车的图方便省心,都会到这里大饭店买。因为这个字号是从旧社会就延续下来的,放到现在如果重新注册肯定不会通过的,所以无锡能把这个老字号保留下来也是挺不容易的。
中国饭店前面这条路的路口以前有个回民饭店,门口竖块牌子“本店清真,他菜勿入”。这边有道招牌菜葱爆羊肉我印象特别深。这边还有个浴室叫新乐泉,无锡最早的两家浴室,一个无锡浴室在中山路,还有一个就是这家。一般的浴室都是没有莲蓬头的,只有高端浴室才有。还有一点就是他进去要买球,有3角、5角。他那个卖球的桌子上,有一包包用报纸包起来的油炸豆瓣、油炸黄豆。一般人都会在这里拿一包豆瓣、要一杯茶,洗完澡喝喝茶,吃吃豆瓣,很惬意。
胜利门这里原先是有两条河的,以前这里有座吉祥桥,后来到了80、90年代才被填掉的。当时河两边的每户人家家门口都有个小码头,早上可以去河边刷刷马、洗洗衣服,到了夏天,还会有人摇着船过来卖西瓜。 27****分56秒书院弄的来由 胜利门是我们无锡的老北门,无锡北面是长江,所以这个老北门又叫控江门,后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才改名“胜利门”。沿着前面农业银行的这条弄堂叫书院弄,书院弄据说在清朝是一个姓严的人家办了一个书院在这。旁边那会有个金匮衙门,也在这办过官方的书院,聚集了一堆读书人,类似现在的沙龙。
32****分11秒“接力式”的赶场电影 前面就是和平电影院,可以说是无锡保留的最完整的电影院了。里面还有老的30mm胶片放映机**。当时电影不像现在都是数字化,都是靠“跑片”来放映的。当时一部电影要靠十几盘放映盘。比方说我这个电影院放前几盘,放完就要准备把盘传到下一家电影院,然后下一家放完了再传给下下家,像接力一样。有时候放电影放到一半,这边放完了,下半部的片子还没送过来,就只能干等着。**和平电影院当时也是蛮有噱头的,他把电影的音响接在外面,当时电影票很难买,买不到的人就只能在外面听听声音,急得要死。我记得70年代那会,在放新版的《渡江侦察记》,就只能在外面听“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当时电影票也不贵,我记得学生票好像只要5分。
37****分18秒无锡首家“小资”冷饮店 以前一百这里有个转角口,就是现在的茂业这,开了无锡第一家冷饮店。当时普通人家里是没有冰箱的,里面装修也特别有品味,店面外有个玻璃柜里放着酸梅汤、橘汁等冷饮,里面卖酸奶、冰牛奶、光明冰砖、光明三色冰激凌等等。几个人在里面吃吃冷饮也要好几块,在当时算是一笔大开销。
胜利门算是无锡的重要节点,这一头联通市区的商业圈,像老的崇安寺、三阳、一副、东方红商城、三凤桥熟食店等等。过了莲蓉桥,就到了江阴巷商业区,江阴巷当时的繁荣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山路。江阴巷因为很多江阴人来这做布匹生意而被命名的,在江阴有条无锡巷,也是因为无锡人去江阴那做生意而得名。说到莲蓉桥,当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江南,正好碰上发大水,水位高了船过不了莲蓉桥,所以只能把桥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