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内地耽美文化的访谈,访谈对象是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讲师葛亮博士。他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内地耽美文化的作者和读者,特别是他们在创作和消费耽美作品时的情感、欲望和主体性体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感经济。这次对话让我对耽美文化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理解。
葛亮的学术轨迹本身就充满跨学科的魅力。从北京大学汉语文学专业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化社会学硕士,再到伦敦国王学院文化、媒体与创意产业系博士,他的研究兴趣始终围绕着数字媒体、流行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交叉领域。他坦言,早期对文学批评的疲惫感,促使他将研究重心从文本转向人,关注活生生的人及其生命经验和历史经验。 这直接导致了他博士论文的主题:中国耽美文化参与者的情感、欲望和主体性。
研究方法:多维度探索
我的研究方法并非单一,而是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网络民族志和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 这其中,与耽美作者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是最大的挑战。 起初,通过微博私信联系作者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但通过持续的线上互动,最终建立了信任,并由此打开了后续访谈的大门。 我发现,许多耽美作者,特别是资深作者,对公开身份和参与研究持谨慎态度,这与当时的审查环境和社会偏见密切相关。
耽美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耽美作品的类型丰富多样,从清水文到高H文,甚至包含科幻、无限流等元素。 **一十四洲的《小蘑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耽美与科幻巧妙结合,并获得了华语科幻星云奖。 作品中人与非人的酷儿爱恋,以及对ABO世界观和生育劳动的探讨,都展现了耽美文学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我特别关注到《小蘑菇》中,非人角色(小蘑菇)对人类社会的探索,以及人与非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超越了传统的“人”的界定,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思考。
耽美读者:多元画像
我的研究也关注到耽美读者的群体特征。 我发现,05后读者群体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部分读者甚至将阅读黄文作为一种催眠工具。 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此外,耽美读者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但地域文化并非我研究的重点。 我更关注的是,不同地域的读者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群体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差异。
主体性与矛盾场:耽美文化的核心
在耽美文化中,主体性的讨论至关重要。 我发现,耽美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消费过程中,其主体性体验往往充满矛盾。 他们一方面挑战异性恋规范和男权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又可能受到社会偏见和审查制度的影响。 耽美文化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场域,这种矛盾性正是其变革潜力的源泉。 我特别关注到ABO世界观中对生育劳动的探讨,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和反思。 一些作品试图颠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但最终又可能回归到某种既定的模式。 这种矛盾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对耽美作品分级制度的思考
针对未成年人阅读耽美作品的问题,我认为建立分级制度至关重要。 目前,一些平台采取的“一刀切”式措施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接触到更隐蔽、更难以监管的内容。 一个完善的分级制度,结合有效的性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阅读和成长。
结语
通过与葛亮的对话,我不仅对耽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跨学科研究方法和视角有了新的认识。 耽美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复杂且矛盾的领域,它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探索,并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 未来,我期待看到更多对耽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作品,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促进对性少数群体和多元文化更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的构建。
葛亮的博士论文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耽美作者和读者,特别是他们在生产和消费耽美浪漫和情色故事时的情动生命经验(affective experiences),并探讨了情动参与的不同范式以及情动经济的形成。
葛亮通过微博与耽美作者互动,逐渐建立线上亲密关系,经过几个月的互动后,作者同意通过QQ进行文字访谈,最终建立信任后进行了线下访谈。
葛亮认为,耽美作品类型多样,既有清水文也有高H文,因此更关键的是建立分级制度,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未成年人阅读。目前晋江的分级制度只是一刀切地提示18岁以下不建议阅读,缺乏真正的分级标准。
耽美作品可以作为性教育的一种创意性文本,尤其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认知和性启蒙具有积极作用。葛亮提到,耽美作品可以提供一个多元的性教育视角,但需要结合社会的性教育努力。
耽美与科幻的结合创造了许多新的类型,如一十四洲的《小蘑菇》获得了华语科幻星云奖。这种结合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异性恋规范,还探索了后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酷儿爱情。
ABO世界观最初是为了方便情色描写而引入的,但后来在耽美文学中发展出多种创新,如AB文(Beta与Alpha之间的爱情故事),挑战了荷尔蒙决定论和信息素决定论。尽管ABO文仍存在复刻异性恋和男权中心主义的问题,但它也展现了耽美文学的多样性和变革性力量。
葛亮在其博士论文中讨论了耽美作者和读者的主体性,认为耽美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场。作者和读者在挑战异性恋规范和男权中心主义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性赋予了耽美文学变革的潜能。
葛亮推荐的耽美作品包括一十四洲的《小蘑菇》和《C语言修仙》,以及常配上的《楚天以南》。他还提到自己偏爱现实向的耽美作品,如《撒野》。
00:00:15 葛亮简介:伦敦国王学院数字人文系讲师
00:01:50 学术轨迹的变化:文本到人
00:12:30 数字人文系的介绍
00:19:01 博士论文主题:耽美与情动、欲望、主体性
00:21:57 情动的三个研究流派:Tomkins&Sedgwick; 斯宾诺莎&德勒兹;Sara Ahmed
00:27:55 中国研究脉络中的“情教”相关的讨论
00:29:05 研究方法:对作者、作品、读者的研究,作为文化现象的研究
00:41:20 与受访者建立信任感和亲密关系;线下、线上、文字访谈
00:50:07 对耽美作品建立分级制度;耽美作为创意性文本对性教育的作用
01:00:25 05后读者的特点:爱国主义;性萧条和经济萧条;黄文作为催眠工具
01:04:05 耽美作者、读者的地域特征和群体身份
01:08:07 耽美与科幻的交叉:一十四洲《小蘑菇》
01:12:11 《小蘑菇》中人与非人的酷儿爱恋
01:17:30 ABO世界观、《小蘑菇》中的生育劳动
01:27:35 主体性与矛盾场
01:29:30 推荐耽美作品
节目中提到的人与书: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
Ann Swidler; Michele Lamont; Jeffrey Alexander
Nick Srnicek, Platform Capitalism
Liang Ge, PhD Thesis: In, With and Through Ambivalence: Subjectivities, Desires and Affects of Chinese Danmei Participants in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Male-Male Romances and/or Erotica
Silvan Tomkins
Eve Sedgwick, Touching Feeling: Affect, Pedagogy, Performativity
Brian 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
Sara Ahme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冯梦龙,汤显祖
Ge, L. (2024). Ambivalent affective labor: The datafication of qing and danmei writer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0(0). https://doi.org/10.1177/13675494241270468
Wang, N., & Ge, L. (2022). Fan Conflicts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Internalised Heteronormativity, Censorship Sensibilities, and Fandom Police. Asian Studies Review, 47(2), 355–373. https://doi.org/10.1080/10357823.2022.2112655
巫哲,《撒野》
淮上,《破云》
Ge, L. (2021) ‘Problematizing heteronormativity: Performativity, resignification and A/B/O fiction in Chinese danmei literature’, 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7(2), pp. 241–254.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386/eapc\_00051\_1.
一十四洲,《小蘑菇》,《C语言修仙》,《仙道第一小白脸》
BGM: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 Variation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