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像酿酒,原料是经历,发酵的容器是大脑,用笔把它倒出来就是财富。 我们都知道,写作是无本的生意,有纸笔就可以开始生产,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自媒体、知识付费高度发达的时代,你甚至不需要筹钱出版、印刷、发行就可以赚取足够的稿费,对于想靠写作为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试想一下十多年前如果你想出一本书需要经历什么?首先你需要花时间把书写好,然后要找出版社出版,对于没有影响力的新手来说不太容易找到大社出版,还要通过审批,可能还需要拉赞助,找印刷厂,好不容易印出来了你还要操心发行的事,各地忙着签售,求书店给你摆到显眼的位置……即使这些你都做完了,书也未必能大卖,如果不能大卖意味着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付之东流,如果能大卖,假设一本书售价35元,刨去出版社、印刷成本、发行成本、推广营销成本……最后到你手里大概估计可能不到5元钱。 在今天,如果你的内容真的有价值,能吸引读者,一个网站+微信、支付宝、信用卡付费阅读系统就OK了,建设成本不超过2000元,你无需等待审批,也无需看任何人的脸色,除去纳税剩的全是你的,更不用跑来跑去的去社交、签售,而你面对的读者理论上来说是全世界同文网民。 以往从写作到面市繁琐复杂的流程可能耗时数月甚至一年时间,现在可以点对点几乎无延时送达读者的视线,你可以慢慢写、慢慢推、慢慢做,没有人会催你,而必要的运营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钱做的事往往都不是最高水准,因为重压之下可能会让你的创作走形,闲庭信步信手掂来的往往是最高水平,当然如果你写不出来东西,工具再强大也是枉然,就好像不会游泳老换池子也没用。写作绝不是工具、技巧、平台的问题,我甚至认为真正的写作是无法学习的,我们只听说某些音乐家、艺术家师从谁谁谁,很少听说某个大作家师从谁谁谁,因为写作不是一门技艺,而是思想的输出,谁能模仿谁思考?谁又能代替谁思考呢? 这几天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注意到他的写作其实也谈不上什么高超技巧或者有多么华美的辞藻,就是平铺直叙,连分段都懒得分,但读后如醍醐灌顶,就像真正的美酒不需要花哨的酒具来装饰一样,归根结底这美酒就是作者的阅历、思想和感悟,独一无二,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