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名雨:大家好,我是冯名雨。最近很多朋友留言说熬夜加班后疲惫不堪,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有些女性月经过后脸色苍白、手脚冰冷。这些都是身体气血、阴阳亏虚的信号。虽然大家都知道生脉饮可以气阴双补,但其实我们身体自带五个穴位,配合艾灸,同样能达到气血双补、阴阳同补的效果。这五个穴位分别是足三里、三阴交、官元穴、太溪穴和神门穴。我会详细介绍这五个穴位的作用和艾灸方法,帮助大家改善气血不足、阴阳失衡的问题。
冯名雨:首先是足三里,它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被称为脾胃的专属维修工。当我们弯曲膝盖90度时,膝盖骨外侧凹陷往下三寸就是足三里。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时,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用艾灸罐绑在膝盖外侧下方,可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让食物充分转化为气血。每天艾灸20-30分钟,或者直接用手按揉至局部发酸发胀,就能明显感到食欲变好、身体有气力。脾胃功能提升后,气血充足,为后续的补血补阴补阳奠定基础。
冯名雨:接下来是三阴交,它是一个补足阴血养分的穴位,是脾经、肝经和肾经三条阴经的交汇处,能同时补肾、健脾、养肝。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肾主藏精,而肾精可以转化成气血。三阴交汇聚的这三条经脉都是养血滋阴的,因此滋阴补血效果非常好。它的位置在足内踝最高点往上三寸。阴血不足时,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症状。艾灸三阴交能调节三个脏器的气血,为身体补充阴血养分。需要注意的是,滋阴的穴位不适合大火力艾灸,最好选择细一点的艾条温灸。当阴血充盈后,身体得到滋养,为阴阳平衡提供物质基础。
冯名雨:然后是官元穴,它能点燃身体阳气。足三里健脾胃补气血,三阴交滋阴,接下来就要补阳了。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阳气不足容易手脚冰凉、怕冷、腰膝酸软。官元穴相当于打通了元气的门户,让元气源源不断滋生。它的位置在肚脐往下三寸。艾灸官元穴能为身体注入温暖的阳气,驱散寒气,尤其适合秋冬季节或体质偏寒的朋友。冬天睡觉时,如果觉得冷,可以将自发热艾灸贴贴在小腹的官元穴,能明显感觉小腹温暖,全身阳气被激发,从而改善睡眠。阳气充足后,能推动血液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让阴阳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平衡。
冯名雨:再来是太溪穴,它是一个平衡体内阴阳的穴位。无论补阴还是补阳,根本在于肾,因为肾是先天之本,先天的阴气和阳气根源就在这里。太溪穴位于足内踝最高点和脚后跟连线的二分之一处,是肾经原穴,具有原动力,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肾阳不足时怕冷水肿,肾阴不足时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这时用太溪穴能动态调节肾的阴阳平衡。当阴阳都平衡了,最后还需要查漏补缺,用到神门穴。
冯名雨:最后是神门穴,当气血阴阳亏虚时,心神就会不安定,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神门穴位于手腕横纹靠近小拇指的内侧,是精神的门户,解决精神问题。睡前在神门穴点一滴蓝色艾草精油,然后用手指搓三五分钟,能让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安定心神,有利于睡眠,减少氧气和阴液的消耗。这五个穴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补气到补血,从补阳到滋阴,再到查漏补缺,形成一个完整的补益体系。每天艾灸一段时间,就能激发身体的自我愈合能力,实现气血阴阳同补。
Deep Dive