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欢迎收听大可不必 我是明姐我是令 我是陈同学 我们是一档财经类播客我们关注时事 也关注历史让我们一起探究真相 沟通成长世俗定义 大可不必大家好 欢迎收听新一期的大可不必今天我们节目的主角呢 还是银行但我们今天想聊的是一类特殊的银行它就是外资行
在说我们节目之前啊我们特别想跟听友分享一下我们今天的录制现场特别幸福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盒刚刚到杭州的仙居杨梅这个杨梅是我们的忠实粉丝啊也是几乎排在前 100 位的粉丝杨妹同学好巧是新荣记同款杨梅每一个都有乒乓球那么大对我尝了这个杨梅啊其实我是不喜欢吃杨梅的一个人但是
这个杨梅确实它的酸甜度还是比较适中的一口咬下去就有那种爆汁的感觉就满满的口腔里都是杨梅的汁水非常的口感丰富其实我们老家那边也产杨梅但是品种确实不同先驱的杨梅这个就以颗粒大著称所以吃一颗就可以抵我们老家的三颗大小主要这个杨梅是他爷爷 25 年前就种的是老树对所以特别好吃
我们这个不是广告纯属是毫无分享如果大家对杨梅感兴趣的话呢我也会把
杨老师的微信放在 show notes 里据他说我们节目上线的时候就进入最佳赏位期了如果大家想尝一尝的话可以联系杨老师报大可不必的暗号打九折哦好的那我们就进入到节目了就在 6 月 5 号花旗集团宣布要精简在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说大白话就是程序员们我要裁员了
而且这次裁员规模非常大,计划要减少 3500 名的程序员我看到报道上说,这个技术中心总共雇员也才 4000 余人所以这一刀砍得是真狠我记得报道刚刚出来的时候都没有说裁的是程序员都说花旗银行要裁员了,在华要裁 3500 人
假消息假消息这次报道上明确说裁员是不涉及在华的花旗银行的据我所知虽然这次公告是 6 月份发出的其实裁员是 5 月份就开始了我看有员工在网上发帖就说 5、6 月份合同到期的员工都不再续签合同了而且只赔偿 N 的工资那确实这个 offer 给的太
太差了裁员呢其实不意外报告上虽说这次的裁员只涉及全球技术解决中心但其实呢花旗在中国的业务早就开始收缩了在 2021 年的 4 月花旗集团就宣布要从中国大陆市场逐步退出个人银行业务到了 23 年 10 月呢他就官宣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出售那卖给谁了呢卖给了汇丰银行打包一口价 36 亿美元
这个时间点我印象还蛮深刻的因为当时行力就把这个信息作为了招人的重点方向后面呢确实也引入了几位花旗的优秀人才我还向同事了解了一下当时的情况他是在 20 年提前就离开了花旗的没有拿到赔偿因为属于主动离职嘛但是他的有些前同事呢就是一直等着赔偿方案的到了 21 年终于是给了从内部通知调整到最终落地这段空档期员工
说实话没啥事干所以我那位同事呢就觉得挺浪费时间的所以就选择主动放弃赔偿那么到了 24 年的 7 月呢花旗银行又关闭了个人信用卡业务花旗除了卖自己的业务在更早些时候啊还把投资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股份也卖了比如广发银行的股份目前呢花旗中国留下来的就是对公业务比如像同业拆借啊债券承销等等我把
花旗在华的各类资产业务去向也贴在节目简介当中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看那为什么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在中国会落得如此下场花旗银行是外资行的特例还是普遍现象呢我们今天就想来聊一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兴衰史对这期节目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也可以加入我们的听友群跟我们聊更多外资行的故事
那么就由我先来介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那段历史这个可是中国金融开放的起点也是充满了故事和挑战让我慢慢道来首先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改革开放前二是加入 WTO 前三是加入 WTO 后
首先来说说改革开放前,其实像汇丰、渣打这些老牌的外资行在上海就有分行,最早成立的是英国的一家银行叫英国利如银行,它 1845 年就在香港开设分行,1847 年在上海设立分行。追溯起来,外资行进入中国的时间超过百年了,但是在 1949 年之后基本都撤走了。
像我们所熟知的汇丰银行也就是那个年代成立的它是在 1865 年由英国资本在香港所以叫 HSBC 嘛我当时外资行待过一小段时间啊我老板是香港人他管汇丰就叫 Hong Kong Bank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 Hong Kong Bank 是什么后来其实是 HSBC 好那真正意义上外资行的重返呢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也是我们今天重点聊的阶段啊
就在 1979 年日本输出入铃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不过呢这个代表处它只能做联络不能办业务直到 1982 年 1 月份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开设了分行这个才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真正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
根据深圳市档案馆的记载南商深圳分行是内地首家外资银行分行这家银行成立在 1949 年是一位爱国华侨庄世平先生创办的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沟通内地和港澳以及海外的一些业务这位庄先生第一时间就在深圳设立了分行当时深圳还是个小渔村所以他们的分行就设在罗湖华侨旅社的一间平房里条件还是很简陋的
但是它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正式向外资金融机构敞开了大门那随着南商深圳分行的成立深圳的像存款 汇款 押汇等等业务也是越加便利了它也为内地建设引来了资金和引入外资同时呢也为香港还有海外的投资者投资内地的合作伙伴所以不少近来投资者都被吸引而来到深圳寻求合适的发展机会
自此之后呢在深圳这块热土上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开创了无数个第一这里来歪的楼啊到底有哪些第一补充点冷知识在 1985 年 12 月全国第一家的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业叫深圳外汇调剂中心到了 1987 年的 4 月呢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成立了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啊对这个招商银行招商局下面的
到了 1988 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也在深圳诞生了当时人民银行的代行长就曾经评价说深圳这个小舞台唱出了金融改革开放的一出大戏
说回到南商银行,到了 1982 年的 9 月,也就是隔了半年时间,南商又在舌口增设了支行,到了 12 月,中国银行的深圳分行又跟南商银行签订了协议书,委托南商来代办外币兑换业务,以及办理境内居民的个人外币存款业务。
原来中行的外币业务是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在的对它原先是最早做外币业务的银行因为只有中行才能做外币业务对其他银行不能做外币业务那这个时候可能有小伙伴疑惑了为啥当时要开放外资银行进来呢是我们国内银行还不够多吗
这就得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了 1979 年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那特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外汇而国内银行呢刚从计划经济转型外汇储备少国际业务经验也不足当时在 80 年啊中国外汇储备还是负值连进口设备都很困难那外资银行的进入呢就能够带来外汇支持特区的建设
同时还能倒逼国内银行的改革当时的想法就很明确用市场换技术让外资行带来先进的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帮助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那外资行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主要做啥业务呢其实初期他们的业务范围是挺窄的主要就是给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士服务比如说像南洋银行深圳分行刚开业那会儿主要就是处理进出口贸易的外汇结算
还会给在深圳投资的港商提供贷款像汇丰渣打这些外资行也差不多主要做的就是贸易融资外汇兑换和国际结算这些事在 80 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外汇管制是比较严的所以外资行就成了外资企业外汇流入的一个主要渠道当时深圳的外资企业要是进口设备需要外汇基本上就得通过南洋商业银行来进行操作
而且那个时候国内银行办一笔国际结算得花一个星期外资行三天就能办完了效率明显提高还有啊当时国内银行贷款呢主要是给国企那民营企业想贷到款特别难但外资行就不一样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现金流和信用所以贷款的流程呢也更加灵活这也是他们和国内银行的一大区别
给大家说个典型的例子,就在 1985 年,南洋商业银行牵头组织了一笔 1 个亿美金的国际银团贷款,这个在改革开放后可是头一回的这么大的规模,专门是用来建设上海希尔顿酒店的。
听当时南商银行的副总经理吴总说刚开始他们也觉得组这个银团的难度不小压根没想到会有多少银行愿意加入结果贷款消息一放出去外国银行的反应完全超出预期短短时间内具有 63 家银行抢着参与最后南商从五大洲挑了 15 家银行顺利组成了这个国际银团的贷款
除了这些基础业务之外那外资行还带来了不少国内当时没有的金融工具比如说像信用证啊保理啊这些国际上面常用的金融工具那要知道啊当时国内银行的中介业务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再拿个人业务来说 1981 年的时候南商银行就和中国银行合作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叫发达卡主要是给近来人士用的
想想当时内地的这个消费基本上都还是用现金的根本没有信用透支的概念 ATM 机更是少见那拿着发达卡就不一样了他能到指定银行去取钱还能在一些特约商户直接刷卡消费还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真的是非常的方便说白了就是当年我们国内各行各业竞争水平都比较差包括银行当年我记得还是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时候
人行既承担央妈的职能还得抽空给老百姓取个三十五十块钱呢你想想就很离谱工行是 1984 年才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才能给城市的老百姓办理信贷和储蓄业务所以在计划经济下面我们银行的服务能力是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完全就是吊打嘛是
是的 总的来说呢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算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步刚开始虽然规模小 限制也比较多但是呢 人家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实实在在推动了国内银行的改革你看啊 就像我们现在引进特斯拉在上海建厂虽说给了不少优惠政策吧但一下子也把新能源车的产业带起来了感恩开放呢 给外资行进入中国打了基础
而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更像是给外资行在国内的发展踩了脚油门那外资行全面扩张之后到底发展的怎么样呢接下来咱们就听听明姐怎么说好接下来我会给大家讲讲这 20 年啊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么从国内金融圈闻风丧胆的狼来了
到最后进入了失落的 20 年毕竟主播我也是有一小段外资银行的工作经历所以我能从一线人员视角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明姐是什么时候在外资银行工作过我就是离开工行之后大概 05 年到 06 年之间我在一家港资的外资行当时杭州也就是一家最早进入的
外资行上过一年时间的班我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啊因为当年大家都很向往外企外资行对吧很光鲜那也是事实啊当年我进了这家银行第一件事情他是给你发一本员工手册
员工手册呢是两个版本一个是中文的一个是英文的它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关于你的责权利分得很清楚就你能享受什么样的福利也写得很清楚包括你的家属就是你的配偶 spouse 能享受什么样的福利它也写得很清楚细节来了这个 spouse 不是 wife or husband 那是什么它用英文解释
就是 wife 跟 husband 肯定是法定的 suppose 嘛法定配偶
包括你的有确定关系的男朋友女朋友包括你的同性的男朋友女朋友都是可以享受到这个福利的只要你们确定好关系就可以它算是一个中性词对很有性别的指向对你想还是外资行第一很严谨对第二很开放对是吧当时这个给我印象很深我会觉得他们比较人性化对吧就你假设有一个同性的男朋友
男女朋友也不打算结婚那这个同性的男女朋友也是能够享受到银行的一些福利待遇的
这个蛮好的对吧这个是个小细节是不是能感受到当年 05 年的时候就跟我们国内银行还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都没有对这个理念真的领先好几十年对可能上百年吧那我们就回到我们的主题先讲讲外资行 20 年前是怎么大举进入中国境内的当然还是跟加入 WTO 有关
我们总常说时代的红利啊时代的北塔好像在这一代人记忆里面就包括你们这一代人啊记忆里面好像一切的改变是从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对吧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当然改革开放肯定居功至伟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制度啊生产关系肯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是后来国富民强的基础
但是呢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其实中国这几十年最大的红利期是开始于加入 WTO 或者说是源自于加入 WTO
刚才陈同学提到外资行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就进入中国了但那个时候实际上只是一些试探性的布局为啥呢大家刚才也可以看到他们的主要业务就集中在外汇领域服务对象又是外企对吧就相当于画了一个小圈子规模也一直做不大那么真正的转折点是在 2000 年前后当时中国加入 WTO 的谈判也快收尾了那金融开放这一块呢必须得给美国做出明确的承诺
说起这场入市谈判过程太不容易了我这里推荐大家去听半拿铁的第 132 期中国入市里面讲的特别细跟你讲听完了我自己都觉得慷慨激昂惊心动魄很感动的很多节点都是千钧一发错过了可能又要退市十几年就当时是这样子的很紧张的一个氛围所以当时在谈判的过程中金融业的开放有个细节特别关键
美方要求我们必须取消外资行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业务牌照壁垒而且要外资行能做所有中国客户的人民币业务他们就拿服务贸易总协定来说事说中国得兑现国民待遇不然不让你加入 WTO
但是中国这边也讲了金融业肯定是我们的经济命脉我们的竞争水平又比较差而且当时 2000 年大家想想就是刚经历过 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吧
而且我记得那时候中资银行的坏账其实是非常非常高的对过后也会讲多百分之二三十的坏账所以监管层就担心哎呀这要一下子放开了那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就被外资行这个狼群给吞掉了吗他们水平这么高对吧所以呢我们的谈判代表一直坚持是渐进开放就要求美国说我们给你们五到六年过渡期
最后呢谈判就卡在哪呢美方也不愿意他就有一次直接拿出了全盘开放金融业的草案说你不开放就不行中方当场就反驳说这等于我们交出了金融主权最后怎么解决的还是咱们的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面谈判他用了三项技术性条款换来了美方的让步
把外资行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这个时间定在加入 WTO 以后的五年我在查资料的时候想查查这个技术性条款是什么没查到具体的内容
据我合理推测应该是跟资金运营要求开放阶段负债来源这些限制细节有关那么经过长达十几年的 WTO 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 01 年 12 月 11 号正式加入了 WTO 在这个协定书里我们就做了几个重磅承诺第一地域限制五年分开
分阶段取消外资行的地域门槛客户范围这块呢你可以给所有的中国内的客户服务以前不是刚才讲了只能给外企外国人开放只能给近代人对业务牌照上也更彻底取消了一堆非必要限制而且允许外资直接独资开银行
最关键的是他们最在意的人民币业务也会逐步开放最后五年以后跟中资银行一样的国民待遇所以当时 WTO 总干事苏帕塞他都说这是我们所有成员里最彻底最全面的金融开放承诺所以当时也是相当于给外资行开了绿灯但大家别忘了金融行业在中国一直是严监管高门槛甚至我们可以说它又封闭又保守
那么 WTO 已经加入了入世第二年呢国务院就马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人民银行接着也发布了实施细则和机构管理办法
这两招其实就是给国内金融市场筑起了一个新的防线讲完一整个 WTO 的过程那个时候大家可紧张了就喊狼来了狼来了我记得当时的新闻也都是表示对外资行冲进来搅局的一个担心但是这些狼到底有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金融市场呢咱们接着往下聊我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吧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就是 02 年到 06 年这个过渡期刚才讲了五年过渡期咱们还是蛮谨慎的试点先行逐步铺开 03 年呢让外资行在济南福州四个城市开展了人民币业务允许他们服务中资企业了 04 年呢又往前走了一步提前半年就把证券业外资持股比例提到了 33 本来是三年后才兑现的承诺现在咱提前了
到了 06 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直接就取消了所有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行设立法人银行过后我也解释一下法人银行什么意思
就是等于汇丰花旗刚才讲的这些银行马上能在北京啊全国啊给老百姓办理人民币业务这个时候呢就等于我们说实打实也兑现了我们的入世承诺而且也是让这些外资行享受了国民待遇然后这就全面放开落地了那这个时候外资行怎么布局呢他们做了两件事情一方面呢他把分行改成了法人银行像汇丰花旗在分行设立了独立法人
另外一方面呢就是参股了中资银行比如当年汇丰入股了交行美国银行入股了建行当然大部分是财务投资啊持股比例也有严格限制对就像我们上一期金融鬼故事讲的 H 银行就有新加坡的大华银行注资的对对对那我们从市场表现来看他们这些外资行的网点呢从沿海往中西部扩张覆盖的城市呢也从 24 个增加到 48 个
资产规模呢每年也能涨个 20%左右但是呢整个占比还是比较小的也就 1.5 到 2 左右而且他们的能力圈主要还是对公的外汇或者跨境服务这些老本行
最奇怪的是什么呢就是外资银行这五年啊根本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横扫市场到 2007 年他们在中国金融业总资产占比才 2.4%那跟我们的中资银行比差远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也很简单,网点少,资金成本高,本土化跟不上,这些都成了他们扩张的绊脚石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 07 年到 17 年,这是第一个失落的十年本来以为外资行拿到了国民待遇能大干一场,结果没想到高开低走 07 年占比冲到了 2.4,比 05 年涨了 0.47 嘛
没想到这个数字啊成了后来历史的巅峰好离谱的巅峰啊对才 2.4 的占比就临时巅峰啊出道级巅峰我觉得当时毕马威的合伙人还说过老鼠是外资行大象是中资行老鼠虽小但是可能会吃掉大象没成想 20 年过去了老鼠还是那个老鼠大象已经膨胀了快 100 倍了
那为什么外资行出到极巅峰它最高就到了 2.4 呢这个过后我们会详细分析但其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我这里也可以做一个简单介绍就刚才讲了外资的法人化说白了就是这个政策背后其实是藏着门槛的把外资行多家分行整合成一个注册的法人银行
好处呢是能拿国民待遇比如说他有人民币资质还能做零售业务但是呢代价就是监管会更严了以前每家分行可能只要两个亿的资金那转成法人以后单一贷款客户不能超过资本的 10%这里两位主播老银行人应该都知道的打个比方要是给一家企业贷了五个亿这个法人银行的净资本就至少得 50 个亿这就导致呢当时外资行资本充足率高得吓人
比如说像瑞士银行甚至高达了将近 400%那这显然不正常的为什么会这么高呢说白了就是他钱放着他不敢贷款所以直到 2014 年这些资本充足率还普遍超过 20%当然充足率高肯定是好事情就是稳健但是
银行的钱它不是自己的钱对吧核心资本是自己的其他它也要融资过来的所以银行的充足率太高它也不是好事情就资金的运用效率就低了给大家对照看一下我们 A 股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一般在 10%左右你算算 400%那就是我们的 40 倍另做财务预算呢就很清楚
我记得今年 4 月 24 号财政部还启动发行了 1650 亿的特别国债也是为了补充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这里有个小的知识点国际通行的巴塞尔 2 和巴塞尔 3 要求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是 8%就够了所以他们就远超这个比例
充足率越高越稳健但是太高了就不赚钱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也跟大家客普过对银行来说贷款都是资产存款才是负债为什么没有贷出去呢用我们行内话讲就是外资银行经营稳健对于风险评估比较审慎那用大白话讲呢就是他们太珍惜自己的贷款资源了所以对他们自己的客户是非常挑剔的
像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不良率是有 1.6%但是外资银行呢它的不良率是维持在 0.5%左右对不良率低或者叫不良率的容忍度低呢虽然看上去是好事情啊但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你会放弃很多机会是的过犹不及对过犹不及对
另外呢刚才讲的法人化他还得满足一个指标叫做存贷比指标那外资行本来人民币存款就少对吧他只能靠卖结构性理财或者是蒙公零售来凑说起来我当年为什么只干了一年就是我们只能卖结构性理财过后也可以跟大家分享而并过少太少了没人会买结构性理财你到现在有几个客户会买对吧还得美元满小的是的
对一边呢是资本精英闲着不敢用刚才讲了资本充足率那么高一边呢又是他们拉存款成本高那你想想这样一进一出扩张脚步肯定慢嘛那带来的结果就是雄心受挫开局很猛 07 年创了新高
但是 08 年有一件什么大事发生了?金融危机!对!08 年金融危机一来,这些外资行的母行自己都缺钱他们肯定第一反应就收缩中国业务嘛市场份额就一路跌到了 17 年 10 年以后的 1.3%越来越少,越干越差了更大的坎是它的本土化难题,这点确实做得不如肯德基
外资行的网点太少了到 2011 年才 380 家直行 380 家比一家承商行的网点还要少大家都知道承商行一般都是比较固定在一个区域的嘛我查了一下资料外资行的网点数量在 2017 年达到了巅峰是到了 1013 家但到了 2024 年这个数字又直接缩水到了 8000
852 家外资行的历史巅峰啊连宇宙行一个省的王点都比不过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就像是橱窗里的奢侈品看起来好看但是够不着所以这就导致外资行拉存款成本很高只能靠同业拆借当时我跟你讲我们在外资行的时候是没有存款任务的我还奇怪那我们的存款哪里来他们就说是拆借来的如果需要放贷款就可以借一笔或者靠母行输血
但是呢当时挖中资行的人他其实是舍得花钱的不过呢即便舍得花钱还有个问题因为管理层大多是老外审批流程长到离谱好多业务在国内根本玩不转你这人才去他也干不了事情最惨的就是刚才讲的 2008 年不少外资行推的海外基金啊亏得一塌糊涂这些高端客户全吓跑回中资银行了
所以那个时候很多中资行也刚上市,手头也有钱,各家都在建财富管理中心嘛。所以明姐就是那个时候到了招行的私人银行中心。对,是的,不光零售者了,其实外资行的这个时候对公业务也不行,因为母行资金紧张嘛,客户收缩也跟着缩水,资产增速哗哗哗往下掉。
这样一来二去呢国内银行我们看外资行的眼神就变了以前我们是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后来这个时候就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嘛
后来到 09 年外资行资产就占比跌到了 1.710 年苏格兰皇家银行直接关了中国的零售业务把这些客户转给了星展这次呢也是外资行第一次公开收缩哎大家看这个点哦 10 年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即将腾飞的一个起点金融行业发展最快的我自己感觉就是 10 到 9 年这个时间是为啥因为 4 万亿嘛那个时候
开始城市化进程改造了对房地产慢慢的开始兴起了就在这个时间点嘛外资行是不是错过了所以当时各家银行的业务是说实话是很好做的最后到 2012 年中国金融行业四万一放水之下大家大发展之后啊大家基本就默认了这个时候外资行想再在国内做大做强基本上是难咯
接下来呢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从 18 年到 23 年外资行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期这个时候呢各家外资行就开始琢磨怎么差异化突围再加上呢政策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开放那我先说说政策暖风啊 18 年博鳌论坛取消了银行外资持股的上限而且还开放了外资行的基金代销理财子这些新业务说白了就是给外资行更多的入场券更多的经营范围
那外资行怎么转型呢结果这个时候外资行已经其实对中国还是蛮失望了他们也在卖卖卖了嘛刚才陈同学讲的这个时候 23 年就是把中国的理财业务卖给了汇丰那花旗就说我聚焦做对公和机构客户对吧刚才也说了毕竟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失落的十年对这个时候就比前一个十年好一点
像渣打汇丰这些呢就把老本行优势放大猛搞跨境人民币结算就比如说像帮中国企业在境外发熊猫债发债是他们的优势另外也给一些科技企业贷款绿色金融这些啊但这些其实改变不了命运这个时候呢市场风化越来越明显头部呢像汇丰渣打资产还在扩张但是很多银行却在缩表那时候 2018 年
41 家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加在一起你们能想象还有多少吗 3 万亿这个真的很少哎对啊就跟一家头部的承商行差不多对我昨天看了一下资料上市承商行里他能排第五名加在一起其中北京江苏宁波上海都超过这个规模所以你想他们干了十几年啊才干到 3 万亿
而且干了 41 家法人银行不是说少对这是集合呀是啊所以基本上我觉得很没有存在感了我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啊大家就能具象的感受到外资银行的短板大家还记得 2020 年是疫情对吧这个时候监管部门特别鼓励一个业务还记得吗小微对小微企业贷款普惠业务当时给各家银行有指标也有政策优惠
每家银行每年增速都超过 20%结果外资行这块又没做因为他网点少人手紧做普惠小微成本太高了好那你做不了普惠你能做什么呢当时的疫情又让整个国际贸易停摆了跨境业务受影响所以外资行最拿手的跨国业务也熄火了再加上拉存款基本上还是拉不到多少
因为这几年 LPR 利率一直在降我们也聊过啊低利率时代那银行竞争又特别激烈所以外资行扩张就更难了是的像中资还能打打人海战术什么米面油一送这个外资银行哪里还够大的这种差距就直接反映在客户的获取成本上像外资银行每新增一个客户它的成本是在中资银行的三倍以上感谢令的补充啊所以到 23 年底
外资行的资产占比已经跌到整个市场份额 1%都不到了其实在录这些节目的时候我还在想能够对比的就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村镇银行跟农商行农信社他们反倒扎根发展的越来越壮大在中国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然你可能就生存不了所以外资包括这种外资银行包括很多的外资它都是有很大这个毛病它要赚中国的钱但它又不
所以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就是肯德基那接下来进入第四个阶段我们简单聊聊吧就从 24 年到现在一个新的开放周期这个时候呢外资行就开始
定位他就把自己定位成桥梁角色政策呢也是在制度型开放里面又进了一步彻底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就像新展银行增持了深圳农商行法国巴黎银行呢增持了南京银行整个资本合作程度也是越来越深啊
其实我这里倒还蛮想讲一点我觉得在保险行业外资行的合作还是其实比银行要好你们有没有觉得对有很多那种合资的那个保险公司对反倒就上次你发的那些 3A 评级的保险公司基本上是合资为主就是因为他们稳健嘛反倒保险行业我个人觉得进展还不错
那外资行接下来就想搞一带一路啊跨境桥梁啊因为中国现在企业也都要出海那外资行它是有网络优势的这倒是一条新的而且还是蛮好的出路所以还是要乘着政策的东风啊对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嘛最后我们看看最新的外资行的规模在 2024 年版本里面外资行超过 1000 亿的有 11 家 1000 亿同志们笑了
因为作为金融行业从业者就知道这个 1000 亿是个比较谨慎的数字那前八名呢基本上是亚资银行它都被亚资银行抱怨了像汇丰是 6166 亿排第一渣打 3219 亿排第二这两个是断层式的领先第三就是我的老东家东亚银行 1860 亿排第三后面呢就是花旗新展三菱这些紧随其后
我查了一下 24 年上市银行的财报大家知道排名第一的汇丰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当于中资银行的哪一家吗我这边来给大家揭秘相当于郑州银行对了应该是大部分的听友们都没有接触过这家银行吧对河南的听友可能比较熟悉而且汇丰银行的规模比郑州银行还要略低一点可见外资银行的发展真的就是太不咋地高开低走嘛总的来说
刚才讲完外资银行在中国这 20 年的高开低走的发展历程啊那我们来看看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它到底这个困境是怎么来的有几个核心的原因啊第一个原因其实也是根本的原因就是政策和监管的玻璃门大家看着我们加入 WTO 了把门打开了但是真的要推进去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
先看看准许他们的网点扩张完全就是卡脖子早些年虽然说给了国民待遇但实际操作限制卡的要死比如说规定每年只能在一个省份开一家分行每年啊一个省份开一家分行对啊你想想中国大行光网点就刚才令也说了成千上万家外资行就算从 07 年开始铺按这个速度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也得花个几十年
而且大家都知道零售业务主要靠网点支撑嘛那中资银行楼下有网点就能存钱办业务外资行可能整个城市就两三家之行像花旗在杭州当年也就多的时候好像也就三家还是两家非常少那服务大众客户自然先天不足是的虽然这个情况也是越加严重了外资银行业务稍微好点的就是在上海了
一共三万多亿的资产有一半多两万亿全部都是在魔都而且已经是转质当时的六倍多了每年都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魔都真的算是外资行发展最快的城市了但与此同时中资银行的规模可是从五万多亿涨到了四百八十多万亿哇冰火两重天啊涨了将近一百倍对完全没有吃到这一波红利对
另外呢对他们的业务范围其实也一直带紧箍咒说起来开放了对吧国民待遇但是很长时间里面啊好多关键牌照对外资都是半开不开的状态比如说利润很高的发行金融债全面参与国债承销还有衍生品交易资格
外资行要么拿不到要么审批流程特别长所以这就导致他们能做的业务其实是很少的中资银行你看能玩得很花的组合拳外资行只能一招两招那你想你肯定打不过他嘛另外呢外资行的资本流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更难因为他妈存款能力弱嘛
主要靠母行调拨资金或者找其他银行拆借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叫做外汇管制我们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外债额度管得也很严说白了那他们借钱的成本就比我们中资行高很多我们可以拉存款可以跟同业拆借那他们在外汇管制下可能就干不了这个事而且现在市场三天两头打价格战那中资行能降息抢客户
外资行你能抢吗因为你资金成本摆在那像现在信用贷款你们能干到两点几他就不能干啊是吧因为他资金成本可能就五个点他就得比这个成本要高他就只能做一些高级的业务但是高级的业务以他们稳健的这种风格又不是他想要的客户这样子的话就矛盾就存在了对另外还有外资行有一点特别有特色就是他的合规成本高的下人以前我们叫 Audi 嘛
审计审计的地位非常高所以他们合规要求非常非常高而且要适应中国的监管环境中国对他监管也是比较严格的他就得砸大量资源进去有外资行测算过他们在中国一年交的报告数量能够达到他母航的十几倍光是应付各类监管报表和检查他就得养一整个团队那管理精力全耗在这里他哪有心思搞业务创新
是的步步谨慎对啊一方面是监管要求他谨慎再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比较谨慎嘛所以这些玻璃门看着透明实际上推起来都是阻力
我觉得很难的这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外资行自己也不冤也有很大问题就刚才说了没有像肯德基学习他们的战略僵化对中国市场误判这个我真的亲身有体会过会儿也有故事给大家讲决策层水土不服因为外资行关键位置都是母国外派的洋高管那他对中国市场的潜规则他压根其实是
不懂的对吧我这里举个例子啊早些年房贷给中介佣金这个是不是国内的行规潜规则是的偷偷都给都给中资银行都给但是外资行的合规要觉得这不合规定所以外资行硬是不付那你说中介把这个客户导给中资行还是外资行那当然是中资行有钱为什么不赚对啊而且是贷款呀对他来说又没有风险
所以外资行当时像我的老东家东亚包括花旗其实他们也在做房贷业务的但是后来也是业务量暴跌还有风控这一块他就死磕母国那套复杂的模型审批流程能长到两三个月那你像中小企业啊房地产公司啊他等着贷款呢对吧那这个时候我肯定找一家卷的银行那就
肯定没有竞争力了还有呢对中国市场趋势误判也有一些问题早些外资行他觉得中国老百姓爱存钱标费贷款需求不大结果没想到 09 年之后消费金融大爆发特别是互联网平台带着现金贷啊分期业务啊 P2P 出来以后外资行还在固守着他的高端客户所以眼睁睁就看着微众网商这些互联网银行和其他的中资银行瓜分了中国市场
等到支付宝微信支付把移动支付搞成基础设施外资行这个时候才想起来我要搞一搞数字化了但是搞数字化大家有经验都是要投钱的呀要砸钱的那他们肯定不肯嘛因为其实我们也知道境外的银行它包括在母国它的这个科技都没有那么发达移动支付都没有我们干得好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啊,到 2023 年的时候外资银行线上业务占比才 35%,而这个数据的话在中资银行是已经平均超过 80%了。那么中资银行的线上化一计决成我们很多的业务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线上办理嘛,都不用线下这么麻烦还要再跑一趟,那么这样的一个业务速度的话就是已经是大大落后了。
对是的这个我也有感触因为近期呢很多客户也在咨询海外开户啊那像其实
外资行的话都不能提供线上开户的服务只能是客户到线下网点而且这些网点现在说实话刚才也讲到了数量又特别少基本上每一个外资行像在杭州的话也就一家网点对他们确实科技投入比较少数字化也做的比较落后就像我们 15 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大型起到的时候各家银行都已经很先进了那外资行呢搞个手机银行还得先插优顿
所以跟国内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扫码支付体验差了十万八千里了就根本融不进本土的 Fintech 生态而且就说起来陈同学刚才说开户我 10 年在招行的时候你想 10 年这个时间段我们开招行香港账户就已经很方便了就可以见证了到到网点还是要到网点的但是就很方便的来开就可以了后来
后来管理现在严格起来了但当年确实非常方便包括我们开永龙开招银国际都可以见证开户都不用去香港的还有就是人才新竞争力就是人才他们的人才策略很保守本土的高管就算能力再强也进不了核心决策圈而且好多战略都是总部拍板的他根本不管一线啥市场他也看不懂
所以总部就觉得中国客户喜欢复杂理财然后他推的产品刚才讲了结构化理财就跟老百姓需求完全脱节反倒是中资银行你看我们推的接地气的薄薄类一下子就火遍全国对啊他怎么会觉得喜欢复杂理财呢大家都喜欢直接给一个期限和收益率的简单理财啊对这里我真的是现实的经验嘛也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当时我是 05 年到 06 年刚才讲了在东亚银行我当时是做的就是卖这类复杂理财卖结构化理财后来为什么我一年就逃掉了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根本干不了你业绩怎么样我业绩肯定好的但是后面也是很难做了为什么第一它只能美元或者港币购买
有外币的人就很少而且杭州已经算是开放的前沿了所以我们可以先扎一批有外币存款的客户室友客户拎着塑料袋我们没开门拎了 30 万美元在门口等着我们开门是真有的但是这种客户到底有多少呢这第一美元币种问题第二这个理财什么架构呢第一次还是比较简单的是卖了一个保本的
叠加了一个看涨期权的就是它的收益可能是 0.5 如果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果指数达到了要求可能就是 20%就这样子它其实是本质就是保本的一个债券或者是保本的存款然后再用存款的收益去买了一个看涨期权相对比较简单对吧后来这个产品也拿到了这个相对比较简单我估计听友都已经懵了有点
后来第二期产品就更复杂了他搞了一个迭世期权就是看涨看跌完了之后特别复杂我现在有点忘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是个迭世期权培训首先很复杂但是这个不重要我们也能学会他就拿不到这个钱你知道吗这个收益你是很难拿到的一旦突破了他的下限
所以他买了一个看涨加看跌的就是双重期权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样子的话呢你就更容易赚钱嘛对银行来说对但是说实话对客户来说肯定是不好的对啊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总部误以为中国客户喜欢复杂理财把这个产品就越设计越复杂所以第一个产品我们卖的是比较好尤其是我自己啊到第二个产品的时候
我觉得客户的接受度就低很多后面又发行了几个产品基本上是拿不到收益的因为他就拿到最低收益
外资行的存款就来自于这种产品的底层的那个存款我举这个例子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外资行的这种产品我再讲一个我们所有的邮件都是用英文的而且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的总部也在香港香港人也看得懂中文的但是依然每一封邮件都用英文当时我觉得哎呀好数是锻炼了自己的英文水平但是坏处就是沟通很累很不顺畅
而且也没必要啊因为我们的英文没有那么好不能像母语一样表达那么精准对讲了这么多外资行的不好其实还有好的地方我们的加班制度特别好六点钟之后如果你加班叫 OT 嘛
就能够按你基本工资的小时拿钱如果你加到 8 点还有餐补就很规范从来不会让你免费加班另外呢我觉得也培养了我的职业习惯吧比如说你上班要化妆要穿职业套装这些都是在外资行教会我的因为之前工商银行吧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
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就上班不需要化妆的你擦个 BB 霜就已经是哎呀很对得起这份工作了后面就养成了这种工作习惯良好的工作风格我觉得还是有好处的这个就是我在外资行工作的亲身体验
亏一般而见全报吧从这个体验就能看出来外资行在中国这种产品这种制度第三个原因呢就是对手太强大因为像外资银行刚进来那会儿确实给我们中资行带来不少先进经验像风控模型啊管理体系就比如说工行当年就专门引入高盛的一个技术但是谁也没想到中国人学东西这么快
一下子就把外资行那一套吃透了还结合本土的情况玩出了新花样当时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四大行不良率讲了 30 左右结果现在多少一点几对吧而且我们的资产规模直接就冲到全球前 10 名我看了一张对比表在当年全球基本上只有一家工商银行进了前 10 只进了一家工商银行
现在全球好像五六家都是我们的所以我们从当年跟着外资行学本事的学生现在我们变成学霸了对工行直接连地球都装不下了直接就是宇宙第一大行是的我们的主场优势更是他们比不了了像网点刚才讲工行一家在全国就有 16000 个网点那外资行才几百个对吧
老百姓存钱楼下就是中资行外资行可能你得开车半小时才能在写字楼里找到一家对他还没有门面而且还是大城市才能有对
再说人脉更不用说了做业务的潜规则最重要的中资行跟政府国企打了几十年交道那你拿大型基建项目啊政策支持肯定更顺嘛对吧外资行你还看不起我们中国的银行知道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贷款条件啊知道老百姓买理财最看重什么
外资行其实是不知道的就像中国能有信托有钢队外资行根本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种东西是的国外都没有都没有才对啊所以最后金融科技这块刚才也讲了直接中资行降维打击支付宝微信包括各家中资行的 APP3.0 4.0 招商银行已经到 9.0 了吧
那你怎么跟中资行竞争呢最后呢外资行在中国发展的磕磕绊绊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他抹杭的战略老是摇摆
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资源也没用到刀刃上他就没有坚定的要在中国扎根这个是本质原因像 08 年金融危机以后汇丰马上就把平安抛售掉了美国银行就抛售了建行为了回笼资金嘛那中国零售也是成了被牺牲的孩子刚才讲了花旗也把业务卖给汇丰了而且他在中国其实个人业务他也投入了十几年
前面花旗是卖结构性理财卖 QOD 后来亏了以后就卖保险那保险它理论上中枢也挺高的呀结果市场份额一看盖不过中资行就一卖了之这种其实有点太急功近利了我们都知道做财富管理你是要长泊后雪的
他们就是明显用做投资的心态再加上他们资本充足率将近 20%就说明他风控比较保守投不掉那你老觉得中国风险高有潜力的中小科技企业他们也不敢放弹所以你想他一会儿想冲一会儿想撤就跟跳舞一样你踩不准节奏势必失败是必然的结果总的来说外资银行在中国这个滑铁路绝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它其实是一个水土不服的系统性困局啊
我们的政策设下一些有形无形的障碍再加上它自身的战略僵化误判市场奔通化不足再加上中国人太卷了太勤奋了确实太勤奋了那么好讲了这么多问题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受挫但实际上它带来的碾鱼效应却远远超过预期比如说它的技术溢出像中资行引入他们的封扣模型竞争激活啊
把四大行的不良率从百分之二三十降到一点五倒逼国内银行的服务创新另外呢还有一些规则接轨中国清理了两千三百多部法规搭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监管框架中国的领导人确实还是很聪明的放了条鲶鱼进入到了中国金融市场把整个中国的金融给整体激活了对
把中国金融的产能给整体逼出来了现在我们随着企业的出海中国金融行业也在出海所以应该说没有外资银行也没有中国金融业今天的一个发展状态啊或者说有可能有但是会更慢一些我关于外资行这 20 年的一个发展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我记得在我大学的时候以快销银行为代表的一众外企是正当红的另我们一众大学毕业生其实是心向往之的
一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服务对上当年落后的中国确实是降维打击一种外企乘着时代的东风而起在就业市场上被架上了神坛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代的红利逐渐退去代际差逐渐被磨平甚至被超越
外资银行如今面临的困局和其他外企别无二致既不肯放下身段做本土化融合也不够与时俱进增强竞争力固守着一城一地甚至因为监管的原因光环也消失的更加彻底更加快不进的前浪终将被一直追赶的后浪拍在沙滩上所以以后没准是我们中国的银行去收购外国的银行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
是的外资行的故事啊还在继续那究竟会如何呢也只能交由时间来给我们答案那如果想吃新荣记同款杨梅的话到我们的节目简介 show notes 里找到杨老师的微信好的那希望大家都能吃着杨梅收听我们的节目期待下期再见啦拜拜拜拜
我問為什麼 那個人傳簡訊給我而你為什麼 不解釋低著頭稱我該相信你很愛我 不願意敷衍還是明白你已不想挽回聲想問為什麼 我不再是你的快樂
可是为什么却哭笑说我都懂了自尊常常将人拖着把爱都走去着
假装了解是怕真相太赤裸裸狼狈比失去难受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一起做梦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我记得那年生日
也记得那一首歌记得那片星空最近的右手最暖的胸口谁记得谁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