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农业的继续发展

农业的继续发展

2024/10/21
logo of podcast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Shownotes Transcript

第七节 江南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继续发展从西晋王朝崩溃以后,北方流亡南下的农民与江南的土著农民(包括俚、“蛮”等各少数民族在内)这两支生产大军,在江南的生产战线上会师。由于他们并肩劳动,辛勤开发江南,从公元317年到公元589年这两个半世纪当中,江南的农业生产在两汉、东吴的原有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东晋政权建立初期,北方的农民,如海潮似地涌向江南,江南的人口突然激增。一时麇集在城市里还没有从事生产劳动的北来侨民,数“以十万计”,消费者多于生产者。因此,江、扬诸州椰发生过大饥荒,三吴沃壤,尚且“阖门饿馁,烟火不举”(《太平御览》卷35引《王洽集》),“江州萧条”,更是“白骨涂地,豫章一票,十残其八”(《晋书·王鉴传》)。所以增加农业生产总量,解决粮荒,是当时的急务。从东晋政权建立起以至南朝陈亡为止不管在客观上,每一代王朝如何以巨额捐税和经常的战争重担来压在自耕小农的头上,加速了自耕小农的破产,而每个王朝的意/图却总想巩固这一小农阶层,使他们成为王朝牢固的剥削对象,而且慑于无数次的东晋、南朝农民革命运动的巨大威力,事实上也不得不注意到有关于巩固自耕小农阶层的这一工作,使脱离了土地的流民,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作为东晋、南朝政权主要支柱的世家大族呢,他们在支持东晋建立起侨寓政权同时。 也在江南火耕水耨的地域中,建立起他们的庄园来。在流离混乱中,世家大族大量地吸收荫附的部曲、佃客以从事发展自己的庄园经济,而流徙民庶也不得不依属于世家大族以求得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俾便从事生产以图生存。这种在江南各地通过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而发展起来的庄园制度,就使以前被剥夺了土地和脱离了土地的流民,以依附农民身份,重新复归于土地,复归于农业。 这样,新的生产力终于发展起来,尽管它的发展速度极为缓慢。在东晋初年,江南的粮荒问题,有如上述,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他们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给社会创造出无数物质财富,使江南地区在农业的发展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沈约《宋书》孔季恭等传论说:“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今陕西鄠邑区)、杜(今陕西西安市南)之间(汉时关中农业发达地价高昂之处),不能比也。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 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二百多年时间,江南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江、 浙的太湖流域和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流域,湖南的洞庭湖流域,都变成东晋、南朝的粮仓。就是交广一带,自从东汉初年任延把犁耕的方法推广到那一带之后,经过了五六百年,垦地面积,亦日益增加,同时由于气候温和,每年稻熟二次,且“米不外散”,故“恒为丰国”(《水经·温水注》)1。从刘宋时代起,江南稻米的产量,已将压倒北方,所谓“自淮以北(北朝),万匹为市: 从江以南(南朝),千斛为货”(《宋书·周朗传》),家庭纺织业固然还不如北方,稻米生产量则逐渐要超过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