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因其两旁的高级住宅区和匈牙利建筑师乌达克设计的别墅建筑群而得名,这些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形成了独特的花园式景观。
上生·新所的前身是1924年开发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后来成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2016年迁址后经过改造,于2018年重新开放,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
上海影城于1991年开业,自1993年起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2022年经过改造后重新开放,是上海电影文化的重要地标。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成立于2021年,由新华路街道发起,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筹款并运营,旨在通过共创空间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和参与。
《新华录》是由大鱼营造在2018年发起的在地刊物,记录了新华路的历史和社区生活,目前已持续出版到第7年,成为联结本地关系与生活的重要载体。
新华路隧道连接新华路和中山西路,全长700米,是上海第一条下立交隧道,曾为领导人提供从市区到虹桥机场的捷径,被称为“上海国宾道”。
上生·新所通过开放的公共空间、文化活动和商业项目,逐渐与新华社区融为一体,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新华路有无障碍酒馆和M2F咖啡馆等设施,专门为残障人士提供友好环境,促进了社区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只要城市在发展街区一定会在变化一个好的社区它本身也是一个城市进步的一个培养皿有太多可爱的人在这儿了新华社区这里住着意识会比较强的这种居民然后这些居民又反向地给到这些品牌更多的能量当一个项目它进入到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健康的这个路径里面的话它的这个生长性是很强的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的城市有意思我是丁猫我是瑞秋今天这期节目呢我们想继续讲上海的街区这也是今年我们讲这个系列的第五期其实今天讲这条街区呢我们想讲很久了因为新华尔路今年正好一百岁意义非常大
但可能也就是因为太熟悉它了真的是我的生活日常我们俩就一直拖一直拖到现在但是就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就要翻年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 flag 解决掉那我们决定放在年尾来讲新华路也是因为看到新华路在这一年确实发生了很多的事情
有很多住在这里的街坊们他们共同为了庆祝百岁的生日主动的发起了一些活动还有一些比较有仪式感的一些事晚点我们都会慢慢想到你刚刚说新环路是你的日常吗其实我也是的我回忆了一下我来上海这七八年
好像去这个街区和渔园路的频次特别高就不管是我约朋友在那喝咖啡然后去遛狗吃饭或者是就是去到新华社造中心见见朋友在那溜达溜达就是是一个日常我一周大概可能都会去四五次的一个地方
我今年在自己的公众号上面做了几篇跟社区有关的一些观察的内容其实这些观察的内容它大部分的观察的范畴都是在新华路就我有时候今年参加几场活动都在新华路发生然后呢我的路径是这样子的每次去玩那边参加完活动呢我都会去新华路我的健身工作室锻个裂健身工作室在法华镇路我在那已经健身了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吧和 Stable 跟我的那个健身教练的关系
然后呢还有一条路径就是可能是参加完活动之后就给自己庆祝一下去上海影城看一部电影对我们今天也会聊到上海影城我们刚好就是在上个周末约着好朋友一起去看了邵一辉导演的新电影《好东西》
太好了这个电影我真的太喜欢了就是我必须要在这稍微展开说两句啊就是因为上一次看邵逸辉导演的电影是《爱情神话》那个时候我记得三年前上海影城还没有装修我们当时也是一帮人在那看完电影之后走出电影院在新华路一边散步然后一边聊电影的情节然后昨天我们又重现了这个情节
我就觉得好像这几年我们自己发生很多事情也都在这个路上然后因为好东西它这部电影具体我们不展开就是理念关于故事情节的部分因为它取景就在上海就在我们的附近我估计它就在静安区有某个附近对 洋房然后你甚至能看到 Cheers Burger
对然后还有悦养路的小学等等就是非常熟悉的画面而且在少岛的这个电影里你觉得上海更美了洋房也很可爱然后光影树影就是有很多我们经常会见到的一些商业的项目在里面也活灵活现的
而且是一种普通人的社区日常可能跟爱情神话相比所以在这儿就是我们非常推荐大家一定有空要去影院支持一下邵导的作品一定要去看看好东西就咱真的是要多多看好东西啊
就说到看电影这件事情就是我发现有好几次我在上海影城的观影经验特别是我都会去选择一些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或者是非常期待的电影放在那边去看我一定不会选择在那里看爆米花电影爆米花电影对我来说哪儿都可以看对就是在更近的那种社区电影院就能看掉了但是如果是去上海影城看电影的话对我来说好像就是一种仪式感
我就回顾了一下我最近在那边看了美美大电影 Era's Tour 还看了两次太开心了都是年初的时候了然后上影节肯定是要去上海影城的尤其是像纪录片很好的纪录片的环节是放在上海影城再远一点就是你刚刚讲的爱情神话了你刚刚说上影节我也回忆了一下近几年追上影节的一些经历
确实在上海范围内的话我觉得我一定会去的是上海影城国泰然后这几个地方因为它的不管是街区还是说整个电影的感觉都就是有一种你回到了老上海以前的那种时光所以今年上海影城的那幅海报我记得就在新华路的尽头嗯
穿过那个梧桐树你就能看到远远的那个光影斑驳的上海电影院的一些建筑当时觉得那个场景特别的浪漫嗯就是有一种虚实之间它都是发生在电影即是在荧幕里面也是在生活里面嗯
这个也是我们特别喜欢把一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电影放在新华路的上海影城的原因吧然后我还会去做一件事情就是看完电影之后一般性就会选择在新华路的一些在新华路上面开了很多年的餐馆去吃上一顿然后作为一天美好的总结我记得在新华路那条路是阳宅路吗
就是有一家开了十几年的一个上海餐馆叫小菜一碟它就是上海本邦菜两层楼其实它座位并不多的但我几乎每次去那里面都有很多上海爷叔阿姨就他们座椅一桌大概一桌有十来个人嗯
然后点很多菜说话声音超大声就如果你习惯这种比较有烟火气比较贴近本地人的生活我很推荐大家去吃但如果你比较讲究环境的话可能还是选择人少一点他们菜品蛮好吃的然后老板也很热情关于小店我们可以后面再展开讲讲那我不仅想问就是作为一个上海本地人而且是一个洋仆人你小时候或者说你念书的时候会经常来新华路吗
我第一次来新华路还真的是看电影去上海影城看电影哪一年啊大概是在 05、06 年吧具体我有点忘记了当时看的是什么还记得吗千机变二那个时候已经上映了就是为了看明星来追星去看首映里嘛然后那个当年的上海的电影院也不像现在这么多对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电影的首映里肯定是要放在上海影城的嘛
所以我猜想啊大部分非朝宁去的非住在市中心的 90 后 80 后去到那边可能都是因为要去看电影但是那个时候呢你因为所有的目光注意力都是放在那个看手印看明星身上了嘛所以我现在想起来对于新华路的这个记忆还是有点模糊但是有两个记忆点是很明确的
在上海影城的旁边的这个路口就是非常繁茂的梧桐树这个是我在杨浦是看不到的然后还有一个记忆点是你还记得有一部小时候我们看的台湾偶像剧叫幸福 131 吗我没看过你没看过是吗那个还是戴艾斯跟罗志祥演的
他讲的就是在上海幸福路上的台湾菜馆就是真的在幸福路上拍的他们拍是不是在幸福路我不太确定但是确实在剧里面有这样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一个地点就是幸福路 131 号就像我们看邵逸慧的好东西一样它里面就出现了岳阳路对
然后你今天再去新华路这个片区去看其实是会有很多台湾菜馆所以其实我相信当时他们在做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是真的有踩过点的然后今天我们再去看幸福路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另外一个深的印象就是幸福里这个就是我当时小时候对于新华路片区的记忆吧我对于新华路的记忆应该就是我刚刚来上海的头半年 2016 年来的嘛
所以 2017 年的年初的几个月我就很频繁的走到新华路那个时候因为住在长宁区就在渔园路附近所以每个周末我都会花点时间去道马路就是现在大家讲的 city walk
当年对于 city walk 你到底要怎么去打开这个城市就是我相信每一个外地的年轻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路径所以我那个时候就愿意选择从家附近开始所以长津区我真的是走了个遍就是只要是这种小马路基本都去过
然后当时走到新华路的第一印象因为是冬天就冬天其实树叶差不多掉光了但是它的马路的两旁都有树木然后就会有一些人在道路两旁遛狗整个马路非常的安静其实比现在还要幽静的然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冬天的阳光照射下看到两旁这马路两旁的别墅群觉得特别好看
特别上海你知道这个是我觉得很多外地年轻人来上海最喜欢的上海的样貌而且这个新华路的这个别墅建筑群啊跟我们在武康路看到的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整个新华路它是直通通的所以建筑是紧挨着在两旁所以它的这个
这个密度我觉得是要比武康路要更密一点对 待会我们也会讲到因为这一条它其实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别墅群所以你能就是边走就能边看到在旁边的这个样貌保存依旧完好的这个别墅洋房那个时候我当时就想春天的林荫道应该非常美所以就春天夏天就几乎每个季节都会去看我还拍了就是在各个季节下的新华路
所以真的还挺美的我没想到的是我后来这几年的生活居然和这条马路有这么多紧密相连的关系就还真的是一个挺奇妙的缘分那可能很多我在想我们的听众有一部分听友未必来过这条马路
或者说哪怕生活在上海未必对这条马路很熟悉所以我想还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条马路的背景首先新华路的街道它是在长宁区的东南部总长度是 2.4 公里它比起常乐路
渔园路相对来说要短一点然后我们现在所说的那个新华路街区它其实包含了几条小马路包括新华路本路定西路 叛域路还有就是法华镇路这个围绕起来的井字形呢也构成了现在新华最主要的居住文化和社区的中心
当然里面也包含了商业的部分其实如果你在地图上面去看新华路的位置还是蛮重要的一头就是连着徐汇区的华海西路然后另外一头现在连着的是长宁区的凯旋路以前是连着中山西路如果开车的话一定会经过一个不太长的地道
实际上这个地道是老早专门为领导人或者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市区居住然后去到虹桥机场而住的一条捷径吧一条 short cut 所以我们上海人会称这条隧道叫国宾道那我们之前也讲逾越路那一期节目的时候呢也有讲过越界诸路的概念就是上海高工租界在界外修筑的道路那新华路实际上也是当时的一条越界诸路
最早呢这里其实是农田现在我们去上深新所里面会看到有一个历史保护建筑叫做哥伦比亚生活乡村俱乐部然后这块地方以前就是叫做哥伦比亚生活圈然后呢乡村俱乐部我查历史资料的时候发现就是在 20 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美国人来这里开了一个地产公司他当时为了卖房给到那些外国人就把这里包装成一个田园生活
就跟当时的外国人说这里可能你在这里去生活会拥有一些和市区不太一样的那种田园风光的那种景象最早的地产开发对所以就是在当时其实他虽然是做了越界驻路但是其实大部分的界面还是乡村田园对所以这个也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地块它的整体的界面就很社区化很生活化
而且是从百年前就已经种下了这个种子的新华路还有一个昵称叫上海第一花园马路也是因为这里有一些高级的住宅区匈牙利建筑师乌达克他就参与了新华路别墅建筑群的设计也成为了知名的外国弄堂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排排的新华路的连排别墅都是在 100 年前差不多 30 年代的时候建成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新华路那一带实际上也不全部都是外国人居住它旁边有一条跟它差不多平行的马路叫法华镇路就你刚刚提的你健身工作室所在的那条马路曾经有一个小寺庙叫法华禅寺
然后我们从新华路穿到法华镇路会穿过一个非常小的之路叫香花桥路当年是真的在这有一个香花桥然后就是世世代代就流传下来所以这条路名也保留了下来你其实在香花桥和法华镇路那还能看到一个牌坊它现在都还保留在那的是吗嗯
所以实际上我觉得新华路啊在我的理解就是这个街区它是在文化社区和商业上是高度融合的它既有西方的一面然后也有东方的一面就是两边交杂在一起相互影响
新华路一百年来其实是有跟过几次名的它不像渝渊路 106 年以来一直叫渝渊路然后呢新华路这个名字是在建国之后才真正被更名下来的然后呢那跟我们此前聊的马路一样它在建国之后呢就迎应着时代的号角有很多的工厂入住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前面讲到的哥伦比亚生活圈然后里面的几栋建筑就被改成了上海生物制药所
就简称叫做上升锁然后再过了半个世纪之后上升锁的这几栋建筑并没有被拆掉反而通过更新之后成为了今天特别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就是上升新锁我相信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不可能没有去过上升新锁尤其是今年才打开上升新锁二期上升新锁从它最开始开放到现在也经历了差不多有六七年的事件
那现在的上山新所目前这个局面也是经过了七八年的时间的改造我记得最早它打开这个园区是在 2016 年也就是我刚来上海的那一年我记得上山新所刚开园的时候他们做了一个回顾展览就是把过去一百多年前哥伦比亚的生活区包括到上山 Gios
再到现在的上山新所一个商业项目的重新打开它做了三个阶段的梳理所以最开始我记得很多对这个片区感兴趣的人都是要专门去孙科别墅去约展览的那个时候商业浓度和密度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大家是冲着老建筑老历史老情怀去的我觉得当时看历史资料嘛就很多上山所的员工也就是新华路的居民他们
他们也就世世代代的就生活在这个片区就是当年的 15 分钟生活圈我觉得也得益于就是上升新锁这个商业项目它的重新开放也促使了就是大家要去把过去大量的这个关于历史的回顾给溯源出来也做了一些口述史包括展览的梳理包括你也看到有很多文献都在那个展览的期间给呈现了出来
那个展览当时是放在孙科别墅里的孙科别墅是上阳新所就是几栋历史保护建筑里其中的一栋它是靠近潘雨露的那个门我还记得当时那个门还没有打开所以还是得从主入口进入你要走一段路才能来到孙科别墅就有一点像是孙科别墅是这个上阳新所的后花园一样
对而且你需要预约才能参观它就本来就保持了一定的神秘感静谧感所以孙克别墅它翻新之后的很多功能也是去承办这些历史文化城市相关的一些公共展览那在我来看就是我觉得不管从百年前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到上升所再到现在的上升新所在这个片区它始终呈现的都是当下美好社区的一个样子
我们以前曾经聊过就说新华路这条路上它没有大的一些商业项目或者说由商业主导运营的这种综合项目还挺好的就非常合理因为它街边有一些小的街铺然后隔壁有幸福里再走一点点就是上升新所就是在它的新华路的附近就能有一个这样子包容多元的一个商业项目对于新华路的居民来讲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再加上今年啊
上一星座二期打开了嘛就是大家都在讲这个片区很像长宁版的戴官山因为它在公共空间种植了非常多很特别的一些景观植物然后也让整个园区的氛围更融合了
包括山心所和旁边的京地新华道也打开了其实是给了周围的不管是居住的居民还是说写字楼的一些办公人群更多的可以去接触社区的一个很好的目的地嗯
我觉得这个也是大家都还蛮喜欢上升新锁的很重要的原因吧我自己觉得上升新锁是一个 ego 没有那么强的一个商业项目就像你说的它可能是全上海离社区最近的一个商业项目然后一方面是开放的街区没有任何的围墙任何人都能够肆意而进
然后刚刚也有讲到上升新索有八年的时间了我是觉得在这个八年里面它是有生长的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它刚开园时的那个样子那个时候还是蛮强调游泳池的那个网红打卡属性我一开始就是这个园区刚刚打开的时候我就去了因为我刚刚有强调嘛就过去几年我一直住在长宁区所以非常方便骑个自行车就能到
所以其实在不同的时期我都拍下过很多跟上新所有关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一些照片比如说那个时候我会发现原来在上海就是伪党可以用插画因为可能在我的印象里面伪党可能就是一些关于项目宣传的一些文案啦等等还是会比较商业
但那个时候我看到的是 Lala Company 就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对一个马来西亚的插画师他把他自己的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这种大头的人物画在了轨档上面然后也能看到有部分的楼洞它已经开出来就像游泳池
你现在看它会觉得很网红那是因为确实保留了过去的这个设计的样貌所以它在我们现在来看的确是很出篇而且我在想商人新所刚开始规划运营这个商业项目的时候它一定还是需要找一些点
来吸引普通受众那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几年内在这个游泳池它确实发生了很多不管是文化艺术类的活动戏剧的表演即兴的表演然后有时候甚至还会有品牌的走秀就直接在这个水面上发生所以它的确是能够既联合了商业然后又能贴近消费者贴近用户在一个商业街区里面去打开它的更多可能性然后从它的这个网红属性啊
虽然就是以前我们跟上人心所的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大家都不是很想提网红这两个字但的确上人心所它这几年的爆火也跟它每一个阶段出现的东西有关刚刚我们有提到的孙科别墅海军俱乐部的那个游泳池以及还有一个地方就是鸟屋书店鸟屋书店开业真的是一开即火
而且持续活了很多年就哪怕在全国它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家店了上海都已经有三家店了但是在我心目当中我会觉得上升新锁的鸟屋书店可能真的是全国最有代表性的它被装在了一个一百多年的建筑里面然后又用鸟屋的这种提案策展的方式去将文化和一些手工艺品就是更好的容纳在了这个建筑体里面
我自己也蛮喜欢上升新锁这家鸟屋书店的我自己对于这八年来上升新锁变化的一个记忆就是我会觉得鸟屋书店更像是它从一开始我们讲的那个网红大咖属性慢慢过渡到社区和生活这样子的一个过渡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标签和节点就是当这样子的一个文化属性很浓的书店被包裹在了一个百年的历史建筑里面的时候自然而然它就好像
散发了一个气场然后这个气场是慢慢可以影响到周边其他的建筑和内容的
我们今天在去到这家鸟屋书店的时候可能我会觉得它会是我社区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会偶尔去到鸟屋我会偶尔去到里面去看一看他最近正在推荐的书好像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周末是在鸟屋书店参加活动度过的其实鸟屋书店自己的文化活动还挺多的
而且再加上鸟屋他们也会推一些作者的书新书的发布或者是一些有意思的文化活动然后刚好呢这些文化活动本来也是在我们的关注范畴内所以我觉得我一个月就光去鸟屋参加活动可能至少都有两三次所以他们不管是选书也好活动的策划然后会聊的一些话题都刚好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
然后再加上这几年上升新锁在其他的品牌的影响下它的那个社区和生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嘛所以我有时候去鸟屋书店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进入一个商业项目而是感觉到我进入到了社区的一个节点里面
它不会让我有太大的这种消费的负担没错没错然后还有一个点呢确实也是跟就是素然这家公司他们入住了上海新索有关就最开始其实在上海新索你只能看到安高若还有 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LEC
对三号楼的楼上开始办公然后也发现他们新的一个品牌 Coffee Shed 在一楼开了一家店然后旁边是沙达沙达就是专门做藏族文化手工艺的这么一个品牌我觉得当时那个上市新所去把品牌一边在这里办公一边在这里开店的想法落在这个园区的时候真的非常好就是你刚刚在描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会带入素然的这些员工当
他们来这里办公和开店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把自己当作是这里的一个新居民嗯没错把生活也搬在这里了对对对没错我就还记得可能在早期大概 18 19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园区因为商业氛围还没有那么浓厚嘛大部分的店它都是在室内经营的但自从素兰的店进来之后他们非常
会利用室外的空间所以有很多他们自己种的植物啦然后他们的自己造的那种木制的桌椅啦而且一看就是那种椅子都是非常方便移动的这么说来我稍微纠正你刚刚讲的 1819 年的那个商业氛围不浓厚我反而会觉得那个时候的这种商业属性会很强而且店和店之间它没有过多的那种连接感嗯
对吧就像你说的他们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品牌都是关着门做生意的嘛对或者我这样子说就是我认为的 18 19 年那个时候商业新所呈现的状态和我们现在去其他的商业项目看到的差不多所以它整体的给人的感觉就是你就是来到一个厂子然后你必须要走进这家店
你要一家一家地逛它确实会给人一些距离感然后自从素然的这一栋楼来了之后你确实能看到素然自己的员工他在经营这栋楼他们自己会有非常多的活动海报甚至工作坊所以他就不断地去编辑他的空间 Shada Shada 也好 Coffee Shed 也好还是走到二楼的
然后三楼还有三个三就是在苏燃旗下的很多的品牌都在这儿能看得到我就记得当苏燃来了之后会发现又来了一拨新的年轻人嗯
而且在社交媒体上也来了很多的用户去推荐这家店就给人一种我真的是来到了一个生活方式买手的一个集合中心但你似乎也不用太硬拗的要去消费它或怎么样你可以就是坐在
户外晒着太阳吃着冰淇淋看着在这个喷水池上面玩耍的孩童然后你也可以真的进到一家店里面去体验他们的产品我觉得素然也好还是刚刚讲的鸟屋也好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当他们来到了一个慢慢
把这种自我主体的这个意识放下来的园区里面大家就会把自己原来紧闭的那扇门给打开大家就是像一个街坊一样的在这里去营造共同的这个生活这个我觉得真的是当一个项目它进入到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健康的这个路径里面的话它的这个生长性是很强的
我觉得这个土壤还有一点就上市新所它的这个生长性它的那个友好性 接房性它是有种不可替代的你很难再到上海的其他的地方看到有这样子的一个目的地可能也是因为本身它处于新华社区这样子的一个地方然后这里住着相对来说意识会比较强的这种居民然后这些居民又反向地给到这些品牌更多的能量
我们今天说了挺多上人心所的那关于这个项目我们就不在这儿详细展开了它可能需要一期完整的节目去讲它的历史和它的珍贵之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们的公众号 RQ 商业观察室去搜索上人心所会出现八年来我们陆陆续续写的关于这个项目的一些内容欢迎去阅读这些文章去体会一下这个项目八年来的一些变化
如果要在这儿做一个关于上新锁关于新华路关系的总结的话我觉得它会是每个想要认识新华路街区百年社区面向的一个入口就是一方面你可以通过园区的展览通过建筑去体会过去一百年间的哥伦比亚生活圈以及建国后新华的工业痕迹
另外一方面大家就能看到当下上海新所这样充满活力的一个商业社区的氛围它当然也反映了现代新华路的这份活力那我觉得这个活力它哪怕在上海这个地方它都是很难复制的它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品牌这么多的好内容好活动然后也能吸引这么多的居民反反复复的来这里那是跟新华路整个社区的关系离不开的
所以下一趴我们就要从上升新所走出来去看看当下新华路的社区里面的人事物哎呀要讲新华人了哇一讲到新华人你就眉飞色舞起来了哈的确我觉得可能现在在上海我朋友最多的就是在新华路这个街区嗯
他们会称自己是新华街坊他们可能都跟我一样是外地人然后一选就选择了新华路这个片区然后慢慢的大家就自发的就开始有了群就是社群那个时候还没有经历疫情呢
就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新华街坊群你没有住在新华路但是你却在这个群里面很神奇就是我觉得也是机缘巧合我有一些朋友他们生活在这个片区然后时不时的呢也会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然后朋友跟朋友就是会老带新嘛然后慢慢我就认识我说他也住在这儿他也住在这儿然后大家相互之间也都认识了
然后慢慢的我就开始觉得好像这个片区特别有人情味有很多年轻人都住在这儿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有了一点意识我想要去接触这些在地的组织当时就觉得大鱼营造这个组织还蛮有意思的想要观察一下他们在干什么就那个时候会发现大鱼的几个主创团队像金镜啊 何佳啊还有一个设计师狗牙他们都是新华居民
就他们三可能也发现了这个共性就是几个做建筑设计有这种社区设计背景的人然后联合在了一起想要去做一些跟社区创造有关系的事情一拍即合然后就找到了新华路 345 弄这个土壤当年的新华路 345 还啥都没有呢对当年尤阳带我进去的时候里面真的是连路
真的连路都没有我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进到 3454 号楼的那个空间嘛我当时还觉得有点慎得慌我问悠扬你们要怎么做因为那个房子的确空了很久了它那个路
都几乎没有什么人进去但是我又觉得当时我就跟他站在那个天台上面嘛我又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就觉得这个社区营造终究是要有一个物理空间去承载的对 他们有自己的基地了要有据点了
对那就是差不多来到了 2021 年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就成立了一栋非常好看的建筑其实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全上海的社区营造对于社区营造这四个词的普及率还没有今天那么多但是今天你看大部分的街道里面都会有一个社区营造中心我觉得他们也算是做了一个开拓者的角色开拓和引领的角色
找到新华路这么好的一个土壤找到一个好的空间就开始了他们的一些在地的经营有了大禹营造有了社区营造中心之后你会看到一栋房子建好了他周围的房子也慢慢的开始有了一些翻新就是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弄堂也开始好起来有这二八井的路了有草坪了有篮球场了这个就是最初我对于一个设造中心的理解就是它非常的公共你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进去所以在那儿我就开始慢慢地又积累了我新的一批的新华的朋友大家会把自己的活动
或者是生日会或者是一些朋友的聚餐就直接放在这某人把自己的婚礼也放在这了对那就是精进虽然当时没有参加上但是这真的是一段佳话呢对所以就看到我身边好像越来越多的朋友就是大家会不约而同的相聚在社造中心的这个非常公共和友好的社区里面
然后逐渐的你会发现这儿的狗也变多了因为这个公区它有一块草坪新华路本身养狗的人就多对再加上新华路那个主路嘛它只有两边的人行道新华社区营造中心提供了这样一个草坪就很容易聚气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间哪怕因为疫情也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也好遛狗的人也多了
然后我觉得让新华路再次出圈可能也是因为有几个契机一个就是在 2021 年的 SUSAS 当年因为一直在整个长宁区在推的 15 分钟生活圈在不管在社群造中心也好在新华路设立了一些点位就是有吸引到其他去的人
过来参访再加上呢大鱼这个团队因为都是一群年轻人嘛他们也非常积极主动在推进一些活动所以你会看到过去的两三年间有很多外地的朋友会主动来考察这个地方
我这里可以再补充一下就是因为既然你讲到了 2021 年的苏萨斯如果对于城市空间艺术记有一点记忆的朋友就会知道他们其实过去的几届都是放在开放的滨江区
去完成的大部分的这个艺术的装置展品都是非常大型的巨型的艺术品然后用艺术品去激活一些新区那 2021 年这个时间会比较特殊所以最终这个原本是做大型的公共艺术的这样子的艺术季就来到了更加小微的环境就是在社区里面
所以其实如果是大背景去看的话新华是其中的社区的一个试点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新华的那个试点那么完整那么被大家能够记住呢可能还是因为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个本来就很有活力的一个生活区再加上那个时候社区营造开始在这个土壤里面慢慢地
慢慢萌芽了包括我们当时你还记得吗我们也做了一两场活动在这个新华社区里面去讨论家门口的小商业可以怎么去更可持续地去完成它就是 2021 年我觉得是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附近和社区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据点而且恰好很多的讨论和很多的试点行动都是在新华社区以及周边的一些街道上面去完成的
对你刚刚做了这个补充特别好然后我就回忆起在过去的几年间因为我深度的接触大运造这个团队我就发现他们这个团队真的很有意识地在推进一些议题包括宠物友好包括亲子友好然后甚至还有一些可持续植物实践的一些工作所以在这个议题的推动下促进一下你会发现我们曾经有在播客里聊到的两条尾巴
他们在新华路做了第一个试点他们办了一场大型的就是宠物领养日的活动然后也在推行新华街区的 TNR 然后我们也会发现像有种行动队他们是一个就是关注植物关注可持续循环经济的这么一个组织他们在现在你可以看到的在新华三四五这个弄堂里面在角落处有一块他们自己的菜园
就是会邀请大家居民自发的来种植蔬菜植物然后也能看到有一个玻璃房那就是社区居民他们自己自发的把家里闲置的一些童书啦玩具啦等等就是统一的回收到这个玩具屋里面去是在社区里面去产生一些以物换物童书玩具之间的交流
稍微回忆了一下就是这两三年我觉得新华出圈还是在于一些重要的节点比如说去年九月份的新华社造大会那个是他们第一届社造大会的确办得挺大的他们有一个主论坛就放在上海影城哦 是哦哈哈哈哈
那个还真的是我第一次在一个影院里面去看一个偏行业向的分享会我还被拱上去演讲了对当时也是上影城刚刚打开吧对所以去年真的还是有蛮多就是好内容和一些新鲜的动作发生的然后因为这个社区营造大会它的确覆盖面很广
然后大宇也邀请了在全国各地做社群造做社区实践的这些好伙伴过来所以在他们的那个洞堂里面就是在 3454 号楼的这个工区你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社造人然后社造人的场域就是非常的开放包容然后平等就
嗯
所以我会觉得从去年九月份社造大会第一届开出来其实就为整个不管在上海做社区营造也好还是说在全国做社区营造这些组织和机构就打了一个样就能看到其实全国范围内的这些伙伴们还是不少
然后大家都蜂拥而来集中在了新华路所以我在去年差不多也就是下半年连我自己都接待了很多外地的朋友就是大家现在来上海主要看的都会多加一个新华路我也想再补充一个让我印象蛮深刻的这种由个体发起的新华街区里面的项目叫做 By Local
这样子说来感觉我们俩感觉就是半个大鱼的小伙伴一样就差住在新华路就差在大鱼办公了我们不是大鱼的全职员工我们也不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好伙伴对那再说回我刚刚讲那个 by local
什么叫 by local 呢就是因为其实新华路街区上面除了我们刚刚讲的上升新锁这个相对来说比较聚合比较现代的目的地在新华路上面在法华镇路上面还有一些更小一点的这种马路上面是有很多的因地方而生的小商家的所以呢就大禹这个组织呢也很有意思他们就想说不如就把这些商户们
就聚合起来然后去做一个更加集体的一个行动用商家商户的这种方式去让新华变得更有地域性的这种活力吧所以就发起了这样子的项目然后也因为这个项目呢我们也一直会参与 by local 的一些项目嘛就会认识很多在这个 by local 里面的那些商户比如说有一家面包店叫做果
很好吃而且性价比很高然后刚刚讲的一开始讲的那一家小菜一碟也是在 Buy Local 里面的对然后还有一个是一家咖啡馆那家咖啡馆也是很早就在新华路开店的叫 M2F 最近它在新华路上面又开了一家店面更大的新店它的
最开始那家店是靠近上海影城我还记得是在一个恋家房产旁边是一家小小的店那家店它在那儿其实已经开了好几年了然后店主是一个台湾人江姐在那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些人气我还记得过去几年我会不约而同的就是在不同时期约朋友去那儿喝咖啡
就能关注到它其实店里面有一些残障的人士再后来就听说他们要搬到一个更大的店也在新华路它是更靠近大渝的这边现在其实 M2F 有两家店一家是你刚刚讲的靠近香花桥的那一家店然后另外一家店呢是在现在新华的 365 弄里面江姐专门开了一家残障有特殊人群拥好的一家 M2F 的咖啡馆没错没错
所以就刚刚有讲到 by local 这个计划也让我们更多的走进这些小店我就自然而然的就是只要走到新华路我就会去支持一下这样子的社区小店然后因为你经常去买东西嘛就很容易和店家就是混熟就有时候店家就会很亲切的说哎又来了
他可能也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住在新华片区的人但是看到熟悉的面孔你就能感受到特别有人情味的那一面哎呦你别说就是去这些店里面呢有时候我们走在路上面都会遇到一些我们认识的朋友跟你打个招呼啊什么的就是还是说到我身边的朋友住在新华路真的很多你在这特别容易遇到熟人
我还想分享一个的就是在新华这个片区的由大禹发起的这个组织他们持续七年做了一本在地的刊物叫新华路路是记录的路这本在地刊物其实我最早知道它的时候金静有说她过去几年在就当她还在日本的时候她就发现在日本有一个地方叫古根迁它其实是一个地区它是由三个地名组成的
但是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呢他们也特别有这种连接感所以也是自发的去做了这样一本在地的刊物一做就做了几十年他当时很被这个内容所吸引回到上海回到新华他们成立了新华社造中心之后就在想能不能有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刊物所以第一本刊物那个时候还是和三明治去联合发起的
我就记得当时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也是编辑的朋友他们参与了这个项目去做了很多在地的采访去访谈生活在新华路的小店主还有一些居民那个是初代的新华路然后后来金金也好何佳也好还有其他的一些小伙伴就觉得能不能靠自己的方式去把它做出来
能不能带动居民带动他们身边的这些真正的新华人结果这件事情没想到就持续了七年到今年已经出第七本了今年的这一本《新华录》它还挺厚的确实比我过去几年拿到的这个册子本身就是更厚重一些因为百年新华了嘛对
的确也是因为百年新华当然我觉得也是因为今年可能站在一个新的节点作为生活在新华的街区也好或者说自愿想要加入这个项目组的朋友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只是要回忆过去记录当下他们也想要去展望未来所以在这个新华录的杂志里面它会有非常清晰的结构一部分就是记录过去的历史非常
非常有意思的那一本册子里面会有一个地图就是所有我们只要是涉及到地图大家都会想啊他可能会给你列一些建筑物然后告诉你这个地方在哪里对这这份地图特别有意思啊我现在手上把它打开了它叫百年新华年龄地图一个一百年的街区知不知道他们各自的一些年龄
比如说啊就是刚刚我们有说到的那个上海影城它已经 30 多岁了还有像秋霞阁其实也 30 多岁了秋霞阁有 30 岁啊怪不得很好吃然后还有我们当时有提到的就是最初代的香花商场它 60 多岁了
然后像上一星所示有 90 年的一个历史那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比较好玩的像记录了一些植物像百皮松有一百多年然后有两棵古银杏树有 200 多年那个银杏树它是在法华镇路就是在交大的那个长宁校区里面我在这本杂志里面也的确有看到就是有人去找到了这两棵银杏树
所以这张地图挺好玩的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让所有这一切在新华路发生的不管是人事物甚至有植物动物它们都汇聚在了这张年龄地图里面那除了地图的部分我觉得在这本新华路册子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记录了在地的人嗯
然后这些人也有很多元的不同的维度组成有一部分是居民就是在这世世代代生活的可能有一些已经年龄有 90 多岁了是老人家然后有一些新居民他可能就是像我这样子的一些外地人他来到了新华的街区就想长期的扎根在这还有一部分就是你刚刚有讲到的社区小店我在这我想专门提一家店叫无碍酒馆
它其实是在新华三四五旁边的那个弄堂在 365 里面这个五爱酒馆它其实是上海第一个无障碍的酒馆这个主理人他的确是残障人士之一就想提供这样一个场所给到所有的不管是听障 视障还是说身体有些残疾的朋友
所以当你走尤其是夏天当你走过 365 这个弄堂的时候你会发现就是有很多人在做无声的交流他们在打着手语然后或者坐在轮椅上但是氛围特别的友好你也会看到有一些可能就是在新华附近生活的居民会带着狗狗会带着自己的小孩跟他们去做更友好的一些交流
你刚刚说那个无碍酒馆嘛我这里也想 cue 一下就是我们因为新华录认识了原来我们也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听众有一个听众就是叫毛毛他也在我们的听友群里面毛毛和小米对对对对我真的是因为他们我才意识到原来播客这么重要他
它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它是一个认识世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我也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竟然真的会有这样子的一群听友通过我们的节目去认识城市然后我们时常也会在社道中心在新华路去讨论一些关于这个城市正在发生的事情正好我们刚刚提到的毛毛和小米他们俩也在这本书里出现了
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支持一下这个在地的刊物就能看到他俩的用盲文来给大家就是诠释的一些谈账朋友们之间的一些交流的方式刚刚我们提到了新华路里面出现的建筑出现的店主还有居民
然后还有一个我想提的就是在新华这个社区经常你能看到的一些公共的项目有一个项目叫新华好椅它其实是由新华街道来发起然后由大云造这个团队去落地的
他们会找到就是在上海的这些做建筑设计或者工业设计的一些朋友会去先发起一个项目然后让大家做公共设施的升级就像我们刚刚开始提到的就是大鱼这个团队里面因为也有一些朋友是建筑背景
所以他们会发现在不只是新华路了旁边可能还有香花桥路返华镇路有一些点位它确实是需要有一些公共座椅的出现的然后又不想做得过于严肃或者过于正版
所以就会找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大家来提案然后去解决生活在新华这个街区的居民的真实的需求所以我们目前已经能看到一些新华豪椅它落成了比如说在新华路这个主路上有一个邮局的门口它就出现了新华豪椅我每次经过的时候我的确也会去留意看看有谁会坐上去那你能看到有一些比如说腿脚不太便利的老人家他买了菜
嗯
它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大家对于未来一百年后这个新华录的一个畅想我们的朋友也有参与到其中去做一些虚构文学的创作所以非常推荐大家去购买一本来支持一下不知不觉就是咱们都聊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新华你真的是一聊到人事物的时候整个就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杀都杀不住
其实因为有太多可爱的人在这儿了然后我也非常感谢大云营造来到新华扎根在这儿由他们其实带动了很多人就是不管是年轻人中老年朋友还是有各种就像这种无障碍的人士让大家确实进入一个更包容更
彼此看见的一个场域所以你能看到有很多很多议题可以在这发生有很多好玩的有意思的实践可以在这落地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到现在想来想去上海这么多街道里我最喜欢哪里我觉得我应该最喜欢就是新华路它真的有不可替代性
还有就是在这里你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承载了你太多的记忆了对这个一方面我觉得本来街区它是在生长的就街区首先它不可能一成不变就只要城市在发展街区一定会在变化那它的变化不只是老的店搬走新的店进来的这样子比较浅层的变化你能看到更鲜活的人在这里
而且因为有了这些人能挖掘到更多好的故事它就是有一种承接感我们年轻的一代把过去好的珍贵的记忆给挖出来然后又传承给下面后面的人让大家持续的在这儿创造内容就像这本《新华录》一样
我觉得这个新华路也是让我看到了更多就是我们可以去做的在地叙事的可能性就它今天发生在新华我相信以后也会发生在上海甚至全国其他的更多的城市和街道里其实我觉得新华路给我俩给城市有意思带来的益处也很大
我们在这个社区里面生活跟每个朋友交流的过程的这几年里面其实我们也在生长着在成长着嗯嗯它见证了我们从一开始对于社区是一个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就是有点兴趣有兴趣但是好像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嗯
再到我们开始对它产生兴趣和好奇开始去和大家一起去讨论这些话题然后再到尤其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这一年最大的一个命题就是去寻找商业跟社区的连接点去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我作为一个中间的一个观察者如何去把当下的这个在地商业和社区营造参与式的这种方式去结合起来
我觉得它可能会是接下来我去研究在地的一些东西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当我们去看社区也好去看城市未来的也好它的未来可能不只是一方的视角了
包括营造人他也需要有经营的那个理念然后商业人他可能需要用一些社区营造的方法和工具去完成一些现在可能没有办法去没有办法去解决的一些问题所以就是很有可能一个好的社区它本身也是一个城市进步的一个培养品非常同意就像我记得金静无数次的在跟我们聊天的时候说她觉得
新华社造中心就是一个容器它当然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容器也是精神层面上的容器一个培养品你只要有土壤有光有水然后有人去浇灌它去经营它它就是能长出就是开出不一样的花来所以我相信这样子的模式这样子的一个运作机制你只要有合适的人对的人它其实在每一个街道都能发生
好的那我们这一期就聊到这里希望听到这一期的朋友不管你身在何方下一次来上海的时候记得抽空来逛一逛新华我们在新华等你有空来偶遇面积喝咖啡喝茶那就这样好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