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探讨了城市的扩张和古典城市中心的瓦解。这一期,我们讲目光转向自发秩序所塑造的“城市文化空间”。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我们看展览、听讲座、看演出,这些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消费为何重要?文化空间又有怎样的演变脉络?
不妨从几千年的历史脉络中来看一看,“文化空间”是怎么在历史中出现的,又是如何凝聚成了一个延续的传统。
在这期碎片谈中,我们将西方和中国的文化空间描述成“剧场传统”和“戏台传统”。这两种传统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为何中国的戏剧传统和戏台传统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迅速被瓦解?在对比之中,我们或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找到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一期我还请到了我的朋友西早,作为嘉宾作客。她曾经在良渚文化村的大屋顶、上海的TX淮海从事活动策划相关的工作。她也即将前往英国,研究“关注文化消费和体验经济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她也从一个对当下问题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期分两部分放出,在这一部分中你可以听到:
- 什么是文化消费?上海有哪些很出名很好的文化消费场所?
- 剧场和市集:文化消费场所的前身
- 宗教与戏剧:第一次文明突破
- 古希腊戏剧:一场市民阶层对贵族阶层的文化革命
- 中国的不同:早熟的帝国体制和晚熟的市民社会
- 乡村戏剧、宗族戏剧和市场戏剧三者共同塑造了中国的戏剧传统
- 从中西方戏剧的区别来看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 政治与戏剧的同构:表演与权力;公共性、合法性和共识的凝聚
- 在一个沉重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