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42 李懿娟+徐立勋 | 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获奖作品(下)

Ep.42 李懿娟+徐立勋 | 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获奖作品(下)

2025/6/1
logo of podcast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学非所用AfricaLounge

AI Chapters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由上海中非关系研究网络(CASIN)主办的第一届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于去年12月公布了最终获奖作品,中英文版本也逐步发表于The Elephant网站、单读和CASIN公众号等平台。在上期节目中,我们采访了大赛统筹人Flair施东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和获奖者话梅糖。本期节目,我们邀请的嘉宾是另外两位获奖者李懿娟和徐立勋。 00:10 李懿娟分享了她在坦桑尼亚边工作边写作的经历,她的在地生活观察,以及获奖小说While We are Here(《趁此时,在此地》)背后的故事。 41:10 徐立勋分享了他以20世纪初南非华人矿工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山鼓》,以及他的创作与南非文学研究之间的互动。 获奖作品与评语: While We are Here虚构类二等奖,作者李懿娟毕业于复旦大学,目前在坦桑尼亚工作,并以写作为业。文章常见于 三明治 等公众号平台,大家也可以关注小红书 Yijuan (Nana_LYJ)。 “While We are Here展现了中非空间中人类相遇的多重复杂性。这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的故事,一个关于珍惜相遇的故事,一个关于爱与痛苦的故事,也是一场多方参与的疗愈之旅。所有这些都交织在引人入胜的复杂情节中。它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然后慢慢展开,让人欲罢不能。在不到 6000英文字的篇幅里,作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都达到了极致,非常值得称赞。” **《山鼓》**获得虚构类二等奖,作者徐立勋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正在撰写以南非戏剧及其音乐性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本文原文为中文,英文版由上海师范大学的肖尘依萱同学翻译,施东来老师校对。 “《山鼓》用朴实又亲切的语言将历史从个人的角度娓娓道来,在生动且朴素的叙述中带来动人心魄的冲击。作者通过虚构来直面西方殖民史所造成的全球连结,跨越种族的生命体验、创伤和情感真实,让历史具体化并拥有生命的质感。结尾处的鼓声、雷声、枪声将整篇推向高潮,展现了文学本身如何赋予历史甚至于当下中非关系新的思考和展望。” 这两篇作品都首发于本次大赛非洲合作方肯尼亚The Elephant网站,并由 CASIN 公众号转载刊出。作者正在寻找适合的平台发表中文版,如您有兴趣和适合的渠道,还请联系CASIN公众号或邮箱(见评论)。更多获奖作品,请移步 CASIN 公众号。 第一届CASIN全球中非写作大赛介绍 “我们希望通过文艺创作的力量来尽量消除媒体和大众对中非互动的成见和局限性,不管这些局限是来自西方视角还是来自中国人和非洲人本身文化语境中的对彼此的刻板印象。我们意欲促成的人文转向就是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审视中非人民互动的方法。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刻画人际交往中的偏见和冲突来让读者看到超越国族的人性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CASIN  本次大赛共收到35份投稿,其中虚构类25份且以英文为主,非虚构类10份且绝大多数为中文作品。投稿者的国籍背景包括中国、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南非、乌干达、博兹瓦纳、布隆迪、马达加斯加和毛里求斯。2024年10月1日截稿后,由程莹(北京大学)、张勇(浙江大学)、袁明清(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和Ignatius Suglo(里士满大学)四位老师组成的评委团经过一个月的认真审稿筛选,共决选出了五位获奖者: 非虚构类一等奖《乌玛》(Oma)语言:中文作者:话梅糖(中国) 虚构类一等奖《奶奶的幸运竹笋》(Granny‘s Gift of Lucky Bamboo Sprouts)语言:英文 作者:Zanafy Gladys A. (马达加斯加) 虚构类二等奖《趁此时,在此地》(While We Are Here)语言:英文 作者:李懿娟(中国)虚构类二等奖《山鼓》(The Rhythm of the Valley)语言:中文作者:徐立勋(中国) 荣誉奖(虚构作品)《熟悉的陌生人》(Familiar Strangers)语言:英文作者:Mary Appophia(肯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