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No 149. 上博东馆书画系列(六)新换展的几件重磅展品

No 149. 上博东馆书画系列(六)新换展的几件重磅展品

2025/3/21
logo of podcast 白衣刷展

白衣刷展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白衣
芬达
Topics
白衣: 上海博物馆书画馆近期进行了展品更换,绘画馆展出了郭熙的《幽谷图》和李迪的《雪树寒禽图》,并对《夏山图》进行了更全面的展示,展出了董其昌的题跋。 郭熙《幽谷图》虽然缺乏郭熙的款识,但历代印章和收藏家鉴赏章完整且有序,可以佐证其流传顺序。作品风格符合郭熙的绘画特点,但画面不完整,存在争议。 李迪《雪树寒禽图》体现了南宋花鸟画的精准度和独特的画面布局与气氛营造,画中伯劳鸟的生活习性细节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但关于其创作年代和作者存在争议。 《夏山图》的董其昌题跋提供了董其昌对于董源作品收藏和认知的信息,有助于了解中国绘画史的脉络。 芬达: 上海博物馆书画馆近期进行了部分展品的更换,书法馆展出了宋拓修内司本《淳化阁帖》王羲之《草书袁生帖》页和虞世南《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 唐人写经是经书书法的一种典型代表,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其艺术性相对较低。不同时期普通人的书法可以反映当时的书风和时代面貌。 《淳化阁帖》的来源和内容存在诸多争议,其版本众多,流传复杂。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了魏晋时期书法的个性书风,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觉醒。 虞世南《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可能是宋代摹本,其真伪及创作年代存在争议,但其书风在唐宋之际一直有传承和影响。

Deep Dive

Chapters
上海博物馆书画馆进行了最新一轮换展,展出了郭熙的《幽谷图》、李迪的《雪树寒禽图》、董其昌题跋的《夏山图》、宋拓修内司本《淳化阁帖》王羲之《草书袁生帖》页以及虞世南《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重磅展品。本期节目将逐一介绍这些展品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 上海博物馆书画馆换展
  • 郭熙《幽谷图》
  • 李迪《雪树寒禽图》
  • 董其昌题跋《夏山图》
  • 宋拓修内司本《淳化阁帖》王羲之《草书袁生帖》页
  • 虞世南《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这里是白衣刷展的播客,我是白衣的小助手芬达。嗨,大家好,我是白衣。这一次我们继续聊上海博物馆、书画馆的一个

换着吧就是因为中途书法和绘画各有两三件的替换掉嘛对那么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用了五期节目来把上海博物馆书画馆走了一遍吧两期是绘画两期是书法一期是那个

海上书画馆然后应该是从第 138 期开始陆陆续续的我建议大家在听这一期相关的展品之前还是要先听一下之前我们聊的这些博客

因为之前聊的是按照艺术史的脉络来聊的嘛那看书画最好还是按照特别是你看整个展厅的话肯定还是按照艺术史的脉络来聊吧这次只有绘画馆只有四五件的这样的一个变化那我们这次就不会再把艺术史的脉络再聊一遍了只会单独介绍一下展品了

但是的话如何理解这些展品我觉得还是要放在整个一个脉络里面去理解或者说我们聊的时候也是默认说大家听过之前的这些播客节目知道它大概的一个

历史地位前后的一个位置所以的话比如说在听绘画的时候书法的那几期可以先不听但是之前两期聊绘画的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先听一下再来听我们聊这两三件绘画嘛

那么现在整个换展的情况其实是这样子的就是绘画这边的话我们上次聊的那个高义图雪轴图和望射银架图都是已经撤展了然后现在的那个大的这个立柜里面上的是郭熙的幽谷图然后李迪的雪树含琴图

对 换了两件嘛相当于是对 然后但是下山图是做了一个更长的一个展开因为高益图撤了以后的话整个平贵的空间是变大了它空出了一定的空间那个下山图相当于是一卷占了两卷的位置

把后面比较重要的一个董继昌的提拔展出来了这样的话就可以看到董继昌对于董源的一些作品的收藏顺序他的认知的一些想法关键的一些信息吧

那么书法那边的话就是王羲之的上语帖怀素的苦损帖撤掉了上的是说的是上的是王羲之的原生帖但是上的是原生帖的踏本而且这张踏本是放在那个纯化格帖里面

第六卷里面有一条是草书原生帖但是其实展厅当中展了大概应该我虽然印象不深了但是应该是有展了七八个帖的样子基本上都是王羲之的帖其中应该是原生帖应该是其中排第二位的那一帖因为是最有名的所以就把它拎出来说了

重划隔铁本来也就是一个级级铁嘛重划隔铁是最早的一个级铁可以认为对那么还上了就是于世南的行书汝南公主慕志明名必须必须好吧那么在今天这个时候其实王献之的丫头丸铁应该也已经撤了今天是礼拜三了应该已经撤掉了

会上心那个唐人的《太书大波》《大波》《涅槃经》就是这个相当于是唐人的一个写经卷吧我没有看到但是唐人的写经卷嗯

是一种这个经书书法的一种典型代表吧就是在敦煌的这个文书当中会有很多的出现书法是很漂亮应该说是很端正的就是他因为是大量的抄经人写经人会反复的练习用来书写的这样一种字体

但是从书法艺术上我们一般不会把写精人的书法列为我们需要延时的会认为它是一个过于规制化的或者过于

板正的这样的一种书体吧就像管格体或者抬格体虽然在书法上看上去一凑眼看的时候会觉得很漂亮但是在书法书法的艺术评价上我们都会把它放在匠人书法的这样的一个层次上也就是

大家都能学你学学以后只要苦练你也能练出这样的书法它关键需要的并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一个练习而且它的用途主要也是有很强的功能性用途像写金身写的就是用来抄金书的那抬个体管个体就是用来考科举的所以在书法艺术评价上我们会觉得一般人

但是对我们现在来说其实熟知或者认知唐人的书法我觉得还是有点趣味的就是特别是如果和周边的国家对应起来比如说我们也会看到日本的圣人的一些写经体的书法作品或者看到唐代的宋代的写经体书法的作品如果大家有兴趣对比

还是看得出来唐人的颜真卿褚遂良就是唐代书风的一个影响到了宋代以后会更端正厚实一些吧就是会有一些风格上的演变是不是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唐人的写经的话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来意识到唐代的这些

经常写字的人他的一个普遍流行的一个书风是怎么样的但是对于再往后的比如说宋元明他们的书法家他不会以从这里面去汲取灵感或者说做一个也不能说

不汲取灵感嘛就是他不是他主要领访或者说追古的一个对象是中国古代人书法还是临帖嘛那临帖是不会有人去领四书人写的字的嘛那他领的肯定是前代的就是书家像宋人就会领这个唐代的著名甚至其实宋代就会领自己本朝的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不会去关注一般人或者普通人或者是

通常的这些官要文书当中所用的字体但是官要文书或者普通人的书法它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风格时代面貌的你可以认知唐代的大体书封是怎么样的宋代的大体书封是怎么样

这样的一个角度吧那却这样的经文其实长青洞的文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在中国古代特别明清时代呢其实大家也会挺看重这样的经文书法的会觉得这个书法还是有我临时可以学习的地方虽然不是我要

主要学习的对象但是我可以参照可以来看看但是大部分这样的经文呢其实从书法艺术也好或者从经卷的艺术也好它的重要性其实没有那么高我们像长青洞文书大家其实会更看重一些就是从史料上大家会更关注一些像官方的一些用写在经文背后的一些书

这个资料啊或者官方的一些诏令啊这个各种的其他资料会觉得史料信息更多的书法上我们也会更看重就是这个世俗人更加俗体化的更加甚至有外文书法的这样的一些内容吧嗯

也就是说还是回靠到我们之前那个录书法的那两期播客也提到就是看书法的展品可以主要从书法艺术的见详角度来看但是呢这些展品还是能有非常多的另外的去理解

的一个角度对可以你看人这个比如说书法的可以用于绘画的鉴定啊或者看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他和哪些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来往的信息啊或者是用来做死料的分析做死料的考定啊等等书法就是是非常传统的一个中国文人收藏或者是这样的一类东西吧

他的信息量或者他的信息的呈现的面貌是比较复杂的

那我们还是回到就是换展的对上的这些其他的书画上来那我们还是从绘画开始讲第一个就是郭熙的那件幽谷图轴郭熙这件幽谷图轴一般会认为是大陆最重要的郭熙作品之一了但是就像我们上次聊那个雪竹图聊其他作品一样嗯

比较早期的作品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难免会有争议优古图呢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优古图是没有郭希的落款跟签名的这和其他郭希的作品略有区别就是大多数郭希的作品郭希都会有自己的虽然都写在比如说树枝的中间或者找一个比较边角的地方落一个郭希的这个题

但是一般都有他的签名这些信息所以这件幽谷图这个也有一些疑问但是这件幽谷图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他在绘画上虽然没有郭熙的签名但是历代的印章和收藏的这些

长家的鉴赏章基本上是完整且而且是呈序列的也可以和书画史当中一些笔记资料可以印证起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它大致的流传顺序是怎么样的它有宣和宝电影那就说明是经过

宋徽宗北宋后期的官方的收藏而且在宣和画谱当中也有记载就是郭熙有幽谷图我们可能认为宣和画谱当中的这件可能就是这件幽谷图轴然后还有明代的典礼稽查司半印这也是明代收缴元代的内府收藏相当于就是

官方纳入库房以后会盖的一个印章这个印章是一半盖在一个我们现在不太知道因为它在绘画当中都出现半个印章说明它应该是盖在一个齐缝的地方另外一件可能是一个清单资料或者是一个其他人签名的这样的一个资料

那半个印章盖在作品上半个印章盖在那件典藏资料上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就是存档或者这样的收纳这样的一个常见的这样的一个做法吧那有典礼稽查室的半页也就说明它是经由原内府的收藏进入到明内府的收藏所以也是完整的一个序列后面就出现了一些明代的私人收藏张孝司的一个收藏

还有清代的梁清彪安持乾隆的内府等等基本上可以看出他的我们都可以说就是从硬件上可以看出是一个流传有序的这样的一个顺序而且在梁清彪和安持的一些就是笔记当中我们一看到他就是说我是收过这件优古图的图的

但是有一个略有点疑问就是在早期记录当中说这件幽谷图当中是有郭希的签名的好像是安琪的书画笔记当中有提到说有郭希的签名但是他没有说郭希的有印有签名没说是在哪个位置

那我们推测怀疑就是在装表的过程当中这样的签名如果在比较边上的地方又有出现捐的破损可能会被裁切掉吧导致了现在这件优股就这个两个有签名和没有签名的差异并不能作为真伪鉴定的一个绝对证据

但是可以作为一个怀疑证据就是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啊这个幽谷图到底是不是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这个流传有序的这个印章因为我们知道流传有序的印章自然是流传有序就说明在安琪手上她是详细的把自己的她见到的印章都是记录下来的那作为者也知道她也可以类似的来这个

套印去盖上去因为毕竟在书画笔记记录当中并不会说明这个印章盖在哪个位置哪怕他盖错了或者甚至只要是有一个类似印章你就会觉得是相似的这也是同一个书画资料因为古人的书画资料只是一个笔记资料它并不是一个图像一个非常精确的信息的流程所以大家也很难单从

硬件上做一个绝对的判断那剩下一个就是回归到画面就是画面符不符合郭熙的绘画风格那可以简单说当然因为郭熙的作品比较少了米福当时就说李成郭熙的作品存留的就没有那么多了然后虽然在宣后画谱当中郭熙的还是有一些记录但是现在我们一般认为纯饰最典型的那件就是台北故宫的早春图嗯

今年实际上这个早春图实际上也会展出因为三大剑这个台北故宫的通常所谓的三大剑的这个作品应该会拿出来但是早春图网上大家也可以看到比较多的一些图像的资料和这件幽谷图也可以做一个对比

郭熙的绘画有几个特点以往一般说的特点是郭熙是里程的这个传派嘛所以蟹爪树石如云

石头做成一个云朵这样的卷云的村的这样的一个技法就是图像上比较会被多提来作为郭熙绘画风格的一个判断另外一个在早春图上也可以看到郭熙比较擅长染色的方法就是他的墨色并不是浓重的一次性的上上去的他甚至会有一些早春图当中

有很多类似于始末的这样的做法就是绘画好了以后趁这个墨色还没有干用水去把这个墨色冲淡点去形成一个烟雾朦胧雾气朦胧的这样的一个状态那个下山图是不是也有这个技法

下山图没有那么强就是这应该是当时的就是五代到北宋初期的这样的一种这个墨色表现的一种方式吧就是你要去画出一个雾气朦胧的效果是蛮难的那你用水和墨的这样的相互的蕴染或者通过洗墨的这样的一个方式去做可以塑造这样的一个效果

但是一般来说呢水不会使得太重郭希呢似乎就是水的那个味道会冲得更重一些所以整件画面就显得比较淡雅比较雅致这件幽谷图从这个角度来说是符合郭希的风格的但是呢没有像早春图或者一些经典的郭希作品那样那么的呃

漂亮或者说那么的就是风格的特色鲜明就是和早春族比起来似乎这件作品的水准要弱一些嘛那也因为有这样的一些问题就会出现一些所谓的争议那这件作品应该是

张大千当时推荐给吴胡帆买下来的由此也进入了上海博物馆那经过张大千的手当然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而且画面不全嗯

中国绘画史有一本书应该是杨修杨修写的那本中国绘画史当中就有一个推测这也其实也是很多人的推测认为这个优古图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四条屏五条屏的一个局部就是它是一条大家如果关注这件优古图会发现它其实画面是不全的它只是一条三股的

左右似乎这个画面三视都只画了一半或者只画了一小部分它可能原来是一个拼图或者是一个更大的一个调频的其中一幅的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也有人因为这样会认为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件的画面制法没有那么强就是不像早春图那样画面完整那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是调频当中的一条嘛那有些制法可能是在其他画频当中组合在一起你才能看得到的

各种复杂的问题吧这就是早期作品认识的复杂性我觉得大家倒也不见得要说在看这件优古图就说我对郭熹的作品有一个完整认识这做不到更容易做到的是通过优古图我们可以知道北宋时期李郭画派的风格是怎么样一种风格的认识

当然是一件挺重要的李国画派的一件作品至于说你非要确定说这是不是郭熹有兴趣可以看看谢知柳先生的论述或者是傅希年先生论述因为他们两个人正好对于这件作品我印象当中就会有一个

他们两位都是八九十年代就书画鉴定小组里面的两位嘛他们两位的鉴定意见就有所区别那么谢之流先生当然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棒的一件作品那福西年先生略微评价会低一些就是可以结合

一些书画史的叙述可以更将来有时候会看到更多的郭熙的作品可以组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对于郭熙绘画风格的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吧我觉得这只能作为嗯作品的一届来观看嗯

那我们又要 Q 回到 121 期这一期我们经常 Q 回当时是无锡博物馆吧就是展了书画特展嘛然后专门聊了关于古书画鉴定意见以及书画鉴定小组的一些有趣的

故事吧因为现在的特别是高谷作品我们更容易提到这个《书画鉴定》小组就是《书画鉴定》小组在当时过眼的作品非常多而且他们会自己也会存在着一定的认知上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知道

这种中国古代书画目见的这样的优缺点吧,自有一些就是他们当年能看到的一些这个鉴定意见,对于我们现在有特别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也可以让我们知道书画鉴定没有那么简单,结论肯定很难单一的下出来吧,

那关于这幅画画面本身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画面本身我觉得这里面可以提一下郭熹和他的应该是以郭熹的论述为主最后是由他的儿子写成的一本书《林泉高志》那本书当中就提到了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宋代绘画的三元法平远高远深远这样的所谓的三元画法这件作品应该就可以作为

郭熙画派这个三元法的这个高原作品当中的一件典型的代表就是他画的是山势的高起而且他是一个看这个景致人他可能是在另外一座更高的山上然后看到的也是一个非常由低到高的连绵的山脉的这样的一个景致这也是中国山水绘画非常重要的一种关于山水视角的一个表现嘛

就是郭熙在中国绘画史当中不仅是因为他绘画水平的高更重要的也是他既有绘画作品又有绘画理论所以通过他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知到

五代到北宋的这个山水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脉络是这个怎么怎么他画家本人是怎么去认知的他们又是怎么去呈现作品的因为只有作品又有理论嘛可以对比起结合起来看而且后代的画家往往也是往前追溯的像元代的画家基本上都说我只追五代北宋跳过南宋去做绘画

明代的画家以董其昌宣传为代表就是大家直追至少是追到元代最好是追到五代北宋去就可见他们的这种理论也好他们的绘画表现也好也是后代的画家的一种追谋的体现通过理解早期的绘画也可以让我们更看懂整个中国绘画史的这一个脉络了

就是再往後面看的話都會能找到之前繪畫對他們留下的一個痕跡是的 影響和各方面的一些效應雖然不會一模一樣的呈現但是會有很多風格和技法性表現它們是有追隨的這樣的一個效果

那幽谷图隔壁就是另外一件大立轴就是南宋的宫廷画家李迪的雪树含情图吧那件之前浙博的问语展当中应该是想要借这件但是应该是当时上博已经计划好东莞是要把这件要展出的所以问语展就没有借成当时是放了

高清打印吗对 这大做的历代绘画大师的项目打印的一件雪竹行情图而且是梦渝展当中其实第二单元全部都是这些打印作品这件也是第二单元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因为这件作品体现了

南宋画家或者宋代画家的一个花鸟绘画的精准度的一个特色在南宋宫廷画家当中花鸟绘画已经开始呈现多样性的面貌了不同的画家他在追求的或者在花鸟绘画的重点表现上是略有区别的有的画家会去寻求特别

细节的就是非常像比如说琵琶上的爬的一个小蚂蚁然后秀颜鸟看到这个蚂蚁爬上来受惊的那个状态就是用一些细节去表现花鸟绘画的精准度

但是李迪是一个特别擅长画面的布局抓住画面的一些气氛和风格像这件雪树含情图其实可以作为李迪非常重要的一件代表

当然不如北京故宫的那件风音制级图也是在问语展当中有高清打印的当然没有借展到因为那件作品是里迪更有名的尺寸也更逼上博的这件雪树含情图尺寸要更大而且画面也更有趣风树上有一只随时会扑下来的老鹰而且眼睛看着地下一只匆忙在奔跑的制级

动态性和画面性更加有趣一点所以问语还特地做了一个 3D 动画对对对对就是这两件都可以作为李迪的标准作品这两件也都挺可以看得出来李迪的一个画面的构图上的一个风格因为在这件的雪树含情当中画了一只伯老鸟那伯老鸟嗯

立在一个带荆棘的树枝上这正好反映了伯老鸟的一个习性因为伯老鸟是吃蚯蚓各种小的昆虫为食的但是伯老鸟的爪子呢是

不太有力的它并不能撕拉各种的这样的昆虫所以它有个生活实性就是捕捉到这些小昆虫以后就会把它穿到荆棘的尖刺上挂在那封干等到干了以后对干了以后它就比较容易破碎了嘛

他就可以用嘴会啄着吃,博老鸟是一个猛禽,但是他和鹰那些猛禽区别就是他的爪子不像鹰爪那样的有力嘛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我们都不知道古人他是不是真的观察到了这个现象还是纯粹是经常在荆棘树上看到了博老鸟,所以就是这样去绘画他

它肯定不会像我们现在生物学家就像问语展的陈水华馆长当时就是选这件选出来就是特别来强调这个伯朗鸟的习性和画面构图的这个点但是以往我们看到这件雪珠含青图的时候我们都会说画的是一个萧瑟的冬天薄薄的一层雪而且这个雪通过吹粉的方法做在画面当中画

画面当中这个雪好像就像真的雪一样浅浅的虚虚的浮在这个树枝上因为它并不是那种很深的着色画在画面上而是淡淡的薄薄的一层画在那个圈表面就特别像那种青的浮雪一样然后又是一棵荆棘树又是一个立在荆棘树上的那个鸟我们会用文人的比喻说这个荆棘就是小人这个下雪天就是这个

困苦或者艰难然后寒风中独立的那个金吉伯老鸟就相当于是自愈边上还有竹子就是你可以看到同样一件绘画文人有文人的视角我们现在的生物学家会从生物学家的角度去理解它那这件绘画李迪当时在构图绘画的时候他到底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思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揣测了但是我这一陈水画

因为这些发挥的太多了对就是因为这件作品是蛮有名的一件礼敌的作品以往会有很多的艺术史的解读我们会看到都是从文人绘画的这个角度去解读它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会发现它是一件非常精准的反映

鸟生态实性的这样的一张绘画所以虽然也有争议就是傅新年先生好像在他的限定意见当中也说这件应该是一件明代绘画因为他觉得鸟的尺寸过大就是特别像那个明代宫廷画家的那样的一个作品但是我们现在来看明代的宫廷画家已经脱离了这种写生的趣味他更多的把鸟会画成花鸟画画成一个

装饰绘画就是装饰性很强画面很丰富色彩很艳丽却不会去画这种真的能够只有写生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的一些细节的地方就是像布朗鸟的这个荆棘的这样一种生活习性的标准

所以这件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认为是一件非常水平高的这个南宋宫廷绘画的这样的一个样子吧其实这里也可以 cue 一下其实就是这幅画其实很很审美还是很宋代是的然后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转到就是后面的话那个明代是有花鸟画的吗是吧再往后都有元代明代都有对这笔价你就看得出来是的

而且这个鉴定意见我简单翻了一下至少我看到三位鉴定意见上的分歧刚才我提到了傅希年先生就认为是一件明代的艺名作品他好像一直我不说了对然后王志坚先生认为笔墨上加孔飞真志

也认为这件作品不好谢之六先生认为这件事已经非常好的一件作品所以就北派和南派的差别还真的蛮大的我们看老先生的《剑定一剑》

也并不代表老先生的鉴定意见就是绝对正确的老先生的鉴定意见也带着他们的时代认知和更多的新的一些想法这就是我们更看重老先生的鉴定意见是因为当年他们过演过的作品我们已经没有那个机会或者不太有那样的可能再看到他们的鉴定意见更多反映的是他们的那个认知和他们的对

对于书画的一个欣赏或者这样的一个体系的认知那他们的这个体系当然对我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不代表这是正确我们更重要的是结合多方面的角度再来形成我们的认知这样的一个

所以你刚才也提到了这个雪是用吹粉的方式当然我们会这样说谢志柳先生认为这是叫粗笔点粉法他认为用比较松散的比较粗的这样的笔然后沾了白粉以后就是通过

点的方式把它上去或者我们也有认为是吹粉的方式就是是以催落的这样的形式把粉落到上面也有认为是在背后肤色就是透过来因为娟会有孔隙嘛就是背后通过背后的上色去把正面的这个血的这样的颜色可能

我觉得其实虽然也有认为就是比如说我们通过再次装表的时候看看背面啊或者这个用显微镜的方式可以更多的知道这个粉丝这个做法的这样的一些形式但是我觉得其实也不见得我们目前看到的白粉就是当年最初做画的白粉这涉及到的是中国书画的装表问题就在中国书画装表当中

每次装表一定是对画面是有所损伤的那书画装表家他会在装表完成以后会有一个所谓的全笔跟补图的工作就是他以自己在装表之前看到的状态

在经过装裱以后发生的变化他去把那个状态给恢复出来所以中国古代的装裱书画装裱师往往同时也是一些技法水平比较高的书画本身的这样的能力的人那当然他是一个工匠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更重要的是想要恢复出来那么这时候比如说粉色变淡了那么他也会通过一些方式去把

这个白粉的颜色加强那这个他加强的方法和最初用的方法是不是同一种方法其实有的时候也很难判断我觉得更应该看重的是目前看到的这个艺术效果应该是装裱过程当中也想保留或者也想同样呈现出来的一个艺术效果吧

但这样的技法再往后的话会没有那么的被大量的使用因为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无论是催粉的方法或者出笔点粉的方法它都比较它其实是因为在北宋时期白粉一般都是凡料嘛就是凡时颜料是磨成粉以后用一些粘合剂然后白粉落到

捐上去那这样的话就是这个上色是很缓慢的就它每次都只能薄薄对就很麻烦后来这个白色颜料特别到了清淡以后就是外来的太以后了

哪怕明代工程画家我们也看出它的白色是涂抹性的那种白色就是它把它调和成一个更接近于颜料的颜色那它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去上色它的上色的白色也会呈现得更加的浓重厚重那你说好处也是有就是对于画家来说它表现力可以更强它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像这种

虚虚的保学那他用那个笔法就很难把它绘得很精准了画家后面的这样的技法运用的也没有那么多了就是

但是画家作画它并不是一个并不是它更着重的是它的材料它的技术表现了你不能说因为这个前代有这样的技术后代没有就认为这个一定高级也不是更多是时代不同导致他们在表现呈现上我有这个颜料那我去呈现的技法我就会往另外一种呈现角度去变化

像明代宫廷的画雪的话往往都是画的是更厚重的雪的这样的表现更适合当时的时代颜料的这样的一个效果你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明代他们首都的雪本来就大对也许吧就是在杭州看到的雪和北京看到的雪应该是有区别的

如果写的话我还是喜欢写竹图啊那么下山图还下山图因为有后面董其昌的吉拔的部分董其昌也是用了一个形凯书还是比较好认的挺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后面的董其昌的三个拔他写了三段你是把它抄了一遍吗对对对就三段拔嗯

当然这次论坝大概的内容其实是我们经常会拿来讲董其昌对于董源认识的这个部分就是董其昌讲了一个我搜了哪些董源而且他搜的这些董源恰恰就是我们现在认为所谓的标准董源的作品除了那件诗案图

下案图是董其昌没有建过的剩下的我们现在博物馆里面认为比较可靠的董源就是依赖于董其昌建过的董源的绘画比如说董其昌提到过他丁佑年间收藏的肖香图这件就是现在收藏在故宫的那件肖香图因为上面只有董其昌的提拔而且和董其昌叙述也是一样的他说他甲子年建过下口带渡图

那件就是现在收藏在辽博的那件董元的下口袋渡图然后这一件下山图也是董元收到过他说这是贾世道的旧物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件上也可以看得到贾世道的印章然后他还说他见过西山行旅图那件也是传在日本的一件董元的一件作品他还有收藏过董元的龙袖骄明图

这件就是现在在台北故宫的那间著名的董源的龙岫交名图所以我们现在对于董源的认识其实也是基本上来自于董其昌对于董源的叙述的因为正因为董其昌南北中的绘画的这样的理论特别追溯或者特别提到了这个董源山水绘画的脉络

变成了他的一个可以认为南北中分野或者山水绘画的一个重要的标杆式人物的这样的一件绘画才使得董源可能以前大家只会觉得这是一个无代时期的宫廷画家虽然他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

其实在董其昌之前大家可能会更看重一些像王维像王生像赵伯鞠赵孟福就是会看重更后代的这样的一个画家并不会直追到董元居然去但是董其昌的这个绘画史的理论对于大家往前直追到五代时期的画家是有重要的影响力的

所以这件下山图我觉得这次把董其昌这个提拔展出来还是蛮有趣味的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好好的读一下如果找不到我推荐一个方式就是你可以拿其中一段文字在微信读书里面用这段文字搜一下你就会看到有很多书画史的叙述当中是把董其昌的这段全文是录下来的

你可以对照着来看这样就可以因为董其昌有些字写的还相对来说因为形凯书有些字还是略有形书的效应会看不那么清楚收一下全文会找得更好一点里面提到的这几件正好和董其昌的收藏的顺序或者董其昌这个认知也可以对应起来甚至有一些董其昌收过的

当年董其昌见到的董源应该比我们现在拥有的董源还要更多一点甚至有一些可能也董其昌自己也有一些认知上的变化他可能曾经认为这件事件董源他说他收购一件巨幅的董源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提那件叫什么名字因为他还没想好那件应该是什么名字董其昌的命名也是他再去找像宣和画谱啊找前人的书画笔记再去找出来

看着宣和画谱当中说的画面他觉得这件应该就是宣和画谱当中说的哪一件名字就由此定下来董其昌不都是天下第一就是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对于董源认识之所以会有这么复杂

有各种的认知上的困难其实也是董其昌那时候其实对于董元已经没有认知的那么清楚了所以对比一下这件当中的董其昌叙述也可以让我们对于这一个中国绘画史的脉络也可以认知的更全面一些吧

那关于向山图的本体的话因为我们之前在播客中都已经聊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是单独的补一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听一下之前的播客那接下来的话我们就进入书法的部分对书法第一件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重画格帖先介绍一下重画格帖重画格帖是所谓的第一法帖就是在北宋苏年的时候

太宗朝的时候就是收罗全天下当然就这里面从而隔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下仲威老师的一本书那本书应该叫

叫做古墨新言纯化隔铁纵横谈这本书大概是零几年出的一本书吧其实周薇老师后来又对其中的一些想法也有做一些修改但是这本书讲的比较全面大家可以以这本书作为起点来认知纯化隔铁纯化隔铁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纯化隔铁》最早的一些记录上我们都有一些迷糊比如说有两个巨大的困难的问题就是《纯化隔铁》它是收罗了一些当时宫廷的前人的名家书法就所谓的法帖那它收下的法帖都是真挚的书法还是其中是有碑刻的踏片的我们现在也不确定

但是他号称是他没有很详细的说有些我们现在从更多的史料分析上应该认为他恐怕有一些当时收进来的就是一些已经是一些踏本了而且他的来源我们以前的说法都说是内府收藏现在我们来看似乎有一些可能是大臣自己的私藏

被借到来作为一个汇编的这样一套法帖级吧然后刻了一个好又有一个争议是刻上石头的还是刻上枣木的以往我们通常的说法是应该是刻上枣木板子的但是

但是后来我们看到大部分的纯饰的作品都是石头上的踏片那当然有人做了一个调和的弥补工作就是最早是刻上板的后来这个板印了没几次就改印上石了后来的所有的我们看到北宋的踏片都是从石头上踏下来的但是这里面又出现一个

上面会有一些银定纹就是像银定形状两头大中间狭小的这样的一个纹饰这个纹饰实际上是修木板当中要用的一个做法就是木板裂了以后那我为了把这个裂缝要补起来或者木板破了以后我要把这个木板给拼起来我就找一个两头宽一点中间窄一点的这样的一个银定形状然后卡一个木片进去这样两块板子就可以

很紧密的被修补好那你在这样的板子上做踏片理论上你就会踏出影定文但是问题是现在我们存尸的所有的存化格替的踏片我们看出来上面的影定文都是假的影定文就它都是在石头上或者在踏片做的时候刻意的把这个影定文给做上去

假冒一个木板就是他为了说我这个踏片是早期的所以我去做一个木板上的影帝文这样就不是石板上踏到石板上不会用这样的影帝文哦这是一个木板影帝文的技术哦

所以就使得整个北宋时期的存画格帖就产生了很复杂的一个内容而且在北宋时期存画格帖已经是当时说法是一开始只要是大臣来北宋的这个宰相府就来了就内府就来人就可以拿一本就踏一本后来这个

就不给他了不给他以后大家又很想要求存化隔贴就在各个地方重新把拿来的榻片重新刻石有二王府的榻本有各种各样的版本的榻本在北宋的时候存化隔贴已经是

多样的来源了然后到了南宋以后又有所谓的修内师本到了又有所谓的泉州本到了明清还有大量的反复的翻刻重新上时修订而且重画隔铁本身后来又形成了降铁等等各种的修订版本所以

我们播客是讲不清楚《存话隔贴》的我建议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郑文老师关于《存话隔贴》的包括他的一些讲 Beta 的一些书籍当中基本上都会提到《存话隔贴》那么也就像我刚才提的那本古墨新言的那本书专门讲的就是《存话隔贴》的内容大家可以借此来了解一下这个《存话隔贴》的版本渊源和各种复杂的情况吧

这次展的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修内斯本的重画格替那上博是有两套重画格替的一套是所谓的最善本重画格替这一套就是上海博物馆在

03 年的时候吧从安斯元手上美国的一个大厂家手上收回来的那套春花隔屉只有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北宋本的春花隔屉就全是王羲之的全是王羲之的部分然后另外还有一套就是修内斯本修内斯本呢修内斯是我们知道这个是南宋的一个

官府的一个衙门相当于就是我们最著名的那个官窑就有所谓的修内施窑嘛制作瓷器的地方同样的修内施他其实负责的是各种宫内的这种文艺啊器物啊等等方面当时在南宋的时候也把纯化隔铁通过内府所收藏的北宋榻片的纯化隔铁搬客上石

然后这套课时又重新做了重新的踏片等等我理解一下就是北宋的时候他一开始集这个《重画隔天》他是上了

内府的石头内府刻了石头然后内府刻了石头以后做了各种踏片又传出去在各个最重要的就是二王府当中魏王府金王府就刻了这个刻帖然后又做了踏片另外还有很多版本然后那么南宋的这个兄弟司拿到的是我们认为既然是宫廷首长他肯定拿到的是非常好的版本

很可能是北宋内府的直接踏片你想作为公民首长他肯定收的是最好的踏片然后他以这个踏片来重新翻刻成石这个成石以后这块石头就是所谓的修内式刻本的原石然后再来做踏片明白

那这件就是所谓的修内师本意思就是从修内师的修内师刻的那条石头上所踏遍下来的修内师的这块石头又产生了后续的各种版本我就建议大家去看中威先生的那本书了就是我们只能简单来讲讲这些渊源但是这个版本也是仅次于

北宋版本南宋版本当中非常好的一套因为是内服本对对对也是南宋的内服本当然还有所谓的泉州本其实我们看到在现在的存化隔贴流传当中泉州刻过的那块石头这个做踏片其实它的序列或者后续的影响是更多的应该它的踏片数量做的更多所以后代更多拿到的是泉州本的踏片在重新翻刻上时又形成了自己的序列

但是修内诗本也是纯化隔贴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本吧就这个背贴的部分已经涉及太多了那么回到书法艺术上来这次我们能看到的反正都是王羲之的王羲之的一套字体不止一个贴第六卷这次是开了第六卷的尺头的部分第一贴应该是临川贴

你会看到就是第三个第四个字吧写的就是林川两个字其实就是王羲之写给别人的一封书信那我们以比较显著的地名或者人民作为这个帖的命名所以第一个帖就是林川帖第二个帖就是袁生帖第二个和第三个字吧好像就是袁生二字应该是他写给袁生的一封书信吧然后这个帖就以袁生帖来命名

其实后面还有好几开整个第六卷应该有十七八个贴吧这儿这次大概展出了七八个贴其中的七八贴大概开了半卷左右的这样的一个样子吧那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第六卷的目录休内斯的这套版本或者比较散本其实现在国内也出过好几个

修那个那个春花隔天的就这种复制品就是印刷品的把比较好的版本像那个安斯远的长本的这个版本配上其他错过一套书或者其他的版本也都出过书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来对一下网上也能找到比较多的春花隔天的那种春花隔天非常非常复杂它不是一个

一两句话讲得清楚的而且这里面我现在讲的这个逻辑基本上以重微先生的说法为主线索吧那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一些观点上的差异也会有一些变化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这是一个

非常庞大的一个碑刻当中的一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自己找一些书来了解吧行 那我们还是 Q 回到王羲之啊就是因为刚才我们聊了太多的关于这个重汉阁帖的流传还有碑帖的一些知识那么其实王羲之的这幅帖放在整个的一个展厅中他想代表的还是他更多想代表的还是一个魏晋时期的书风念茂吧就是

第一次摆脱了从隶书或者是从公文式的书体我们因为传书也好隶书也好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公文书体写的端正写的一致大家都有一个标准的

样子就是我们写字就应该按照这样写大家都是统一一个风格来写王羲之可以认为是个性书风的重要的一个节点之一从王羲之以后大家开始突然书法有审美了就是以前书法更重要的是在于功能就是我写字是表达内容的整洁工整一读

当然不是王羲之为起头王羲之也有他的师父钟瑶也好魏夫人也好就是是有个脉络的但是钟瑶和魏夫人的时候他们还没有这个自觉他写书法的时候还只是有些自己的

面貌但是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是我的面貌我只是这样写但是到了王羲之王宪之时期这样的艺术的自我认知已经开始越来越强烈了我们甚至看得出他已经开始有一些艺术表现的风格了这一点最多的就体现在行书的风格上就他已经开始用脸笔用一些笔画去做一些旋转效应去做一些

艺术的表达了那这时候就书法艺术已经开始觉醒了

王羲之之所以会被认为是书圣在书法当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是他开始从一个功能的书法进入了一个书法艺术的审美我们书法艺术就是从王羲之开始的那我们现在回头要做书法的艺术审美也好书法艺术的创作也好你第一个就应该是去认知那最初是怎么样你才能理解后面的变化是怎么样

后面变化的人也都是从王羲之开始认知这个艺术之美那他们你要理解他们也要先从王羲之开始理解所以大部分的书法艺术展都是从二王开始展示哪怕他们拿到的是魔本他可能是踏本魔本就是他可以用各种面貌但是他想表达的就是书法艺术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觉醒了开始有的

就像如果要展油画我们都会从文艺复兴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原来都是宗教绘画突然之间开始有了一个觉醒式的这样的绘画的当然这是一个类比并不精确也很简单的粗暴其实对对对就是我更想表达就是这是一个艺术觉醒的时刻

那它就是一个书法艺术的重要的节点环节虽然上博并不以王羲之作为一个开头对因为前面有甲骨就我们上次聊到的那些对但是显然它是作为你看前面放在一个展厅一个大展厅的进入就是以二王的书法作为起头的就是

上博的书法也好绘画的成立也好就他的展厅布置是有很强的一个艺术史脉络的叙述的这个节奏的包括楼下的青铜器和照相大家如果仔细都是一样如果仔细去看就看到他的摆设是有目的的就是他的物理划分是和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艺术史的分界是关联在一起的好

那像隔壁的就是撤下来的那件怀素的怀素的对换上于世南的那一件于世南的这一件也同样是一件比较困难比较复杂的一个作品先说一下结论现在我们基本上认为这张纸张是一件宋代的纸张哦

那么于世南的原作肯定是唐人书法那这件我们一般会有认为是送人模本而且一般认为可能就是米服模的因为于世南的这件所谓的《汝南公主墓志铭》在历史上记录非常非常多

米芙就见到过魔本也见过真迹然后他自己还做过两三件的魔本而且他还记录过别人拿他的魔本去就是做旧骗人就是他都记录过这件东西他甚至记录过我见到别人拿我的魔本拿我的魔本去做旧了以后好生气啊就是

他记录下来他都不是作为一个就是我这样的事情他是作为一个趣事好得意的意思对对对就是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米福应该是

有见过最早的在北宋的时候就是张植清家所藏的那件汝南公主墓志然后应该是真迹那么他也做了魔本然后有人还说这中好事则以为真然后刻上石头那我们就知道这样的魔本就肯定是有

这个各种情况就很复杂那现在我们看到这一件呢因为纸张用放大镜可以来看得出来里面的纸张的字纸技术的变迁啊唐代子跟宋代子的这字就算是有差异的

我们现在一般会认为这张纸张应该是宋代的纸张当然也有学者并不这么样直接的采信因为这个材料学的证据并不见得是一个就是并没有做过碳史词或者这种科学性的鉴定只是一个简单的这样的一个分析证据

也有人认为这件事于是难得争计也有但是在米福的记录当中其实有比较复杂的一些信息比如说米福说自己

见到的那件于是男的真迹最后几个字就写了年月款日嘛下面写的是朔十九日说下面空十一字这个说法就是米夫这样记录下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于是男的这件书法呢是一件行草书就是至少行书已经就是

这样的行书的作品字它没有一个绝对的位置跟大小你说空十一字你怎么数怎么叫空十一字是吧那怎么样才会出现空十一字呢我们知道这个木字嘛最后是要抄到那个石头上去的石头上抄起的时候你是

不能用行草书写的行草书是你打的一个草稿你写上去是要用楷书写的而且楷书在木字上因为是表示尊敬很多时候是要打格子的就是一个字写一格的如果打上格子你就有所谓的什么叫空十一字的概念我空了十一个格那就空了十一字嘛

所以现在甚至有学者认为米福所建的那件于世南的那件真迹可能是一件楷书作品

是按格子真正写上的而现在这件呢就是一件送人所抄录的书风上也不那么反映于世南风格的一件作品这就使得这件作品就距离于世南就更远一点当然有人拿这件作品和米服的数数贴和米服的一些作品做比较我们是看得到这件作品当中是有比较强的米服的一些用笔的味道的

比如说比较粗的钝笔这个一些甩笔用笔的习惯看得出米芙的一些风格但是从书法渊源上呢米芙又是学于世难的就是又看得出于世难的风格所以这件作品确实就这次换展的这几件作品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啊就是我们没法说这是一件标准作品

早期的本来也很难找对对对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比较值得学术上值得讨论的这样的一件作品历代的书记见了很多像刚才我提到米芙就提到过她在当时洛阳的王护家就见过一件宋人的墨本她已经见过一件墨本了

而且米服的模本有人见过说后面有米服模的字那么还说那件真迹上也有一个提签下面还有什么赫赫这个明迹在裴承相家等等一些其他的字那这些字到底是被割掉了还是这件本身就是一件模品所以没有那个字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对于这件作品时代认知会有一个含糊的地方

但是我觉得同样和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件幽谷图一样我觉得我们重点还是看书法的一个艺术风格那从这件书法当中我们看到的也是于世南这一路的书风在

唐宋之际一直是有所传承一直是有所影响这个书法的核心性就是风格的传承性是很明显由此来认知这件书法可能我觉得会更好一点吧

好那按照惯例我们还是给出一些参观小贴士自打那个二王撤了以后人少了很多对对对人少了很多我甚至觉得那个现在的印象派对里面的展都比书画馆里的人还要多

因为现在有个特展嘛有个那个破落美术馆的之前也有啊就之前明显是换展前的那些更吸引人一点所以的话大家就随意参观就好了基本上像绘画馆你就很容易能等到

这个李迪和郭熹前面一个人都没有的这个空场景的这样的时候然后像书法那边的这个王羲之和这个于世南的这两天也基本上没什么人拍对了就是随时可以看上一次我和白衣进去的时候甚至看到了礼服的感应灯没开的情况从来没见过人闪到感应灯关掉了就这种感觉

好那我们今天介绍也就到这里也谢谢大家关注我们的播客欢迎大家留言或者评论告诉我们你们还想听哪个展览或者哪些古迹也请关注我们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我们都叫博物馆刷整来一课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