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固态电池:能源革命的下一站,我们离未来还有多远?

固态电池:能源革命的下一站,我们离未来还有多远?

2025/4/15
logo of podcast 【信息差】A股复盘,客观/最全/好用

【信息差】A股复盘,客观/最全/好用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周小主
Topics
周小主:固态电池被誉为能源革命的下一站,但距离真正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全球电池巨头们在技术路线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日本在硫化物路径上占据先机,中国则在氧化物路线方面快速发展。不同类型的固态电池技术各有优劣,最终胜出的可能是能在成本、性能和量产可行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的方案。2024年被认为是固态电池的“上车元年”,一些车企已经开始量产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但这只是产业化进程的开始,真正的竞争发生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材料端的竞争尤为激烈,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新的材料以提升固态电池的性能和降低成本。设备厂商也在积极研发新的设备以提高固态电池的生产效率。然而,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仍然很高,这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一些企业正在采用“以战养战”的策略,先用半固态电池打开市场,再逐步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与2015年的锂电池产业化进程类似,技术路线尚未最终确定,量产工艺仍在探索中。未来固态电池将在高端乘用车、低空经济和储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大幅提升续航里程和安全性。大规模生产将降低固态电池的成本,进而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例如移动机器人、医疗设备和太空探索。但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界面阻抗、循环寿命等,并且专利壁垒也可能阻碍产业发展。液态电池和固态电池将在未来十年长期共存,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比专注于单一技术路线更重要。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我是周小主今天来聊聊固态电池它被公认为能源革命的下一站那么我们离未来还有多远呢从手机续航焦虑到电动汽车的千里征途从无人机悬停天际到低空飞行器的商业化探索人类对能源密度的追求从未停歇而固态电池这个被冠以终极电池之名的技术正在全球实验室与产业线的竞速中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技术高地争夺战谁在定义下一代电池的标准翻开全球电池巨头的技术路线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打响日本的硫化物路径凭借离子电导率优势抢占先机丰田的实验室里室温下电导率突破 32mscm 的硫化物电解质正在改写故钛电池的性能极限

中国的氧化物路线则以更均衡的特性快速突围宁德时代 500 瓦时每千克的凝聚钛电池已装上电动飞机青陶能源与上汽合作的半固钛电池让自己 L6 实现千公里续航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背后是材料科学的深层博弈

硫化物虽性能卓越却对空气敏感的像化学界的林黛玉生产车间必须隔绝水氧氧化物稳定性强但固固见面的阻抗如同横跟在产业化道路上的大山聚合物路线加工友好却在室温电导率上始终差一口气这种技术分歧恰似智能手机早期的系统生态之争最终胜出的或许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能在成本、性能、量产可行性间找到最优解的全能选手

产业化黎明前的暗战从实验室到量产线有多远 2024 年被称为固态电池的上车元年蔚来 ET7 搭载 150kWh 半固态电池时限续航破千日纪 L6 用准九百伏超快充刷新充电速度认知长安汽车与泰兰新能源联合发布无隔膜电池将电解液含量压至 5%以下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固态电池从 PPT 走进了 4S 店但热闹背后真正的较量发生在产业链的隐秘角落

材料端的军备竞赛已白热化沙乌新能源开发出适配硫化物权固态电池的丹精正极材料当升科技的高涅固态专用正极获得龙头认证恩杰股份布局硫化锂量产试图扼住硫化物路线的成本咽喉而贝特瑞的硅碳负极与锂金属负极研发直指能量密度跃升的终极密码

设备厂商同样不甘示弱纳科诺尔的干法电极设备突破 80 米每分钟的双面复合成模速度先导智能的全固态整线解决方案让生产效率提升 30%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参数实则是决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砝码当业界为固态电池的每一次突破欢呼时一个现实问题始终萦绕我们真的用得起吗

当前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 2 万元每公斤全固态电芯材料成本超过 2 元每 Wh 这意味着搭载 100kWh 电池的车型仅电池成本就超过 20 万元这还未进入研发摊销与专利壁垒即便是已量产的半固态电池即价格仍是传统锂电池的 1.5 倍以上注定只能弃身高和 Hi-Fi Z 这类百万豪车降本路径的探索正在重塑产业逻辑

青桃能源的三步走战略颇具代表性先用 10%液态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打开市场再通过材料创新将电解液含量降至 0 同时联合上汽自建 GWH 级产线摊薄制造成本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或许比等待技术完美更为务实而特斯拉收购 Maxwell 获得的干法电极技术正在将电极生产成本砍掉三分之一为商业化撕开一道裂缝未来十年固态电池将如何重构能源版图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像极了 2015 年的锂电池技术路线尚未收敛量产工艺仍在摸索但巨头们已嗅到变革的气息

当 2030 年的曙光降临时,我们或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高端乘用车市场,800 公里续航成为入门标准,宁德时代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让豪华电动车突破 1500 公里。低空经济领域,一航智能的 EVTOL 用 480 瓦时每千克的金属锂固态电池实现成绩飞行。储能电站里,青桃能源的氧化物固态电池以灵燃爆特性重塑安全标准。

而曾经困扰产业的成本魔咒将在 10GWH 级产能释放后土崩瓦解就像光伏行业的硅料诅咒中被规模效应打破这场变革的涟漪远不止于交通工具当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 500 瓦时每千克移动机器人将摆脱充电桩的束缚医疗设备可植入更高性能的电源甚至太空探索的能源瓶颈也将被重新定义

正如锂电革命催生了智能手机时代固态电池或许正在孕育下一个万物带电的起点在资本的热捧与媒体的渲染中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固态电池不是万能药界面阻抗 理智经生长 循环寿命这些技术深水区的难题不会因产业热情高涨而自动化解专利壁垒下的技术封锁可能让后来者付出更高代价而当全固态电池真正普及时现有锂电产业链的万亿资产如何转身更是一场关乎存亡的考验

或许正如内燃机像电动机的过渡不是一夜之间液态电池与固态电池也将在未来十年长期共存对于产业而言比压住技术路线更重要的是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毕竟在能源革命的马拉松中没有永远的领跑者只有持续的进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